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教案範文彙編九篇

來源:才華庫 2.18W

作為一名老師,時常要開展教案准備工作,藉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教案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琵琶行》教案9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琵琶行》教案範文彙編九篇

《琵琶行》教案 篇1

《琵琶行》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目的

學習詩歌,瞭解琵琶女和詩人的悲慘遭遇,從中體會當時社會現實的黑暗。

誦讀詩人描寫音樂的詩句,深切體會詩人描摹之精彩。

分析詩歌,瞭解本詩以音樂敘事的特點,把握文章縝密的結構。

教學重點

分析詩人描寫音樂的詩句,深切體會詩人描摹之精彩。

教學難點

分析詩歌,瞭解本詩以音樂敘事的特點,把握文章縝密的結構。

教學過程

匯入

由對聯“楓葉四弦秋棖觸天涯遷謫恨,潯陽千尺水句留江山別離情。”匯入。

作者簡況

1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以44歲為分界線,前期抱定“兼濟天下”之思,後期則“獨善其身”。

2 詩歌主張

“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聲,莫深乎義。詩者:根情、苗言、華聲、實義。”(《與元九書》)——詩歌的政治作用和社會意義。

“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與元九書》)——反映時事,為現實而作。

“唯歌生民病,願得天子知”(《寄唐生》)——反映人發疾苦。

3 詩作《白氏長慶集》71卷,存詩2806首。

諷喻詩、閒適詩、感傷詩、雜律詩——分類

“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心能唱《琵琶》篇”——唐宣宗李忱題

誦讀《琵琶行》

1讀

(1)初讀,要求a、正確發音、斷句、體會其於詩句中抒發的感情

b、著重體會詩人對音樂描寫的段落

(2)再讀 “轉軸撥絃三兩聲——四弦一聲如裂帛”一段。

(3)三讀理清詩歌的敘事思路。

2品讀詩詞

(1)概括詩詞每部分的內容

(2)用現代語言描述白居易介紹的這段琵琶曲,並給予評述。

詩歌賞析

1詩歌首段主要寫了什麼內容?

明確:首句交待地點、時間、事件,次句以景物描寫渲染人物心境(悲涼、悽楚、孤寂)以下幾句皆承此而來,“醉不成歡慘將別”,直接表述了友人相別的淒涼情景,“茫茫江浸月”更是一片迷茫、一片冰涼、一片愁緒,把別時之情傷託於眼前。“忽聞水上琵琶聲”,在沉寂之中飄來了渺渺之音,令人忘憂而喜。“主人忘歸客不發”,可見技高曲佳。詩人由述別情,寫悽景引出思管絃之情。又由“無管絃”、“慘將別”襯托琵琶曲佳,琵琶女技高。

2詩人聽到琵琶曲後的情緒如何?琵琶女的態度又如何?請用具體詩句分析。

明確:“暗問”“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千呼萬喚”,詩人為琵琶曲所吸引而熱切邀請琵琶女(欣喜、迫切)。“琵琶聲停欲語遲”“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詩人以動作刻畫其作為女子的羞澀。

3詩人如何描摹琵琶曲的,請具體分析。

明確:從“轉軸撥絃三兩聲”到“唯見江心秋月白”,正面工描琵琶女彈奏琵琶技藝的精湛及樂曲所表現出的感情色彩。“轉軸撥絃三兩聲”調絃校音還沒有正式彈,但是已“有情”,正式彈奏,“弦弦”“聲聲”都表現出低沉抑鬱的情思,彷彿在講述“平生不得志”。隨著音樂旋律的發展,琵琶女把感情完全溶入彈奏之中,“說盡心中無限事”。“輕攏慢捻抹復挑,國中《霓裳》後《六么》”。指法靈活多變、樂曲內容的豐富和彈奏難度之大。從“未成曲調先有情”到“似訴平生不得志”,再到“說盡心中無限事”,既是琵琶女除錯核音、正式彈奏任情驅使,隨心所欲演奏的描寫,也是詩人從視覺、聽覺和感覺等角度作的層次分明的描寫。接著精細描述琵琶曲的旋律聲音

詩人描述大絃聲音粗壯,小絃聲音細小,先以象聲詞狀其音“嘈嘈”“切切”,再經比喻使之形象化“如急雨”“如私語”,大弦之聲與小弦之聲交遞進行,有如“大珠小珠落玉盤”,旋律起伏抑揚,聲音清脆圓潤,本是無形,卻訴之於視覺形象、聽覺形象。樂曲旋律不斷變化著:時而宛轉如花間鶯語,時而壓抑幽咽似冰下泉流,“冰泉冷澀”凝絕難通,不通而“聲暫歇”。旋律由舒徐流暢逐漸沉咽直至低沉停頓,此時音斷而意不斷,餘音嫋嫋,意味無窮。恰是“別有幽情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可就是在人們仔細玩味,低徊無限之時,那樂曲又是像“銀瓶乍破”“鐵騎突出”,紛繁多思的情感噴薄而出,樂曲由低谷推向高潮,激越雄壯。然而誰料正是積勢噴發,感情高亢激越之際,“四弦一聲如破帛”,樂曲嘎然而止,令人思之不及,又思之切切。

音樂是難以捕捉的,白居易卻藉助語言把它變成了讀者易於感覺的具體形象,他用生活中人人可以感覺到的聲音比喻各種不同的音樂節奏和旋律,他著重寫彈者和聽者的感情交流,不但寫有聲,還寫無聲,用樂曲休止時的餘韻來渲染樂曲的效果。

4請就琵琶女自述身世一節,具體分析其形象。

明確:

世人重色輕才:“曲罷曾教善才服”(強中之強),“妝成每被秋娘妒”(美中之美),“五陵年少爭纏頭”(色藝雙全),“暮去朝來顏色故”(年老色衰),“門前冷落鞍馬稀”。

商人重利輕情:“商人重利輕離別”——“夢啼幢淚紅闌干”,嫁作商人婦孤苦空虛而夢“少年事”,而夢中之景更增今日生活之可悲,故張弦代語,排遣愁緒,這正是“忽聞水上琵琶聲”一幕。

5詩人為何泣下最多?

