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鸛雀樓教案範文錦集七篇

來源:才華庫 1.28W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那麼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登鸛雀樓教案7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登鸛雀樓教案範文錦集七篇

登鸛雀樓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通過學情調查,在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上,通過教學,使學生能夠進一步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2、學習8個生字,認識1個偏旁,學寫“入”,“欲”兩個生字。

3、初步理解字義和詩句,感知詩的意境及蘊含的道理

教學重點:

理解字義和詩句內容

教學難點:

提示最後兩行詩句所蘊含的“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這一深刻的道理。

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課前對學生進行學情調查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二課時:

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上,通過教學,進一步讀好、背好古詩,

學寫其它5個生字。

教學過程:(略)

在實踐中總結,在總結中提高

——古詩《登鸛雀樓》教後反思

蘇教版國小語文教材根據母語的習得規律,認定學習語言是主體能動地把在語言內化為自己語言的過程。語文課上的語言學習,則是教師指導學生通過讀書活動內化課文語言,同時接受課文的思想感情和文化薰陶的過程,語文教學強調主體因素,重視整合效應,明確提出以培養語感為核心,以指導讀書活動為“經”,以字詞的訓練為“緯”來構建語文教學的整體框架,堅持“重感悟、重積累、重遷移”的基本教學策略。教完古詩《登鸛雀樓》後,對此我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一、學情調查,面向全體,因材施教

現代教學的一個重要觀點就是承認差異,尊重差異,教學不但要掌握全體學生髮展的共同特點,而且要熟悉學生髮展中的個別差異,因材施教,才能促進全體學生的發展,擴大發展的局面。教學是師生間的教和學的雙向活動,教師的教學物件是學生,因此對學生的學情要有充分地瞭解,在教學過程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1、對學生知識背景的調查

二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語言積累,他們對於古詩《登鸛雀樓》已很熟悉,有部分學生在課前已經能讀、能背了。但“古詩”這種語言材料是一種結晶體,蘊藏著很深的智慧和哲理。通過調查發現,他們所謂的能背,僅僅是一種機械記憶,有些學生連詩中的一些字還不認識,字音讀不準,字形不清楚,對於詩意及蘊含的道理還不明白。所以,在教學中我根據學生這方面的學情,結合低年級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進一步提出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即在理解字意和詩句的基礎上,讀好、背好這首詩,體會古詩所蘊含的道理。

2、對學生能力經驗的調查

二年級的學生通過以往的學習,已經積累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我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讓他們運用已有的讀新課文的方法來初讀古詩,即先自由讀課文後面的生字,再自由讀課文,然後同桌互讀互查,讓會讀的小朋友幫一幫暫時不會讀的小朋友,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在學習中互相合作的精神。另外,教學要面向全體。在檢查自讀情況時,先檢查生字,再由生字連詞,對於學生易讀錯的字詞我進行重點指導、糾正,如:“登”“層”是後鼻音,“鸛”是三拼音,“樓”的發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詞教學落在實處。

3、對學生需求的調查

低年級學生年齡小,好動、愛玩,他們能說的喜歡自己說。根據他們的心理特徵,我在教學中是這樣設計的。首先,在課前的學情調查時,設問:“誰願意做代表為大家背一背這首詩?”就有學生主動站起來背古詩了。其次,在寫字這個塊面中,我利用遊戲形式即“看誰找的對”來指導學生寫字,寓教於樂,充分調動學生利用多種感官,動手動口動腦去學習生字。教學“入”字時,與“人”比較。這是個形近字,先讓學生討論交流,一起說說“入”和“人”的不同之處,再以順口溜的形式幫助學生強化記憶:“看看有點像,比比不一樣,就差一點點,錯了就變樣,寫時要注意,仔細想一想”。學生的興趣較高,覺得很有趣。在教學“欲”字時,通過動畫演示,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並通過自己的觀察、學習去解決問題,學生嚐到了成功的喜悅。

二、尋文明像,入境悟情,積累遷移

“明像”才能“入境”;“入境”便可“悟情”。我國著名思維科學家張光鑑教授說:“要想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情境,必須緊密地聯絡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實際,充分調動學生的已有的經驗和頭腦中貯存的相關資訊模組,作為感悟課文內容的前提準備和敲擊妙悟的“打火石””。

