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與海教學反思15篇

來源:才華庫 1.58W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老人與海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老人與海教學反思15篇

老人與海教學反思1

本次課堂打造前後經過了三次試上,一次彙報教學展示。經過前三次磨課,12月22日,我在學校進行了《老人與海鷗》一文的教學展示。看課老師認為經過一番打磨,我的課堂教學已經有了較大進步,但不足也還很明顯。我知道因為自己的積澱,自己的課堂教學中確實存在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下面把我的教學得失,反思如下:

第一,在閱讀教學中充分地讓學生讀出語文味

語文教學要“讀佔鰲頭”,特別是閱讀教學中,如果離開了聲情並茂的朗讀,只是老師串講,那這樣的閱讀教學是殘缺的。所以我以讀代講,讓學生以讀悟情。當然這一方法的習得也還頗費了一番工夫。在最初的試上時,我並沒有把握好把主動權教給學生,而是牽著學生鼻子,自己講得多,代替了學生的讀書和思考。課後老師們指出了我的問題,我才學著大膽放手,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昇華。

第二,以愛為主線引導學生充分感悟人鷗深情

課文即兩幅畫面。第二幅畫面是全文的高潮部分,尤其是海鷗為老人守靈的場面,我將教學重心放在此。在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後,我巧妙引導“哪部分最讓人出乎意料,最能打動人?”,這樣和學生一起品讀送別段,品悟海鷗情。在學習中,讓學生充分感情讀課文,讓其他學生評:讀出了什麼感情,為什麼這樣讀?並且讓學生伴著音樂,讀課文片段,學生入情入境、聲情並茂。在學習第一幅畫面時,我引領學生走進“老人喂鳥圖”,感受人鷗情。通過與學生交流感受深刻的詞句,讓學生體會到“老人愛海鷗,勝過愛自己”的感人情懷。當學生交流 “朋友告訴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來,……”抓住“十多年了,每天必來”體會到老人對海鷗的愛。我趁機小結:愛是十多年的堅持!當學生交流“他背已經駝了,穿一身褪色的過時布衣,背一個褪色的藍布包,連裝鳥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三個“褪色”充分感受到老人十分勤儉。如此一步一步把老人對海鷗的愛具體化,讓學生油然而生感嘆:老人確實是把海鷗當成了自己的“兒女”啊!

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自我感覺對課堂的把握不能遊刃有餘。再就是教師為完成教學任務,有些急於求成,有以教師思考代替學生思考的現象,過於強求教學的完整性而忽略了教學的深度和生成的效度。因此才深刻領悟,教學中游刃有餘的課堂背後需要滲透教師紮實的基本功,厚實的語文功底,豐富的教學經驗積累。離開了刻苦的鑽研,不可能有課堂上輕鬆的駕馭。所以,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迫切需要不斷學習和積累,唯有此,才能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學境界。

老人與海教學反思2

這節課是為延邊州領導來我校參觀訪問所做的一節公開課,《老人與海》是新版長春教材中的新篇,因其故事的完整性,震撼性,名著性,教育性,我對這次課的選課非常滿意而有激情。現反思如下:

一節課價值的課要達到以下幾點:

一、圓滿完成任務

二、教學節奏緊湊順暢]

三、學生學有所得

四、教師有成功快感

這篇文章我沒有圓滿完成教學任務,拓展延伸內容,人生哲理的思考,對《老人與海》名著的推薦非常得力有意,我對自己的這段話非常為滿意:當評論家們預言海明威已文思枯竭,江郞才盡的時候,53歲的海明威發表了舉世矚目的傑作,僅僅5萬多字就震驚於世,長久不衰,同學們,如果不學這篇文章,不看到老人與大魚殊死搏鬥的場面,教師讓你們買《老人與海》你們不會真正領略它的價值和意義所在,那麼當你今天以後,再走入書店的時候,我想你的心情會更加,腳步會更加堅定,相信它會給你無窮的精神力量,成為你成長過程中堅強的路基。

教學環節比較緊湊,自己對名著很是動情和熟悉,挖掘較有深度,如老人為什麼如此讚美大馬林魚?老人與海中海的作用?這兩個問題我自認為設計非常科學合理成功,也為所有人提出一個問題,怎樣去讀名著,讀完後應該領悟和思考什麼?什麼叫學有所得的東西所在。

本文最有價值的是板塊清晰,層次分明,結構合理,一匯入用諾貝爾獎涵義和獲獎作品《老人與海》匯入,然後介紹作者,作品概述,然後播放視訊老人智捕大魚的片段,再分析老人形象,得出精神探究寫法,和作品的藝術價值。環環相扣,結構嚴謹。

但略有不足之處是,分析佔用時間過多些,設計內容含量也過多,學生反應慢不能很好配合分析學習,這樣一來,沒有能完成所有預想的教學環節,設計的兩道有價值的思考題,沒能如期指導學生在課上茅塞頓開,欣然領悟,大功告成。在時間的把握和分配上總有拖延,這一點是以後教學必須堅決克服的大問題。

老人與海教學反思3

我是個臨時抱佛腳的人,閒是如此,忙亦是如此。在忙碌中用兩天時間匆匆備了課,其實,也是為了應付選了這篇課文,因為這篇課文上過的人很多,上過的名師也多。但是正因為如此,就越需要亮點來點亮這節課。可是文字本身已經夠亮了,所以還是要回到新課標的要求,單元學習目標和可是目標的要求來設計第一課時。

首先,我想把這節課上得樸實但實用。衝著這個目標,自我感覺只完成了60%,因為準備的確實不夠充分,甚至連開頭的自由朗讀環節都漏了,整節課都是默讀,只有在精讀的部分有朗讀,這是一點小失誤。但是讀的目標就沒有實現。

其次,寫作的目標完成得不夠。對於這節課,許多老師都覺得品讀的部分不夠精細,更多地注重寫法的指導,因為教材目標是這樣定的,學生都能從描寫老人語言、外貌、動作的句子中感受到老人對海鷗的無私的愛,如果品讀是重點,這就不是六年級的語文課。從四年級到五年級學生們閱讀這樣的文章已經太多太多了,再來品讀已經沒有太大意義,而這節課的關鍵之處,就是如何學習作者通過什麼樣的寫法把這種無私的愛寫得這麼感人。所以,從閱讀層次上來講,這種境界在提升,難度也在加大,最後的練筆正是將本節課學到的寫法加以運用,只是在品讀環節上確實有點蜻蜓點水的味道,所以讓孩子們看著畫面寫,差生的學習相對就比較薄弱了。

最後,這節課還是有打磨的空間的。環節樸實但是還要凸顯設計的亮點,這是要再以後慢慢改進的。不過看到那麼多老師給出真實的評價,對我來說也是一次學習,一次磨練,如果有機會,我會努力做的更好的。

老人與海教學反思4

上完《老人與海鷗》一課,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不僅僅因為文中那感天動地的場面,更重要的是在我教學時的處處得失,讓我不停的咀嚼著,回味著。

本文屬精讀課文,需兩到三課時才可完成教學目標。如何將如此大容量的文章濃縮於短暫的四十分鐘,又要將文中豐富的情感讓學生體會出來,實在是蠻傷腦筋的事情。何況一篇課文四人同時執教,同課異構需儘量避免雷同,所以我在備課之初著實考慮了許久,到底應如何另闢蹊徑,發揚自身的教學風格呢?