明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詩人與琵琶女雖不是一個階層的人,但是兩人遭遇的感覺相似,同是盛極而哀的“天涯淪落人”,兩人雖是偶遇卻似知已。詩人在這段細述潯陽城的環境特點,雖未指斥朝政,卻語語不滿,字字牢騷,如此來表達鬱悶悲憤的心情,這恰好說明了為何詩人能夠深悟琵琶女所談之曲。琵琶女感我“此言良久立”,她在思何?同是天涯淪落人,詩人同情她,她亦憐惜詩人,兩人感情相通、相互瞭解,“更坐彈一曲”,“悽悽不似像前聲”,溶進了他的遭遇不平的憤懣之情,而詩人聽曲如聽訴自身遭遇,在極富感染力的樂曲中,他淚溼青衫,任情奔溢。

6小結:

(1)秋夜送客聞琵琶聲 別情、悽景——無管絃

(2)江心對月賞琵琶曲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技藝精湛 樂曲美妙

(3)悄然聽訴身世苦 世人重色輕才 商人重利寡情

(4)同病相憐發感慨 同是天涯淪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識

這裡的(2)之樂曲表現著(3)(4)所包含的內容,(3)(4)實是對(1)(2)的補充。以曲事相合這是本文的特色之一,這一點變體現出詩歌結構縝密,照應緊密,情事相溶。

《琵琶行》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體會詩人借琵琶女的遭遇寄託自己深沉的身世之感的用意

教學安排:

1課時

教學輔助:

幻燈片

開課時間:

20xx年3月

開課班級:

高三(6)班

教學過程:

1. 匯入

唐宣宗李忱曾寫詩讚揚白居易的詩,其中兩句是:“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大家能說說這兩句詩說的什麼意思嗎?

(注意抓住“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琵琶篇”理解)

從這兩句詩中我們可以想象《琵琶行》的流傳之廣,也由此可見它的感染力之強。

那麼,《琵琶行》為什麼有那麼強的感染力呢?今天就讓我們再次聆聽琵琶篇,一起去感受那字裡行間蘊涵的強大的情感力量。

2. 齊讀全詩,再次走進文字。

3. 分析:中學語文線上

教師提問:琵琶篇裡說琵琶,全詩一共寫了幾次聽曲?幾支曲子各流露出琵琶女什麼樣的感情?

三次:岸上聞曲 船上聽曲 船上再聽曲

第一次:只寫聲從水上傳來,且極富吸引力,並無特別的情緒流露

第二次:“幽愁暗恨”

第三次:“悽悽不似向前聲”,淒涼

② 為什麼第二支曲子流露出“幽愁暗恨”的情緒?

齊聲讀第三節,說說你找到的原因是什麼。

年輕時色藝雙全,受人追捧;年長色衰,門前冷落;委身賈人,獨守空船。

教師注意:提醒學生注意琵琶女前後境遇的巨大反差。

③ 聽了這支飽含著琵琶女身世之感的曲子,又聽了琵琶女的身世傾訴,作者有什麼反應?

作者為什麼要嘆息?

作者為什麼會有“天涯淪落”之感?

這種“天涯淪落”之感和琵琶女的境遇到底有什麼相似點?(四個問題分步提,學生答出第一個後再問第二個,依次類推)

齊讀第四節,思考問題。

“我聞此語重唧唧” (落實“唧唧”一詞,“唧唧”即嘆息)。

“同是天涯淪落人”, 琵琶女的身世引起作者情感上的共鳴。

白居易的身世經歷:謫居 臥病 地僻 心苦

相似點:都從京城二來,都曾受盡恩寵如今備嘗冷落,正所謂:“同是天涯淪落人”。

④ 第三次的演奏為什麼“悽悽不似向前聲”?

齊讀第五節,思考問題。

“感我此言良久立”,作者的身世引起琵琶女情感上的共鳴,這次的彈奏包含兩個人的身世感慨,情感內涵更深重。

⑤ 你怎麼理解“江州司馬青衫溼”句的情感內涵?(討論進行)

作者哭人,哭己,哭人生,

強調本詩主旨:借琵琶女的遭遇寄託自己深沉的身世之感

主旨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⑥ 一千多年前,一支琵琶曲,作者聽了不禁潸然淚下。一千多年後,一篇《琵琶行》,我們讀了唏噓不已。人生的沉浮誰能主宰?只可嘆那不幸的人不幸的事。

請同學們再讀2、3兩節,找出最能打動你情感的語句,並說出你的體會。

教師預計學生可能交流的語句:

l “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 曲罷常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

曾經年輕貌美,才藝出眾,卻不知年長色衰後竟有那樣淒涼的人生!

l “五陵少年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 鈿頭銀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汙。

l “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門前冷落車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

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閒度”

回想曾經的青春年少,曾經的風光無限,有豪華奢侈的縱酒放歌,有醉生夢死揮霍光陰,和今日的“門前冷落車馬稀”相比,哪堪忍受!

l “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樑買茶去。去來江口求空船,繞船明月江水寒”

年長色衰,無奈委身於重利輕離的商人,所託非人。今夜孤身一人獨守空船

看江水冰涼,明月無情,這時刻是何滋味?以景襯情。

l “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紅妝淚闌干”

“忽夢”實非偶然。內心時刻被巨大的淪落感侵蝕著,那一道道縱橫的淚痕實在是無人傾訴而無奈時的一種情感釋放呀!白日的痛苦誰都不願帶到夢裡。但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夢是白日痛苦的延伸。醒也痛苦,夢也痛苦,然則何時而樂也?

l “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 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

住近湓城地低溼,黃蘆苦竹繞宅生”

貶謫是不幸。白居易一生心境就此分為兩個時期。前期有兼濟之志,後期則獨善其身。又加生病,屋漏偏遇連陰雨,雪上加霜。

耳不聞雅樂,眼不見令人賞心悅目之景,見到的都是令人情不自禁想到痛苦遭遇的苦竹這樣的感傷之景,聽到的也是令人不禁悲從中來的杜鵑聲和猿哀鳴,怎能不時時被貶謫之意包圍?中

l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

良辰美景無人同賞,一人獨飲用孤獨寂寞釀製的酒,“良辰美景奈何天”!

與“絲竹”相比,“山歌村笛”不入耳,顯然有寓意,流露對貶官的怨言。

l “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

興奮、激動中看出對絲竹之聲的飢渴,這實在是貶謫帶來的巨大的精神痛苦啊!

