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記承天寺夜遊的教學實錄

來源:才華庫 1.05W

長春版八年級語文下冊:記承天寺夜遊課堂教學實錄

關於記承天寺夜遊的教學實錄

師:如果用一個字來概括這篇短文的靈魂,你們打算選什麼字?

生:我會選“月”字。蘇軾欣然起行是因為月;“地面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的景象,也是月光造成的效果;說何夜無月,可有多少人會懷著閒情逸致,去發現月色之美呢?還是寫月。

生:這樣,人就只是個背景,我覺得選“美”吧!月色美,夜色很美,景物也很美!說圍繞“月”來寫,太白了吧?

師:嗯,沉浸得很深,體味得很細,有穿越的感覺了!我們一起來讀讀這段美景。

(學生讀。)

生:我覺得還是用“樂”字比較好。月光照進門來,作者欣然起行。“欣然”,就是高興的樣子,這是直接描寫作者的“樂”。

生:對,“樂”字!作者能趁著月色,一個人去找張懷民共同欣賞,說明作者已經樂得有點控制不住了。

生:散步時說月色如水,景物很美,也是間接地寫作者的“樂”。借景寫情嘛!

我點了點頭,為這個“間接”而讚歎,我喜歡這樣的思考。

生:老師,用“閒”字行嗎?我是從文章的最後一句感覺到的。蘇軾說哪一個夜晚沒有美麗的月色呢?哪一個地方沒有蒼翠的竹柏呢?但是很多人對這種美熟視無睹,只有我和張懷民另類,不僅發現了美,還享受了美!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別人忙,他們閒嘛!

生:慢慢走,欣賞啊!山間美景,唯有慢慢走,懷著閒情逸致走,才能體驗到。所以我也贊同這個“閒”字。

生:是的,有閒心,有閒情,才會發現月色的美,發現月色的美,才會盡情享受,才會其樂陶陶,才會浮想聯翩!

生:閒,才能發現美麗的月色,才有快樂。所以“閒”字更能包含這些東西。

生:“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這個“蓋”字就很深刻地寫出蘇軾賞月時如痴如醉,這就是一種閒適的心態。

怎一個“閒”字了得,就這樣,教學就在“閒”的研討中不知不覺地推進著,詞,句,文章……

望著沉浸在月色之中的同學們,我深情地說:“西方美學家喬治.桑塔耶那曾經表達過這樣一個意思,事物之所以美,就因為它能體現我們想象的快感,而這種快感又能使我們的潛能得到實現。美文章是個豐富的礦藏,很難一下子窮盡它,這便令人流連忘返,更想探祕、開採。各位,你們能用自己的疑問,作進一步的探祕、開採嗎?”

經過一段時間的沉默,思維的火花又點燃了。

生:老師,這篇文章記錄的是蘇軾對月抒懷的事情,有月色的夜晚應該是很多的,可是此前,此後,他為什麼都沒有描寫了呢?

師:提得好!沒有深思,提不出這樣的精彩問題!是啊,有閒心、閒情、閒趣,也有對他人,對萬物的愛心,可是以前他的這雙慧眼怎麼就沒發現這夜色的美呢?

生:可能是因為他憂心忡忡,所以對美麗的月色不來電。

師:何以見得?

生:我在參考資料裡查到,蘇軾因為烏臺詩案被貶黃州,所以,他肯定是很鬱悶的。

師:是的,蘇軾這樣一個有抱負,有才華的人被閒置起來,怎能不鬱悶?就像劉禹錫說的那樣“二十三年棄置身”。那麼,文字中有證據嗎?

生:“念無與為樂者”就是!連一個可以進行心靈對話的人都沒有,得跑到承天寺去找張懷民,這足以說明蘇軾表面樂觀,其實當時內心挺孤獨的!

生:“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中的“但”字也可以感受到,稱自己是“閒人”,可以說是很辛酸的。

師:如此說來,這個“閒”字的確含有了閒愁的內涵。閒心、閒情、閒趣、閒愁,如同扇面一樣,將蘇軾的心靈世界徹底打開了。那麼,在如許的心靈景象前,哪一個更為主要呢?

思考向更深處推進,沉默,然後學生髮言。

生:應該是閒愁。因為所謂的閒心、閒情、閒趣,其實都是暫時的,表面的,一旦從美景中回到現實,清醒過來,惆悵就成了他情感的主旋律。

生:就像柳宗元,小石潭邊一時忘卻了被貶謫的煩惱,可是稍一停留,憂愁就會捲土重來。

師:你們的理解很到位,很有質量!這令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南唐詞人馮寫過的幾句詞“誰道閒情拋擲久,每到春來,惆悵還依舊”。蘇軾也一樣,相對於那不絕如縷,盤根錯節的仕途失意的惆悵,賞月所帶來的短暫快樂,幾乎是杯水車薪。所以,他的“愁”稱得上是“抽刀斷水水更流,賞月消愁愁更愁”了!

欣然知己伴,悄愴眾人隨

廣西師大附屬外國語學校 張華峰

品評“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餘問之:“‘懷民亦未寢’後新增‘餘遂邀懷民,懷民猶豫再四,餘強邀之,懷民遂出’,如何?”

一生對曰:“不可。邀請而至再四,可見交情不深,興味索然矣。”

眾生頷首。

“如此,新增‘餘遂邀懷民,懷民亦樂之’,可否?”