眾尋資源無數,風格各異的教學設計比比皆是,大同小異的教案也隨處可見,真是千個師傅萬個法,同行們雖是殊途同歸,但卻要看這路誰走的最精彩。上課前我學習了很多資料,觀摩了很多課例,甚至將語文新課標也進行了認真的學習,好好武裝了一下自己的頭腦,走在新課程理念的大道上,我相信我不會走錯。

在理論指導下,本課教學理念定位於“自主、合作、探究”,我力求在課堂能很好的體現。因此,我在本課教學目標、教法學法及過程的設計上反覆斟酌,在“自主學習,合作交流”上做文章,在這一課時中引導學生抓住課文的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具體的語言文字,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自主探究,以讀感悟,體會老人對海鷗的深厚感情,並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對海鷗的感情寫具體的。

課一開始,我以“動物“一詞入題,引導學生說出自己曾經閱讀的與動物有關的文章,並談感受,從而進入七單元單元導讀,明確本單元學習任務”,這樣學生對本單元的學習任務和學習目標有一個總體的瞭解,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就可以有的放矢地進行學習,在初讀課文之前,我請學生回憶掌握了哪些閱讀方法,在預習中是怎樣預習的,目的是為了提醒學生掌握正確並適合自己的讀書方法,提高讀書效率。但是我通過課上觀察發現學生都好像放不開,舉手很少比較拘謹,特別在課前談話和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時候,本單元課文要求學生用較快速度閱讀文章,但是學生對用較快速度閱讀這一方法並不是很熟悉,不夠明確快速閱讀的要點,所以造成學生讀書時速度較慢,程序有所影響。之後的預習檢查詞語認讀和概括文章內容的環節,都是為學生更好接觸文字而設計。

之後的文章結構劃分,我以“親人”引入,指導學生利用過渡段來理清文章結構。首先讓學生思考:什麼是親人?先讓學生在文中找出有這個詞的段落,並出示另一個有一字之差的句子相比較,讓學生感悟“和”與“對”的差別,從而理解老人與海鷗之間的愛是相互的。同時讓學生髮現這段在文中起什麼作用,擬小標題,為課文分成兩部分打下基礎。

在本課第三環節研讀合作,朗讀感悟教學中,我在時間上的處理沒有合理安排,導致後面教學時間不足,影響教學內容。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同時這些原因也是提出來請同行們商榷,以提出解決的辦法。

1、學生自讀課文時間較長,沒有用較快速度閱讀課文,暴露出平時學生的閱讀訓練的低效性。

2、小組合作學習探究的時間問題。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學習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我為了更好地體現這一理念,在學生獨立讀書、思考之後,便讓學生分組合作,交流學習結果。學生根據具體的學習要求開始進行合作學習。在學習過程中,有些小組認真討論,抓住了關鍵詞句進行分析,有些小組則圍繞課文大膽質疑,並在組內尋求答案。我在觀察小組學習狀況時發現,有些小組的學習不夠大膽,交流甚少,分工不夠明確,造成效率低下。為此,我在後面的全班交流環節時,特意讓討論很落實的小組進行彙報,尤其是讓學生的質疑面向全班,以此讓同學們明白應該怎麼樣有效合作。結果這一環節的落實很是耗費時間,以至於後面學生交流,朗讀感悟的時間不到20分鐘。教案中預設的場景不能完全展示。由此我又思考到一個問題,如果在平時教學中沒有采用小組合作,自主探究的形式,合作沒有階段性訓練,只是在公開課上做一個演示而已,那合作的意義又在哪裡?看來,充分了解學情,落實平時的合作訓練非常重要,因為這些都是來不得半點虛假的。

3、學生朗讀感悟不能夠很好到位。本課教法的設計是以讀為本,教學中我將朗讀和體會結合起來,在學生品味理解課文後適時指導學生朗讀。但是在讀的過程中學生的體會不夠,不能大膽發言,情感體驗很不夠,而我也因為時間的關係擔心教學任務的完不成,在指導和點撥上沒有到位,有的句子只是蜻蜓點水而已,學生對文字的理解僅限於皮毛,缺乏深層次的感悟。首先,教學時,我既想竭力追求完美,又想有所創新,突出亮點,可課文的容量很大,短短的四十分鐘是難以達成的,為把握時間而去進行的教學,多少有些意猶未盡的感覺,有些詞句學生體會的不夠到位,理解的不夠深刻,沒有給一些中等偏下的學生留下很充裕的時間去思考,面向全體不夠。其次,對文章的整體把握還不夠,課堂中引導學生讀的時間比較少,面不夠廣,學生的情感沒有全部被激發起來。造成回答面小的現象。

總之,很用心地在上一堂課,但留下了很多遺憾,雖不是一堂特別成功的課,但是值得讓大家來探究,我們要思考的是如何站在學生角度調動學生以往的情感體驗,如何更大程度地鍛鍊學生說話寫話的能力;還有我們在課堂上如何解決小組合作時間與教學內容的達成度的矛盾;高年級閱讀課中關於長課文的教學,在課堂上怎樣做到閱讀的高效;內容的學習與課堂上學情的現狀如何達到統一;

新課程理念與傳統教學的衝突怎樣解決,如何互補......這都是我所困惑的,希望在前行的路上能得到同行們的寶貴意見,那將是我最大的收穫。

老人與海教學反思5

《老人與海鷗》是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七組首篇課文。它是根據人類學家鄧啟耀先生的《寂寞鷗靈》改寫,描述的是發生在昆明翠湖邊的一個真實的故事。一位名叫吳慶恆的老人在湖畔與海鷗結下了不解之緣,每逢冬季來臨,海鷗便成群結隊地來到翠湖之畔,老人也風雨無阻地到翠湖邊來喂海鷗。久而久之,海鷗與老人結下了深厚的情誼。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鷗在老人的遺像前盤旋、鳴叫、肅立,場面十分感人。每一次讀都被深深地感動著。

課文結構清楚,可分為兩大部分,前半部分透過老人喂海鷗、呼喚海鷗的名字、與海鷗親切地說話等事例表現了老人對海鷗無私的愛;後一部分則透過老人死後,海鷗在老人遺像前翻飛、盤旋、肅立、鳴叫等悲壯畫面,展示了海鷗與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

在本課教學中,我以“情”為線索,摒棄了繁瑣的課文分析,順學而導;以“讀”為主,使學生在自主探究與對話昇華中抓重點詞句,品重點語段,充分感受老人對海鷗、海鷗對老人親人般的深情,感悟和諧之美。

教學中,根據文路我從老人對海鷗無私的愛這個部分入手,首先出示第二小節,拓展資料的補充以及抓住“褪色”一詞更體現出老人對海鷗的深情,抓“褪色”這個關鍵詞,都能把學生引入情境中,似乎親眼目睹那位可敬的老人。然後選取老人餵食、呼喚和眼睛的變化這三個方面著重處理,透過品味、想象等方法,從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中感受老人對海鷗的情意。其間,在餵食這部分教學中,要求學生背誦,意圖為透過文字的學習,讓學生將對文字的理解內化為自己的語言。最後,迴歸到十三小節,中心句貫穿全文,反覆出現,讀中深化老人對海鷗的愛。

海鷗送老人這部分資料是最讓人震撼的。為了讓學生走進文字,感受傷感的意境。我先讓學生自由讀15~17節,要求劃出深深地打動你的語句,並做到多讀,目的是讓學生整體感受這份情意。之後在具體教學“看到遺照”這句重點語句中,我讓學生透過想象、聯絡上下文比較中體會海鷗的悲,並在朗讀中深化。而“瞻仰遺容”、“收起遺像”這兩個片段的教學,主要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體會,利用配樂進行朗讀指導,從而激發學生與文字的情感共鳴。

透過課堂實踐,我覺得存在很多的不足之處:一.整堂課整體性不強;二.每一個環節是環環相扣,但每一環節只是匆匆而過,沒有一處給人以亮點;三.對於課堂中的生成,不能做很好的應答,缺乏課堂教學機智等。

老人與海教學反思6

課文1~13有三個畫面──老人喂海鷗、喚海鷗、談海鷗,教學時重點抓了老人喂海鷗這一畫面。這一部分有三個重點句──“老人順著……飛成一篇有聲有色的樂譜。”理解這個比喻是一大難點。然而在今天的教學過程中,展開得特別順。教學片段如下:

師:你從哪些句子哪些詞語體會到什麼?

生:我從“小心地”、“退開一步”體會到老人擔心海鷗害怕,就往後退開。

師:老人很為海鷗著想。

生:我從“……立刻……”讀出海鷗與老人很熟悉,很聽老人使喚。

師:在朝夕相處中,海鷗與老人有了心靈的──?(默契)

生:“老人……依……起起落落。”

師:這句話你還讀出了什麼?

生:海鷗很多。

師:從哪體會到的?

生:“排成一排翻飛的白色”(師點選“翻飛的白色”),“飛成一篇有聲有色的樂譜”(師點選“有聲有色的樂譜”)。

師:這個比喻你是怎麼理解的?

生:我在這個畫面裡聽到了老人對海鷗的呼喚聲和海鷗的鳴叫聲。

師:怎樣的鳴叫聲?

生:歡快的鳴叫聲。

生繼續:我看到碧海藍天,一群白色的海鷗在飛翔,金色的沙灘……

師:是湖,碧綠的湖水,藍藍的天空,一群白色的海鷗在展翅飛翔。如果說這是一首樂曲,那是怎樣的一首樂曲?