⑦ 評價學生的發言,以一副教師自創對聯談自己的閱讀感受。

上聯:琵琶女奏琵琶曲,彈者有心,聽者有意

下聯:白居易嘆居不易,遇也不幸,境也淒涼

橫批:同是天涯淪落人

4. 小結本課重點,佈置作業,結束此課。

《琵琶行》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透過人物的行動、語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學習用比喻描寫聲音變化的寫法,培養學生聯想和想象能力。

教學重點: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寫聲音的高超技法。

2.通過對人物身世命運的分析,解讀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板書課題,作者,簡介作者與作品提示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是唐代繼杜甫之後的又一位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積極提倡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反對“嘲風月,弄花草”,作品有著深刻的現實意義。《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長篇敘事詩,繼承了漢樂府敘事詩的傳統,是初唐以來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帶有很強的抒情性。由於敘事與感情的結合,白居易的長篇敘事詩優美動人,可以說是我國古典敘事詩又一新的高峰,在詩人生前,就被廣為傳誦,所謂“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歌唱《琵琶行》。”時至今日,千百年過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二、教師引導學生對詩的內容作整體把握。

三、串講小序,講前佈置兩個思考題要求學生邊聽邊思考,串講後提問。

1.小序有什麼作用?

明確: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和故事概況,概述歌女的悲涼身世,說明了寫作的背景動因,併為全詩定下了悽切的感情基調。

2.小序已經簡明清楚地敘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為什麼還要寫成一首詩呢?

明確:寫成了詩,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達意,給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鳴。

四、分析第一段“潯陽江邊聞琵琶”。

1.“楓葉荻花秋瑟瑟”。

敘述秋夜江邊送客時的環境,秋夜江邊,楓葉、荻花,色調暗淡,“瑟瑟”二字點情,景物成了溢滿悲涼情感的意象,疊加在一起,令人頓覺秋涼襲來,渲染了送別時人物淒涼愁慘的心情。

2.“別時茫茫江浸月”。

敘述別時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無不彌散著作者的離愁別緒,彷彿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與自然景物有了感應。情景交融,自然地點染出哀傷之別,同時為水上琵琶聲的出現準備好氛圍。

板書

“潯陽江邊聞琵琶”。

秋瑟瑟 忘歸

無管絃 悲涼,奠下基調 忽聞水上琵琶聲(驚喜)

慘將別 不發

江浸月

五、第二段是“江心聆聽琵琶曲”。我們知道,音樂是一種抽象的藝術,我們平常只是聽,要描寫它十分困難,然而白居易對琵琶音樂的描寫卻非常成功,歷來為人們所稱道。

1.要求學生齊讀第二段,體會作者高超的音樂描寫方法。

2.要求學生找出比喻音樂的句子,並指明形容了什麼樣的樂聲。(下一個定語,表狀態)

板書:

比喻句 音樂

大弦嘈嘈如急雨 繁密(粗重)

小弦切切如私語 幽細

大珠小珠落玉盤 清脆圓潤

間關鶯語花底滑 宛轉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難 低沉入微

銀瓶乍破水漿迸 激越雄壯

鐵騎突出刀槍鳴 激越雄壯

四弦一聲如裂帛 戛然而止

3.朗讀這些句子,師生總結運用比喻寫音樂的藝術效果。

《琵琶行》教案 篇4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學習詩歌對琵琶聲的描摹技巧,欣賞描寫音樂的語言藝術, 感受詩歌的語言魅力。

過程與方法--走進詩人的情感世界,品味詩歌意境,理解詩歌的思想內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慧眼擷取詩歌精華,匠心傳承燦爛文化。

二、教學重點

學習詩歌對琵琶聲的描摹技巧,欣賞描寫音樂的語言藝術,感受詩歌的語言魅力。

三、教學難點

走進詩人的情感世界,品味詩歌意境,理解詩歌的思想內涵。

四、課時:2課時

五、教學方法:探究法、誦讀法、創設意境法。

六、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

七、教學過程與步驟:

(一)、 匯入:

一千多年前,我國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與一位曾藝壓群芳,名滿京城的琵琶女在潯陽江畔相遇了,琵琶女用手中的樂器演繹出了人生的起伏與世間的冷暖,白居易則用筆下的詩句演奏出了不朽的樂章與無盡的唏噓,今天讓我們踏著詩人的詩行走進琵琶女的音樂世界,聆聽這美麗而動人的旋律。

(二)、 賞析詩歌描寫音樂的藝術技巧。

思考1:本詩幾次寫到琵琶曲?分別是怎樣寫的?

1、第一次描寫琵琶曲:忽聞水上琵琶聲, 主人忘歸客不發。

明確:側面描寫。側面描寫的效果:側面描寫往往比正面描寫更機智,往往能起到烘雲托月錦上添花的作用;它能以較經濟的筆墨表現所描寫的物件,卻能收到以少勝多的功效。

舉例強化:

……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羅敷喜蠶桑,採桑城南隅。……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鬚。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 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

2、第二次描寫琵琶曲: 詩人對琵琶曲進行正面的描寫,這一段描寫歷來被人們所稱道,堪稱音樂描寫文學史上的絕唱,請把你最喜愛的語句找出來並加以賞析。

(1)總結運用比喻、摩聲描寫音樂的藝術效果。

(2)“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明確:此句道出了“無聲”與“有聲”之間的辨證關係,道出了音樂上停頓的奇特功效。

(3)“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所運用的寫作手法?

明確:側面描寫。用悄寂無聲的環境來襯托演奏的效果,樂聲已停,然而餘音饒樑,經久不息,人們還久久沉醉在音樂創造的氛圍中。從側面烘托出琵琶女技藝的高超絕妙。

(三)理解詩歌的思想內涵。

思考2:琵琶女為何能演奏得這樣好,對樂曲有這樣深刻的感悟?

明確:師出名門:嘗學琵琶於穆、曹二善才;

傳奇身世:這一部分採用了對比的手法:少年得意--老年失意;年輕貌美--年長色衰;門庭若市--獨守空船;昔日歡笑--今日心酸。

思考3:詩人為何能對琵琶女的演奏有這樣深刻的領悟?

明確:用詩人的話來回答--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思考4:“同是天涯淪落人”,作者與琵琶女的相似之處有哪些?