低年級學生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如何才能使抽象概括的文字所代表的客觀事物的影象在學生腦海中留下明晰的印象呢?在教學中,我通過以下幾點來落實。

1、充分利用媒體來活用課文插圖,入境悟情

課文插圖能夠幫助學生明像入境,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讓動態的圖與靜態的文結合起來,讓學生身臨其境,真切感知那種美好的情境。如學習“白日依山盡”時,我通過媒體直接演示,讓學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陽慢慢落山的美麗景色。學習“黃河入海流”時,利用媒體向學生展示生活中較難觀察到的黃河奔騰入海的壯觀景象,圖、文、聲立體輸出,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通過反覆朗讀體會,使文字所代表的客觀事物的影象,在學生腦海裡越來越明晰,從而真切感受到黃河水流進大海的那種磅礴氣勢,這樣感悟內化,有感情地朗讀便水到渠成了。

2、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積累運用

語文教學注重語言的積累,更要注重幫助學生學會運用語言。在學習第一行詩句時,我充分運用他們已學過的課文《夕陽真美》中的相關語句,來幫助學生進一步入境悟情,教學效果顯著。此外,在本節課中,我也注意豐富學生語言的積累和運用。根據教學內容教給學生一個詞“登高望遠”,並結合學生悟出的道理,來指導學生運用詩中的句子來鼓勵別人取得更大的進步。

3、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體情悟道

體會古詩所蘊含的道理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在教學中我先指導學生觀察插圖,引導學生進入角色、換位思考,設身處地。接著,按學生的意願演示“詩人登樓圖”,形象感知詩人站得越高,看得越遠,再由課文《小松樹和大松樹》中小松樹長在山上能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的知識經驗,讓學生暢談自己站在高處能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的經歷。學生積極性頗高,從而感悟出古詩所蘊含的“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進步,還要不斷努力。這樣,通過學生自身的探索、體驗,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已突破了這個難點。

以上幾點是我執教後的不成熟的想法,我反思之後,在這節課中還存在許多的不足:比如,我這節課主要是從學生的學情出發來組織教學的,但由於自己的教學經驗還不夠豐富,總擔心放開了會收不攏,所以在體現學生學情這方面做得還不夠,對學生的學情預測得不夠準確,起點稍低了點,沒有充分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另外,由於還不夠老練,在評價學生時,原先設計好的恰當的評價語言被一些蒼白無力的評價語言所替代,使學生未能真正體驗到那份成功感和愉悅感。還有,對多媒體的操作還不夠熟練。一是“黃河入海流”的畫面本應圖、文、聲立體輸出,結果“黃河水”只聞其聲,不見其景,當時我只能隨機應變,運用音樂創設的情境來調動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去描述,彷彿看到的情景及自身的感受。二是在學生寫字時我是配的優美典雅的古箏樂,結果課件並未播放。

不過,不管是得還是失,對我來說都是一種收穫。通過討論、試教,我在原有的基礎上也有了一定的提高,這說明凡事都在發展,我也會不斷鼓勵自己,用取得的收穫增強自己的信心,用發現的不足作為自己對教學探索的動力。我要將它作為一個新的`起點,不斷鑽研,不斷改進,更上一層樓!

登鸛雀樓教案 篇2

教學要求

1.會讀會寫6個生字,認讀4個生字。

2.理解詩句內容,回答課後問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領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重難點

1.學會生字、朗讀並背誦課文是重點。

2.指導理解詩句意思是難點。

課前準備掛圖、生字卡片、CAI課件。

教學時數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示並解釋題目,激發興趣

板書詩題並解釋詩題。

【鸛雀樓】舊址在今山西省永濟縣。前面可以望見中條山,下面臨近黃河。因為經常有一種形狀像鶴的鸛鳥停留在上面,所以叫鸛雀樓,又名鸛鵲樓。樓共三層,是當時文人遊覽的勝地。此樓北宋時還存在,後來被河水沖毀。題目的意思是登上鸛雀樓。