生:美妙的。

生:歡快的。

生:動聽的。

師:用你的朗讀把這份歡快、美妙、和諧讀出來。(指導學生朗讀。)

學生的感悟能力很強,從具體的語言材料中自主地學習,很好地突破了難點。“喚海鷗”、“談海鷗”部分我放手讓學生自學,先是總結了學“喂海鷗”部分的學習方法──讀→悟→品,讓學生也用這種方法去學習,因在試上過程中時間不夠,所以想在這兒擠出點時間來,在處理上比較輕描淡寫。先讓學生自讀自悟,再交流體會。學生很會讀書,有一生講到老人老遠就認出老沙,馬上有一生補充:“相同的白色翅膀在陽光下飛快閃過”──海鷗很多,都是白的,而且是“閃過”,老人都能認出來,說明老人對海鷗很熟悉。還有一生講到“……親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這時我應該讓學生讀一讀這句話,讀好,體會老人對海鷗的愛,可惜我為了趕時間而一放而過了。我馬上引導學生找到“看來……親暱地說著話”這一句,我設計了一個想象練習:老人好像在親暱地說著什麼?學生回答得非常好──“獨腳,你慢點吃,不要著急,別噎著。”“寶貝,……”這時,我應該順水推舟,讓學生把這句話讀一讀,讀出老人對海鷗的親暱、對海鷗的愛,可惜我沒讀。

在“談海鷗”部分,我著重抓了兩點:

1、在老人眼裡,海鷗是最重情義的鳥,提挈文眼,以統領、貫穿全文。

2、抓“你看它們那小模樣!嘖嘖……”體會老人對海鷗滿心的喜歡,指導朗讀這一句。然後引領學生學習13自然段,體會老人在十多年中,天天來看海鷗、喂海鷗,每天步行二十餘里,家境並不富裕,卻花一半的退休工資來買鳥食,他是那麼愛海鷗,那麼重情義。之所以把這兩段話聯絡在一起,採用變序手法,是想讓學生的情感進一步得到昇華。在第一部分,我強調了老人把海鷗當作自己的孩子一樣愛著。

14~19也有三個畫面──海鷗喚老人、守老人、送老人。教學這一部分,我充分放手,讓學生用“讀→悟→品→寫”的學習方法進行自主學習,自主交流。原本設想從15講起,但有一生一下就講到了17。我就出示17。事後想想,應不出示,就讓學生說說。原本想15的關鍵句出示的,但因試上過程中時間不夠,就沒把它重點出示。這裡我主要引導學生體會海鷗幾天沒見老人,現在突然見到,發覺他與往常不一樣,不說話、不動,感覺到老人去世了,很著急、很驚慌,所以“翻飛盤旋,連聲鳴叫”,然後請一個學生讀了一下,就過了。其實這裡也應多花點時間,讓學生多讀讀,多體會體會,粗糙了些。16、17覺得處理得還行,學生一下就講得非常到位,所以我著重指導他們朗讀。

在這部分,有幾點小小的遺憾:

1、17原本設想讓學生針對“大聲鳴叫”想象:海鷗說些什麼?但教學時沒能實現。

2、讓學生用一個字來概括17的畫面,優點遏制學生的思維,應先讓學生說出“告別”、“送別”,再老師順勢板“送”,這樣比較好。

學到19,時間還有3分鐘,這時,我應該讓學生進行寫話練習:20xx年1月16日,昆明市街頭豎起了一座“海鷗老人”的雕像。昆明市人為什麼要這樣做呢?他們想要告訴我們什麼呢?把你的感想寫下來。初次預設教學過程的時候是安排這個寫的練習的,可是在試上過程中時間不夠,就把它改為說了。沒想到今天課上有足夠的時間寫(我應該看一下時間),而我還是讓學生說,多下的時間讓學生全文朗讀。這是一大敗筆,說明我的課堂教學機智還不夠。

很用心地在上一堂課,但留下了很多遺憾,真想再上一遍。課堂教學真的是一門無止境的藝術,需要我們全身心地投入,需要我們有足夠的智慧。告訴自己──不斷努力,向完美靠岸!

老人與海教學反思7

【教學片斷】

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一群海鷗突然飛來,圍著老人的遺像翻飛盤旋,連聲鳴叫,叫聲和姿態與平時大不一樣,像是發生了什麼大事。

海鷗們像炸了營似的朝遺像撲過來。它們大聲鳴叫著,翅膀撲得那樣近,我們好不容易才從這片飛動的白色漩渦中脫出身來。

師:這裡兩次用了撲這個詞,為什麼不用飛呢?

生:因為海鷗們意識到就要和老人永別了,所以希望能阻止我們拿走遺像,希望能再多看老人一眼,希望老人的遺像能多停留一會兒,所以用撲比較好,更體現出海鷗們那種傷痛,那種無奈,那種急切、焦慮的心情。(學生朗讀)

師:這裡還兩次寫了海鷗的鳴叫,海鷗們似乎在說什麼呀?

(生自由想象說話,感悟海鷗對老人的一片深情。)

師:盤旋漩渦是什麼意思?

生:盤旋是指環繞著飛的意思。

生:漩渦在字典中的意思是流體旋轉時形成的螺旋形。在文中這個詞讓人感覺到一種速度,感覺到海鷗的多。

師:這麼多的海鷗快速撲來的景象是多麼壯觀、美麗啊!這麼多的海鷗來送別老人,這場面是多麼悲壯啊!一起讀讀這句話,讀出美麗的海鷗對老人的一片深情。

(學生朗讀。)

【反思】

換詞體會是詞語教學的方法之一,不僅有利於學生對這個詞的理解,更有利於學生對文字理解的昇華。

老人與海教學反思8

這篇課文講述了一個感人的故事。課文結構清楚,可分為兩大部分。今天就著重讓學生理解老人對海鷗的愛,以及在這個過程中作者運用的外貌、動作、語言等描寫。

因為面對的是陌生的孩子,課前我準備了一個視訊,視訊沒有直接介紹海鷗老人,而是由他人的視角講說故事的背景,這樣給孩子直觀的感受,對海鷗老人有了初步認識。接著再讓孩子談感受,同時衍生到他們自己平時與小寵物之間的親密接觸的事。最後將孩子與寵物情和老人與海鷗情做類比,提出海鷗與寵物大不一樣,它雖不是時時陪伴身邊的寵物,卻與人有著密不可分的情感。

由於這是第一課時的教學,因此,開篇伊始,我就對孩子們的預習情況做了檢測,通過孩子自主學習詞語,當堂檢測認讀情況。接著我引導著孩子從單元導讀、單元結構入手,去體會本單元要求達成的目標,再在兩組詞語的對比下,引導孩子找出本文結構。

進入新授課後,我是圍繞一大問題開展教學:那就是從課文哪些地方看出老人愛海鷗?由學生讀——彙報——教師點評入手體會。在這個過程中,我主要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體會,展開想象,豐富文字內容,讓學生受到心靈的震撼。如在品味描寫老人的外貌描寫的句子中抓住三個“褪了色”體會老人的無私,適時讓學生補充課前查詢的關於海鷗老人吳慶恆的故事;在品味老人動作時,著重體會重點詞句,指導朗讀。在這個引導過程中,學生基本都能抓住關鍵詞句體會文字表達的情感。在語言描寫部分,則抓住關鍵詞,主動品味。我想只有第一部分的感悟深刻具體,那麼第二節課中,感悟海鷗對老人的感情,以及體會本文的寫法,這兩個部分才能迎刃而解。最後在朗讀、感受都達到的時候,指導孩子通過摘錄好詞佳句去掌握讀書方法。

縱觀整堂課的教學,縱使設想了許多,仍有不少令人遺憾之處:

首先在交流體會的過程中,有些詞句學生體會的不夠到位,理解不夠深刻,我沒有及時給予深層挖掘,而是停留在當前的語句中。回想一下,應該在孩子回答的答案中,找到閃光點加以引導。有時候給予孩子評價,不僅要鼓勵孩子,還要在學習方法上給予更多孩子的指導,我想這才達到了評價的目的。其次,本課中,我對孩子的朗讀的指導不夠到位,上課時,由於緊張,情感的渲染和烘托做的不夠,特別是沒有給一些中等偏下的孩子充裕的時間去體會,影響了孩子的理解。最後在合作學習方面,我做的還不夠,回頭想想,在品讀文段的時候,其實評價權可以交給孩子,讓孩子生生互評,孩子互評的過程,又是一種理解與再創造的過程,這部分我沒有注意到。當然文中許多體會的過程除了讓孩子自讀自悟,也可以抓準合作學習的點,讓孩子們互相創造,生成自己的感悟,這是這節課的又一不足之處。

除了這些,最最讓我慚愧的就是自己的粉筆字,本來寫字就不太好看,一緊張寫在黑板上的板書簡直不忍直視,我想這是警示自己,之後要更加加緊的訓練書寫,這也會成為以後自己重點要解決的問題。

現在想來做一名賽課老師是痛苦的,因為備課的過程無比煎熬。可是做一名賽課老師又是無比幸福的,因為既能跟許多優秀的教師同臺競技,學到好的教學方法。又能夠零距離的聽到名師的點評,提升教學理念,這又是多少人求之不得的。不禁感嘆,能來賽課真是賺到了!

