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觀後感(精選4篇)

來源:才華庫 1.38W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後,這次觀看讓你有什麼領悟呢?讓我們好好寫份觀後感,把你的收穫感想寫下來吧。但是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平凡的世界》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平凡的世界》觀後感(精選4篇)

《平凡的世界》觀後感1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描寫中國農村社會鉅變的長篇小說。早在80年代中期我就聽過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葉詠梅的長篇小說連播,當時條件不夠,沒能買上原著一讀。今天得以觀看由同名小說改編的電視連續劇《平凡的世界》,收穫頗豐,簡單說來,有以下幾點。

一.《平凡的世界》濃縮了中國社會上世紀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農村社會的變革,是不可多得的活的歷史劇。小說從小處著手,從陝北高原上一個地區、縣、村的鉅變,說明了中國改革開放之初的陣陣巨痛,是典型的現實主義手法,作家路遙先生,誕生於1949年,是新中國的同齡人,飽受少年時代的缺衣少食的物資奇缺,生活沒有著落,在某些程度上吃飽飯,就是那個年代人生的最大追求,可以說對當今少年兒童具有廣大的教育意義。黑饃饃——黃饃饃——白饃饃貫穿於小說主人公孫少安的日常生活之中,口語之中。而實際上就是中國社會上世紀由計劃到開放的慢慢鉅變,表現了人們對改革開放的盼望之情。

二.人物刻畫的栩栩如生,情節描寫場面真實。小說主要刻畫了三個人物,孫少安、孫少平、田福軍。孫少安是中國農民的代表。孫少平是那個時代學生的典型,而田福軍是基層幹部中改革派的人物代表。3個人物的變化是貫穿始終。某些程度上,孫少平就是作家路遙先生的縮影,從到處碰壁到後來有了一份穩定的工作,所以就倍感工作的不易,更加珍惜工作了。在人物感情的表現手法上,用哭和笑實現了情感的表達。正如作者所言,哭和笑都是人們歡樂的不同形式,而哭的人是知道這歡笑是多少痛苦換來的,笑的人並不知道。情節、場景描寫給人真實的感覺,孫少安帶領村民燒磚致富,制止村民豁壩的場面令人感動。這一切都源於作者長期紮實的農村生活體驗和素材的積累。所以《平凡的世界》在80年代出版第一部、第二部後,人們便迫不及待地等著第三部的出版。作者對愛的理解是懂愛:愛不一定得到,是讓對方幸福。在路遙先生的母校——延安大學,他的學弟學妹們打出了“像孫少安一般去奮鬥,像田潤葉一樣去愛”的橫幅,激勵著延安大學的師生們前進。

三、對勞動人民的禮讚,對平實生活的嚮往貫徹於整部作品之中。

80年代中期,勤勞致富是我們農村生活的主旋律,爭當“萬元戶”是一個時代響亮的。正如路遙先生所言:像牛一樣勞動,像土地一樣奉獻。人們不可能在那個年代一夜暴富,但我們一直在努力地改變我們的生活。平定是最大的力量。人雖然貧窮,但不能失去做人的尊嚴。正如另一主角,孫玉厚所言:人與動物的區別就在於,人不能像牲口一樣腰桿是平的,人是要挺起腰桿的。作家的偉大之處就在於,用他的作品來喚醒我們的80後,90後。要踏實的做好每件工作。先低頭走路,腳踏實地,再仰望星空。最好的世界就是平凡的世界,就像前河南省委書記,現任全國政協副主席盧展工所言:平凡之中的偉大追求,平靜之中的滿腔熱血,平常之中的極強烈責任感,是對中國人群體性格的精闢概括,是中國人精神核心的生動展現與總結,是中國優秀文化的歷史傳承,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涵和特徵的具體表現。

《平凡的世界》不愧是茅盾文學獎皇冠上的明珠,激勵千萬青年的不朽經典。

《平凡的世界》觀後感2

大學時就下載了這部電視劇,然而忙於學習、工作、世事,始終不能安靜地坐下來看完這部劇,每次都從第一集開始看,已經不記得這是第幾次了。在這個特殊的假日裡,我選擇再一次觀看這部劇,一來是打發時間,二來也算了卻一個心願。

作為一名“90後”我沒有經歷過劇中那吃不飽穿不暖的年代,但兒時所經歷的種種,也算是一種磨難了吧!那時吃不上肉,穿不上新衣。衣服往往都是哥哥姐姐穿了,補丁加補丁,村裡人也常常誇奶奶針線活好……懷念那過去的歲月,也讓我更加珍惜今天美好的生活。

主人公孫少安帶著一家人,經歷了貧窮,餓著肚子勞動過日子,兄弟姐妹們一天天的長大,造化弄人,與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的教師田潤葉忍痛分手,與後來結為夫妻的秀蓮相親相愛,雖然日子十分的艱難,可是他並沒有放棄過努力,最後與妻子並肩奮鬥,過上富裕的生活。他愛他的家人,他感恩生養他的父母,在家庭陷入困境時,他寧可自己受累也堅決不與父母、兄弟分家,至真至誠,至仁至孝,我也不由得心生敬佩。

