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蘭亭集序》教案範文彙總5篇

來源:才華庫 1.84W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時常需要用到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麼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蘭亭集序》教案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蘭亭集序》教案範文彙總5篇

《蘭亭集序》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積累整合文言知識,掌握文言文閱讀的方法。

2、瞭解時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創作意圖,認識作者在樂、悲、痛中暗含的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誦讀全文,並能背誦。

2、體會作者由“樂”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變化。

教學難點: 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涵的積極情緒。

教學方法: 誦讀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時數: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瞭解作者和寫作背景

2、整體感知,熟讀課文,理清思路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既是書中極品,又是文中上品。據歷史記載,唐太宗千方百計搜覓真跡,並日夜賞玩臨摹之,以至形成了宮廷上下競相臨書的盛況。唐太宗駕崩,此真跡又作為殉葬品埋入地下,後來此墓被盜,真跡永遠失蹤,成為千古恨事。我們現在所見的是唐代摹本。(讓學生看教材中《蘭亭集序》書法作品)從摹本可以判斷“書中極品”的評價絕非妄言。而此文為什麼又被稱為“文中上品”呢?它為什麼跨越千年依然動人呢?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作為文學作品的《蘭亭集序》的魅力所在。

二、展示學習目標

三、解題

1、走近作者

王羲之(公元321~379,一說303~361),字逸少,東晉琅邪臨沂人。是東晉也是我國古代最傑出的書法家。出身於士族名門,是東晉政治家王導的從子。任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世稱“王右軍”。早年從衛夫人學習書法,後多鑑前代名家書法,博採眾長,備精諸體,有“書聖”之稱。書法刻本以《樂毅論》《蘭亭序》《十七帖》為著。其子王獻之也是書法名家。父子齊名,世稱“二王”“二聖”。王羲之在詩文寫作上也是高手。東晉文壇盛行駢文,王羲之是少數仍沿用散文寫作,或以散馭駢的作家之一。其文風清洗,不尚辭藻而多情致。

2、背景介紹

兩晉政治恐怖,統治集團內部互相傾軋,殘殺現象時有發生。士大夫不滿,普遍崇尚老莊,追求清靜無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學盛行,對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學創作都產生了很複雜的影響。文學創作內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現實的情調很濃。東晉時期,清談老莊玄理的風氣很盛,是玄言文學氾濫之時。但王羲之一反“清虛寡慾,尤善玄言”的風氣和追求駢體的形式主義之氣,抒寫了一篇情真語篤,樸素自然的優美散文《蘭亭集序》,不但在東晉文壇上佔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聲譽。

蘭亭,是東晉時期會稽郡治山陰(今浙江紹興市)城西南郊名勝。這裡山清水秀、風景幽雅,是當時名流雅士時常集會的地方。 晉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上巳節),王羲之在會稽山陰的蘭亭修禊之禮,舉行過一次盛大的風雅集會,參加的名士,有“東山再起”的司徒謝安、“擲地作金石聲”的辭賦家孫綽,潛心物外的高僧支遁等四十一人。當時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詩各一首。之後王羲之將諸名爵及詩作一一記錄集結成集,是為《蘭亭集》,併為此集作序一篇,這就是《蘭亭集序》。

3、文體知識 《蘭亭集序》是一篇序言。“序言”簡稱“序”,也叫前言,屬實用文體,同“跋”是一類。列於卷首叫序,附於卷末叫“跋”。其作用在於推薦介紹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說明寫作過程、寫作目的、主要內容或說明一些同書本有關的事情,幫助讀者更好地去閱讀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請他人寫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紹著作外,往往還有一些評價的內容。

四、整體感知

(1)字音辨識 癸guǐ醜 修禊xì 流觴shāng 激湍tuān 形骸hái 遊目騁chěng懷 齊彭殤shāng 嗟悼 jiēdào 會kuāi稽jī 感慨系xì之 通假字:趣舍萬殊 悟言一室之內

(2)聽錄音,請學生分別劃出三個段落中表達作者情感的詞來(“樂”“痛”“悲”),劃出不懂的字詞句來。

3、感知作品,理清思路 根據文章的情感變化,劃分文章段落層次。

教師明確:第一段(1、2自然段):記敘蘭亭集會的盛況 第二段(3自然段):抒發人生感慨

第三段(4自然段):交代作序目的

五、教學小結

六、佈置作業:預習1、2自然段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研習1、2自然段,探究樂在何處

一、複習鞏固、溫故知新

1、齊誦課文 2、回顧思路

二、研習第一部分,即1、2自然段

1、迅速瀏覽課文,然後合上課本,憑記憶按提示查詢內容要點

如:時間:“永和……癸丑……暮春……” 地點:“……蘭亭……”

人物:“群賢……少長……” 環境:“此地有……,又有……”

活動:“引以為流觴曲水……” 天氣:“……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感受:“……信可樂也”