通過這次賽課,我對《課堂教學評價標準》有了更深的理解,這次的經歷使我明白,作為教師在課堂上要將學生裝在心裡,要將課堂還給學生。這不僅要大膽放手,還要通過方法的指導,讓孩子們在自主學習和相互合作中,找到學習的樂趣。這樣學生就能學得輕鬆,因為能讓他們自己找到答案,才是最快樂的事!

老人與海教學反思9

成功之處:

第一,充分的讓學生讀。語文教學要“讀佔熬頭”,個性是閱讀教學中,如果離開了聲情並茂的朗讀,只是老師串講,那這樣的閱讀教學是殘缺的。要以讀代講,以讀悟情。

第二,合作中互助提高。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讓學生嘗試析疑、評價、研討、感悟,夠理解知識的更新、學習方法的輔導,同時嘗試做簡單的學習彙報,這本身就是一個學習潛力訓練的過程。

第三,創新思維的發展。學生在課文學完後進行創編獻給海鷗老人的碑文。這是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智力發展狀況設計的課文練習。個性拓展延伸閱讀,貫穿了“教材無非是個例子”的超文字閱讀,這也是遵循學生的心理特點以及分層教學的需要而精心設計的。

失敗之處:

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首先是對學情把握不足。新班學生對教師教學風格不熟悉,膽怯害羞不敢發言;不能領會教師的教學要求,所以課堂氣氛沉悶。

其次,教學時間把握不準,前鬆後緊,導致拓展延伸不到位。

最後,教師為完成教學任務,有些急於求成,有以教師思考代替學生思考的現象,過於強求教學的完整性而忽略了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就應以學定教!

老人與海教學反思10

《老人與海鷗》一文選自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七組的第一篇課文。這組文章講述了發生在人與動物、動物與動物之間的感人故事,展示了動物豐富的情感世界。《老人與海鷗》就是這樣的一篇課文。講述了昆明一位叫吳慶恆的老人十幾年如一日,如親人般照顧餵養翠湖邊的海鷗。當老人去世後,海鷗自發為老人守靈,不忍離開自己的親人。

根據文章的特點與六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定下了這樣的教學目標:

1、能正確讀寫並理解“撮、應聲而來、親暱“等詞語。

2、能正確有感情地朗讀

文,通過朗讀、感悟、想象等方法體會老人與海鷗之間親人般的深厚感情。

而本課的教學重難點就是如何引導學生感受到老人與海鷗之間親人般的深厚感情。為了突破這一教學重難點,我從以下幾方面設計引導

一、中心句貫穿全文,反覆出現

在學生閱讀全文後,教師立刻請學生找出文中描寫老人與海鷗之間關係的一句話,也就是文章的第13節:“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來,和海鷗就像新人一樣”。然後,從1-13節中找出體現老人與海鷗這種親人般關係的語句。這樣,整篇文章的線索就很清晰了。另外,教師在小結處以及提到老人部分的時候也適時出現該中心名,隨著閱讀感受的不斷增加,對該句的朗讀處理自然也一次好於一次。

教學過程中,學生在尋找中心句時並沒有一下子找到,現在想來,可能是教師太過心急,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太少,畢竟文字還是比較長的,或者教師可以改變一下提問方式:課文的哪一小節寫清了老人與海鷗的關係?這樣指向性就更明確了。

二.落實到具體的語言文字去感受這親人般的深情

課文的1-13節,字裡行間洋溢著老人對海鷗那份濃濃的愛,深深的牽掛。我把這些內容分成四大塊,也就是課件上出現的四段話,這四段的教學基本以學生感悟、朗讀為主。個人覺得處理得較有特色的第3小節的教學,引導學生找出描寫老人與海鷗動作的字詞。並採用師生對讀,另女生對讀的方式感受到老人與海鷗之間的默契、和諧。此外,第10節中“生動”一詞的教學也較有特色,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說說在什麼時候,你的眼睛會立刻生動起來。學生討論得出在談及自已心頭最受的時候會有如此表現。如此一來,老人對海鷗的愛護自然不言而喻了。

當然,在教學第四段文字的時候,也存在許多問題。第4小節是通過老人那抑揚頓挫和親暱的呼喚聲感受到人鷗之間的那份默契、和諧。但教師在引導師時一味側重“親暱”,忽視了“抑揚頓挫”。其實,教師可先讓學生明確“抑揚頓挫”是指聲音高低起伏和停頓轉折,然後再請學生親暱地、抑揚頓挫地喊一喊部長海鷗的名字,這樣學生念出“獨腳”、“灰頭”、“紅嘴”、“老沙”、“公主”的名兒時,才會有那麼份親切,又有聲音高低、長短、停頓的感覺。

另外,在教學10—13節的時候,教師給學生的思考時間太少,在幾個學生談到點的時候,並沒有再讓學生深入品讀下去,如老人企盼能和海鷗去滇池一處就挖掘得不夠。

三、拓展資料的補充以及抓住“褪色”一詞

更體現出老人對海鷗的深情圖片、音樂、感性的介紹,抓“褪色”這個關鍵詞,都能把學生引入情境中,似乎親眼目睹那位可敬的老人。教師又適時出現說話練習,請學生想象十我年來,無論發生什麼樣的情況,老人每天都怎麼樣,這麼一來,老人的形象就非常鮮明瞭。

在具體進行說話練習的時候,學生對於“無論,老人每天”這個句式的前半部分該填什麼有疑問,其實這格填的應該是一個選擇型的名式。但學生似乎不夠明確。其實,教師可以師範說一句,給學生一示範,就會減少之後說話練習的錯誤。另外,教師可以多提供學生一些情境,那麼在之後的發言中學生就會更加覺得有話可說。還有一點也值得考慮,就是這個說話的練習放在此時出示是不是最佳?現在想來,其實放在第2小節中“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餘里,從城郊趕到翠湖,只為了給海鷗送餐,跟海鷗相伴”這句話教學時可能更合適。

四、練筆激發想象,現次點出老人對海鷗的深情

原本設計這個環節的用意在於再次感受老人與海鷗的愛護、眷戀,但現在想來這個環節可以放在第二課時進行,一來時間不夠充裕,二來這個練筆對學生來說一時間要完成還是有一定難度的。

BR> 反思整節課的教學,線索清晰、結構完整,學生也走入了情境,基本達成教學目標,但在具體操作上總還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教師也缺乏教育機智應對。

5)《老人與海鷗》教學反思之五

《老人與海鷗》是一篇美文,這篇課文前半部分表現了老人對海鷗無私的愛,後半部分展示了海鷗對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令讀過的人無不為人與動物這樣真摯的感情而動容。

1.創設情境,以“愛”為主線。

課文即是兩幅大的畫面。教學中引領學生走進“老人喂鳥圖”,感受人鷗情。通過與學生交流感受深刻的詞句,讓學生體會到“老人愛海鷗,勝過愛自己”的感人情懷。如學生交流“朋友告訴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來,……”學生抓住“十多年了,每天必來”體會到老人對海鷗的愛。教師相機進行小結:愛是十多年的堅持!再如學生交流“他背已經駝了,穿一身褪色的過時布衣,背一個褪色的藍布包,連裝鳥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三個“褪色”充分感受到老人十分勤儉。教師小結:愛是節衣縮食給海鷗餵食,愛是愛海鷗勝過愛自己!此外,還有“愛是親暱的取名,愛是親熱的說話,……”如此一步一步把老人對海鷗的愛具體化,讓學生油然而生感嘆:老人確實是把海鷗當成了自己的“兒女”啊!為第二幅“海鷗送別圖”作下鋪墊。

第二幅畫面應該是全文的高潮部分,尤其是海鷗為老人守靈的場面,可將重心傾斜在這裡。和學生一起品讀送別段,品悟海鷗情。在初步的朗讀交流之後,可以這樣設計:面對著老人的遺像,伴著哀婉的音樂,引導學生們把自己當成海鷗,回憶與老人生活在一起的點滴,為老人靜默三十秒。這表面平靜的三十秒,應該是學生們思維和感情澎湃的三十秒。之後再讓學生互動,扮演海鷗與老人進行對話,傾吐無盡的思念和牽掛……隨後讓學生伴著音樂,讀課文片段,學生入情入境、聲情並茂。最後,再伴著音樂,出示老人喂鳥的形象,和老人的名字,讓孩子們永遠記住這個可敬的老人!