【作者簡介】王之渙(688—742),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唐代著名詩人。

二、教師範讀

教師一邊讀,一邊演示電腦課件(畫面:詩人正站在黃河邊的鸛雀樓上觀看景色,太陽漸漸地落下山去。)

三、學生輕聲讀,要求學生注意生字的讀音

四、指導學習生字

1.教師在黑板的田字格上板書生字,帶領學生讀音、組詞。

2.學生書空練習。說說記生字的方法。

教師重點指導:

樓:lóu,讀邊音。“木”字作偏旁時,捺要寫成點。入:rù,獨體字,兩筆。注意和“人”區別開。窮:qióng,三拼音,上下結構,寫時不要少寫寶蓋頭下面的撇和點。目:mù,全包圍結構,要和“日”字區別開。更:gèng,讀後鼻音。獨體結構。有7筆。層:céng,讀平舌音,後鼻音。

五、課堂練習

1.組詞:

人()日()

入()目()

2.在練習本上抄寫生字。

第二課時

一、複習

齊讀課文。

二、導讀課文,適時演示電腦課件,幫助學生理解大意

1.指名學生朗讀後,逐行導讀。

2.指名試讀試講後,教師精講點撥:

第一句:白日:此處指傍晚的太陽。依:挨著,靠著。山:這裡不是專指某座山,而是指連綿起伏的群山。盡:完。這裡指落日漸漸沉下去了。黃河:是我國第二大河,僅次於長江。入海流:向大海流去。其實,鸛雀樓距離大海尚有千里之遙,在樓上是看不到黃河流入大海的。但是,無論怎樣曲折迂迴,最終還是要流入大海的。這裡的“入海”是說明流的方向。這句詩的意思是:登上鸛雀樓舉目遠望,看見一輪落日靠著連綿起伏的群山快要沉下去了,黃河水正奔騰咆哮著向大海流去。

第二句:欲:想要。窮:窮盡,含有徹底的意思。千里,不是實指,而是誇張的說法,指很遠很遠的地方。更;再。這句詩的意思是:要想把很遠很遠的地方的景物都看到,就要再登上一層樓;也就是隻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三、體會詩的意境

1.引導思考:想一想,這首詩寫出了什麼樣的景色?

學生思考回答後,教師總結:(1)這首詩寫出了壯麗的黃昏景色。作者站在鸛雀樓上,先向西眺望,看到泛白的太陽依傍著群山緩緩下沉,再俯視黃河,望著奔騰的河水向東流去,這是一幅多麼壯麗的景象啊!目送落日,直到它逝去為止;放眼黃河,欲目送它流入大海。既有雄渾壯麗之景,又有留戀遐思之情,情景交融,意境開闊。(2)這首詩還表達了作者開闊的心胸和觀察美景的情趣。詩人面對日落水漾的壯麗美景,遊興未盡,不能滿足,他急於擴大自己的眼界,還想看得更開闊更高遠,於是寫出了要看盡這千里風光,必須再登上一層樓。

2.小結:這首詩寫的是詩人登上鸛雀樓看到的景物和產生的想法,描繪了祖國雄偉壯麗的山河。

四、指導朗讀,背誦課文

1.教師放朗讀錄音。學生跟讀,朗讀時要注意讀出節奏、重音和韻腳。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自由輕聲讀三遍。齊讀三遍,練習背誦,檢查效果。

五、課堂練習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完成課後練習第3題。填空:

()依山盡,()入海流。

欲窮(),更上()。

板書參考

探究活動

1.組織一次登高的活動,讓學生說說登高望遠的感受。

2.收集與這首詩有關的資料,然後大家交流,看誰收集的多。

登鸛雀樓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能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去認字,鞏固看拼音識字的能力。

2.讀詩體會這首古詩的節奏和韻味美,理解古詩的意思並會背誦。

3.認識本課的八個生字,學會筆畫“豎折”,並學寫“山、日”。

學習重點:

1.能借助拼音認字讀古詩。

2.正確有感情的朗讀古詩,學習新筆畫。學寫生字。培養學生的閱讀和識字能力。

教學難點:

體會古詩的節奏感和音韻美。

教學準備:

錄音帶、生字卡片、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1.今天老師帶你們去一個地方旅遊,這個地方叫鸛雀樓,看,我們到了。

播放鸛雀樓的錄影。

2.看課文中的圖,說說景象如何?