2、摘錄本段寫景句,體會作者寫景狀物言簡意賅,妙趣天成的特點,感受作者快樂的心境。

學生明確:崇山峻嶺 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 天朗氣清 惠風和暢

3、課堂練習:模擬想象你便是其中一文士,請你用散文化的語言將景物和你的感受訴諸筆端。

教師點撥:本段中作者無論“摹”山範水,還是“描”竹畫樹,都極其簡約。想那陽春三月的江南該是鮮花吐芳,奼紫嫣紅。此段中作者卻只選山、水、林、竹、天。寫山嶺,從高聳、橫亙狀其勢;寫竹林,從茂密、參天繪其形;寫溪水,著眼於水清流急,迴環相映之態;寫晴天,寫煦風,彷彿景物皆著感情色彩。如此美景,在良辰、樂事的氛圍中,給人帶來的是愉悅,是歡欣,我們可以從中感受到撲面而來的春天氣息和遊人如織的快樂場面。

4、提示學生朗誦時注意語調要清新明快,充滿歡欣,優雅之情調。按照提示每組選代表朗讀。

5、學生討論、交流

(1)有人將本段之“樂”總結為“五樂”,你能找出來並加以總結說明嗎?

(作者依據什麼說這次聚會“信可樂也”?“信可樂也”在第1部分中起到什麼作用?)

明確:在這一段中作者描述了這次聚會是“群賢畢至,少長鹹集”,這是一樂;而聚會是在“暮春之初”,“天朗氣清,惠風和暢”,可謂良辰,是為二樂;聚會之地“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可謂景美,是為三樂;宴會之中“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可謂情真,是為四樂;而“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可謂極視聽之娛,是為五樂。作者感到人賢、辰良、景美、情真、賞心五事齊臻,所以認為這次聚會,“信可樂也”。“信可樂也”一句是對聚會情景的總結,突出了情感的主旋律——“樂”。

(2)本段末句“信可樂也”能否改成“信可樂矣”?請闡述理由。

明確:“信可樂也”不可改為“信可樂矣”。因為用“也”語氣平緩,筆勢沉穩;而用“矣”語氣激越,筆端情感外露。仔細揣摩第1段中描述景物只在山、水、林、竹,而舍鮮花吐芳;就是寫林寫竹,只言“茂”“修”,而棄其綠、碧、翠,極力營造素淡、雅緻的格調。蘭亭集會本是賞心樂事,但作者內心的喜悅之情並不過分顯露,這是他氣節高爽、性格沉穩的表現。

(3)討論:這段話語言有什麼特點?

教師明確:記敘性文字言簡意賅,如開頭總敘,只25個字就交代清楚了蘭亭集會的時間、地點、目的,表現出高超的語言技巧;寫景的文字精練優美,樸素清新。

三、當堂訓練:嘗試著背誦第一、二自然段

四、課堂小結:

暮春三月,鶯飛草長,天氣晴朗,春風和煦,不可不謂之“良時”;會稽山陰,清幽蘭亭,茂林修竹,山環水繞,不可不謂之“美景”;時賢名流,志趣相投,不可不謂之“賢人”;曲水流觴,飲酒賦詩,不可不謂之“雅事”;仰觀俯察,遊目騁懷,不可不謂之“樂心”:這實在是人生之樂的極致。這種“樂”是對蘭亭美景的陶醉,是來自於蘭亭集會的暢快,這種美好的聚會自此以後成為美談佳話。千年以降,我們依然能感受到這些文人儒雅的風度和詩意人生。

五、預習作業

1、預習第3、4自然段,想一想作者為何而“痛”?又為何而“悲”?

2、如何理解“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研習3、4自然段,理解作者的生死觀。整理本課文言知識

一、 複習鞏固、匯入新課

1、暮春三月,草長鶯飛,天朗氣清,惠風和暢,茂林修竹,清流潺潺,勝友雲集,曲水流觴,潑墨揮毫,賦詩飲酒,不亦樂乎!可作者的感情怎麼變成了“痛”呢?他由眼前的美景、盛會想到什麼了呢?請同學們大聲朗讀第二段,看看作者的心思到哪兒去了。

2、檢測1、2自然段的文言知識

二、展示學習目標

三、研習第3自然段 1、全班齊讀第3段,理清文章思路

提問一:請合上課本串講本段大意 提問二:這段話作者圍繞什麼主題展開討論的?

明確:樂憂生死等人生重大問題 提問三:作者為何而痛?

一痛惜情隨事遷,美好消逝;二痛生命有限,終期於盡。

2、誦讀提示:作者以從容沉穩的氣勢稍一收攏,便轉到全文的主旨上來,探索人生哲理,發表對人生憂樂和生死問題的看法,以理論為主,故應以和緩低沉的語調讀出。重讀的詞語有“死生亦大矣”中的“大”,“豈不痛哉”中的“痛”。末句以降調慨嘆語氣收束。

請按照上述提示,每組選代表誦讀

四、研習第三段,即4自然段

1、熟讀課文,理清背誦思路 這段議論中包含感情,請理清作者的感情發展脈絡。

問題(1)當前士大夫的人生觀是怎樣的?

(2)你認為作者贊同他們的人生觀嗎?為什麼?