2.注意勾連,緊抓聯絡。

在教學中,可從整體把握教材,注意文字段落間的聯絡。如第12小節“朋友告訴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來,和海鷗就像親人一樣。”“十多年了”表明時間之久,“每天必來”說明了任何困難阻攔不住老人。這句話在前面“老人喂鳥”、“親暱取名”、“親密交談”等幾個鏡頭基礎上,更深層次地說明了老人愛海鷗之深。可把這句話反覆出示,並讓學生反覆讀,如此層層深入,使老人的形象以及他愛海鷗的感情,在孩子們的腦海中越來越高大,已越來越受感動。

又如文中第14小節“聽到這個訊息,我們彷彿又看見老人和海鷗在翠湖邊相依相隨……”此處的省略號,省略掉了十多年來老人與海鷗相伴的場面。為了讓老人的形象深深地印入孩子們的心靈,也為了讓孩子們更能理解海鷗們的行為,此處,可出示老人喂海鷗的句子。最後一小節“在為老人舉行的葬禮上,我們抬著那幅遺像緩緩向靈堂走去。老人揹著那個藍布包,撮著嘴,好像還在呼喚著海鷗們。”再出示老人喂鳥的圖片,出示老人外貌描寫和喂鳥的句子,讓孩子們看圖片,讀句子。相信,如此勾連,老人與海鷗親密相處的情形,已深深地刻在孩子們的心裡。

通過師生入情入境的讀,使全文的情感基調進一步加深。

6)《老人與海鷗》教學反思之六

上週三的下午,全校50多位語文教師齊聚在實小分部多媒體教室,觀摩了我校青年教師李紅主講的閱讀教學示範課《老人與海鷗》,李紅不愧為很優秀的語文青年教師,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創造性,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在中體會、感悟、交流,並輔之以精美的課件,使學生的情感得到昇華。通過李老師的情感引領,向我們展示了一幅人與動物的和諧畫面。學生們以情感為紐帶,讓思維的火花盡情迸射,使語言在情智中共生。這是一堂很成功的閱讀教學課,我為她鼓掌,為她喝彩。

《老人與海鷗》的確是一篇美文,這篇課文前半部分表現了老人對海鷗無私的愛,後半部分展示了海鷗對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令讀過的人無不為人與動物這樣真摯的感情而動容。如果是我講這篇課文,我想:從下面兩點入手。

1.創設情境,以“愛”為主線。

課文即是兩幅大的畫面。教學中,可以以詞串入手,引出兩畫面。再引領學生走進“老人喂鳥圖”,感受人鷗情。通過與學生交流感受深刻的詞句,讓學生體會到“老人愛海鷗,勝過愛自己”的感人情懷。如學生交流“朋友告訴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來,……”學生抓住“十多年了,每天必來”體會到老人對海鷗的愛。教師相機進行小結:愛是十多年的堅持!再如學生交流“他背已經駝了,穿一身褪色的過時布衣,背一個褪色的藍布包,連裝鳥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三個“褪色”充分感受到老人十分勤儉。教師小結:愛是節衣縮食給海鷗餵食,愛是愛海鷗勝過愛自己!此外,還有“愛是親暱的取名,愛是親熱的說話,……”如此一步一步把老人對海鷗的愛具體化,讓學生油然而生感嘆:老人確實是把海鷗當成了自己的“兒女”啊!為第二幅“海鷗送別圖”作下鋪墊。

第二幅畫面應該是全文的高潮部分,尤其是海鷗為老人守靈的場面,可將重心傾斜在這裡。和學生一起品讀送別段,品悟海鷗情。在初步的朗讀交流之後,可以這樣設計:面對著老人的遺像,伴著哀婉的音樂,引導學生們把自己當成海鷗,回憶與老人生活在一起的點滴,為老人靜默三十秒。這表面平靜的三十秒,應該是學生們思維和感情澎湃的三十秒。之後再讓學生互動,扮演海鷗與老人進行對話,傾吐無盡的思念和牽掛……隨後讓學生伴著音樂,讀課文片段,學生入情入境、聲情並茂。最後,再伴著音樂,出示老人喂鳥的形象,和老人的名字,讓孩子們永遠記住這個可敬的老人!

2.注意勾連,緊抓聯絡。

在教學中,可從整體把握教材,注意文字段落間的聯絡。如第12小節“朋友告訴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來,和海鷗就像親人一樣。”“十多年了”表明時間之久,“每天必來”說明了任何困難阻攔不住老人。這句話在前面“老人喂鳥”、“親暱取名”、“親密交談”等幾個鏡頭基礎上,更深層次地說明了老人愛海鷗之深。可把這句話反覆出示,並讓學生反覆讀,如此層層深入,使老人的形象以及他愛海鷗的感情,在孩子們的腦海中越來越高大,已越來越受感動。

又如文中第14小節“聽到這個訊息,我們彷彿又看見老人和海鷗在翠湖邊相依相隨……”此處的省略號,省略掉了十多年來老人與海鷗相伴的場面。為了讓老人的形象深深地印入孩子們的心靈,也為了讓孩子們更能理解海鷗們的行為,此處,可出示老人喂海鷗的句子。最後一小節“在為老人舉行的葬禮上,我們抬著那幅遺像緩緩向靈堂走去。老人揹著那個藍布包,撮著嘴,好像還在呼喚著海鷗們。”再出示老人喂鳥的圖片,出示老人外貌描寫和喂鳥的句子,讓孩子們看圖片,讀句子。相信,如此勾連,老人與海鷗親密相處的情形,已深深地刻在孩子們的心裡。

再如兩幅畫面中,海鷗飛行姿勢和叫聲是不同的。平日裡,“老人順著欄杆邊走邊放,海鷗依著他的節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飛的白色,飛成一篇有聲有色的樂譜。”見到遺像,“一群海鷗突然飛來,圍著老人的遺像翻飛盤旋,連聲鳴叫,叫聲和姿勢與平時大不一樣,像是發生了什麼大事。”在人的遺像前,“海鷗們急速扇動翅膀,輪流飛到老人遺像前的空中,像是前來瞻仰遺容的親屬。”當我們收起遺像時,“海鷗們像炸了營似的朝遺像撲過來。它們大聲鳴叫著,翅膀撲得那樣近,我們好不容易才從這片飛動的白色旋渦中脫出身來。”採取對比出示的方法,讓學生通過比較海鷗不同的表現,體會句子表達的不同,所表現出的情境的不同。

7)《老人與海鷗》教學反思之七

《老人與海鷗》一文選自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七組的第一篇課文。這組文章講述了發生在人與動物、動物與動物之間的感人故事,展示了動物豐富的情感世界。《老人與海鷗》就是這樣的一篇課文。講述了昆明一位叫吳慶恆的老人十幾年如一日,如親人般照顧餵養翠湖邊的海鷗。當老人去世後,海鷗自發為老人守靈,不忍離開自己的親人。

根據文章的特點與六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定下了這樣的教學目標:

1、能正確讀寫並理解“撮、應聲而來、親暱”等詞語。

2、能正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朗讀、感悟、想象等方法體會老人與海鷗之間親人般的深厚感情。而本課的教學重難點就是如何引導學生感受到老人與海鷗之間親人般的深厚感情。為了突破這一教學重難點,我從以下幾方面設計引導:

一、中心句貫穿全文,反覆出現。

在學生閱讀全文後,教師立刻請學生找出文中描寫老人與海鷗之間關係的一句話,也就是文章的第13自然段:“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來,和海鷗就像新人一樣”。然後,從1-13自然段中找出體現老人與海鷗這種親人般關係的語句。這樣,整篇文章的線索就很清晰了。另外,教師在小結處以及提到老人部分的時候也適時出現該中心句,隨著閱讀感受的不斷增加,對該句的朗讀處理自然也一次好於一次。

二、落實到具體的語言文字去感受這親人般的深情。

課文的1-13自然段,字裡行間洋溢著老人對海鷗那份濃濃的愛,深深的牽掛。這些內容的教學基本以學生感悟、朗讀為主。在教學中,我首先提出一個問題:“從課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老人和海鷗就像親人一樣?”讓學生帶著這一問題朗讀課文,然後找出相關句子,如“老人順著欄杆邊走邊,海鷗依他的節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飛的白色,飛成一篇有聲有色的樂譜”。“老人每天步行二十餘里,從城郊趕到翠湖,只為了給海鷗送餐,跟海鷗相伴。”“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來,和海鷗就像親人一樣”。我再把這些句子通過多媒體展示出來,引導學生反覆誦讀,走進老人的內心世界,挖掘文字背後蘊涵的深意,真正的感受老人對海鷗的關愛,然後小組彙報個人體驗,學生在彙報中感受到了老人與海鷗那親人般的情誼。