再說他的弟弟孫少平,填不飽肚子的年代,他卻堅定的守著自己的理想,真叫人敬佩不已。在那樣艱苦的工作條件下,他始終不忘學習,常常挑燈夜讀,或在工作間隙捧起一本書細讀。最後他靠著自己的努力,終於考上了煤炭技術學校,並開始寫書。

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應該是少平和曉霞的愛情故事吧。初次相遇在曉霞家裡,少平就被她的與眾不同吸引了,隨後因為兩個人的愛好,有共同話題,兩個人漸漸熟絡起來。曉霞被少平那種不同於一般窮人家的自尊所吸引,少平那總是憂鬱的眼神讓田曉霞想要去了解這個少年。畢業後,各奔東西,雖然兩人之間有感情,但誰也沒說出口。後來曉霞去上大學,而少平則回了老家,兩人時常通訊,彼此鼓勵。少平始終嚮往著外面的世界,他不甘心待在農村,做一輩子的農民,教師生涯結束,他離開家,到了黃原市。在黃原市,他和曉霞相遇了,再一次終於沒有再錯過,互相表露了心意。隨後田曉霞去到了省城當記者,少平也來到了大牙灣煤礦。他們都追求著自己想要的未來,當曉霞來到大牙灣煤礦的時候,他看到了少平沉重的勞動,看到了這個讓他願意奮鬥的職業,她很心疼,也更愛這個掏碳的男人。

他們相約一起回雙水村,去看少平的爸爸、奶奶和大哥。但是最終這個約定沒有實現,在安康市的洪災中,曉霞為了救一個孩子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少平悲痛欲絕,杜梨樹下的約定也成為了一個永遠的約定。看到這裡的時候,真是讓人傷痛,他們本來完美的'愛情卻在短暫的時間裡面轉瞬而逝,成為了一生不可彌補的遺憾。

貧瘠的年代裡,愛情是奢侈的。如果曉霞沒有死,他們將面臨著成家,是讓曉霞去煤礦工地當個家屬,還是少平辭掉賴以生存的工作?愛情的最終都離不開現實問題,這大概是作者多方面考慮,他們不能在一起,就像少安和潤葉一樣……

電視劇接近尾聲時,潤葉回去找少平,向前和秀蓮給他們第二次選擇的機會,時隔那麼多年,離不開的其實早就是枕邊人。少安說“過去的感情就像牙齒,掉了就沒有了,裝上也是假的。”

《平凡的世界》觀後感3

第一次讀《平凡的世界》是在大一的,那段時間白天在醫院見習,由於那時剛接觸醫學,所以每天在醫院我都是處於迷茫無所事事的狀態,而就在這期間,我利用中午休息時間讀完了《平凡的世界》。而之後,我又重新在電視上看完了這本書的翻拍。

平凡的世界裡住著一群平凡的人,這群平凡的人做著一件件平凡的事,卻最終活出了自己的精彩。

在這本書裡,基於自己的看法,我最喜歡的是勤勞善良的秀蓮,我很佩服她對孫少安的那種付出,她可以說是那時候傳統婦女的代表,見到孫少安的第一眼,秀蓮便決定要一生跟著孫少安,如願嫁給自己的意中人,為他操持家務,無怨無悔。雖然秀蓮不如潤葉有文化有見識,但她那種認定一個人認定一件事便不會後悔,勇往直前不怕辛苦,甘願付出自己一生的決心是我所喜歡的。

但遺憾的是,在陪孫少安度過了最艱難的時期,正當孫少安能讓她過上好生活的時候,得了肺癌。我還記得電視翻拍大結局的那最後的畫面:在大年夜回家途中的村口,被病魔折磨的極度衰弱的秀蓮蓋著被子躺在板車上,孫少安蹲在板車旁握著她的手,兩人一起望向不遠處村子裡的煙花,聽著鞭炮聲。不可否認我被感動了,電視放著秀蓮對孫少安說的話,她說:“少安,你開心我陪你開心,你流淚我替你流淚……”他們之間沒有浪漫,他們每天都為油鹽醬醋而操心,他們幾乎沒有過過一天好日子,但他們卻是一直相互陪伴著,正如一句話——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所以有時我們並不需要刻意去製造浪漫,其實陪伴便是最浪漫的事。

說到孫少安,他理智且充滿責任心,他的一生都在為讓家人讓鄉里鄉親過上好日子而努力。她和潤葉最終的曲終人散,其實一部分是由於外力的阻撓,也有一部分是由於孫少安的責任心。孫少安這個人物,他沒有一點私心,他覺得他給不了潤葉幸福的生活,所以他

願意放棄,最終和能夠與他一起承擔生活艱辛的秀蓮在一起了。這是遺憾的,卻也是意料之內的。在那個年代,孫少安有著大無畏的精神,帶頭搞生產力,做事大膽卻不失精明,他一路走來是很坎坷的,但他最終也是成功了的。無疑,孫少安這個人物塑造的很現實但也很出色。他被生活現實所壓迫,卻不服輸,掙扎著起來,他考慮最多的是他的他的家人,他很刻板無趣卻也是最值得讓人信任的。