明確:都是從京都長安來到遙遠偏僻的江州;都是出類拔萃的人才;一個因年長色衰而嫁商人,一個因直言敢諫而遭貶謫,都有由榮至衰的不幸遭遇,都同樣懷著滿腹的“幽愁暗恨”,過著冷落淒涼的寂寞生活。

思考5:如何理解“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這是千古傳誦的名句,這兩句詩揭示出了一種帶有普遍意義的典型情緒,所以能夠在歷史的長河中激起廣泛的同情,成為後世飽經憂患的人邂逅時的共同心聲。(美學價值,現實意義。)

(四)第三次寫到琵琶曲:“滿座重聞皆掩泣……江州司馬青衫溼。”

描寫方法:側面描寫。

思考6:“男兒有淚不輕彈“,白居易的淚只為琵琶女而灑嗎?

(五)小結。

(六)課後作業(任選一題):

1、古今中外還有許多描寫音樂的詩,都給人以不盡的美感,你能想出一些嗎?並加以賞析。(如:《李憑箜篌引》、《穎師彈琴》、《聽蜀僧浚彈琴》、《琴歌》等)

2、“相逢何必曾相識!”你還知道哪些這樣的故事?你有過這樣的相逢嗎?請以《相逢是首歌》為題寫一段融記敘、抒情為一體的文字。(200字左右)

《琵琶行》教案 篇5

一、《琵琶行》相關知識

1、參見洪邁《容齋隨筆》“琵琶亭詩”“白公夜聞歌者”“琵琶行海棠詩”“白公詠史”等條目。

2、“瑟瑟”別解:

明楊慎《升庵外集》:“白樂天《琵琶行》:‘楓葉荻花秋瑟瑟’,今詳者多以為蕭瑟,非也。瑟瑟,本是寶(石)名,其色碧。此句言楓葉赤、荻花白、秋色碧也。或者鹹怪今說之異。餘曰:曷不以樂天他詩證之:其出府歸吾廬詩曰,‘嵩碧伊瑟瑟’;重修香山寺排律雲,‘兩面蒼蒼岸,中心瑟瑟流’;薔薇雲,‘猩猩凝血點,瑟瑟蹙全匡’;閒遊即事雲,‘寒食青青草,春風瑟瑟波’;太湖石雲,‘未秋已瑟瑟,欲雨先沉沉’;又云,‘隱起磷磷狀,凝成瑟瑟胚’,亦狀太湖石也;早春懷微之雲,‘沙頭雨染斑斑草,水面風驅瑟瑟波’;暮江曲雲,‘一道殘陽照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諸詩以‘瑟瑟’對‘斑斑’,對‘蒼蒼’,對‘猩猩’,豈是蕭瑟乎?”

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楊升庵雲:白樂天《琵琶行》:‘楓葉荻花秋瑟瑟’,此瑟瑟是珍寶名,其色碧,故以影指‘碧’字。最為賞音!而陳晦伯以‘瑟瑟谷中風’正之。夫詩人吟諷,用意不同:白自言色,劉自言聲,又豈相妨?而必泥以蕭瑟之‘瑟’字耶!楊又引白‘一道殘陽照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正之,尤為妙絕。”

──以上摘自顧學頡、周汝昌選注《白居易詩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7月第1版

3、滿腔遷謫之感,借商婦以發之,有同病相憐之意焉。比興相緯,寄託遙深,其意微以顯,其音哀以思,其辭麗以則。《十九首》雲:“清商隨風發,中曲正徘徊,一彈再三嘆,慷慨有餘哀。”及杜甫《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與此篇同為千秋絕調,不必以古、近、前、後分也。(《唐宋詩醇》卷二十二)

香山《琵琶行》,婉折周詳,有意到筆隨之妙。篇中句亦警拔。(黃子云《野鴻詩的》)

──以上摘自吳熊和主編《唐宋詩詞評析詞典》,浙江人民出版社

4、《琵琶行》作法:

這一篇《琵琶行》彷彿江潮湧處,餘波盪漾,有悠然不盡之妙。凡作長題,須步步映襯,處處點綴,在組織處,在悠揚處,筆意總須層出不窮,並須處處顧到主意,要細膩熨帖,要聯貫迴護,才能盡長篇歌行之妙。

──摘自喻守真編注《唐詩三百首詳析》,中華書局1957年12月第2版

二、擴充套件閱讀

聽穎師①彈琴

韓 愈

暱暱②兒女語,恩怨相爾汝。劃然變軒昂,勇士赴敵場。浮雲柳絮無根蒂,天地闊遠隨飛揚。喧啾百鳥群,忽見孤鳳凰。躋攀③分寸不可上,失勢一落千丈強。嗟餘有兩耳,未省聽絲篁④。自聞穎師彈,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溼衣淚滂滂⑤。穎乎爾誠能⑥,勿以冰炭⑦置我腸!

注:

① 穎師:西域僧人,“穎”是其名,“師”對僧人的尊稱。

② 暱暱:親暱的樣子。

③ 躋攀:登攀。

④ 絲篁:絲竹等絃樂器,這裡借指音樂。

⑤ 滂滂:流淌的樣子。

⑥ 誠能:確實擅長(彈琴)。

⑦ 冰炭:比喻心中忽冷忽熱,忽憂忽喜。

《琵琶行》教案 篇6

【設計意圖】

1、賞析作者描寫音樂的高超技巧。

2、領悟詩人與琵琶女感情的共鳴點。

3、背誦全詩,提高學生的詩歌鑑賞能力。

【設計提要】

1、描寫琵琶樂時,詩人成功地運用了一連串的比喻,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形,不僅調動了讀者的聽覺和視覺,而且能激發讀者的聯想和想象。

2、“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表達了詩人對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產生共鳴,點明題旨。

【設計實施】

一、先讓學生欣賞一段琵琶曲,然後依勢將學生引入《琵琶行》

點撥:在白居易生活的時代,有一句流行語“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就是指他的名作《長恨歌》和《琵琶行》。“行”,又叫“歌行”,是樂府歌辭的一種體裁。它源於漢魏樂府,是樂府曲名之一。

二、讓學生自由地誦讀全詩,讀出其中的感情來

三、配樂示範背誦全詩

四、課文賞析

1、賞析第一段:潯陽江邊聞琵琶。

提問:第一段在全詩中有何作用?