三、合理利用補充的資料。

課程改革以來,許多語文課堂把太多的資源引入了課堂,四十分鐘裡充斥了太多的學習資源,便捷的資訊渠道使教師可以收集到與課文有關的任何資料,而教師在面對這些資源的時候又不能很好地甄別和把握,課堂上弱化文字、喧賓奪主的現象時有發生,課堂教學的評價標準也是眾說紛紜。基於這種認識,對於所蒐集的老人與海鷗以及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資料我進行了篩選,保留可以更能體現老人愛海鷗的吳慶恆身世資料(這些資料由學生自行閱讀),昆明人為老人捐款塑像的圖片。

四、多媒體的適度運用。

本節課的多媒體內容避免了繁雜的教學資源,以尊重學生主體為前提,設定多媒體課件,學生理解哪一自然段即出示哪一自然段的文字,既可以直觀、快速地閱讀到文字,也可以通過文字中字色的改變強化學生對重點詞句的閱讀和理解。而且課件設定的連結是預設會考慮到學生出現這樣或那樣的情況時及時尊重學生的思路進行教學

反思整節課的教學,線索清晰、結構完整,學生也走入了情境,基本達成教學目標,但在具體操作上總還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比如第4自然段是通過老人那抑揚頓挫和親暱的呼喚聲感受到人鷗之間的那份默契、和諧。但我在引導學生研讀時對朗讀的指導還不夠到位。其實,我們可先讓學生明確“抑揚頓挫”是指聲音高低起伏和停頓轉折,然後再請學生親暱地、抑揚頓挫地喊一喊部分海鷗的名字,這樣學生念出“獨腳”、“灰頭”、“紅嘴”、“老沙”、“公主”的名兒時,才會有那麼份親切,又有聲音高低、長短、停頓的感覺。

在教學時給學生的思考時間太少,在幾個學生談到點的時候,並沒有再讓學生深入品讀下去,如老人企盼能和海鷗去滇池一處就挖掘得不夠。課堂教學中也缺乏教育機智應對。如當學生髮言不夠積極時,特別是男同學不夠積極時,沒能較好的進行引導,只是停留在表面上。

課堂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但我會不斷學習,不斷思考,不斷超越自我。

老人與海教學反思11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1、學習8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老人與海鷗之間深厚的感情。

3、抓住課文的重點詞句,體會句子的意思,並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與海鷗之間的感情寫具體的。

二、教學重點:

練習用較快的速度閱讀課文,抓住描寫老人神態、動作和語言以及描寫海鷗動作的重點語句,體會蘊涵其中的深厚感情,並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與海鷗之間的感情寫具體。

 三、課前準備:

學生準備

1、收看關於動物方面的科普電視,尤其是關注海鷗。

2、收集關於“海鷗老人”吳慶恆的資料。

3、課前預習課文。

教師準備:

1、《一個真實的故事》歌曲。

2、海鷗的叫聲。

3、相關圖片

 四、教學過程

一、學習七單元導讀,明確學習要求

二、過渡,匯入新課

和人一樣,動物也有自己的愛憎、自己的情懷。在這一單元,我們將走進動物豐富的情感世界,去感受它們與人之間真摯的情感。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老人與海鷗》。(板書課題)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學生通讀全文,看看在預習的基礎上還有哪些字詞沒弄懂的?

2、小組交流,教師注意巡視,收集學生學習情況,以便進行指導。

3、集體交流:小組內未解決的問題提出來,大家幫忙解決。

4、思考:課文主要寫了什麼?可引導學生把課文分作兩部分:

一部分(1-13自然段):通過老人喂海鷗、呼喚海鷗的名字、與海鷗親切地說話等事例表現了老人對海鷗無私的愛。

二部分:(14-19自然段)老人死後,海鷗在老人遺像前翻飛、盤旋、肅立、鳴叫等悲壯畫面,展示了海鷗對老人的那份

令人震撼的情

 四、再讀課文,質疑

1、學生用比較快的速度閱讀課文,思考:課文中哪些地方,你特別感動?或者哪些地方你有疑問。在文中標註出來。

2、小組交流。

3、集體交流學生的疑問。教師注意收集、整理。

 五、佈置作業:書寫生字

 第二課時

一、激情匯入

1、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初步瞭解了一個真實的故事《老人與海鷗》,請聽《一個真實的故事》。(播放歌曲,談感受)

2、今天,我們繼續研讀發生在昆明翠湖的一個老人與海鷗之間的真實故事。

 二、回顧舊知

1、師出示詞語 撮嘴呼喚翻飛盤旋抑揚頓挫扇動翅膀

親暱說話肅立不動

嘖嘖稱讚白色旋渦

(1) 讀著這兩組詞,大家發現這兩組詞有什麼特點嗎?

(2)你眼前分別出現了哪兩幅畫面?(老人喂海鷗,海鷗送

老人。)(3)兩個場景中,最讓你們意想不到的場景是哪個?為什麼?

 三、品讀送別段,感悟海鷗情

1、課文是怎樣描寫這個場景的呢?請同學們快速默讀課文,劃出:海鷗的哪些舉動讓你意想不到?

2、按順序交流:反饋交流找到的句子。(預設)

(1)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一群海鷗突然飛來,圍著老人的遺像翻飛盤旋連聲鳴叫,叫聲和姿勢與平時大不一樣,像是發生了什麼大事。

師:此時大不一樣的叫聲會是什麼樣的?大不一樣的姿勢是什麼樣的?

(2)海鷗們急速扇動翅膀,輪流定在老人遺像前的空中,像是前來瞻仰遺容的親屬。

(3)過了一會兒,海鷗紛紛落地,竟在老人遺像前後站成兩行。它們肅立不動,像是為老人守靈的白翼天使。

a、結合生活中類似場合,從人的心情理解海鷗對老人的敬仰和愛戴,就像兒女一樣給老人守靈盡孝。

師:一群海鷗行動如此一致,不正是流露出它們對老人的敬仰和愛戴麼?就像兒女一樣給老人守靈盡孝。

b、學生有感情朗讀。

(4)、當人們最後不得不去收起遺像的時候,海鷗像炸了營似的朝遺像撲過來。它們大聲鳴叫,翅膀撲得那樣近,我們好不容易才從這片飛動的白色旋渦中脫出身來。

a、海鷗向哪裡撲過來?

b、為什麼要朝遺像撲過來呢?為什麼像炸了營似的朝遺像撲過來呢?

c、比較這裡兩次用了“撲”這個詞,為什麼不用“飛”? d、讓學生帶著無奈、急切、焦慮的心情再來讀讀。

e、15-17這三個自然段裡兩次寫了海鷗飛的樣子,理解“盤旋”和“旋渦”,這兩個詞的意思。

f、根據這兩段兩次寫到海鷗的鳴叫,設想海鷗似乎在說著什麼?

g、讀出美麗的海鷗對老人的一片深情。

師點撥:由此,你揣摩到作者是怎樣將海鷗對老人的情感寫具體的?(作者抓住海鷗這些意想不到的舉動進行描寫,讓我們真實地感受到海鷗因為老人的離世而極度傷心、不捨以及為老人盡孝的情感世界,我們感動於海鷗們這份撕心裂肺的切切真情。)

四、研讀談鷗段,感悟人鷗情

(一)、,假如當時同學們就在翠湖邊上,看到這樣的情形,腦海裡會冒出什麼問題?

