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騷》的教學反思

來源:才華庫 1.9W

教學古代詩歌,一般的程式是介紹作者、時代背景、串講全詩、講寫作特點。我在匯入部分集中介紹屈原、《離騷》、《楚辭》。稍微變了點花樣,通過三副輓聯引出“屈原”,品味其“悲壯、悲嘆”,為後面的課堂基調做了鋪墊。結合朗讀來介紹“楚詞”,而不是在課前單獨介紹,依託文字來理解楚詞的形式特點。

《離騷》的教學反思

《離騷》的閱讀障礙較多,如果窮究字詞意思,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字詞以及瑣碎的語法上,那麼容易上成語法課或其他。課文的註釋十分豐富,學生藉助註釋,對文句字面意思的理解不會存在多大困難。所以,可以不從古文知識點的角度講解,以理解課文為主,穿插字詞講解,在對圖片的直觀感受中感悟文字的內涵。

為理解屈原形象,設計了逐層遞進的三個環節。一是思考“屈原心目中自己是個什麼形象?請用具體詩句加以闡釋。”此問題簡單,對全詩進行梳理,學生容易概括,對屈原的形象有了初步認識。在此基礎上,結合不同風格的三副圖片,引導學生進一步感悟屈原的個性特點。最後,丟擲頗有爭議的`問題“如何看待屈原的沉江之舉”,在論辯中,去充分感受屈原的自我意識,對真理的執著,對正義、理想的堅守。順理成章點出,這是一首悲壯的“殉道者之歌”。既讓學生理解詩句的內涵,感受悲劇色彩,又讓學生接受一次心靈的淨化。

授課時要注意以下問題:

1、時間緊張,學生對文字不夠熟悉。教師生硬地講解,學生未與文字發生情感共鳴,與文字對話被架空。教師的分析只代表我們執教者的思維方式、情感,越俎代庖只能泯滅學生個性。

2、對學生的誦讀指導力不從心。古詩因語句整齊,詩句節奏相對簡單,學生比較容易掌握。但要讀出感情,無老師的精到點撥,只能是讀得一般,也就難以達到以讀帶悟,體味情感的目的。

3、對於學生膚淺的理解,也可以順著學生思路,改變教學思路。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