點撥:“潯陽江頭夜送客”,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再用“楓葉獲花秋瑟瑟”渲染出一種悲涼訴氣氛,為全詩定下了基調。“主人”四句,寫餞別時的淒涼情景。“舉酒欲飲無管絃”,“醉不成歡慘將別”,一個“慘”字點出了淒涼環境。最後借江邊月影,烘托出主客相對無言,黯然神傷的心情。“忽聞”兩句對忽然傳來的琵琶聲悠然神往,從感情上由憂轉喜,引起下文。

2、賞析詩人是如何將“仙樂”繪聲繪色地表現出來的。

點撥:詩人運用一連串的比喻來寫虛渺飄忽,過耳即逝的無形的音樂,用音強、音高、音色、節奏,旋律各不相同的十多種聲音來比喻四根琴絃所發出的不同樂聲:“如急雨”“如私語”“鶯語花底”“泉流冰下”“冰泉冷澀”“銀瓶乍破”“刀槍鳴”“如裂帛”等等,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形,不僅調動了讀者的聽覺和視覺,而且能激發讀者的聯想和想象。此外,還用“嘈嘈”“切切”等象聲和“間關”“幽咽”等雙聲詞來描摹琵琶聲,更增加了詩歌語言的音樂感。一曲雖終,而回腸蕩氣、驚心動魄的音樂魅力,卻並沒有消失。詩人又用“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的環境描寫作側面烘托,給讀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廣闊空間。

3、詩人與琵琶女的感情是怎樣產生共鳴的?

點撥:詩人聽完琵琶曲,瞭解了琵琶女的身世後,不由自主發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看來琵琶女昔日在京城裡“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的.情況和作者被貶以前的情況有相通之處。同樣,他被貶以後的處境和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婦”以後的處境有類似的地方。

4、賞析最後一段。

點撥:“我”的訴說,反轉來又撥動了琵琶女的心絃,當她又一次彈琵琶的時候,那聲音更加悽苦感人,因而反過來又激動了“我”的感情,以至熱淚直流,溼透青衫。

5、在前面賞析時,一邊賞析,一邊引導學生背誦。最後在音樂聲中,全班齊誦課文,再次體味詩的韻味。

五、課外擴充套件:賞析蘇軾的一首寫琵琶聲的詞《水調歌頭》

暱暱兒女語,燈火夜微明。恩怨爾汝來,彈指淚和聲。忽變軒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氣,千里不留行。回首暮雲遠,飛絮攪青冥。眾禽裡,真綵鳳,獨不鳴。階攀寸步千險,一落百尋輕。煩子指間風雨,置我腸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手從歸去,無淚與君傾。

《琵琶行》教案 篇7

教學步驟

一匯入 聽“曲”(播放音樂)

聽一段琶琶曲《十面埋伏》對琶琶聲有一個感性的認識。

二賞“聲”

1學生談聽後之感

2白居易在聽到一曲琵琶後是如何寫下他的感受的?(直接進入第二段的琵琶聲部分)

3詩人是如何用文字來描述音樂形象的?(師生同分析)

三品“情”

提問設計:音樂是主人公內心情感的流露,那我們一起去體會琵琶女的琵琶聲中的“情”。

1勾劃出文中能體現“聲中之情”的詩句

明確: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說盡主中無限事;別有幽愁暗恨生。

2如何理解“無限事”、“平生不得志”、“幽愁恨生”?(過渡到琵琶女的身世)

3根據課文,學生先朗讀,後討論,理解“聲中之情”

明確:琵琶女是一賣藝之女,年輕時因美貌和超群的音樂才華受眾人矚目。然年長色衰,才華無人賞識,下嫁商婦,獨守空船,故“平生不得志”、“恨生”是一種“懷才不遇”的“惆悵”,“幽愁”是一種落漠和孤獨。

四識“知音”

設計提問:我們通過了解琵琶女的身世,才聽出了她的曲中之情,可是詩人卻在知她遭遇之前就已聽出了她的曲中之情,為什麼?(過渡到詩人的處境)

1學生討論

2明確:白居易是貶官,政治抱負不得施展,與琵琶女有相同的“不得志”

貶謫將辭行“醉不成歡慘將別”心情與琵琶女一樣“幽愁”

總結:“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五比較欣賞劉鶚的《老殘遊記.明湖居聽書》

《琵琶行》教案 篇8

【教學目的】

1、體會古典詩歌中音樂描寫的表達技巧,提高學生欣賞音樂描寫的能力,激發學生對音樂描寫詩句的品讀熱情,從而喚起其豐富的想象。

2、鑑賞詩歌藉助音樂描寫表達情感,理解詩人的內心感受,探求“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原因。

【教學重點】

1、詩中音樂描寫的方法和技巧。

2、“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探因。

【教學難點】

1、如何理解“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的內涵和情感表達作用。(即探求音樂描寫與琵琶女及詩人遭遇的內在共同點)

2、學習描摹音樂意境。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問:大家聽說過古代“知音”的傳說嗎?哪位同學知道,請你給我們介紹一下。(同學回答)

武漢龜山腳下,流傳著春秋時樂師俞伯牙摔琴的故事。有一天,伯牙鼓琴於龜山,琴聲傳達出攀登高山的意蘊。以打柴為生的鐘子期正好路過這裡,聽到絕妙的樂曲,便放下擔子,連連讚歎道:“善哉,峨峨兮泰山!”(意思是說:“好啊,彷彿泰山巍峨聳立!”)一會兒,旋律中又彷彿奔湧出流水,子期又誇讚道:“善哉,洋洋乎若江河!”(意思是說:“好啊,像長江黃河洶湧澎湃!”)伯牙彈什麼樣的曲子,子期都能欣賞得出來。兩人引為知己。

後來,鍾子期沒能如約去賞琴,一打聽,原來是病逝了。俞伯牙痛惜地說:“吾痛失一知己矣!”摔琴後終生不復鼓琴。

問:俞伯牙彈的這首曲子,叫什麼名?(明確:高山流水)

演奏者一曲《高山流水》,能使賞樂者內心共鳴,引為知音;而《琵琶行》中琵琶女的深沉彈奏就使一代詩盟白居易潸然淚下。

(教師板書課題及作者)