又一生答曰:“亦不可。‘遂邀’‘亦樂之’之句多餘。”

一生補充: “所不同者,少有默契也。好友之間,見面之後,竟要邀請,不如原文之意氣相投也。”

“原文‘懷民未寢,步於中庭’無多餘之詞,而好友之間心心相印,同氣相求躍然紙上矣。”

初戰告捷,餘追問之。

“同為貶官之作,東坡與懷民深夜漫遊,欣然步行,月色皎潔,無絲毫之悲,有滿心喜悅;柳州攜五人白日同遊,石潭美景清秀可喜,雖有樂趣,然終歸之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何也?”

眾生愕然,皆不解。

“《小石潭記》中,柳柳州為何鄭重介紹同遊者?”

“此乃遊記文之慣例也。”一生循參考書而答之。

“可也。然則柳州乃文章大家,為何循慣例而作文?‘永州八記’之中,僅有此篇交代。又作何解?”

眾生依舊不解。餘徐問之:“前文中柳州可有一字提及五人?”

“實無一字。”

一生恍然:“柳州於此處方交代五人,實有深意。柳州才華蓋世,少年得志,突遭貶黜,遂有山水之志。然心中憂喜,雖親如兄弟,亦無從分擔。柳州於此處方寫出同遊之人,實寫心中孤寂。人潮之中獨感孤寂,乃真孤寂也。”

餘心甚慰,暗思孺子可教,舉一隅能反三隅也,乃曰:

“然則柳州心中此種孤苦須怪何人?吳武陵、龔古、柳宗玄還是柳柳州本人?對比柳蘇不同反應可知也。”

“須怪柳州本人。柳州遊玩山水,視眾人為無物,中間曾無一語交流,其自我封閉可知也;故雖在白天,日光下澈而悽神寒骨,親友相隨而悄愴幽邃。東坡見美景而思友人,同漫步而心相印;故雖在深夜,月色如水而心曠神怡,知己相伴而欣喜滿懷。同為貶謫,同伴友人,同是寄情山水樂事,境遇大是不同。”

“汝當效法東坡,上可交玉皇大帝,下可交卑田院乞兒。光明磊落,豁達大度。如此,雖遇困境,亦會欣然自得;切不可妄學柳州,孤苦清高,過度敏感,得一腳氣病憂懼不已,年四十七而魂歸太虛。”

“突圍”承天寺

江蘇省建湖縣實驗初級中學 陸培成

隨著對“閒人”內涵的多維解讀,《記承天寺夜遊》一課的教學接近尾聲了。一學生突然提及“蘇東坡突圍是否成功”這一話題,我沒做回答,讓學生們思考。課堂片刻沉寂之後,漸漸活躍起來。教者因勢利導,帶領學生討論了以下幾個問題。

蘇東坡的“處境”

師:要討論“蘇東坡突圍”這一話題,我們先要看看東坡的處境如何,他是否被圍住了?被什麼圍住了?

生:當時作者被貶黃州已經四年了。做了個有職無權的小官,他內心非常苦悶。

師:從文中可以看出他的苦悶嗎?

生:從“解衣欲睡”可以看出來,無所事事,天黑就睡覺,這與他之前在杭州和密州的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他是經歷過繁華的人,現在門庭冷落,內心一定是苦悶的。

生:我認為他被圍住了。“念無與樂者”這句話告訴我們他在黃州沒有什麼朋友,他也曾把自己比作“孤鴻”。他被內心的苦悶和失望圍住了。

師:你的發言很有見地,看來讀了不少蘇軾的作品。

生:我想補充一下,圍住了作者的不止是苦悶和失望的情緒,還有友人的背叛,朝廷的打壓,仕途的失意,生活的艱難,這些使蘇軾陷入了從未有過的恐慌之中。

師:蘇軾恐慌嗎?

生:我認為蘇軾並未陷入恐慌。他從監獄裡走出來,九死一生,來到黃州這個僻遠的地方,雖然很多方面不如從前,但內心應該有一絲慶幸才對。

師:蘇軾是一個內心世界極為複雜的人,同學們剛才的分析都有道理。大家基本形成了這樣一個共識——在黃州的蘇軾確實是被“圍”住過,在某一段時期內,他是苦悶、失落、迷惘的,他的內心是掙扎的。

蘇東坡突圍成功了嗎

師:餘秋雨曾寫過關於蘇東坡的一篇散文《黃州突圍》,大家看,蘇東坡突圍成功了嗎?

生:我認為他突圍成功了。當人們都在休息時,東坡卻和友人共賞月下美景,這是自我排遣,是一種突破。文章最後轉而慨嘆世人汲汲於名利,說明他已洞察人生的真諦,他的見解已遠遠高於世人了。

生:作者月夜出行,就是一次突圍,見到了好友,賞到了美景,還寫成了美文。這是大有收穫的一次突圍。

生:從東坡的情感變化來看,他的突圍也算是成功的。

師:能不能具體說說?

生:一開始,“解衣欲睡”,內心是寂寞的,無所事事;“欣然起行”,轉而愉悅;“念無與樂者”又陷入落寞中;“懷民亦未寢”,有得遇知音的安慰,庭中賞月得到了內心的一片安閒,末句的慨嘆最為複雜,各種情感交雜在一起,悟出了人生之道。

師:你的分析很精彩,看到了作者情感的細微變化之處。大家從不同的角度解讀東坡的突圍,讓我們更加清楚地瞭解了作者的內心世界。

蘇東坡是靠何突圍的

師:大家一致認為蘇東坡成功突圍了,那麼他是靠什麼突圍的呢?