3.有一個古人他到了鸛雀樓這個地方,還寫了一首詩,我們聽聽吧!做好指讀姿勢。

播放配樂朗讀《登鸛雀樓》

4.你們想讀這首詩嗎?請你準備好,小聲地方跟著老師讀一讀。

學生活動:學生手指書邊讀詩邊認字。

5.自己再讀一讀,在不認識的字上點上點。

6.這次咱們指著書大聲地跟著老師讀,注意點點字的讀音。

二、理解古詩意思

1.我說一句話,你說一句詩中的話,咱們試試。

師:太陽靠著遠山落下去了。

生:白日依山盡。

師:黃河之水向大海奔去。

生:黃河入海流。

師:要想看得更遠,就要登上更高的地方。

生: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你們真棒,將來也能成為一個小詩人,下面我們再來看看詩中的景象(播放錄影)太陽下山,江水滾滾,奔騰而去。

3.見到美景,你再來讀詩,讀出你的高興與喜悅吧!

登鸛雀樓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識字8個

2、寫字3個,認識新筆畫學習筆順,先裡頭後封口。

3、背誦 教學重點: 山的書寫,背誦《登鸛雀樓》

教學難點: 認字

教學方法: 引導法、圖示法

學習方法: 討論法、自學法、想象法

教具: 圖片、識字卡、小黑板

學具: 生字卡、識字卡、10個*卡

導學步驟:

老師

學生

導課

授新

讀詩

認字

寫字

談話:十月一日國慶節的時候,咱們班的小朋友都去旅遊 了好多地方,誰能說一說,今天老師帶大家去遊一個好地方。 板書《登鸛雀樓》 放錄音:《登鸛雀樓》 出示黑板 古詩 指導讀 師範讀 指導畫出會認的字 檢查的字 出示生字

1、山

2、日 抽生畫太陽的形狀

學習筆畫:先裡頭,後封口 師用文具盒演示: 先進入,後關門。

3、板書目 抽生畫眼睛 小結:以後有機會去鸛雀樓看一看。 抽生說

齊讀課題 整體感悟

畫出節奏 生自由讀,小組讀,選出好的生表演讀

生畫出會認的字

同桌互認 給卡片排隊 同桌說一說怎樣記住這些字 生用△畫出來

生觀察圖:中間高,兩邊低 口頭組詞 生畫 口頭組詞、說話 生討論寫法

登鸛雀樓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8個生字.認識"樓,入,雀,依"4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從朗讀詩句中體會到"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

教學重點:學會本課生字,朗讀,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創設情境

1. 小朋友,今天我要帶大家到山西遊玩一次.瞧,(出示掛圖)我們就來看看這座亭子以及周圍的景色.你們知道它叫什麼名字嗎 (學生回答)

2. 你們真聰明!對,我們一起來讀讀課題《登鸛雀樓》(齊讀)

二, 自瀆課文

1. 有些小朋友迫不及待的想要看看登鸛雀樓的美景了.那開啟書,自己讀讀課文吧!讀的時候要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學生自瀆課文)

2. 我看到小朋友都讀得特別認真,誰願意讀給大家聽聽 (指名讀,男女生讀,小組賽讀)

3. 大家都讀對了,而且都會自己停頓啦,真了不起!我們一起讀讀,注意大家的聲音應該很和諧.(學生齊讀課文)

三,學生生字

1. 小朋友讀書讀得很認真,很正確,可見昨天在家裡書讀得很好.可是不知道大家生字預習得怎樣

2. (出示生字卡片)這一課的生字寶寶很想認識大家,我們先在心裡和它們打招呼,待會我請小朋友開開火車.(默讀生字)

3. 每個小朋友的眼裡都閃爍著智慧的光芒,現在就請已經準備好的小朋友來讀啦!小火車開起來(樓,雀,依,入,欲,窮,目,更)

4. 你們真了不起!小火車開得又快又好!你能幫它們找朋友嗎

三,寫字教學

1. 小朋友讀得好,組片語得更好,不知道是不是能寫好呢 下面,我們一去把其中的4個生字好好的寫一寫.