老人與海教學反思12

《老人與海》這部偉大的作品講述了“一個名叫桑地亞哥的古巴老漁民,在海上三天兩夜捕魚的經歷”,因其故事的完整性,震撼性,寓言性,人文性,使我初讀、深讀後受到感染和感動,那蒼茫的大海、孤獨的老人、艱辛的搏鬥、不屈的靈魂、巨大的象徵意義以及似乎能從中找到的自己生活的影子,都激發也激勵著我去深入挖掘人物形象和主題意蘊。任何一部偉大的作品都是一個神奇的宇宙,我想努力看到冰山下更為豐富的世界,我想努力把感染和激勵了自己的偉大作品從更高層面上介紹給學生,看到學生心神領會的頷首,也是老師最大的欣慰。

我認為一節有價值的課首先要達到以下幾點:一是圓滿完成預設的學習目標;二是教學節奏緊湊順暢,課堂自然天成;三是學生學有所得;四是教師有教學的成就感。

這節課我基本圓滿完成了教學任務,從動畫朗誦的激趣匯入到了解故事內容,從分析故事情節到初步把握人物性格,從深入感受人物真實而強悍的性格特徵到定性辨析人物形象,最終探究小說的象徵意義,拓展到作者海明威的人生以及帶給我們的震撼和對於人生價值、意義的思考,節奏緊湊順暢。但是課堂上對於學生的回答,由於實力不夠、經驗不足,我有時傾聽不仔細,沒有敏感地把握住學生分析的亮點,及時給予學生肯定的讚許,而失去了很好的引導契機。

學生學有所得,是老師的最大收穫。通過這節課,學生既全面瞭解了小說的主要內容、重點情節和人物性格,同時也通過深刻的心理剖析,辨析了人物形象,在大多數讀者的閱讀思維定式下有了新的認同讚詞,桑地亞哥不止是一個勇敢面對失敗的硬漢,更是一個在生活的艱辛中看到生存的意義、在戰鬥的殘酷中展現生命的價值的真實而強悍的勝利英雄。同時學生也領悟到生命旅程就像是大海,激勵了自我要如桑地亞哥一樣,在人生長河中堅守生命尊嚴,為了理想永不言敗而且永不停息地奮鬥。

從教學的成就感來說,莫過於精心選擇的教學內容,在課堂的層層推進下引導學生從模糊到清醒、從質疑到認同、從理解到深受感染,在課堂上我看到學生心領神會的微笑、情不自禁地挺直身背,結束時似有不捨與回味。同時通過學習這一篇課文、這一部偉大的作品,也激勵著在今後的人生長河中,永不屈服、永不放棄、永不停息堅持人生的方向,實現自我的價值。

課堂總是一們遺憾的藝術。上完之後,掩卷沉思,對於課堂內容的設計、對於與學生的交流、學生回答問題的評價都還有很多不足,需要我不停息地彌補、加強、完善。

老人與海教學反思13

《老人與海鷗》一文選自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七組的第一篇課文。講述了昆明一位叫吳慶恆的老人十幾年如一日,如親人般照顧餵養翠湖邊的海鷗。當老人去世後,海鷗自發為老人守靈,不忍離開自己的親人。

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是如何引導學生感受到老人與海鷗之間親人般的深厚感情。為了突破這一教學重難點,我從以下幾方面設計引導

一、中心句貫穿全文

學生閱讀全文後,我讓學生找出文中描寫老人與海鷗之間關係的一句話,也就是文章的第13節:“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來,和海鷗就像親人一樣”。然後,從1—13節中找出體現老人與海鷗這種親人般關係的語句。這樣,整篇文章的線索就很清晰了。另外,我在小結處以及提到老人部分的時候也適時出現該中心名,隨著閱讀感受的不斷增加,對該句的朗讀處理自然也一次好於一次。

教學過程中,學生在尋找中心句時並沒有一下子找到,現在想來,可能是我太過心急,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太少,畢竟文字還是比較長的,如果可以改變一下提問方式:課文的哪一小節寫清了老人與海鷗的關係?這樣指向性就更明確了。

二、落實到具體的語言文字去感受這親人般的深情

課文的1—13節,字裡行間洋溢著老人對海鷗那份濃濃的愛,深深的牽掛。我把這些內容分成四大塊,也就是四段話,這四段的教學基本以學生感悟、朗讀為主。個人覺得處理得較有特色的是第3小節的教學,引導學生找出描寫老人與海鷗動作的字詞。並採用師生對讀,男女生對讀的方式感受到老人與海鷗之間的默契、和諧。此外,第10節中“生動”一詞的教學也較有特色,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說說在什麼時候,你的眼睛會立刻生動起來。學生討論得出在談及自已心頭最愛的時候會有如此表現。如此一來,老人對海鷗的愛護自然不言而喻了。當然,在教學第四段文字的時候,也存在許多問題。第4小節是通過老人那抑揚頓挫和親暱的呼喚聲感受到人鷗之間的那份默契、和諧。但我在引導時一味側重“親暱”,忽視了“抑揚頓挫”。其實,我可先讓學生明確“抑揚頓挫”是指聲音高低起伏和停頓轉折,然後再請學生親暱地、抑揚頓挫地喊一喊部分海鷗的名字,這樣學生念出“獨腳”、“灰頭”、“紅嘴”、“老沙”、“公主”的名兒時,才會有那分親切,又有聲音高低、長短、停頓的感覺。

這節課的教學,線索清晰、結構完整,學生也走入了情境,基本達成教學目標,但在具體操作上總還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教師也缺乏教育機智應對。

老人與海教學反思14

《老人與海鷗》這篇課文講述了一位普通老人和一群海鷗之間的深厚友誼,文中的老人有情,海鷗有義,讀之令人動容。全文以愛為主線,課文前半部分表現了老人對海鷗無私的愛,後半部分展示了海鷗對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因此,我把教學重點放在引導學生體會老人與海鷗之間深厚的感情上。

六年級的學生,閱讀教學已不是字詞句段的單純教學,重要的是抓住重點詞句領會文章的主題、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佈局謀篇以及通過語言文字具體表達情感的寫作方法,落實到本篇課文則是如何把老人與海鷗之間的感情寫具體,而這又恰恰是本班學生們在學習語文中感到困惑地方,因為本班學生在理解能力上是弱項,因此,訓練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始終就是我在教學中特別注重的一種教學目的,希望能夠在儘快的時間內,使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得以提高。

在本課教學中,我引出兩個畫面,引領學生走進“老人喂鳥圖”,感受人鷗情。通過與學生交流感受深刻的詞句,讓學生體會到“老人愛海鷗,勝過愛自己”的感人情懷。當學生交流“朋友告訴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來……”抓住“十多年了,每天必來”體會到老人對海鷗的愛。小結:愛是十多年的堅持!當學生交流“他背已經駝了,穿一身褪色的過時布衣,背一個褪色的藍布包,連裝鳥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三個“褪色”充分感受到老人十分勤儉。此外,還有“愛是親暱的取名,愛是親熱的說話,……”並讓學生想象老人與海鷗會親暱的說些什麼……,如此一步一步把老人對海鷗的愛具體化,讓學生油然而生感嘆:老人確實是把海鷗當成了自己的“兒女”啊!為第二幅“海鷗送別圖”作下鋪墊。

第二幅畫面是全文的高潮部分,尤其是海鷗為老人守靈的場面,我將教學重心放在此。和學生一起品讀送別段,品悟海鷗情。在初步朗讀後,這應該是學生們思維和感情澎湃的時刻。之後再讓學生互動,我充分引導學生感悟、體驗和交流,讓學生抓住重點詞句去感悟、體驗、並與自己的生活實際聯絡在一起,體會自己在失去親人的那一刻的情感,使之與文字產生同感,產生共鳴,讓學生儘可能的進入海鷗的情感世界,去領略、品味海鷗對老人的那份情感,和文字最大限度地互相融合。

縱觀整節課的教學,我緊扣老人與海鷗之間的感情這條線索,從兩幅畫面入手,讓學生從文中畫出海鷗表現的語句,並試著分析、領悟,體會其中的思想感情。因為故事生動感人,海鷗也具有像人一樣的情感,所以,學生被故事深深地打動了。另外,結合他們的生活實際,深刻理解海鷗的種種表現,更利於學生認知的提升,感情的昇華。

當然,這節課也有許多不足的地方,比如:

(一)教學時,我既想竭力追求完美,又想有所創新,突出亮點,可課文的容量很大,短短的四十分鐘是難以達成的,為把握時間而去進行的教學,多少有些意猶未盡的感覺,有些詞句學生體會的不夠到位,理解的不夠深刻,沒有給一些中等偏下的學生留下很充裕的時間去思考,給課堂留下了些許的遺憾。

(二)對文章的整體把握還不夠,課堂中引導學生讀的時間比較少,學生的情感沒有全部被激發起來。學生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對老人的敬仰之中。

(三)有以教師思考代替學生思考的現象,過於強求教學的完整性而忽略了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應該以學定教!

課堂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但我會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思考,不斷的超越自我,努力引導學生的個體生命在現實或特定環境中的感悟,體驗和交流,尤其是關注孩子的思維展示。

老人與海教學反思15

1.高二語文《老人與海》課件

一、教學目標:

1、理解感受小說主人公的“硬漢精神”。

2、學習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常見方法(以語言、心理描寫為主)。

二、教學重點:

1、通過具體的人物獨白與心理活動分析人物形象。

2、學生當堂習作,練習運用多種手法刻畫人物性格、心理。

三、教學時間:

一課時

四、教學過程:

1、請學生就自己的課前瞭解,談談對海明威的認識。

(對海明威的生平或他的創作特點,就你印象最深的一點談談感受)

2、請學生簡單複述《老人與海》的主要情節。(放圖片)

(請一位同學為大家簡要地介紹一下《老人與海》這部小說的主要情節,為了幫助大家回憶,先給大家看一些圖片)

3、明確選文情節:四次遇鯊

(課文中節選的是哪部分情節?一共幾次?)