生:靠的月夜美麗的景色,他借景來排遣心中的苦悶。

生:靠的是他的包容的心態,門前冷落,朋友退避,他不以為意。

生:他靠的是佛家的出世思想,在《水調歌頭》中有“我欲乘風歸去”,這裡“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裡面也有出世的思想。

生:靠的是他達觀的性格。無論面對怎樣的境地,他都能樂觀地面對。

師:同學們從課內到課外,分析了東坡能夠突圍的原因,說的都有道理。蘇東坡是獨特的,天縱奇才,千古一人。他在黃州的幾年,歷經無數次“突圍”,給我們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其實,我們每個人一生中也在不斷地突圍,每次突圍後,我們的人生都會掀開新的一頁。

今天的這次“意外”的討論,也是一次課堂學習的“突圍”,這讓我們多了一次咀嚼文章的機會。《記承天寺夜遊》一文雖短,但內涵豐富,值得我們一生品味,珍藏。

比較還原 體驗“快樂”

山東淄博高青實驗中學 段巖霞

《記承天寺夜遊》簡潔的語言中蘊含著蘇軾微妙波折的快樂,這種快樂極其隱祕,僅憑單純的分析很難心領神會。對此,我運用比較法和還原法展開教學。

生:我在“蓋竹柏影也”一句中讀出了作者的快樂。這句話意思是“原來是竹柏樹的影子啊”,這是他意外發現的,所以這是一種意外的快樂。

師:我們都來看這個句子,老師把它做了一些改動,大家出聲讀讀看,改動後,我們閱讀的感受發生了什麼變化?

PPT:原文: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改文:庭下(月色)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是竹柏影也。

生:把“蓋”換成“是”後,作者發現是竹柏樹影子時的驚喜沒有了。

生:改動後補出了“月色”,句子卻變平淡了;而原句則給我們留下了猜想的餘地。

生:他以為庭下是積水,後來才發現原來是月色,水中縱橫交錯的藻荇原來是竹柏樹的影子。

師:再請大家試著在這句話的空白處填兩個語氣詞,把作者的這種情感波瀾補出來。

PPT:庭下如積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橫,( )蓋竹柏影也。

生:庭下如積水空明,(咦?)水中藻、荇交橫,(喔?)蓋竹柏影也。

師:我聽到你跟她補得好像不太一樣,請你來說一下。

生:庭下如積水空明,(啊!)水中藻、荇交橫,(噫!)蓋竹柏影也。

師:你剛才在底下不是這樣說的,你剛才說庭下如積水空明,(咦——?)水中藻、荇交橫——

生:(噢——!)蓋竹柏影也。

師(笑):喚醒了你剛才的記憶!不著語氣詞卻能以特殊的句式和一個“蓋”字盡顯情感的起伏與波折,這就是蘇軾行文的巧妙之處以及文言的雅潔、含蓄之美。我們也通過補語氣詞的方式體驗了蘇軾那一瞬間的情感波瀾:疑惑—恍然大悟—欣喜。請大家再有感情地讀一讀,思考:是什麼樣的月色引發了作者的錯覺呢?

生讀,思考。

生:空明的月色,像水一樣澄澈的月色。

生:皎潔、明亮的月色,以至於讓作者把竹柏樹的影子當成了水中的藻荇。

師:竹柏影之黑更襯月色之空明,這種寫法非常妙。誰能朗讀原文,再現這空明的.意境和這種恍然大悟的發現的驚喜。

學生讀得聲情並茂,大家鼓掌。

生:我在“相與步於中庭”一句中讀出了蘇軾的快樂。“相與”是指蘇軾和張懷民一起。天已經很晚了,他們依然在庭院中散步,所以我體會出他們當時非常輕鬆愉悅!

師:這裡的“步”能不能換成“行”或“走”?

生:不行,因為“步”是散步,“行”是走的意思,“走”是跑,太著急了,換了就表現不出他們的悠閒了。

師:文章前面有一句“念無與為樂者”,那這裡有沒有寫他們如何交談取樂呢?

生(齊搖頭):沒有。

師:為什麼不寫他們如何交談取樂,而只寫他們“相與步於中庭”?

生:我覺得不寫更能留給我們想象的空間。

師:你感覺這是一種“留白”。可是,作者賞月為什麼要去尋張懷民?

生:因為張懷民是作者的朋友,也被貶在黃州,他們經歷相同。

師:僅止於此嗎?我們來看一則資料。

PPT:張懷民,1083年被貶黃州,初寓居承天寺。雖屈居主簿之類小官,但心胸坦然,決不掛懷遷謫之事。公務之餘,以山水怡情悅性,處逆境而無悲慼之容,為品格清高超逸之人。

生:他們都被貶黃州,但都不為此憂愁,心胸坦然。

生:他們都喜歡遊山玩水,是品格清高超逸之人。

師:也就是說他們不僅身世相同,而且志趣相投,可以說張懷民是蘇軾的人生知己、審美知己。明月相邀,知己相伴,人生一大樂事也!那蘇軾尋張懷民的結果呢?