二、教學

通過自習,想必同學們已經知道這首詩一共寫了琵琶女幾次演奏?(明確:三次)詩中重點描寫的是哪一次?(明確:第二次)分佈在詩中第幾段?(明確:第二段)那好,我們就先抓重點,開始品讀第二段中的音樂描寫語句。

文章分析:

(一)文章結構:

第一段:潯陽江邊聞琵琶。

第二段:江心聆聽琵琶曲。

第三段:江中訴身世苦。

第四段:同病相憐感慨多。

第五段:重聞琵琶青衫溼。

從結構中可以看出,全文以人物為線索,一是以歌女身世為線索,一是以詩人感受為線索,一明一暗,一虛一實,最後兩者交匯,其聯結靠詩人與歌女“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共同感情體驗。分析敘事線索時,我們一定要注意抒情線索。

(二)鑑賞語句:

1、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

敘述江東送客時的環境。秋夜的江水、楓葉、荻花,色調暗淡,“瑟瑟”二字點情。景物成了溢滿悲涼感情的意象,疊加在一起,構成清晰如畫的意境,又由於聲律與情韻的配合,令人頓感秋涼襲來,渲染了送別時人物淒涼愁慘的心情。

2、別時茫茫江浸月。

敘述別時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無不彌散著作者的離愁別緒,彷彿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與自然景物有了感應。情景交融,自然地點染出哀傷之別,同時為水上琵琶聲的出現準備好氛圍。

3、唯見江心秋月白。

寫音樂結束時寂靜的環境。音樂結束,但其感情仍在擴散,直滲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彷彿江心秋月也在為音樂中的感情所打動。情景交融,襯托了音樂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4、另外如:“繞船明月江水寒”,寫歌女獨守空船時的環境,渲染了歌女冷落淒涼的心情;“黃蘆苦竹繞宅生”,寫詩人的生活環境,點明寂寞悲涼的心情。由於景物環境敘述與抒情的結合,使《琵琶行》整個詩境恍若浸沉在潯陽江頭那一派憂鬱的月光裡,優美動人。

(三)賞析描寫音樂的語句:

①比喻句音樂

大弦嘈嘈如急雨繁密

小弦切切如私語幽細

大珠小珠落玉盤輕脆圓潤

間關鶯語花底滑宛轉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難低沉入微

四弦一聲如裂帛戛然而止

運用比喻寫音樂的藝術效果:一連串精妙的比喻,寫出音樂的變化,用這些具體的現實生活中聽到過的聲音和形象比擬描繪樂聲,把抽象無形的音樂刻劃成有形可感的實體。讀者不僅彷彿聽到了那或輕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揚,或低迴嗚咽的應接不暇的樂音,而且仔細欣賞起來,還可以聽出這一聲和那一聲又有明顯的音色、音調上的區別,熱鬧而不紊亂,複雜而有層次。聽了這一系列巧妙的比喻,就像聽完了一支完整的樂曲:先從輕徐悠長開始,彷彿從沉思中喚起記憶;接著眾音繁會,像波濤起伏;馬上又轉到幽細甚至聽不見,宛似悲慟抽泣;最後以短促剛勁的音響終曲,猶如急雷破山,崩巖走石。讀者從這連珠式的具體可感的樂聲中還能體會出彈奏者的“有情”、“不得意”以至難以明言的“無限事”,從而出色地完成了對主題的表達。

(五)理解中心句: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分析:這兩句寫出了自己與琵琶女之間身世的共同點"同是天涯淪落人"。他們之間雖然出身、經歷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也有相似之處:1、一個"本是京城女",一個"去年辭帝京",都是從京都長安來到遙遠地僻的江州;2、一個是名滿京都的名藝人,一個是才華橫溢的大詩人,都有出類拔萃的才能;3、一個因年長色衰而嫁商人,一個因直言相諫而遭貶謫,都有由榮至衰的不幸遭遇,都同樣懷著滿腹的"幽愁暗恨",過著冷落悽清的寂寞生活。正因為如此,詩人寫琵琶女高超的技藝,正是為了表現琵琶女的悲涼身世喚起人們對琵琶女的同情;而詩人寫琵琶女的悲涼身世又是為了表現自己政治上的失意,抒發鬱積心中的左遷之愁、貶謫之恨。這正是作者的寫作動機,這兩句是全詩的主題所在。詩人通過淪落天涯的歌女的一生,來抒發自己憂國遭貶的政治苦悶。把對琵琶女的無限同情,對被貶謫的滿腔幽憤,對封建社會冷酷黑暗的揭露完全交織在一起,是封建社會一種帶有普遍意義的典型情緒。現成了人們表達同病相憐,互相慰籍的名句。這兩句直抒"天涯淪落"之感。

(六)人物形象:

1、琵琶女的形象。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敘述女主人公出場,是人們常吟誦的名句。它的好處不僅在於準確生動地表現了琵琶女的神態,和此時此境的複雜心裡活動,還暗示她無限的幽愁暗恨。

“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敘述人物動作神情。“沉吟”道明回想往事沉重的心情。“放撥”、“插弦”、“整頓衣裳”、“起斂容”,既寫動作表情,也表現歌女講述身世前的感情起伏。

其它如“自言本自京城女”等句子,詩人轉述歌女自敘,筆調如怨如慕,如泣如訴,少年的歡樂受寵與年老色衰後冷落寂寞形成鮮明對照,道出了歌女天涯淪落的無限悲傷之情。

2、詩人形象。

送客時的離愁別緒,聽歌女演奏和自敘時感情共鳴,對遠離京城環境的過敏不適,春江秋月夜的一人獨飲,這些敘述無不是詩人心曲的流露,直讓人為詩人無故被貶黯然淚下,生出一腔怨憤。

3、形象拓展:

一個是處於封建社會底層的藝妓,一個是被壓抑的真正知識分子,雖地位懸隔,在這風清月白的環境下自然產生強烈的感情共鳴和交流,成為知音,可見其對歌妓人格尊重的進步思想。二者的遭遇揭示了封建社會壓抑人才、不容賢能的黑暗。"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蘊含著許多能使人從悲哀中出甘美的人生哲理,已超超時代、階級的侷限,成為後世飽經憂患的人邂逅時的共同心聲。