明確:由讀昔人“興感”之作時的體驗“若合一契”說明古人也有感於死生;然後轉入對世事的深入抒寫,批判當前士大夫“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表現了作者抗拒人生虛幻的執著努力,隨之又發出“後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悲乎”的慨嘆,可見作者對人生敏銳、深刻的感受中一份對人生特別的熱愛和執著,接著作者交代了《蘭亭集》的成因“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既然人生變化如此迅疾,此次宴會的情況就該記錄下來,使將來之人瞭解作者心中的感慨。隨著感情變化的步步推進,字裡行間流露出來的是作者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

2、朗讀語調提示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讀出節拍,讀出批判語氣。“後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悲乎”緩緩吐出,重音為“悲”,以後的句子以和 緩低沉的語調讀出。

挑選學生按照以上提示朗誦

五、合作探究

1、談談你對“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一句的認識。

明確:作者認為人不管以怎樣的方式活著,生命都在不知不覺中逝去,而壽命的短長只能聽憑造化,最終歸於結束。所以生就是生,活著能享受樂趣,死就是死,死後一切皆無,活著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齊觀。暗含有生之年應當做些實事,不宜空談玄理之意。

2、第四自然段,作者發出“後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悲乎”的慨嘆,那麼作者究竟為何而“悲”呢?

明確:一悲古人生死感慨,“我”深有同感;二悲今人一死生齊彭殤的虛妄;三悲後人叩問今人,可謂千古一悲!文章由“我”的個體之“痛”和“悲”,推己及人更加深刻感人。人類社會從古到今,邁進了多少年,然而人類對生命本質的體驗何其相似!真是古今同痛,千古同悲!

六、探究性閱讀訓練

有人認為作者在文中闡述了他的生死觀,是他的曠達性格使然;但他畢竟生活在國事日衰的東晉時期,士大夫們大多意志消沉,不講求進取,對他也不能說毫無影響,因此文中出現了低沉的調子,例如“修短隨化,終期於盡”。你如何理解呢?請發表你的觀點

背景介紹:兩晉政治恐怖,統治集團內部互相傾軋,殘殺屢屢發生。士大夫自危而無奈,寄情山水,嘯傲山野,思想消極,行動無為,感覺生命就像浮萍之於水,隨波盪漾,飄到哪裡是哪裡,生死無常。於是東晉時期,清談老莊玄理的風氣很盛,所謂“一死生”“齊彭殤”,死就是生,生就是死,即玄理之一。受社會思潮影響,東晉文學創作內容消沉,逃避現實、出世入仙的情調很濃,是玄言文學氾濫之時。

在這種背景下,王羲之在文中描繪如詩如畫的自然風光,還能批判當時盛行的虛無思想,實際上就是眷念人生、熱愛生命的表現。他在書法上的執著努力和卓越成就也是對抗人生虛無的體現。誠所謂“消極其表,執著其裡”,我們要透過現象看本質。

小結:孟子說:“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知人論世,是把握文章主旨的利器。

七、隨堂演練:歸納整理文言知識

1、通假字 趣舍萬殊(“趣”通“趨”,趨向,取向) 悟言一室之內(“悟”通“晤”,面對面)

2、一詞多義

修:茂林修竹(高) 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長) 乃重修岳陽樓(修建 ) 修守戰之具(整治)

期: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至,及) 期年之後(周,期年:一週年)

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約定)

致:所以興懷,其致一也(情趣,情致辭) 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招致)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達到)

臨:未嘗不臨文嗟悼(面對,引申為閱讀) 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面對,迎)

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面對) 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將要)

次: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旁邊)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陳勝、吳廣皆次當行(按次序)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行軍途中的駐地)

3、詞類活用

映帶左右(環繞,名作動) 流觴曲水(使動用法,使……流;使(水)彎曲)

群賢畢至,少長鹹集(形容詞作名詞,賢才;年少的人和年長的人)

所以遊目騁懷(使……遊,使……騁,動詞作使動) 固知一死生(看作一樣,數量詞意動)

齊彭殤為妄作(齊:形容詞意動,看作相等。) 一觴一詠(名作動,喝酒)

4、古今異義

列坐其次 古義:這個地方 今義:次一等的。 俯察品類之盛 古義: 萬物。 今義:物品的種類。

或取諸懷抱 古義:思想抱負 今義: 懷裡抱著

所以遊目騁懷 古義:用來……的…… 今義:連詞,表示因果關係。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 “夫人”古義: “夫”用在段首引發議論,是發語詞,可不譯。“人”,人們 今義: 對已婚女子的尊稱 “俯仰”古義: 形容時間短暫 今義:低頭抬頭

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古義:這篇文章 今義:文雅;文化或文人

5、特殊句式

仰視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定語後置) 會於會稽山蘭亭(介詞結構後置句)

當其欣於所遇(介詞結構後置句) 亦將有感於斯文(介詞結構後置句)

晤言(於)一室之內(省略介詞“於”) 引以(之)為流觴曲水(省略介詞賓語“之”) 死生亦大矣(判斷句)

八、課堂小結

魏晉時期通常被認為是我國曆史上人的自覺和文的自覺的時代。魏晉人對自身和外在於人的客觀世界都有深廣精微的體認和探求,這使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充溢著濃郁的人生意識和宇宙情調。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記下了與會者的千古風流。語言清新樸實,敘議結合,在雕章琢句、華而不實的文風充斥文壇的'當時,顯得尤為可貴。

九、佈置作業

背誦全文

《蘭亭集序》教案 篇2

本課教學目標

1.瞭解蘭亭宴集的起因、經過,認識作者感情由樂轉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嘆中暗含的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