生:“懷民亦未寢”,懷民也沒有睡覺,“亦”字寫出了蘇軾的興奮。

師:如果懷民睡覺了呢?

生:作者會非常失望,非常掃興!

師:一個“亦”字裡有多少快樂與驚喜啊!這麼巧,這麼好!如果讓你讀這一句,你會怎麼讀?

生讀,一字一頓;眾生笑。

師:大家的笑聲說明這一句不應該這麼讀。

生:我覺得應該讀得稍快一點,突出一下“亦”字。

師:稍微加速,微笑著,把內心的驚喜流露到聲音裡。請你讀!

生(微笑,欣喜地讀):懷民亦未寢。

師:讀得太好了!老師和你合作。我讀“懷民亦未寢”,你讀“相與步於中庭”,看我們有沒有默契?

師生默契對讀。

師:知己相逢,不需過多交談,相視一笑更勝過千言萬語!讓我們放慢語速,靜下心來,投入進去,一起朗讀體會蘇軾蘊含在這八十五字中的快樂與欣喜!

品讀“空明”

山東省煙臺市實驗中學 陳東生

反覆研讀《記承天寺夜遊》,突覺“空明”一詞大有嚼頭,會成為吸引學生品讀課文的亮點。於是,在學生整體感知之後,我們圍繞“空明”展開對話。

月色“如積水空明”

師:我對“空明”一詞很感興趣,不知同學們對此怎麼理解。

生:形容水的澄澈。

生:從“如”字看,這裡形容月色像水一樣澄澈透明。

生:澄澈到連竹柏的影子都如水中縱橫交錯的藻荇一樣清晰可見。

師:(板書:月色“如積水空明”)大家注意到“蓋”字麼?品一下,有什麼意味?

生:“蓋”是“原來是”的意思,讀來有一種恍然大悟的驚喜。

生:作者太投入了,完全被月色的澄澈陶醉了,竟把灑滿庭院的月光當成積水,把竹柏影子當成了水草。

師:“陶醉”用得極好,品出了作者在寫景中融入的快樂心情。我們來把“空明”與“空靈”做個比較(課件展示《濟南的冬天》“看吧……整個的是一塊空靈的藍水晶”)。

生:二者異曲同工,只不過描寫物件不同,空明形容月明,空靈形容天地間的清亮。

生:空靈有透明中泛著靈氣的意思,空明是透明得如同沒有任何阻隔一樣。

生:空靈形容白天環境的清,空明形容夜間月色的明,空明應該更富表現力,程度更深。

生:二者都透著作者的喜悅和快樂心情。

月色空人心

師:同學們品讀出了滋味。那麼,是不是每個人都能感受到“月色的空明”,並體驗到快樂?

生:從“念無與為樂者”一句看,即使是家人也未必。

生:從結尾一句看,只有“閒人”才能做到。

師:“閒人”是什麼意思?

生:清閒的人。

生:我覺得清閒的人多了,未必都能感受到美的存在,課文註釋有問題。

生:“閒人”和“忙人”相對。一個忙忙碌碌或是追名逐利的人,是無心去感受美、去體驗快樂的。

生:“閒人”作“有閒情雅緻的人”講更好些。

師:你覺得蘇軾是一個有閒情雅緻的人嗎?(課件展示蘇軾簡歷)

生:真可謂“身世浮沉雨打萍”啊,原來是個歷盡滄桑的人。

生:按常理說,蘇軾不會有閒情雅緻,可是從文中對月色的描寫看,我確實感受到他內心的“空明”。

師:用“空明”形容蘇軾的內心世界,恰如其分啊。能否說說“空明”的內心是怎樣的?

生:“空”,就像五柳先生說的“忘懷得失”“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明”,就是樂觀豁達。

生:“空明”就是“一片冰心在玉壺”。

師:我化用一句古詩(板書:月色空人心)。(課件展示蘇軾謫遷時期的詩句印證:從京城貶杭州,他說“我本無家更安住,故鄉無此好湖山”;貶到黃州,他說“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貶到惠州,他說“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貶到天涯海角的海南島,他說:“九死蠻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

生:蘇軾一生起起伏伏,無往而不樂,好一個樂天派啊。

師:歷盡苦難,其心“空明”,不改其樂,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心“空”文自“明”

生:老師,不是說“文如其人”嗎?蘇軾內心是這樣的“空明”,他的文章是不是也“空明”呢?

師:你提了一個極好的問題,讓我們再來品讀課文。

生:本文雖然只有84個字,可是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記敘要素俱全,簡潔明瞭。

生:本文雖只一段,但是,先敘事,再寫景,後議論,脈絡清楚,層次分明。

生:寫景一句雖不見“月”字,可處處突出月色澄澈,是既“空”又“明”。

生:全文直接寫“樂”只兩句,細讀感覺“樂透紙背”,是“空明”吧。

師:好一個“樂透紙背”,具體說說看?

生:為“月色入戶”而“欣然”,進而“尋張懷民”共享快樂,“相與步於中庭”其樂融融,因沉醉在“如積水空明”的月色中,竟然誤把“竹柏”當“藻荇”。我想象二人就像水中魚一樣快樂。

生:我讀“蓋”字,似乎聽到蘇軾在興奮地大喊。

生:細細品讀“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也”,我彷彿看到蘇軾自鳴得意與自豪的神情,甚至感覺他有點除我二人沒有誰能夠欣賞“空明”月色的自負。

生:我感覺蘇軾的“樂”,就像“水中藻荇”一樣清晰,隨處可見。

生:感覺本文好像浸泡在“空明”的月色中,讀著讀著不知不覺地身心融入月光,與作者一樣快樂。

師:本文緊扣“月”字,突出“樂”字,的確“空明”。我們如何看待做人與做文的關係?