一、曲折動人的結構情節

《琵琶行》全詩616字,篇幅雖不長,但結構細密,層次清晰,情節曲折動人。《琵琶行》明寫琵琶女,暗寫白居易,寫琵琶女的知音難求,其實也在寫白居易的政治失意。把琵琶女的身世與自己的謫居生活有機結合,層層鋪展,是本詩的結構特點。情節安排也頗具匠心。琵琶女的出場是未見其人,先聞其聲,有著先聲奪人之妙;琵琶女的“幽然暗恨”先於曲中傳出,再直言訴說;詩人被貶失意的滿腹悲憤是以琵琶女由盛到衰的劇變身世作為鋪墊,再傾吐而出。這樣層層描寫、處處烘托,又巧設懸念,情節展開跌宕起伏、曲折動人。

二、淋漓盡致的音樂描寫

音樂本有聲無形,過耳即逝,但在白居易筆下,那複雜多變的琵琶聲卻被描繪得層次豐富、音色分明。其手法,一是運用準確的動詞表現演奏的純熟指法,如詩中“撥”、“攏”、“捻”、“抹”、“挑”等一系列動詞,準確反映了琵琶女動作的嫻熟,變化有度。把無形的音樂化為視覺形象,加深了讀者對豐富多變的琵琶聲和琵琶女彈奏技藝的印象。二是大量運用比喻的手法,以表現琵琶曲中複雜、細微的音響變化。比如:以驟降的“急雨”比喻粗弦的繁音促節;以少女般的輕柔“私語”比喻細弦細碎綿密的聲調;以“大珠小珠落玉盤”比喻樂聲的高低音雜與清脆悅耳;以“花底”的“鶯語”、“冰下”的“泉流”比喻樂聲的溫和宛轉與幽咽若凝;以“銀瓶乍破”、“水漿迸濺”、“鐵騎突出”、“刀槍齊鳴”比喻樂聲暫時休止後又驟然響起;以“裂帛”比喻四弦齊撥時樂聲的清脆短促、響亮的非凡等等。這些形象貼切的比喻,把美好的旋律、變化的節奏表達得淋漓盡致。三是以聲傳情,情聲交隔,把琵琶聲的變化與演奏者的情感變化交織在一起進行描寫。如果說,琵琶女在校音定調時,已流露出感情色彩,那麼,隨著正式彈奏的開始,感情的流露逐漸明朗,在時而歡快流轉,時而高昂激越,時而暫時休止,時而低沉悲咽的音調中,蘊涵著琵琶女或歡快、或憂傷、或沉痛、或悲哀的情感。從“似訴平生不得意”到“說盡心中無限事”,聲聲琵琶,曲曲傳出的正是琵琶女內心的複雜情感。另外,聲聲琵琶又是演奏者和聽者情感交流的媒介,演奏者傳情,聽者聞聲動情,不僅使所描繪的音樂更具藝術魅力,而且深化了詩的主題。

三、形神兼備的細節描寫

詩中細節描寫頗具匠心,不少細節取自人物富有典型意義的動作、神態,用以展示人物的內心,表達人物的情感,具有形神兼備、含意深遂的特點。如琵琶女的出場是“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這一細節把琵琶女自慚身世的心理、穩重的性格和盤托出。當琵琶女結束彈奏,欲述身世時,詩人又設定了這樣的細節,“沉弦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欲語不語,恭敬嚴肅的神情,先整衣再站起的動作都反映了琵琶女內心難言的痛楚和穩重、端莊的性格。這些細節著墨不多,但給讀者以身臨其境、如感其事、如見其人的感受,並可以由人物動作窺見其內心世界。詩中寫琵琶女自敘年輕時的歡樂生活,更藉助於細節描寫:如“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五凌少年爭纏頭,一典紅綃不知數。鈾頭銀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汙”。這些細節都是出自實際生活的典型材料,表現了琵琶女少年時在當時娛樂圈內紅極一時的情形。

四、生動形象的景物描寫

《琵琶行》中穿插的景物描寫對於烘托氣氛、渲染感情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比如,詩一開頭,詩人就以富於季節特徵的景物構成蕭索的秋景:江水之濱、楓葉蘆葦搖動於瑟瑟秋風中;秋江之中,茫茫江水起伏於皎潔的明月之下。美麗而悽清的景色,與全詩低沉、悲怨的情調和諧一致,為詩歌情節的展開和人物感情的抒發創造了濃烈的氣氛。

再如,寫琵琶女演奏結束,樂聲戛然而止後,詩人用“車船西舫悄無聲,唯見江心秋月白”兩句,渲染出沉寂、清冷的氣氛,藉以烘托人們因沉浸於樂曲旋律而心神凝聚的情態,映襯樂曲餘音繞樑的魅力。詩人陳述自己謫居生活的苦悶,同樣也穿插了生動形象的景物描寫,繞屋的黃蘆苦竹、啼血的杜鵑、哀鳴的猿聲構成了悽苦的氛圍,襯托了詩人悲涼的心境。這些景物描寫在詩中出現的雖然不多,但卻生動形象,對於醞釀詩的氣氛、增添詩的情韻、烘托人物形象、深化詩的主題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五、深刻鮮明的主題

理解《琵琶行》的主題,應結合具體的歷史背景、社會生活環境給予講解評價。元和十年煿元815年犃月,李師派人刺殺主持平定藩叛亂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當時任太子佐贊大夫,雖然並非諫官,但還是上書直諫,請求緝辦凶手,結果因政敵的讒言,被貶為江州司馬。而此詩即作於詩人貶謫江州的次年秋。

其一,我們從詩人自敘寫作緣由的詩前小敘中可以看到,“感斯人言,是夕拾覺有遷謫意”等語分明蘊涵著遭讒被貶的不平之感。

其二,白居易根據《琵琶行》的內容,將此詩編入他的“感傷詩”類。所謂感傷詩,詩人在《與元九》中明確指出:這類詩皆為“有事物寄於外,情理動於內,隨意而形於嘆詠者”的有感而發之作。江州司馬和琵琶女,一個是政治生命受到挫折,一個是藝術生涯的結束;一個是政治上不得重用,一個是知音難覓,相似的際遇、同樣的心境。這首詩正是觸景生情,因事起意,寓自己的身世於琵琶女的不幸遭遇中,藉以抒幽憤。因而自然地發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所以《琵琶行》並不完全是對封建社會下層被壓迫者的同情,更主要的是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慨和知音難覓的無奈,這也正是貫通《琵琶行》全詩的主題。

《琵琶行》教案 篇9

教學要點:

1,有感情地誦讀全文,並能背誦第二自然段。

2,鑑賞這首詩歌。

3,理清全文脈絡,[三次彈奏是貫穿全文的主線]

4,品味詩歌意境,體會詩人感情。

教程要求:

一匯入課文

問:大家是否喜歡中國的古音樂?