2.瞭解本文句法上駢散並行而以散為主的特色。

3.背誦全文,掌握“修、期、致、臨、次”等詞的多義性。

教學重點

1.瞭解由這次集會而引起的人生無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脈絡。

2.背誦全文。

教學難點

1.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

2.對文中多義詞具體義項的確定,如“一”在“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數量詞)“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整個)“固知一死生為虛誕”(把……看作一樣),“所以興懷,其致一也”(一樣、相同)等四個句子中的意義。

教具準備

投影儀、投影膠片、錄音機、教學磁帶、《蘭亭集序》摹本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瞭解王羲之及其作品。放錄音範讀,領會句法上駢散並行,以散為主的特徵,朗讀課文,結合註釋,把握文意,瞭解本文作為宴遊詩的特徵。

[教學步驟]

一、導語:

國中階段我們學過不少寫景狀物的詩作,想必王安石的《書湖陰先生壁》大家還記得吧,師生一起誦讀:茅簷長掃淨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撻送青來。

詩人描寫景物時,畢其形傳其神,一水多情地呵護著綠田,兩山像從遠處奔騰而來,來不及敲門便捧上一片青翠。

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篇文章,也摹景狀物,但手法卻別具一格,言簡而神具,這就是王羲之以書中神品稱著於世的《蘭亭集序》

二、作者簡介。

選一學生讀註解①。教師略作補充:魏晉時期在中國抒發藝術的發展史上具有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王羲之書寫的《樂毅論》《黃庭堅》等楷書作品稱“書之聖”,行草《蘭亭集序》被後世書法家譽為“行書第一”。

出示王羲之《蘭亭集序》摹本,正如前人對他的評價“飄如遊雲,矯如驚龍”“天機流佈,挺然秀出”。

三、放錄音、正音。

學生聽錄音一遍。教師強調一些字的讀音。投影:

多音字:會稽(kuài jī) 感慨系之(xì) 曾不知老之將至(zēng)

通假字:趣舍萬殊(通“趨”) 古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通“猶”)

四、朗讀課文。

體會本文句法駢散並行,以散為主的特徵。

五、品讀課文。

結合註釋,熟悉文意,並思考:本文和一般的書序有什麼不同,找出與《蘭亭集》有關的語句。

明確:一般的書序介紹成書的經過、出版意旨、編次體例或作者情況等,也可包括對作家作品的評論和對有關問題的研究闡發。

作為書序,本文介紹了作詩緣由(因修禊而“群賢畢至”)、作詩情形(“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成書經過(“列序時人,錄其所述”)、本書意義(“後之覽者,亦將有敢於斯文”)。

本文由宴遊活動談到生死觀,善於借題發揮,論及人生的意義。這便是《蘭亭集序》與一般書序的不同之處。

六、佈置作業:

熟讀全文,把握各段大意,完成思考練習一。

《蘭亭集序》教案 篇3

設計說明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作為書法作品,歷來為人推崇,被尊為“墨皇”,亦有“天下第一行書”之譽。其實,作為入選教材,文章也是文辭優美,識見高遠,至今膾炙人口,熠熠生輝。而作為一篇文言文來教學,如何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妥善處理好文言關係,打破傳統機械的先“言”後“文”教學模式,卻值得探討研究。鑑於此,筆者以“文言融生”(詳見拙文《文言文教學:行於文言之中》)為教學理念指導,試圖將“因言釋文”和“因文悟言”相結合,嘗試另闢一條文言文教學之蹊徑。下面設計則擬從這一角度作如是探討。

教學目標

1.理解並掌握寫景言情時關鍵詞語(重點文言詞語)的作用及影響。(“因言釋文”)

2.在瞭解蘭亭宴會的基礎上,認識作者感情由樂轉悲的原因及在深沉的感嘆中暗含的人生思考的哲理性。(“因文悟言”)

3.瞭解本文駢散並行而以散為主的行文筆法。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素有“書聖”美譽的王羲之不僅擅長書法,也長詩文。書法作品《蘭亭集序》被後世評論者譽為“行書第一”(出示臨摹圖),只可惜我們看到的是臨摹本,據說其真跡已隨唐太宗葬入昭陵而失傳。但是,作為散文佳作的《蘭亭集序》卻膾炙人口,流傳至今,真可謂是“文質雙絕”。下面,我們就來一同欣賞這篇文章。

二、審讀課題

提問:《蘭亭集序》這一標題如何斷句?(或問:這是一種什麼文體?在文中哪幾句話能看出來?)

明確:“蘭亭/集序”還是“蘭亭集/序”? A.會於會集山陰之蘭亭。B.後之覽者,亦。C.故列敘時人。

(掌握“序”這種文體:書序與贈序區分;為下文“蘭亭集會”展開墊本)

三、朗讀文章,研習文字

1.朗讀課文,提問:既然《蘭亭集序》是一篇序文,它與通常序文有不同之處嗎?

明確:作為書序,除了具備一般書序介紹寫作緣由、成書過程和本書意義外,最大的不同是:文章由事及理,從一次宴會上升到對生死的思考。

2.文中作者是如何從一次宴會上升到對生死的思考的?(或者問:作者的情感變化的過程是怎樣的?)