2. 入:與"人","八"比較.組詞:入口,出入,進入.

樓:左窄右寬.右邊"米,女"上下各半."米"最後一筆是捺,"女"第一筆是撇點,最後一筆橫稍長,托起上部,組詞訓練.

3. 指導寫字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 理解課文,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會背誦課文.

2. 能說出古詩的意思.

3. 學會"欲,窮,目,更"4個生字.

教學過程:

一,複習鞏固

1. 上節課我們已初步領略了鸛雀樓的美景.今天,我們將再一次走近鸛雀樓,盡情欣賞美景.不過,在此之前,我要給大家進行一次測試,過關的小朋友才能和我一起欣賞美景.

(出示黑板)先在心裡默讀,

2. 二,(一)複習引入,揭示課題.

(1)簡介作者.(板書:王之渙)

(2)釋題.鸛雀樓,舊址在山西省永濟縣.因常有鸛雀在那兒棲息,所以人們把這座樓取名為"鸛雀樓",樓共三層.一天,詩人王之渙登上了鸛雀樓,眺望落山的太陽,奔騰的黃河,想得很多,就在樓上寫了《登鸛雀樓》這首詩.指名說出題目的意思.(將學生引入詩境)

(二)理解詞句的意思.

1.學生默讀詩句,查字典理解詞語,並結合詞義自己小聲說出每句詩的意思.注意啟發學生,對每個詞加以理解後,適當新增一些恰當的詞語,再調整一下順序,把意思連起來.

2.小組討論.

3.全班交流.

4.指其中一組講給其它小組聽.

5.小組內互講.(以上學生活動不少於15分鐘,意在培養學生自行獲取知識的能力)

第一,二句:理解"白日""依""盡""入海流"的意思.這裡教師應向學生講清:鸛雀樓距離黃河入海處有千里之遠,在樓上是看不到黃河流入大海的.這裡的"入海"是說明"流"的方向.說出這兩句詩的意思.

第三,四句:理解"欲""窮""千里""目""更"各是什麼意思 說出這兩句詩的意思.

(三)反覆誦讀,啟發想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1.默讀思考:這首詩主要寫什麼 (登上鸛雀樓看到的景物和產生的想法)(板書:看想)哪些詩句的內容是詩人看到的 哪些詩句的內容是詩人的想法 詩人看到了什麼 (板書:白日 盡 黃河 流)

2.指圖(這就是鸛雀樓.一天傍晚,詩人登上了鸛雀樓,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氣勢壯麗的景色:夕陽靠著山慢慢地落下去,黃河水滾滾地向大海流去.)

3.學生邊想象,邊描繪畫面.

4.小組內互相描繪.(培養學生觀察,理解,想象和表達能力)

5.教師小結設問:鸛雀樓共有三層.這是詩人登上二層看到的由青山,白日,黃河構成的氣勢壯闊的圖景,那麼看著眼前的景象,詩人有怎樣的想法呢 (要想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就要再上一層樓)詩人登高遠望,寫出了"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千古名句,告訴人們一個什麼道理 (板書:站得高看得遠)這兩句表現了詩人一種怎樣的精神

6.指讀全詩,進一步體會詩人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7.小結:後兩句是千古流傳的名句,蘊含著"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哲理,至今常常被人們所引用.(引導學生領悟哲理,體會詩人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四)指導朗讀,背誦

1.感情朗讀全詩.(自由練讀,同座互讀互評,指名讀,大家評)

2.小結.

3.背誦全詩.

(五)識記字形,指導書寫.

登鸛雀樓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6個生字。認識“登、鸛、雀、依”4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從朗讀詩句中體會到“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

教學重點:學會本課生字,朗讀、背誦課文。

教學步驟:

一、匯入新課。

1.出示鸛雀樓的圖片,問:你們看這是什麼?你們覺得怎樣?教師簡介鸛雀樓:鸛雀樓舊址在山西省的永濟縣。因為經常有一種形狀像鶴的鸛鳥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鸛雀樓。樓一共三層,在樓上可以望見雄偉的中條山和浩浩蕩蕩的黃河,是當地的名勝。唐代有位著名的詩人叫做王之渙,他登上這座鸛雀樓後感慨萬分,寫下了千古傳誦的詩章:《登鸛雀樓》(板書課題)那麼,詩人登上了鸛雀樓看到了什麼?感到了什麼呢?

