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承天詩夜遊讀書隨筆

來源:才華庫 2.76W

記承天詩夜遊對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繪,真實的記錄了作者當時生活的一個片段。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記承天詩夜遊讀書隨筆,希望能幫到大家。

記承天詩夜遊讀書隨筆

篇一:記承天詩夜遊讀書隨筆

讀後,仔細品味,眼前似有潺潺流水淌過卵石,彈出一支清新的曲調,給人以無限美的享受。 回神凝思良久,才漸漸領悟。 這“美”首先來自內容的“真”。東月朗照,激發了作者的遊興,想到沒有“與樂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尋伴,這時錯覺生趣,情感觸動,於是記下此景此情,順理成章,一切是那麼的和諧自然,毫無雕飾造作之感。 這“美”來自語言的“純”。

筆記如同拉家常,娓娓敘來。雖然沒有奇警之處,但卻不能增刪或改動什麼字眼兒。點明日期,是筆記體遊記所必須的,“月色入戶”與“欣然起行”互為因果,寥寥數字,何其洗練!寫庭下景色,用“空明”一詞,不枝不蔓,體現出空靈、坦蕩的意境,將竹柏影子比作水中藻荇,已然十分貼切,“交橫”一詞更準確地表現了藻荇姿態,彷彿觸手可及。接著,作者筆鋒陡轉,連發二問,既親切自然,富於韻律,又拓展時空,發人思緒。 這“美”來自結尾的“精”。從文章結構看,結句屬“合”,就此打住。

從語意上看,它包蘊豐富。“閒人”一詞切合當時的情境,蘇軾其時遭排擠打擊,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這是一個無事可做的閒職,張懷民也正謫居黃州,豈不是兩個閒人?但作者是懷抱雄才大略的`人,既如此,自嘲之意、怨憤之情也不難想見。此外,在一副幽美的靜物畫中,平添兩個人物的剪影,這是多麼有意境,這樣的結尾,稱的上“如撞金鐘”了。 總之,遊記以真情實感為依託,信筆寫來,起於當起,止於當止,猶如行雲流水,於無技巧中見技巧,達到了“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純”的境界。

篇二:記承天詩夜遊讀書隨筆

《記承天寺夜遊》這一篇文章寫的僅僅是作者被貶職以後的一個小小生活片段,少少的八十多字,卻承載著作者豐富的內涵、情感,每一字、每一句都是那麼自然、樸實,但實際上,一字一句都經過仔細的斟酌。 蘇軾的這篇文章“不見其情”,但筆底波瀾此起彼伏,自然“其情可見”。 文章寫得很細緻,又很簡潔。第一句話,看似平凡,實際上,這句話裡的“夜”字便已緊扣了題目“夜遊”。作者正欲休息,卻發現月光悄悄闖入,這就是對“夜”的具體描寫

“入戶”二字用得很恰當,把月光擬人化,讓人產生錯覺:月光似乎感覺到作者的寂寞無聊,於是主動與其為伴。對於一個被貶職的人來說,他感受到人情冷暖後的心情不言而喻;此時此刻似乎只有月光懂他的心,願意聆聽他。“欣然起行”這簡潔的四個字表露了作者的心跡,作者的心靈因此得到安慰。這裡,作者就無形地表達出他被貶的酸楚,想要見月派遣的心情。正好,此夜月色清涼、來得頗合時宜,於是,引起了下文——作者來到承天寺遊玩。 作者對月光的描寫非常特別。那奇特的想象力、新奇有趣的比喻,把月光寫得如水一般有靈氣。又把竹子和松柏比喻成“水中交錯的藻、荇”,可見,作者真的就把月光當作是一個久違的知心朋友,他對月光的瞭解都體現在他獨特的描寫當中,那般皎潔、空靈,富有魅力。在這些描寫之中,作者並沒有提到一個“月”字,但同時,他的語言中,無時無刻都在描寫月色之美,作者高明的寫作可圈可點。 拒絕盜版

最後兩句尤其妙絕,富含作者的複雜情感。作者拿那些追名逐利的“忙人”和“閒人”作比較,突出“與月為伴”的悠閒自在、無限樂趣,因為“閒”才能“夜遊”。原本平凡、隨處可見的月夜,因為有了人的欣賞與愛慕,才會顯得美。要不是有兩個“閒人”在,我想,或許月色再美也毫無意義。 文章表現了作者沉浸於清虛冷月的仙境之中的安閒自適,當然,這其中不免會有一絲絲憂傷——不能為朝廷效力,這也是人之常情。文章就好像一首月光曲,每一個音符都如流瑩閃耀於天際一般,傾訴著作者的背涼與酸楚。 讀罷全文,兩個“閒人”的身影、心情及其所觀賞的景色,似乎盡現眼前。這微妙的感情蜿蜒著讀者的思緒,可謂是回味無窮!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