生:心胸如積水般空明,才能有閒情雅緻,發現“空明”月色,進而寫出“空明”的美文。

生:人閒文空明。

生:心“空明”則文“”空明。

生:心“空”文自“明”。

師:(板書:心“空”文自“明”)讓我們再次朗讀,體味本文月“空明”、人“空明”、文“空明的特點,以及人與文的關係。

美景只為閒人設

浙江省蒼南縣教師進修學校 盧立銀

很多老師在教學《記承天寺夜遊》一文時,都是把著力點放在“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這一寫景句,藉助刪改字詞、調換語序等手段賞讀此句,理解其虛實相生聯想巧妙、無一字提到月卻“盡得風流”的妙處。其實,美景只為閒人設。只有瞭解了閒人之心才能更好賞讀在閒人的眼中美景的真正美點所在。為此,筆者特設“讀人”環節展開課堂討論。

師:剛才從標題我們讀到了夜遊的時間、地點等,接下來我們一同來探討夜遊承天寺的人。都有誰?他們關係如何?何以見得?請大家細讀課文按下面句式說:從 字/詞看出,他倆交情 。

生:我從“遂”字看出,他倆交情很鐵。

師:為什麼呢?

生:因為“遂”的意思是“馬上、就”,為什麼蘇軾心裡覺得無聊,無以為樂時馬上會想到張懷民啊,不就是因為他倆很鐵嗎?

生:(大聲說)他的眼中只有他!(有生笑)

師:誰的眼中只有誰?

生:蘇軾的眼中只有張懷民,要不怎麼會馬上想到他呢?。

師:是啊,蘇軾的心中是裝著張懷民,一個“遂”字見深情。

生:我從“尋”字看出,他倆的交情很不一般,“尋”字看出蘇軾心裡很急切,如此朗朗的月色,一定要找到好朋友共同分享,有一種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感覺。

師:有道理。齊讀前兩句,讀出蘇軾想與好朋友分享月色的急切心情。

學生讀。

生:老師,我是從“亦”字看出,他倆似乎有一種共同的命運才會成為好朋友的。

師:眼光很獨到啊,你能從一個副詞“亦”看出好朋友來真不簡單。大家猜猜看,為什麼懷民“亦”未寢?

生:是不是,懷民也有心事,也睡不著覺啊?

生:這是不是我們說的“志同道合”或者叫“同病相憐”?

師:大家真聰明,蘇軾啊與懷民的確有相同的遭遇,請看——

PPT 蘇軾:元豐二年(1079)八月,蘇軾於湖州知州任上因“烏臺詩案”(烏臺詩案,是北宋年間的一場文字獄,御史李定等摘出蘇軾的有關新法的詩句,說他以詩譏謗。)被逮入獄。十二月釋放,次年二月初抵貶地黃州。充黃州團練副使,但也只是掛名而已。蘇軾是被地方官吏嚴管的犯官,幾近流放。這時的蘇軾處境艱難。

張懷民,名夢得,一字偓佺。河北清河人,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貶黃州,初時寓居承天寺。

師:作者蘇軾和張懷民當時都被貶黃州,從相識到相知,可以算是志同道合的人。

生:看來,他倆確是心境相同,心有靈犀啊。

師:都是被貶之人,都是未眠之人,一個“亦”字的確可看出他倆是心境相同之人。

生:我還可以從“相與”中,想到他倆關係非同一般。

師:“相與”什麼意思?(一同,一起),請大家發揮想象,他們當時在庭中是怎麼走的?手的擺放如何?步行的姿態又是如何?

生:蘇軾的手一定是搭在懷民的肩上,兩人邊走邊說邊笑邊感嘆邊……反正很自在的。(大家笑)

師:你認為他倆可能會說些什麼呢?

生:我想他們肯定各自訴說自己曾經的往事和現在被貶的心情。

師:既然談論被貶之事又怎麼能邊笑呢?

生:(思考一會兒)也許是相互自我寬慰吧。

師:是啊,難得現在的清閒啊。

生:老師,那“相與步於中庭”的“步”就不是匆匆前行,而該是隨心所欲,悠閒漫步了。

師:感覺真敏銳。兩個心靈相通的好友就這樣在朗朗月色的相伴下悠然自得,並肩慢行,這樣的關係怎麼會不好呢?

生:能夠在月色下一起漫步的人可算是心靈默契的朋友了。不像現在的社會上,有些所謂的朋友純粹是有利可圖的,可他們都是貶官的,已經無利可圖了,但正是這樣的友誼最深厚最真摯了。

師:是的,患難見真情。你也可算是他倆的知音了。我們就走進他倆的內心世界,感情朗讀“元豐六年——相與步於中庭”這一片段,特別體會剛才分享的“遂”“尋”“亦”等詞傳遞給我們的情感。

生有感情地朗讀。

師:兩個遭遇相似,處境相同的友人,文章後面說的“閒人”,又會在中庭欣賞到怎麼的月下美景呢?