2.(放課件)看圖,聽錄音,整體感知。

二、藉助拼音自讀古詩。

1.自由讀,畫出生字和不明白的地方。

2.出示生詞卡片,檢查生字讀音。

3.指名讀古詩,正音。

三、理解詩句意思。

1.自由讀古詩,讀後想想:

(1)詩人登上鸛雀樓看到了什麼?(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2)看到眼前的景象,詩人想到了什麼?(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小組討論、交流上述問題。

3.質疑、解疑,重點理解:

目:看。欲:想要。窮:盡。

4.說說“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有什麼道理。

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幫助學生理解: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遠,要奮發向上,不斷進取。

四、指導朗讀、背誦。

1.聽課文錄音,體會詩的節奏和重音。

2.指名讀,集體評議。

3.同桌互背。

4.情境體驗:把自己裝扮成詩人,看圖吟誦古詩。

五、分析字形,指導書寫。

1.學生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自己分析字形。

2.重點指導:

入:與“人”的區別。

窮:部首是“穴”(穴寶蓋)

3.指導學生在田字格里書寫。

板書設計

教案點評:

古詩《登鸛雀樓》,描繪出萬里山河雄渾壯麗的景象,揭示了“站得高,看得遠”這一哲理,表達了作者奮發向上的精神。教學中通過自讀質疑,強調學生自學、自悟、自得,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同時,教師輔以重點點撥,引導學生從詩句意思中理解生活哲理,領會奮發向上的精神。板書設計層次清晰,說明詩句前兩行為作者所見,後兩行為作者所想。

登鸛雀樓教案 篇7

教學內容:

九年制國小語文第一冊《登鸛雀樓》

教學目標:

1、會認11個生字。會寫6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通過學習這首詩,使學生初步瞭解“登高才能遠望”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1、會認11個生字。會寫6個字。

2、使學生初步瞭解“登高才能遠望道理”。

教學準備:

生字卡片、古詩錄音、有關古詩的資料等。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言激趣

1、小朋友們,今天我們來進行古詩背誦比賽 ,看一看誰的古詩背得又多又好,是“詩王”,好不好。

2、當學生背到《登鸛雀樓》時,教師引言匯入,板書課題。(出示CAI課件)這天,當詩人王之煥來到了黃河邊上的鸛雀樓,登樓遠望,一輪紅日依傍著山巔逐漸下落,在腳步下,黃河波濤洶湧,奔騰入海,非常壯麗 。這時,詩人王之煥想道:如果想要看到更為廣闊的風景,就必須努力再上一層樓,國小一年級語文教案《9、《登鸛雀樓》教學設計》。

3、介紹黃河。出示CAI課件。

二、自主、合作學習古詩

1、請學生讀古詩,檢查預習情況。請學生把學習的情況告訴大家。

2、請學生用“O”圈出自己還不認識的字,並去向自己的朋友求教。

3、聽教師範讀兒歌,正音。

4、教師領讀兒歌,學生跟讀。

5、分小組讀。

6、學生試讀。

7、同桌互讀。

8、抽學生讀。

9、自由讀

10、齊讀。

11、表演讀。

三、學習生字

1、請學生用“ ”畫出生字。

2、學生自己試讀。

3、小組學習,把自己會讀的告訴夥伴,把自己不會讀的向別人請教。

4、師教讀,正音。出示CAI課件幫助學習生字。

注意後鼻音“登”、“黃”、“更”、“層”。

5、小老師教讀。

6、叫號遊戲。

7、用生字卡片開火車比賽。

8、擴詞擴句。

四、指導書寫生字。

五、朗讀背誦。

六、探究學習,養成習慣。

1、收集古詩,看誰背得多。

2、收集有關黃河的資料。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