小舞臺的演變教育隨筆

來源:才華庫 2.33W

每月一次的“小舞臺”要開始了。孩子們一來,我就忙著給他們一個一個地裝扮,戴頭飾、換服裝……等我為所有的孩子都裝扮好以後,表演就正式開始了。

小舞臺的演變教育隨筆

第一組先上臺,扮演小公雞的毛毛神氣地走上了舞臺,接著該是“小狗”上場啦,可是扮演小狗的豆豆正和旁邊的妮妮玩得歡,根本不知道輪到他上場了。此時,我著急地在一旁提醒:“小狗,快出來呀,該你了。”演“小狗”的豆豆這才明白,他立刻慌張地走上臺,可卻愣愣地看著我,不知道該說什麼,該做什麼。我又著急地提醒他:“快說呀!大家好,我是小狗……”我在臺下手舞足蹈,豆豆則在臺上看著我,我說一句,他說一句。在我的指揮下,第一組終於演完了。

第二組上臺了,膽小的彥琢出場了,她扭扭捏捏地走上舞臺,站在臺中央緊張地擺弄著衣角,低著頭什麼也不說。我著急了:“彥琢,快說呀,喔喔喔,我是小公雞……”儘管我一個勁地提醒她,可她站在那兒一點反應也沒有,下面的孩子開始坐不住了,有的學著我的樣子說“你快說呀”,有的開始打鬧起來了。我一邊忙著提醒彥琢,一邊忙著管理下面的觀眾,弄得自己滿臉通紅,滿頭大汗,小舞臺就在這樣混亂的場景中匆匆結束……

今天,我成了“小舞臺”的主角,上躥下跳,幼兒只是在我的提醒和指揮下完成他們的表演。怎麼會這樣呢?原來,有的幼兒因為不理解劇情,不知道什麼時候該上場;有的幼兒缺乏合作能力,不會和同伴一起表演;有的幼兒比較害羞、膽小,站在舞臺上一下子看到下面坐了那麼多人,緊張、害怕、不敢表演。而坐在下面的觀眾因為斷斷續續地看著不連貫的表演,失去了興趣,也坐不住了。

以上這些表現集中反映了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注意力集中時間短,表演過程中的合作能力較弱。顯然,這樣的“小舞臺”不適合小班幼兒。我不禁想到,今天的“小舞臺”,我成了舞臺上的主角,幼兒並不開心,什麼樣的“小舞臺”才是適合小班幼兒的呢?

經過一番思考和對小班孩子的觀察,我突然發現不應該撤銷“小舞臺”,而是要增加幾個相同場景的“小舞臺”,我把一個“小舞臺”變成了五個“小舞臺”。此外,我還放大了裝扮區,在裝扮區內提供各種便於孩子自己裝扮的材料,如手套、頭箍、頭飾、即時貼、圍裙等,而且數量充足,能滿足每個孩子的需要。孩子們自由地在裝扮區選擇、嘗試和裝扮,他們一會兒戴戴小狗的頭飾、一會兒貼貼小貓的鬍子……非常開心、滿足和喜歡。我則再也不用像之前那樣忙著幫每個孩子一一裝扮。

當孩子們自己裝扮一新進入新的“小舞臺”後,發生了這樣的情景:一號“小舞臺”上,原本見人說話就緊張、臉紅的令令居然演起了主角,在忘記臺詞的時候,他機智地盯著演小公雞的敏敏看、聽,然後轉過身學著小公雞的話和樣子繼續演下去。原來,他從小公雞的表演中獲得了提示,想起了自己要說的話。二號“小舞臺”上,扮演小公雞和小鴨的孩子聲音響亮,演得惟妙惟肖。三號“小舞臺”上的孩子們演著演著突然停了下來,只見他們站在原地認真地看著二號“小舞臺”上同伴的表演,看完後還使勁地鼓起了掌。原來他們被二號“小舞臺”上的精彩表演所吸引,成了他們的忠實觀眾。在我的輕輕提醒下,三號“小舞臺”上的孩子們又重新表演,這下他們也聲音洪亮,動作逼真。

這些情景讓我豁然開朗,這樣的“小舞臺”表演——平行表演,更適合小班幼兒,它改變了舞臺表演中幼兒輪流上臺的刻板方式,能讓幼兒相互觀看、相互提醒、相互模仿,有了更充分的表現機會和空間;由於裝扮區的擴大,幼兒能自主裝扮,他們會把表演當成遊戲來玩,表演時有了更大的自主性,體現了表演和遊戲的有機融合。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