4、分析人物:

1)明確情節對人物刻畫的作用。

(四次遇鯊的情節是否重複單調?不重複,因為老人每次遇鯊的情況不同,體力工具等都不一樣。

那麼作者詳細交代這些情節的真正作用是什麼?幫助刻畫人物,使人物形象更豐滿)

2)通過比較老人每次遇鯊時的描寫分析人物形象。(討論)

(從內容上看,在四次與鯊魚搏鬥的過程中,作者如何通過不同的描寫來塑造人物形象?請結合具體內容分析說明。四人討論,可針對其中兩次進行比較,也可全部比較。

武器、信心、對魚的珍視程度——身為漁夫的存在價值)

3)總結:

(用了動作描寫、心理活動、語言——內心獨白,刻畫了一個勇敢堅毅面對失敗依然不屈不撓的老人)

5、明確環境描寫的作用。

(作者除了描寫了老人與鯊魚搏鬥的場面、老人自己的心理與內心獨白外,還描寫了什麼?鯊魚、環境

有什麼作用?襯托人物在孤獨無依的處境下依然堅持抗爭的堅韌意志。

雖然主人公一直和魚搏鬥,但小說的題目不是“老人與魚”而是“老人與海”,為什麼?比起魚,“海”更可怕、強大,而個體的人非常微小,面對無法抗衡的強大力量老人仍以其微弱的力量對抗,更能顯示其硬漢形象的悲壯性,更有震撼力)

6、複習人物描寫的多種手法:

7、教師給出圖畫,請學生髮揮想象,用100字左右描寫畫面,突出人物形象。

2.高二語文《老人與海》課件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探討文章的哲理和象徵意味。

2、培養不屈服於命運,憑著勇氣、毅力和智慧在艱苦卓絕的環境裡進行抗爭的精神。

教學過程

一、瞭解作家作品

參看註釋。

二、閱讀課文,深入理解主旨

1、默讀課文,進行圈點勾畫評註。讀後填表。

回合鯊魚種類、數量使用武器較量結果老人狀態鯊魚大馬林魚。

第一回合一條巨大的鯖鯊魚叉繩子頭腦清醒決心堅強死定殘缺不全少40磅肉。

第二回合兩條星鯊刀子綁在槳把上好好休息,攢些力氣,手痛,肩痛,手淌血死了被吹掉1/4竟是好肉。

第三回合一條犁頭鯊刀子綁在槳把上把手泡在水裡沉水。

第四回合兩條星鯊短棍脊背靠在船艄,身體疼痛、僵硬、寒冷一條逃走,一條滑進水裡半個身子被咬爛,剩下半條魚。

第五回合成群結隊

的星鯊棍棒、舵把、槳把喘不過氣來,嘴裡有銅腥氣一個接著一個撲上來殘骸。

2、交流問題。

①在與鯊魚的一次次搏鬥中,老人的精神與身體都經受了巨大的考驗和衝擊,而自己經過艱辛努力獲得的收穫最終一無所有。桑迪亞戈是一位怎樣的老人?在你看來,他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人生的成敗到底應該如何來衡量?

堅強、勇敢、無畏地面對痛苦的硬漢子的形象。

這是一場人與自然搏鬥的驚心動魄的悲劇。老人每取得一點勝利都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最後遭到無可挽救的失敗。但是,從另外一種意義上來說,他又是一個勝利者。因為,他不屈服於命運,無論在怎麼艱苦卓絕的環境裡,他都憑著自己的勇氣、毅力和智慧進行了奮勇的抗爭。大馬林魚雖然沒有保住,但他卻捍衛了“人的靈魂的尊嚴”,顯示了“一個人的能耐可以到達什麼程度”,是一個勝利的失敗者,一個失敗的英雄。小說中的大海和鯊魚象徵著與人作對的社會與自然力量,而老人在與之進行的殊死搏鬥中,表現了無與倫比的力量和勇氣,不失人的尊嚴,雖敗猶榮,精神上並沒有被打敗。可以說,這樣一個形象,完美地體現了作者所說的“你儘可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的思想。

②描寫鯊魚的特徵有何作用?

反襯老人的勇敢、智慧

教師補充:何為反襯,藉助於對立面之強來烘托主體性格之強。黑格爾說過:“人格的偉大和剛強的程度,只有借矛盾對立的偉大和剛強的程度才能衡量出來。”小說中,不少地方都極力描寫鯊魚的勇猛、凶狠,從而襯托出老人桑地亞哥的剛毅頑強。

③文中的獨白有什麼特點?在文中起什麼作用?

本文除了有關老漁夫桑地亞哥與鯊魚搏鬥場面的描寫,還有大量人物的內心獨白,它們忠實地記錄了桑地亞哥的內心活動,寫出他在海上漂泊的這幾天的心態,通過自由聯想的方式,真實地再現了老人的思想與感受。這些內心獨白不僅深刻揭示了主人公那內心的自豪感、堅毅以及尋求援助的孤獨感,而且閃爍著深邃豐富的哲理光彩,豐富了小說的思想,構成小說的重要特色。海明威早期小說中的硬漢子多是“啞巴公牛”,言語不多,缺乏思想,而老漁夫桑地亞哥卻具有豐富的內心世界,具有堅強的理性,是用思想支配行動的人,因此成為海明威小說中刻畫最為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

三、總結

題目是《老人與海》,而表明上,小說是寫一位老人及其在海上的經歷,但實際上,老人的形象極具概括性,他已經超越了一個人的存在,而成為了人生的一種象徵。老人桑地亞哥就是“硬漢子”的代表,大海則是生命旅途的象徵,鯊魚則是我們行走中的“強物”,厄運的象徵。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走在人生路途中,不可避免我們都要遇到挫折,被厄運所阻撓,只有經歷與“鯊魚”的較量,才能成為強者,唱出最美的歌。

生活中,能壓倒一切的不算是強者,不被一切所壓倒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所以,你應當首先戰勝自我、超越自我、充實自我,以的熱情去擁抱生活,什麼樣的生活向我走來,我將向什麼樣的生活走去,讓我們每一個人都不懈努力,以樂觀、健康的生活態度迎接未來的挑戰。

3.高二語文《老人與海》教學反思

課前仔細讀了讀教材,我們集體備課組也經過了仔細的討論,因此準備是充分的,但是,事與願違的時刻總是存在我們的生活中。今天的課堂,我很失望。

昨天晚自習學生自學了生字詞,課堂中先檢查了生字詞的自學情況。然後我讓學生快速瀏覽課文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學生的表現就不積極,除了幾隻小手舉起來了,其他學生紋絲不動。但是教學任務在幾個學生的配合下還算完成的。接著,找出文中描寫老人和海鷗關係的一句話,這時出現了兩種情況,學生坐在座位動眼不動手,在我的幾番催促下他們才勉強拿起了筆,但是我也看出來了,他們只是在畫句子而已,畫的並不太準確。

今天上的是第一節課,是學生精神最為充沛的時刻,學生為什麼會這樣的表現呢?我有點不太明白,但是課堂上容不了太多的其他思想,於是我繼續投入課堂中。

緊接著,我讓學生自學課文中的老人對海鷗像親人的部分,讓學生找出讓自己感動的片段,然後寫下自己的體會。由於我在佈置任務前進行了一次簡短的談話,此時學生的表現還算積極。

學生自學了大概15分鐘,開始交流學習的時候,課堂又出現了沉悶的氣氛。這課啊,真夠壓抑的!我的情緒在幾番打擊下,也有點堅持不下去了。幸好,沒過多長時間就下課了。

課間我調整了情緒然後精神飽滿開始上第二堂課。第二堂課的時候,學生依然沒有多大的興趣。他們只是在我的“威逼利誘”下回答問題的,並不是心甘情願主動舉手。

課後我想是不是我對學生的要求高了,希望我的課堂中學生能踴躍發言。不過換種思維想想,學生既然會談了,讀懂了,老師又有何用呢?學生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口若懸河只是我的善良願望,本就不善言辭的農村學生,既然不會說,那就讓他們寫,我們也不該強求所有的學生都能滔滔不絕,畢竟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當外交家,能夠與他人順利交往就可以了;也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當作家,他們能用語言表達日常需要表達的就可以了。讀書本就有一種意境。

不可言傳,我們教師是不是應該允許這樣的意境的存在呢?身為老師,有的時候真覺得悲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