長春版八年級下《短文二篇》(名二子說、記承天寺夜遊)導學案3

【複習目標】

1、複習兩篇文章的重點實詞。

2、背誦並默寫兩篇文章。

3、進一步理解文章包含的作者的思想內涵。

【複習重點、難點】

1、背誦並默寫兩篇文章。

2、進一步理解文章包含的作者的思想內涵。

【複習過程】

·積累運用·

1. 《名二子說》作者 ,字 , (朝代)文學家。與其子 、 合稱“ ”,同列“ ”。

2. 《記承天寺夜遊》作者 ,字 ,號 , (朝代)文學家。

3. 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蓋軫() 轍( )車僕 ( )馬斃( )

藻荇交橫() 未寢( ) 承天寺( ) 竹柏( )

4. 解釋下列加點字詞的含義。

(1)輪輻蓋軫( ) (2)皆有職乎車( )

(3)而 軾獨若無所為者( ) (4)吾懼汝之不外飾也( )

(5)天下之車莫不由轍( ) (6)車僕馬斃( )

(7)念無與為樂者( ) (8)相與步於中庭( )

5. 指出下 列句中加點詞的古今不同含義。

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1)但: 古義: 今義:

(2)閒人: 古義: 今義:

(3)耳: 古義: 今義:

·閱讀感悟·

閱讀《名二子說》,回答問題。

6. 蘇洵為什麼給蘇軾起名為“軾”?

7. 蘇洵給蘇轍起名為“轍”的用意是什麼?

8. 蘇洵這麼用心地為自己的兒子起名字,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什麼?

閱讀《記承天寺夜遊》,回答問題。

9. 作者為什麼要夜遊承天寺?

10. 作者是怎樣描寫月色的?

11. 作者描繪的這幅月夜圖有什麼特點?給人怎樣的感受?

12. 文中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13. 文章的結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情緒?

14. 你認為文中所說的“閒人”是怎樣的一種人?

·拓展探究·

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書上元夜遊

蘇軾

己卯上元,予在儋州,有老書生數人來過 ,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從之。步城西,入僧舍,歷小巷,民夷雜糅,屠沽紛然。歸舍已三鼓矣。舍中掩關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為得失?過問先生何笑,蓋自笑也。然亦笑韓退之釣魚無得,更欲遠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魚也。

[注]儋州:地名,屬今海南省。 過:拜訪。 過:蘇軾的小兒子。

15. 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

(1)予欣然從之( )(2)舍中掩關熟睡( )

16. 作者夜遊見到了什麼景象?[來源

:Z,xx,]

17. 從作者出遊回家已經三更的細節中,你可以想象到 什麼?

18. 歸家後,作者為什麼“放杖而笑”?

19. “走海者未必得大魚也”說出了什麼生活哲理?

·綜合實踐·

20. 月在古詩裡給人的感覺就是溫柔多情的。要麼是謙謙君子,要麼是窈窕淑 女;要麼象徵著團圓,要麼 暗示著分離。給人一種淡淡的柔弱的清涼的感覺。而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興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學者們常借月抒懷。請寫出你所知道的有關描寫月亮的詩句,同學之間進行交流,看誰知道的多。

魯教版七年級下冊:短文兩篇《記承天寺夜遊》教案教學設計

二十七課 記承天寺夜遊

教材分析:

本文是蘇軾的一篇小品文,文章以寥寥數語描繪了月夜小景,創造了一個清幽寧靜的藝術境界,傳達了作者複雜微妙的心境。

學習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掌握常用文言字詞;正確背誦默寫課文,

過程與方法目標:注重培養語感;學習作者用簡煉的語言、精彩的描寫表達微妙複雜心境的寫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的目標:學習作者坦然的心緒,曠達情懷及對美的追求。

教學重點:

學習作者用簡煉的語言、精彩的描寫表達心境的方法。

教學重點:理解作者微妙複雜的心境。

學情分析:

課前準備:

學生準備:查閱有關蘇軾資料,預習課文。

老師準備:錄音機

教法與學法:

教法:誦讀法,比較法 學法:自主學習,探究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情匯入。

(一)導語: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一文,文章以簡煉的語言,精彩描寫,表達作者一種複雜微妙的心境。

(二)出示學習目標。

(三)檢查預習:

1、指2-3名學生朗讀課文

2、學生交流有關蘇軾資料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悟。

請同學們有感情朗讀課文,回答下列問題。

1、說說下列語句的意思,理解加點詞語含義。

①念天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②相與步於中庭。③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2、文中哪些語句描繪了月夜小景,表達了作者怎樣心境?