明確:這篇作品的情感變化流程是一個由“樂---痛---悲”的過程。作品也是以作者的情感為主線來建構的。

接下來具體研讀作者是怎樣表達三種不同情感的。默讀第一自然段。

(一)第一段

1.提問:本文記敘了這次蘭亭集會盛況,這是一個怎樣的集會?何以見得?最好用原文回答。

明確:良辰—美景--佳處—樂事:“信可樂也”。師生共同研習如下:

良辰:“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即東晉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結合“癸丑”,簡介古代干支紀年及相關知識。

佳處:“會嵇山陰”即浙江詔興,蘭亭在詔興蘭諸山,當年勾踐曾經在那種過蘭花所以就以此為名為蘭亭。

樂事:“修禊事也”。“修禊事也”,禊事,類似於雲南傣族的潑水節。這種祭禮要挑個黃道吉日,古人規定三月上旬的“巳”為修禊日。但魏以後用三月三日,不用“巳日”(提問:春天在古代分幾個階段?明確:孟--仲--暮)。

人物:群賢畢至,少長鹹集。重點落實“鹹”字。

美景: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帶左右 (解釋詞語並板書)

重點落實研習“修竹”、“清流”。

明確:作者用簡潔雅淨、鏗鏗有致的語言,寫出了宴集之地優美的自然風光。“崇山峻嶺,氣勢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靜謐;清澈溪流,潔淨明朗;湍急的流水,飛花濺玉”。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機盎然。

2.賞析:“引以為流觴曲水”

我國古代有流觴而飲、吟詩歌賦之雅俗,因此,賢士聚會免不了“酒”與“詩”,“酒”是感情的催化劑,“詩”是情感的產品。流觴曲水(把盛酒的杯放在水面上循曲水而下,流到誰的前面,誰就取來飲酒),於是詩興大發,賢士紛紛臨流賦詩。雖無絲竹管絃之興,然而可以"暢敘幽情",各抒懷抱。同時教師補充“濫觴”一詞:江河發源處水淺,僅能浮起酒杯。後來比喻事物的起源、開始。

3.出示"流觴曲水"圖片:要求學生展開想象,做一段宴會場景描寫,然後與原文兩相比較,從中理解一些文言詞語的文化意味。

明確:看到這幅圖,似乎時光倒轉,回到蘭亭集會上,彷彿看到了這些雅士間儒雅的風度和詩意人生,這種美好的聚會自此以後成為千古美談。直到今天,每年三月三日,有許多書法家、畫家、文學家都會彙集此地。

“天朗氣清,惠風和暢”,(“惠風”:“暖風薰得遊人醉,只把杭州作汴洲。”只有春風才算得是惠風,和風。)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要求學生翻譯此句,並能分析“俯”“仰”所指,同時體會這兩個駢散結合的句子)

總結:有人說,自然是心靈的風景。的確,自然是人心靈的外化,詩人和藝術家筆下的“風景”,往往不是純粹的客觀外在物,而是貫注了詩人和藝術家心情的情致化之景,是主客觀交融的產物。中國傳統美學和哲學都特別強調天人和一,天人感應,相互交流與相互共鳴。自然的存在與人類息息相關,它體現人的精神生活,展示人的精神品格。

(二)第二段

人們常說:“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第一段宴會描寫是如此歡快自在、酣暢淋漓。為何這一段卻讓我們咀嚼到痛感呢?

1.提問:接下來一段表現了作者什麼樣的心情?找出最能體現作者情感的一個字。

明確:“痛”-----這是痛心?痛惜?悲痛?先不忙作答,看看作者因何而痛?

人要真實地生活在現實裡,總要與各種人、事打交道,這就是世俗生活。如何面對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兩類不同的人生態度:

其一是“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把自己的胸懷抱負,在室內暢談。)

其二是“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就著自己所愛好的事物,寄託自己的情懷,不受約束,放縱無羈地生活。)

2.提問:這兩種人生態度可取嗎?能否有更積極的人生態度,譬如就著自己的才華,到社會上去施展人生的抱負?

賞析:王羲之所處時代是“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許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殘酷的權力鬥爭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務是保全性命。因而,有的人談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內”;有的人歸隱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寫道:“雖趣舒殊,靜噪不同,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他們陶醉於一時的快樂,追求暫時的滿足。可就一時的滿足和陶醉中,歲月流逝,青春已經不再,而功業無成,作者自然發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將至"。

3.重點研習以下語句,深度明確作者的“痛”是什麼?

“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這樣永無止境地追求滿足而又不斷地厭倦,既充滿了快樂也充滿了無盡的煩惱,怎能不感慨萬分。

“向之所欣,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往昔的盛會已化為歷歷在目的往事,過去曾有的歡樂,已如流水向東而去,這真是“勝景不常,勝筵難再”,這怎能不讓人黯然神傷。

“況修短隨化,” 況且人的壽命的長短,要聽憑造化,無論壽命的長短,其結果是殊途同歸。自然是自在、自足無外求的,而人生需要外在的事物來滿足。自然是永恆的,人生卻如此短暫且慾望無止盡,而更多時候是“心想而事不成”,這樣“人生的矛盾”又是綿綿無盡的。作者在對死亡的觀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這種“痛”是痛什麼?----對“人生短暫,世事無常”的痛惜。