音樂是中國的國粹,請同學們欣賞一段琵琶演奏曲《霓裳》。

我們從這優美的音樂聲中感受到了中國古典的音樂美。

今天我們不僅欣賞音樂,還要跟大家一起來欣賞一篇與音樂有關的古典詩歌。白居易的《琵琶行》。

二、聽錄音

三、自由讀課文

文題全解本詩作於元和十年[8xx]。白居易因上書言事,觸犯權貴,被貶為江洲司馬,此年秋天於潯陽江上聞人彈琵琶,傷感不已,因此作詩。

作者通過塑造一位備受侮辱、玩弄的琵琶女的典形象抒自己的感受,表達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主旨。《琵琶行》》和《長恨歌》》是白居易名著,早在作者生前,已經是“童子能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曲”篇。此後一直傳誦國內外,顯示了強大的藝術生命力。

四、賞析序言序言交代了寫作動機,請問:1寫作動機是什麼?

2序言一共七句,與正文彼此相對應的段落是哪幾段?

五、全體同學速讀第一段

問:本段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和景色,渲染了氣氛,為全詩奠定了基調。

析:時間、——夜,地點、潯陽江頭,“舉酒欲飲無管絃”,“醉不成歡慘將別”[暗示淪落]一個“慘”字點出了淒涼環境。“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從側面烘托琴技,對忽然傳來的琵琶聲悠然神往,從感情上由憂轉喜,引起下文。

六、全體同學精讀第二段

第二次演奏[明寫]江心聆聽琵琶曲。彼此相見,琵琶女奏《霓裳》、《六么》。琵琶女自敘身世,詩人述“遷謫意”。

1、請找出表現詩人心情的動詞心情矛盾的句子。

2、全詩描寫最精彩的部分是什麼地方是?

析:“尋”“問”“移”“邀”“添”“回”“呼”“喚”等一系列動詞,生動地表現了詩人的欣喜之情和急欲相見的迫切心情。“千呼萬呼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精練而又細膩地表現了琵琶女此時的矛盾複雜的心情,本不願出場但又不得已。樂聲描寫是這個精彩段中尤為精彩的部分,根據樂聲的起伏,感情的變化,它可以分為三個小層次。

第一層:詩人用了一連串的比喻描寫樂聲。以“急雨”、“私雨”、“大珠小珠落玉盤”三組比喻,描寫樂聲由急驟粗重而急促輕細,而紛繁清脆;感情由悲憤而悽苦,而悲憤悽苦傾瀉而出,達到演奏的第一個高潮。

第二層:以“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三個比喻,描寫樂聲由上層紛繁清脆的高潮轉入婉轉低迴艱澀難通,低到無聲;達到演奏的低潮。“別有幽愁暗狠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這常被引用的名句,體現著詩人對“聲暫歇”藝術效果的深刻感受和高度讚美,彈者已將聽者帶入樂聲意境中去。

第三層:用“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兩個比喻描寫突然發出的樂聲不但雄壯,而且激越;“四弦一聲如裂帛”寫出猛然煞住的樂聲;感情由激憤而淒厲。這一層樂聲在上層低潮中,奇峰突起,再掀高潮又嘎然而止;感情上由上層悽楚無聲,轉入激昂憤慨,恣肆奔騰,進而淒厲無盡;演奏在高潮中陡然結束。這段樂聲描寫,運用一連串貼切形象的比喻,描寫出琵琶聲聲情並茂,恍如江潮迭湧,奇峰層出,不愧歷來被譽為古典詩歌中描寫樂聲的絕唱。

八、全體同學讀第三、四段

問:請同學們概括三、四段的段落大意,並找出本文的主題句

析:江中聽訴身世苦同病相憐感慨多寫由彈奏結束到自敘身世的動作和神情。敘述了琵琶女兩個階段的不同遭遇。前面寫色藝超群、紅極一時的歌伎生涯。介紹籍貫和住處,接著寫自己才貌雙全、色藝出眾,極力渲染歌伎生活的“歡樂”奢華,為反襯後來的淒涼生活作鋪墊。後面寫年長色衰後的寂寞處境。生活道路發生大轉折的三個原因:弟走從軍,阿姨身死,年長色衰。嫁作商人婦過著孤苦淒涼的寂寞生活。

這一段運用了對比、反襯的手法:用年青美貌襯年長色衰;用門庭若市襯孤守空船;用昔日的“歡笑”襯後來的辛酸;用夜夢往事襯孤寂傷感的情懷。

作者塑造了琵琶女這樣一個封建社會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婦女的典型形象,對世人的重色輕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訴。“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產生共鳴,點明主題揭露黑暗現實,揭示了封建社會中被侮辱被損害的樂伎們的悲慘命運。白居易任諫管時,因屢次上書批評朝政,觸怒了皇帝,被貶為江洲司馬,[詩人和琵琶女的命運相同]表達了詩人對琵琶女的同情。

第五段

第三次明寫“感我此言”“卻坐促弦”“江洲司馬青衫溼”[側面烘托]。琵琶女對詩人自述的反映,包含著非常複雜的感情,有對詩人的遭遇的同情,也有對知遇之恩的感激。最後,用問句從側面表現自己感傷程度之深。一問一答,形象地說明了全詩的主題,江洲司馬之淚,既是同情琵琶女淪落之淚,也是傷感自己遭貶之淚。

全詩在哀怨之情達到頂峰時收束,給讀者留下充分回味餘地。

討論:

1琵琶女為何選擇嫁給商人?可不可以嫁給“董永”那樣的農民呢?

2、她的選擇是自願的,還是無奈?

3、琵琶女值不值得同情?

4、白居易會不會愛上琵琶女?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