另外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人物是孫少平,孫少平因為家庭情況有時會自卑,但這位少年卻從來沒有被現實真正打敗過。從高中之後孫少平沒有繼續上學了,但他沒有停止學習,只要給他一點希望,他便會抓住不放,奔向前方。孫少平是幸運的,他遇上了他的燈塔,田曉霞。他們有共同話語,共同的價值觀,他們都憧憬著外面的世界,他們是相配的,即使最終以悲劇收場,但人一生中能遇到這樣一個志同道合的人,而這人同時又是自己的真愛是多麼的讓人羨慕啊!我很喜歡孫少平的那種不願安於現狀,大膽往前闖。

《平凡的世界》訴說著一群平凡的人,訴說著一件件平凡的事,但當細細品讀時,卻處處隱藏著不平凡的道理。孫少安無堅不摧的責任心以及大無畏的帶頭乾的精神,秀蓮的忠貞與勤勞善良,孫少平的“世界這麼大,我想出去闖闖”的決心。當然,書中其他的人物也被路遙先生寫的很精彩,他們都有各自獨特的品質,其實細想,他們就是我們身邊人的寫照,當你停下腳步,仔細觀察身邊的人,你會在他們身上學到很多你所不具備的好的品質。

我們每個人生下來是平凡的,但我們可以做不平凡的事,讓我們的人生充滿閃光點。

《平凡的世界》觀後感4

週六晚上在酒店看了電視劇《平凡的世界》已經播出的前六集,過了一把癮。雖然小說我已經讀過幾遍,對原著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命運瞭如指掌,雖然沒有了當年讀小說時的那份熱血沸騰和感動,但還是被深深吸引住,一直看到凌晨三點。對我來說,這是很久沒有發生過的事情了。好在第二天是休息日,不用去客戶那裡講課,可以安心睡個懶覺。

從週一開始,每晚下班回到酒店,匆匆吃過晚飯,開始追劇生活。沒有兒子的“麻纏”,一個人可以安靜地看完兩集,完全沉浸在路遙所杜撰的平凡的世界裡。看到孫少安、孫少平、田潤葉和田曉霞等次第出場,就像看到自己久別的老友一樣親切,也沒有了一個人在外地出差的孤單寂寞。一邊為他們的命運而哀嘆,一邊也為他們的變化而高興。

從少平兄弟倆身上也看到我們兄弟倆青少年時代的影子,同他們一樣我們也是農村的孩子,自小生活在貧苦之中,在讀書中獲得快樂,在求知中滋生夢想,不屈從於命運的安排。回憶匆匆那年,往事如昨,與劇中人的感同身受,不禁噓唏不已。孫少安和孫少平是50後出生的農村孩子,我們60後和他們相差十年左右,相比之下也要幸運一些。始於20世紀70年代末期的歷史性變革讓一批批農村孩子有了升入大學和進入城市的機會,這徹底地改變了我們的個人命運,由人及己,撫今思昔,感慨頗多。

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說:人人生而自由平等,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在我看來,前者只能美好的願望,或者說是我們為之努力的目標,後者則是社會的現實,物質條件和社會大環境的枷鎖無時無刻不在給人以羈絆和桎梏。人們出生的家境不同,似乎是命中註定的,個人也無從選擇,但這對人一生的影響是不容小覷的。少安和少平出生在黃土高原的農村,家境貧寒,少安13歲輟學回鄉務農,幫助父親挑起了家庭的重擔,幹農活掙工分供弟弟少平和妹妹蘭香上學。少安和潤葉也是因為家境和自身條件的差異,有情人難成眷屬,讓人惋惜不已。

少安在黃土地上起早貪晚不停地辛苦勞作,希望改變自己、家人和村人的貧窮狀態,最後和妻子秀蓮一起辦起磚瓦廠,成為一位農民企業家,走上致富之路,改變了自己和家庭的命運。少平因為去縣城讀書,開闊了眼界,有了自己的夢想,也有了闖世界的雄心,有了與命運抗爭的勇氣和視野。因為當時還不能參加大學聯考,不得不回鄉務農,但還是不甘於命運的安排,走出家鄉去黃原城裡做了攬工漢,最後成為一名煤礦工人,一步一步邁向新的人生征程。

即便人生而有不平等,譬如有家庭環境的不平等,有智力水平的不平等,但惟有知識和努力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正因為我們的起點比別人的低,智力比別人差,所以我們沒有時間懈怠,更沒有時間抱怨,惟有不懈努力並奮力追趕,以期改變個人的命運。正如儒家經典《中庸》中所言: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好在知識並不獨獨垂青於那些生在富貴人家的幸運兒,也不會吝嗇給於那些蒲柳人家的勤奮孩子,只要他們肯努力地付出,從這一點看上蒼倒是公平的。一個人有了知識,便會有改變自身命運的夢想,有了此種夢想,就會努力奮鬥去實現之。勤能補拙,勤能生知,勤能致富,由此平凡的世界裡的平凡人也可以有不平凡的人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