(三)第三段

前面兩段分別講到了“樂”“痛”,那麼接下來作者的感情會有怎樣的延伸轉變呢?(請一學生朗誦,師生感受作者字裡行間的情感)

1.理清本段的思路。

明確:首先,作者陳述讀古人“興感”之作時的體驗,“若合一契”說明古人也有感於死生,然後轉入對人生的深入書寫,這與當時的社會風氣有關,隨後作者發出“後之視”的感嘆。最後交代了作品的成因,總結全文。

2.提問:很多人都說這段以“悲”為感情基調,那麼到底是不是真的“悲”呢?重點研習以下幾句:

“每覽”一句:每看到古人對死生髮出感慨的原因都像契那樣感觸相合,我就為此悲傷感嘆,也說不出是什麼原因。

“若合一契”一句:像符契那樣相合。“契”是古人借貸的一種憑證,從其甲骨文字形可一目瞭然。(寫出甲骨文用刀在木上刻字,古人把它分成兩半合起來就是憑驗)

“一死生”和“齊彭殤”一句:這裡“一”“齊”是同義詞,都是“把什麼看作一樣”的意思。“一 ”和“齊”都是莊子的看法,“彭祖”(活到3800歲懂得養生之道,所以把他當作長壽的代名詞)。

“後之”一句:後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從前一樣真是可悲啊!

教師總結:錢鍾書曾說:“目光放遠,萬事且悲。”魏晉時代,由於社會的黑暗,現實殘酷,人們便轉向了內心世界的思考。從某種意義上說,魏晉時代人們的精神是最解放最自由的。近代“生命情調”、“宇宙意識”的哲學思想,都是從其超脫的境界裡萌芽而來。他們對時間和死亡的恐懼,並沒有必然導向消極悲觀,反而起更強烈的創造衝動,以紮實的現實努力,來抗拒人生的“空無”。就這一段而言,可以說,雖然王羲之在盡述古人、今人和後人之後,慨嘆了人生的無常,但是他的這種慨嘆,不是消沉,不是沉寂,而是一種奮起和抗爭。

三、課文總結

“在山陰道上走,如在畫中游”。讀罷《蘭亭集序》,那掩映其間的森森林木,那穿插雲霄的處處綠竹,還有那清幽水中自在嬉戲的鵝群,也許會在某一天“復活”在你的頭腦中,啟用起你對那個時代文化的深沉遐思。也難怪有人這麼說:欣賞《蘭亭集序》一文,亦如欣賞其書法作品一樣:夏飲甘泉,神清氣爽;秋日登高,天晴氣朗;嚴冬圍爐,溫暖如春。

《蘭亭集序》教案 篇4

蘭亭集序教案教學目的

領會本文的思想內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變化,正確評價作者的生死觀。

學習本文情景交融、敘議結合的協作手法,感受幽遠的文思,清新的辭采。

教學設想

教學重點

理清課文線索,瞭解文章內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瞭解書序體裁的特色,學習本文在寫景方面的特點。

教學難點

啟發學生聯絡時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關生死的人生態度。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匯入

浙江的紹興蘭渚山是美麗的地方。當年越王勾踐曾經在這裡種過蘭花。儘管蘭花多且香,但過了季節,很難尋覓。不過由於有了王羲之的修禊儀式(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為修禊日,這是古代的一朝風俗,到水邊洗濯、嬉戲、並舉祈、消災的儀式。),東晉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謝安、孫綽等41人就在此集會,他們曲水流觴,引酒賦詩,各抒懷抱,最後有王羲之作序總述其事。王羲之不但文章寫的好,又善書法,有書聖之稱,於是蘭亭,(蘭渚之亭)流芳萬古,大大超過了蘭草的清香,。就讓我們共同欣賞吧。

(展示王羲之的書法作品《蘭亭序帖卷》,

我們從這精美的書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國書法藝術的美,也讀出我們中國象形文字的古雅與優美。)

朗讀

配樂朗讀(教師範讀)

要求:注意文章語氣、節奏、字音。

學生齊讀。(教師訂正)

(1)朗讀語調提示:永和九年修模事也以中速讀。下文有關集會的文句應以清新明快的語調讀出,特別重讀樂,以體現作者快樂的心境。

(2)朗讀指導:··固知/一/死生/為/荒誕,齊/彭殤/為/妄作。讀出節拍,讀出批判語氣,··後之視今,亦由分之現昔,悲乎/緩緩吐出,重音為·悲,,以後的句子以和緩低沉的語調讀出。

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1、瞭解序的題材特點

明確:

序是一種文體,一般寫在書或文集的前面,有的近似論說文,有的近似記敘文,有的則如說明文,還有的寫法上同散文筆調,這一類的多是為詩歌唱和的集子而作。《蘭亭集序》就是這樣的一篇文章。

2、本文寫了作者怎樣的情感以及變化?

明確:

由樂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終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我們就以此感情的變化為線索,走進蘭亭,走近王羲之的感情世界。

3、分小組討論,給文章劃分段落部分,概括要點。

明確:第一部分:敘宴集盛況

第二部分:發人生感慨

第三部分:明作序要旨

賞析課文

1、以課文的第一部分為主,看作者在表達自己的心境時從哪幾個方面寫的?