三、精讀課文,深入研究。

1、學生了解文章寫作背景和作者有關情況。

2、學生反覆朗讀,讀出作者感情、學生探究。

提示:敘事:寺庭步月 寫景:庭下月景 抒情:點睛之筆

四、質疑問難,合作探究。

討論:本文中“閒人”的含義。

五、拓展延伸。

比較本文與上文自然景描寫及表達情感不同。

六、課堂總結。

學生總結本節課收穫;教師評價學生學習態度。

七、佈置作業。

1、課後練習一 。 2、預習下一課《觀潮》。

八、板書設計:

記承天寺夜遊

賞月的欣喜 人生的感慨

被貶的悲浮 漫步的悠閒

九、課後反思:

長春版八年級語文下冊:記承天寺夜遊導學案

《記承天寺夜遊》學案

學習目標

1.整體感知、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

2.理解重點詞、句的含義。

3.欣賞文中描寫月色的句子,感受其精妙之處。

4.結合作者在黃州的經歷,揣摩作者寫作本文時的心境。

教學過程:

一、資料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 東坡 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蘇洵,弟蘇轍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進士,官至翰林學士、知制誥、禮部尚書。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後因作詩刺新法下御史獄,遭貶。卒後追諡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文學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縱橫恣肆,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有《東坡全集》、《東坡樂府》。

張懷民,名夢得,清河(今河北省清河縣)人。他於元豐六年貶謫到黃州,初到時寓居在承天寺。他雖然屈居主簿之類的小官,但心地坦然,不把遷謫之事放在心上,公務之暇,以山水怡情悅性,處逆境而無悲慼之容,是一位有過人自制力的性格倔強的人。無怪乎蘇軾要引他為同道和知己了。

二、初讀文章

1.結合課下注釋或查工具書,給下列劃橫線的字注音。

藻荇 寢 遂 竹柏

2. 有感情朗讀課文,並劃出下列句子的朗讀節奏。

念無與為樂者相與步於中庭

蓋竹柏影也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三、疏通文意

1.結合課下注釋,解釋下列加橫線的詞語的意思。

念無與為樂者懷民亦未寢

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相與 步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 月色入戶

欣然起行 解衣欲睡

遂至承天寺

2.熟讀課文,藉助課下注釋,整體感知文意,重點翻譯下列句子。

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魯教版七年級下冊:短文兩篇《記承天寺夜遊》學案及答案

學習目標:

1、瞭解作者的有關情況。根據註釋翻譯課文,掌握文言詞語的用法。

2.瞭解文章中的優美意境,嚴密結構和凝練的語言。

3、理解兩文表達的思想感情,學會用曠達的心態對待生活。

預習導學

走近作者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省眉山縣)人。他是歐陽修以後的文壇領袖,多才多藝,詩、詞、文、書、畫都是一代大師,著述十分豐富。

基礎積累

1、初讀課文,圈畫文中生字詞,給出下列加點字的正確讀音。

荇( )寢( )

2、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字詞

(1)欣然起行( )

(2)水中藻荇交橫( )

(3)如吾兩人者耳( )

(4)月色入戶( )

(5)但少閒人( )

整體感知

反覆讀文,思考解決如下問題

《記承天寺夜遊》是蘇軾的一篇小品文,寫於作者被貶 期間。文章僅84字,卻創造了一個 的藝術境界,傳達了作者複雜微妙的心境: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閒,種種難言的感情盡在其中。

合作研討

思路梳理

默讀課文,小組合作,完成思路梳理。

把《承天寺夜遊》劃分為三層。

第一層(記事):

第二層(寫景):

第三層(抒情):

文字探究

1、默寫出《記承天寺夜遊》中描寫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並對其寫景的妙處試作簡要的分析

2、說說課文《記承天寺夜遊》中哪些語句表現了“閒”?

3、文中並未直接敘述作者與張懷民的友情,但字裡行間卻可以看出兩個人的親密無間。請找出相關的詞語加以體會。

4、文中“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顯然與實際不符,因為並非每夜都能見到月色,每處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

拓展延伸

“看人生豪邁,一切只不過是從頭再來”你還記得這句歌詞嗎?是啊,人生難免有失意之時,學習《記承天寺夜遊》後,你認為它對我們的人生有什麼啟發意義?

答案

一、1. yù xìng 2.(1)愉快地,高興地(2)交叉錯雜(3)語氣詞,相當於“而已,罷了”(4)單扇的門,一說指堂屋的門(5)連詞,只是,不過 3.應用 實用性 審美性 4. 黃州 清幽寧靜

【合作研討】

思路梳理 第一層:(開始至“相與步於中庭”。)敘月夜至承天寺與友人散步。

第二層:(庭中如積水空明……蓋竹柏影也。)寫月下承天寺庭中的景物。從實感而來,令人宛然若見。第三層:(何夜無月……吾兩人者耳。)中以惋惜無人賞月作結。

合作探究

1.描寫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月光照在院子裡,好像水一樣空明澄澈,水中藻、荇縱橫交錯,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作者以高度凝練的筆墨,點染出一個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入夜即“解衣欲睡”,“閒”;見“月色入戶”,便“欣然起行”,“閒”;與張懷民“步於中庭”,連“竹柏影”都看得那麼仔細,那麼清楚,兩個人都很“閒”;結尾的“閒人”是點睛之筆,以別人的不“閒”反襯“吾兩人”的“閒”。

3.從文中“遂至承天寺”可看出他去“尋張懷民”的不假思索。而“懷民亦未寢”則顯示出兩個人“心有靈犀”。兩個人的關係甚篤,通過“相與步於中庭”體現得極為充分。結尾句“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更是直接表明了作者與張懷民的志同道合。

4.月光雖非夜夜明,竹柏亦非處處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卻時時能覓,處處可見。只要心胸開闊,淡泊名利,無論到哪裡,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無窮樂趣。

拓展延伸

示例:我們應有正確對待挫折的態度,明白“順逆皆自然”的道理,並把自己融入到美好的大自然中去,領略美的一切!(只要積極健康,言之有理即可)

