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邊城》

來源:才華庫 2.71W

沈從文的《邊城》極力謳歌的傳統文化中保留至今的美德,是相對於現代社會傳統美德受到破壞,到處充溢著物慾金錢主義的淺薄、庸俗和腐化墮落的現實而言的。

感悟《邊城》

  感悟《邊城》

《邊城》是作者沈從文於1934年4月完成的一部代表作。初讀時或許受限於年齡與經歷,對於半個多世紀前的這篇小說總帶有一些不以為意。時隔數載再度看到那些質樸無華卻深有內涵的文字,被不明緣由的情愫瞬間感染打動,從而將一種美好的感觸沉澱在內心深處。

作者曾道:“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領導讀者去桃源旅行,卻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個小城小市中幾個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牽連在一處時,各人應有的一分哀樂,為人類‘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說明。”小說敘述的是湘西小鎮一對相依為命的祖孫平凡寧靜的人生,以及這份平凡寧靜中難以抹去的寂寞和“淡淡的淒涼”。閱讀這部中篇小說,通篇令人深感一種貫穿始終淡若煙塵的悠然與寂寥。白描般的筆觸,寥寥數語將小城的靜美與清雅從幽靜淳樸蒼翠迷人的大自然中帶入讀者的腦海,這片至純至美的自然塑造出一群心靈澄澈的邊民。淳良美好的靈魂,是作者此文給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原始和諧的邊城生活,清新樸素的民風,與那清澈溪水、帶著自然氣息的山嵐以及風中輕舞的翠竹,那白日水聲人聲交織鼎沸的河畔與沉靜夜色下靜謐映月的渡船一併,奉獻給讀者一場視覺、聽覺及感覺的盛宴。

《邊城》的寫作基於一種原始的`希冀。作者將對美好淳樸的生活形態的嚮往與渴望自始至終注入全篇。全文極力描繪與推崇的是中華傳統文化中傳承至今的美德。作者構建出彙集“美”的一座城,彷彿是作者靈魂深處對美好信念守護的內心城堡的對應映象。這些美好的意象與思想,不僅是對現實生活中物慾橫流、人性衰退、重利輕義、不明廉恥、庸俗腐化現象的抨擊,也是對在時局中隨波逐流、難以尋找到心靈家園的人們的一種慰藉與支援。《邊城》中繪出的是如世外桃源一般不存等級功利,而重義重情、人際誠懇友善的一座城。文中祖孫間暖人心靈的溫情,青年男女間青澀卻純美的愛情,船總家兄弟對少女翠翠的真摯戀情以及天保、儺送兄弟二人手足情誼,都是作者對傳統美德內涵的真善美的認知表現。《邊城》將景之淨、人之淳相融合,通篇自然與人和諧的狀態中更凸顯了人們心靈的純淨。《邊城》中描寫小舟擺渡、山歌比試、兄弟謙讓、祖孫間的相依之情,邊城人民這種近似原生態般帶有非凡感染力的生命形態和生活方式,都隱含有作者對現實中傳統美德弱化、價值信仰缺失的痛惜,以及對現代文明衝擊下人性衰退、物慾橫流的社會現狀的批判。作者推重這種自然之美的生活方式,絕非不切實際的空想主義。文學不是政治學,縱然有博弈也不該將美好抹殺,作者如此的筆觸和行文,也是想以此種令人嚮往的桃源之美重建民族的優良品德和美好人格。

《邊城》一文將情與景都做了精妙的描繪。情的描寫上作者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將人物內心的變化把握得十分到位。人物的夢境也成為其真實情感的一種幻象化表達。翠翠夢境中的情景正是這個人物內心發生細微變化的徵兆。在離奇的夢境中,翠翠漸漸有了自己的心事與孤單;那甜美的夢境,顯示出她對朦朧的愛情的甜蜜嚮往和快樂感受。景的描繪是推動劇情發展和烘托人物心理的一種“氛圍的營造”。那片秀麗山水中,如山泉清透甘甜的生活氣息,是當時現實大背景下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一種渴望。那些美不勝收的畫面,那些能讓心靈沉靜安定的場景,都將故事定格在充滿無限美感的一個舞臺之上。此景中的故事,無論是喜是悲,都帶著無法改變的原質美感,因為這片土地上孕育的,縱然有悲歡離合,也只是不同形式美的展現。作者以濃淡適宜的筆觸,描繪出的是翠竹依依、山風沁心的邊城,那碧色無邊中婉轉歡鳴的黃鶯,夏夜靜謐中喃喃的蟲聲,黃昏下的溫馨,水銀瀉地的月色,泥土清香的溪畔……景如畫卷,景情相融。這些景色隨著小說人物情感的發展和波動自然地展開,輝映人物的內心之感與心境變遷。黃昏的柔美,是溫暖也有輕若遊絲的惆悵;月色清涼如水,鮮花鋪就的心路上,是主人公內心的期待與那份感情的純淨朦朧之美。

或許,只有遺憾,才能讓文章充滿言有盡、而意未窮的美好,才能讓美不僅是固化於結局的一種靜態,而成為有著生命感有著延續性的感動。《邊城》中主線故事也的確是以一種帶著悲劇美的憂鬱情懷煞尾。這種浸透在文中自然流露出的憂鬱,並沒有給看去極美的文字帶去損傷,反而添加了一絲別樣的感情,從而令小說的情節具有更大的延展性。它帶給讀者的也是一個沒有結局的結局:最後儺送是否回到了邊城?翠翠是否守得了自己的愛?這部作品,不是讓人感到虛無的“童話”,它沒有不切實際的幻想與極富戲劇性的變化,無論是情節的安排還是發展的步驟,每一點都是自然而然地展開,這就是一部有著獨特生命力的作品的魅力之所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