明確:

時間:永和九年

暮春之初

風景:崇山峻嶺

茂林修竹

清流急湍

天氣氣清

惠風和暢

人物:群賢少長

列坐其次

一觴一詠

暢敘幽情

感受:信可樂也

寫法:寫景抒情

敘議結合

作者用簡潔雅淨、鏗鏗有致的語言,寫出了宴集之地優美的自然風光。崇山峻嶺,氣勢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靜謐;清澈溪流,潔淨明朗;湍急的流水,飛花濺玉,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機盎然。於是詩興大發,他們紛紛臨流賦詩。雖無絲竹管絃之興,然而可以暢敘幽情,各抒懷抱。我們彷彿看到了這些雅士間儒雅的風度和詩意人生,這種美好的聚會自此以後成為千古美談。作者發出由衷的感嘆,信可樂也。這實在是人生的極致。這種樂是對蘭亭美景的陶醉,是來自於蘭亭集會的暢快。

2、學生嘗試背誦第一段。

理清背誦思路:記敘了集會的時間、地點、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嶺引出四周環境及場面的鋪敘,最後由是日地領起描寫遊人的心境,抒發集會的心情。

要求:學生體會作者狀物寫景言簡意賅、妙趣天成的特點,感受作者快樂的心境。請學生摘錄寫景句。

3、學習第二段,瞭解作者的心境的變遷。

明確:

王處的時代是政治極為嚴酷、社會極劇動盪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許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殘酷的權力鬥爭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務是保全性命。因此,他們有一人談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內,有的人歸隱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寫道:雖趣舒殊,靜噪不同,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他們陶醉於一時的快樂,追求暫時的滿足。可就一時的滿足和陶醉中,歲月流逝,青春已經不再,而功業無成,作者自然發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這樣永無止境地追求滿足而又不斷地厭倦,既充滿了快樂也充滿了無盡的煩惱,怎能不感慨萬分。向之所欣,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往昔的盛會已化為歷歷在目的往事,過去曾有的歡樂,已如流水向東而去,這真勝景不常,勝筵難再,這怎能不讓人黯然神傷。死生之大,豈不痛哉?

人的壽命的長短,要聽憑造化,無論壽命的長短,其結果是殊途同歸,終期於盡,人總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無法抗拒時間的無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強大而無法抗拒,因而個體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無法迴避對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對死亡的觀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4、朗讀並分析第三自然段。

理清背誦思路:

由讀古人興感之作時的體驗若合一契說明古人也有感於死生;然後轉入對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寫,批判當前士大夫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表現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虛幻的執著努力,隨之又發出後之視今,亦由今視昔,悲乎"的慨嘆。可見作者對人生敏銳、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對人生特別的熱愛和執著,接著作者交代了《蘭亭集》的成因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總結全文。作者的悲,與他的人生觀有著密切的關係,從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看佛教、道教徒總是把生死看得很虛無、很超脫,他們一生死生,齊彭殤,可我們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軀,要珍惜生命,士大夫當兼濟天下,去實現自己的抱負。可這種生活觀在我(王羲之)看來是何等的虛偽可笑。正因為我對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覽昔者興感之由,我悲古人,因為我對生命的體驗和古人對生命的體驗是何其相似;我亦悲後人,後之觀今,亦由今之視昔,後人讀我的文章,猶如我讀古人的文章一樣,作者詢問古今,發出悲嘆。這裡的悲不同於上一段的痛,而是對個體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的,更加深刻感慨。

人類社會從古至今邁進了多少年,人類文明的發展也是今非昔比,但無論世界怎麼變化,人類對生命本質(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體驗卻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這種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動了我們。

5、集體齊讀課文第三自然段,背誦。

6、學生齊讀課文三遍,背誦。

小結

我認為王羲之的人生觀不消極,悲嘆並不等於悲觀,歷史上悲嘆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創造價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詩中寫道人生幾何,對酒當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這並不妨礙他成為亂世英雄,正是因為他們對人生充滿了執著,對歲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嘆。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極其表,執著其裡,王羲之在書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對抗人生虛無的最執著的努力。

《蘭亭集序》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

1、 學習本文,體會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及曠達胸懷;

2、 通過朗讀訓練,體會本文清麗流暢、駢散結合的特點。

【教學重難點】

1、 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變化;

2、 本文寫景、抒情、敘事和議論相結合的特點。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設計】

[導語 設計]:

在中國書法藝術的發展史上,魏晉時期具有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漢隸發展至魏晉,基本奠定了漢字形態;另一方面,真、行、草書又得到長足發展。就在這一時期,誕生了一位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書法家,被後世譽為“書聖”,他書寫的《樂毅論》、《黃庭經》等楷書作品世稱“書之聖”,他的行草書被尊為“草之聖”,他寫的行草《蘭亭集序》被後世書家譽為“行書第一”,他就是王羲之。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就是以書法藝術名揚百世的[《蘭亭集序》]

《蘭亭集》中的詩,到了現在,除了搞專門研究的人外,一般人瞭解甚少,而王羲之這篇序卻聲名遠播,流傳千古,除了它書法上的極高成就外,恐怕也有其內容上的原因。我們今天不妨就來一起學習王羲之這篇文質俱佳的《蘭亭集序》

[背景簡介]