魯教版七年級下冊:短文兩篇《記承天寺夜遊》教案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1、掌握文言詞彙,理解課文內容。

2、品味文中的優美語言,理解作品意境,體會文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3、體悟文人積極達觀的處世態度,樹立積極的人生觀。

教學重點:

1、反覆誦讀,形成語感。

2、品味文中的優美語言,理解作品意境,體會文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解讀“閒人”二字,體悟文人積極達觀的處世態度,樹立積極的人生觀。

教學流程:

(一)匯入:(教師唱《但願人長久》,營造氛圍,引入課題)

師:知道這首歌的名字是什麼?這首詞的作者是誰?詞中的名句是哪句?月是詩人墨客筆下的寵兒,你還知道哪些有關月的名句?下面讓我們學習蘇軾的另一寫月名篇《記承天寺夜遊》,學習《記承天寺夜遊》,走進蘇軾。(板書)

(二)解讀標題。

明確:文體(記), 時間(夜),地點(承天寺)

補充介紹承天寺(展示圖片):“承天寺”是張懷民居住之所,張懷民在元豐六年也被貶謫到黃州,他修了一座亭,蘇軾給亭命名為“快哉亭”,並寫了一首《水調歌頭》送給張懷民,其中有一句“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

(三)交流預習體會,明確學習目標。

1、學生資料展示,走進蘇軾,瞭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2、學生交流預習收穫與疑難,明確個體學習目標與全體學習重點。

(四)初讀課文,體會層次美。

1、自由朗讀,明確朗讀要求。

要求:讀得流暢響亮。

讀得字正腔圓。

讀得抑揚頓挫。

讀得層次分明。

2、小組再讀課文,體會文章層次美。

指導:表達方式的不同,感情不同,語氣語調不同。

讀敘事。讀出閒適、欣慰之情。

讀寫景。第二段描繪庭院月色,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要讀出喜悅、閒適之意。

讀抒情。既有貶謫的悲涼,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達觀,還有閒時賞月欣喜,漫步的悠閒。

3、指名讀,讀出記敘、描寫,抒情的不同感情。

4、播放視訊,聽讀課文,體會層次美。

5、男女生分角色朗讀,體會抑揚頓挫、節奏分明的層次美。

(五)疏通文意,合作研討。

1、學生交流以往學習文言文的經驗及明確重點。

教師補充(媒體出示)翻譯文言文的方法:

留---如人名、地名、年號等不翻譯,保留。

換---用近義詞替換。

補---補充省略成份。

調---倒裝句式進行調整。

刪---將沒有實際意義的虛詞,去掉不翻譯。

2、小組合作,藉助課文註釋,理解句意,並在便利貼上整理重點。抓住重點字和特殊句式,重點句子翻譯等。

3、學生整理彙報,解決疑難。

4、全文整體感知。

(六)深入探究,感受胸懷美。

1、思考:文中那個字最能體味到作者的內心情感?蘇軾是“閒人”嗎?

扣住文眼“閒”字做文章,引導學生到文中尋找答案。學生自己找,自己講,自己歸納,老師點撥。

2、明確主旨句“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體會人物胸懷境界美。

教師小結:蘇軾看上去真的很閒,無官一身輕,有閒情雅緻欣賞美景,(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閒)但蘇東坡內心深處不願意做一個無官一身輕的閒人。他不斷被貶,卻能夠隨遇而安,我們從蘇軾的身上看到了豁達樂觀,看到一生屢遭貶謫,身形萬里,但始終釋然安然,達觀豁達。

3、探究“文人心境”。

補充歐陽修、范仲淹等材料,課外延伸。

(七)拓展遷移,培養胸懷美。

1、展示煩惱清單。可以是學習方面的,與朋友、父母交往方面的,可以是體態長相方面的。通過實物投影展示清單。

2、討論:遇到煩惱時,應該如何面對?

(八)學生談體會及疑惑。

(九)教師佈置作業並結束語。

蘇軾一生堅守自己的政治理想,為此,他屢遭貶謫,歷經坎坷,他的那份豁達樂觀如皎潔的明月照亮了歷史的天空!那麼當我們面對生活的風雨時該如何呢?請同學們齊讀寄語: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面對風雨坎坷,讓我們改換一下肺中的呼吸,與脈管中的血流。這樣,也許我們就會找回人生的座標,用純淨的筆去書寫我們大寫的人生!

《記承天寺夜遊》學案14(鄂教版九年級上冊)

課前預習

2、瞭解寫作背景及作者

3、結合註釋,初步瞭解文意

課堂練習

1、朗讀課文

要求讀準字音,讀清句子停頓。

如: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庭下/如積水空明

念/無與為樂者 水中/藻荇交橫

2、翻譯理解

通過翻譯課文,深入理解文意。

重點解釋:

欣然 遂蓋

相與無與為樂者

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3、賞析

思考問題:

(1)、 作者為什麼會想著夜裡去寺廟遊玩?

(2)、作者是怎樣描寫月色的?

(3)、作者描繪的這幅月夜圖有什麼特點?給人怎樣的感受?

(1)、文中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5)、文章的結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情緒?

4、小結

課後複習

必做題 1、積累並整理描寫“月”的詩詞句子。

本文表現了作者怎樣的心境?請結合課文內容說說你的看法。

必做題 請同學們也來寫一段景色描寫。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