王羲之有“書聖”之美稱,東晉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他和眾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於會稽山陰之蘭亭(出示圖片)。與會者臨流賦詩,各抒懷抱,記下了他們的千古風流,王羲之為這些詩作的書序《蘭亭集序》,更以其文采書藝雙絕而膾炙人口。

今天我們不僅欣賞到其書法美,還要跟大家一起來欣賞其文章的美。

[課文學習三步法]:

第一步:學生朗讀,圈點、勾畫疑難點。

第二步:老師答疑解難。

第三步:強調重點知識:

1、基礎知識點:

2、內容分析:

[板書設計 ]

全文共3個自然段,分為三部分:

第1自然段為第一部分,介紹時地,美景及活動。——樂

第2自然段為第二部分,抒發人生的思考。——痛

第3自然段為第三部分,簡述寫作緣由。——悲

⑴、講讀課文第一段,分析:

這一段作者記敘了蘭亭盛會,同學們找找看,這一段寫了哪些內容?

明確:交代了集會的時間、地點、與會者等。並有寫景、敘事和抒情

進一步明確寫景、敘事和抒情的語句:

作者用簡潔雅淨、鏗鏗有致的語言,寫出了宴集之地清澈明朗,而又生機盎然的自然風光:

崇山峻嶺,氣勢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靜謐;清澈溪流,潔淨明朗;湍急的流水,飛花濺玉。

在如此充滿詩情畫意的美景面前,文人雅士們能不飲酒賦詩嗎:

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

酒,是感情的催化劑。詩,是情感的產品。他流觴曲水,於是詩興大發,他們紛紛臨流賦詩。雖無絲竹管絃之興,然而可以“暢敘幽情”,各抒懷抱。

接下來,乘著快意,信步登上蘭亭的最高處。作者仰看,世界是如此闊大,宇宙是如此浩渺;俯視,大自然萬物是如此繁茂昌盛,生機盎然。王羲之,縱展 目力,開暢胸懷,要把大自然的美景盡收眼底。使自己的感官得到最大的享受,盡享人生的快樂:

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仰……俯……

作者發出由衷的感嘆:信可樂也。這實在是人生的極致。這種樂是對蘭亭美景的陶醉,是來自於蘭亭集會的暢快。

總結第一段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樂

⑵、講讀課文第二段,分析:

學生歸納第二段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痛

問:作者為什麼感到“痛”?(要求用原文中的話回答: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修短隨化,終期於盡。)

問:作者提出了一個什麼樣的觀點?(死生亦大矣)

師點評:在享受了難得的聚會和快樂後,作者深切地感受到再圓滿的團聚終要離散,再自足的幸福終要破滅,再堅強的生命終要走向滅亡。面對這鐵一般冰冷的自然規律,作者不由得感嘆“死生亦大矣”

⑶、講讀第三段,分析:

學生歸納第三段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悲

問:作者為什麼感到“悲”?

生討論,師歸納(承上文“死生亦大矣”之“痛”而來,古人、今人、後者三者都對這同一話題有同樣的感慨,都逃避不了生命終將殞滅這一規律,所以王羲之感到悲,這也反映了魏晉時代由於玄學盛行,士大夫們多崇尚老莊思想,很多人都篤信“死生一”“彭殤齊”,意志消沉,不求進取。這種思想對王羲之不能沒有影響。

但王羲之還說出了一句話,它是整篇文章的亮點所在——“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作者認為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二者不得等量齊觀,其中暗含有生之年應當做點實事,不宜空談玄理。這也反映了王羲之的曠達性格。)

⑷、分析本文特色:

本文是一篇書序,卻這樣借題發揮,闡明瞭自己的生死觀,書序能這樣寫嗎?

明確:序,一般寫在著作正文之前,有作者自己寫的,多說明寫書的的緣由、目的和經過。也有別人寫的,多介紹或評論本書的內容,也作敘文。)

本文中也有一些語句反映了書序的特點:

作詩緣由——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

成書經過——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編集目的——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明徐師曾《文體明辯》《爾雅》雲 : “序,緒也。” 字亦作“敘”,言其善敘事理,次第有序,若絲之緒也。其為體有二,一曰議論,二曰敘事。

明確:這段話表明書序也可以議論,也可敘事,即可以借題發揮。

小結:本文的妙處正在這借題發揮上,因而顯得立意高遠,王羲之用324字,既寫出了蘭亭盛會之樂,又由此生髮議論,談到“死生之大”,進而談到了自己的人生態度:

樂:群賢畢至,少長鹹集;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痛: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修短隨化,終期於盡。

悲:後之視今,亦由古之視今。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我認為王羲之的人生觀不消極,悲嘆並不等於悲觀,歷史上悲嘆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創造價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詩中寫道“人生幾何,對酒當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這並不妨礙他成為亂世英雄,正是因為他們對人生充滿了執著,對歲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嘆。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極其表,執著其裡”,王羲之在書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對抗人生虛無的最執著的努力。

說到這兒,我們不由得想起了作家王瑤的一句話“我們無法延長生命的長度,於是就設法增加它的密度”。這句話說的也正是在有生之年要讓自己的生命更精彩。

文章最後一句“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我們今天讀他的文章,是“後之賢者”,應該有許多新的感悟。結合歷史人物,談談你是怎樣認識王羲之對人生的感悟,你對人生有什麼新的體驗?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