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塘湖春行》教學反思三篇

來源:才華庫 2.18W

《錢塘湖春行》是白居易的一手寫景詩。學習《錢塘湖春行》需要老師課堂上的教導和課外的努力。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錢塘湖春行》教學反思三篇。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錢塘湖春行》教學反思三篇

反思一:

“詩不好教。”這是許多老師曾有的教學困惑。三年級國學啟蒙中的《錢塘湖春行》作者為唐代詩人白居易,是一篇選自《白氏長慶集》的小詩。我認為在課堂的處理上過重講解生字詞,接著讓學生背誦,從而完成教學任務難免有些硬性“填鴨”。古詩詞的學習重點在於賞析,通過短短的詩句,讓讀者有“穿越”的感覺,能夠體會到作者當時所見、所聞和所感。這首詩的課堂教學應該努力創設情境,讓學生彷彿置身錢塘湖的春天。本堂課教學設計思路需要清晰,主次分明,抓住“早春”二字設定“讀詩—說詩—改詩—背詩”等系列環節,其中重點突出“說詩”和“改詩”等主體部分,環節設定要做到既有梯度性又有針對性。

“讀”是賞析詩歌的基礎,同時也是形成感性認識的第一環,本堂課採用自由讀和默讀等不同形式,讓學生循序漸進,逐步將學生引進詩歌的殿堂,進入詩歌的語言,感受到詩歌語言的精妙。

“說”與“改”是本堂課的教學亮點。尤其是“改詩”這一環節,既能夠突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又可以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古代詩歌的教學,最高的境界為能引導學生進入詩詞所描繪的意境中。如何引導學生再創一個符合詩意的意境呢?只有在詩歌精練而含蓄的語言上下功夫。“改中品”這一教學方法正是通過對字詞的反覆比較、推敲、錘鍊讓學生體味詩境、詩趣。

“背詩”這一環節能夠把前幾個環節有機銜接了起來,在書聲裡,詩情、詩意、詩韻綜合感受,是最後一步,也是總結性一步。

在教學反思的過程中我認為:文字內的作者情感挖掘得不夠。景產生於情,情是作品的靈魂。以情為橋樑與詩人交流才容易產生共鳴,體會到了情才會更準確地看到詩詞的精妙所在。

反思這堂課,有兩點明顯的不足:

1.人文性體現得不足。整堂課教師都很注重語言的學習,但人文性也多是體現在文字之外的教師言語、行動和表情中,文字內的作者情感挖掘得不多,導致文字語言的學習缺少文字情感的關懷。

2.自主性體現得不夠。小組討論前,由於教師沒能放手讓每一位學生充分獨立的思考,導致小組活動中少爭辯,少合作,結果小組的發言便成了小組代表“個人”即能力較強的學生的發言。這是變相的“一言堂”!這是變相的“灌輸”!只是先前是由教師一言灌輸的,而現在,則是由少數幾個能力較強的學生一言灌輸。

這便是我這次教學中的最大敗筆,也是我這次教學後的最大收穫!

反思二:

第一次聽聾啞學校的老師上課,感覺有點新奇,就像大多數人無法想像,弱智學校的老師怎樣上課一樣。普通與特殊,有跨度就有區別,但語文教學有其共性的地方,主題依舊是在語言文字教學上下功夫,要把握好教學目標,突破教學重點,只是教學內容的選擇與教學方法的不同而已。

古詩詞教學對於特殊孩子來說,是個難點,最近我也在嘗試運用古詩的教學來培養學生的語感,的確,有些難度。八年級聾生的理解能力比較好,感悟能力也很強. 但由於聾啞缺陷,感悟古詩的音韻美,感受詩的意蘊,有一定的難度。聽完這一節課,我也有些自己看法,總結一下,以供自已日後教學參考。

1、關於老師的基本素質。市特校的李老師是一個教學經驗豐富的老師,教態自然親切,她溫柔細膩的語言,能平穩孩子的情緒。當課件呈現西湖美景,加以她優雅的手語動作,的確是一種美的享受,如詩畫中的舞蹈,引生入美境。

李老師的語言特別精練。這一點,特別值得我學習,語言簡練,卻恰如其分,是對老師的基本要求,由於我教學生得重複多次,所以變得日漸有些羅嗦,語言上也沒注意修煉。

2、教學設計結構嚴密,理解古詩的過程環環相扣,由“線—面—點”即從讀句,理解句,到整體感知,再到精彩字詞,多角度的引導學生理解古詩的含義,從讀句、讀詩、讀字中去體會西湖的春景,也感悟到作者獨特的寫作手法。

3、能把握住古詩的要點,運用課件,向學生展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意境,便於聾生形象感知。一句詩,就是一個唯美的畫面,音畫是最直觀形象的,課件教學很適合特殊的課堂,也對老師的資訊科技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4、善於啟發學生想像,讓學生把感悟到的內心體驗,用手語表達出來。從中我能感受到她把新課標的理念內化到教學之中.課堂上能以啟發教學為主,同時給學生獨立自主的空間,讓學生小組學,小組合作交流,從課堂來看,這一點聾生能做到,弱智兒童比較難,但我覺得我們應該有這樣的意識,不能因為他殘疾、弱智,就覺得他什麼都不會。

特別是,後面的評課老師說到,沒有注重質疑能力的培養,多是老師給出點線索,讓他們順藤摸瓜,沒有讓學生自己去找找這瓜在哪?說得很到位,這就是啟發式教學的最高境界了,讓學生獨立思考,弱智教育的老師應該意識到這一點,特別是高年段的教學。

5、創新點,讓聾生表演古詩。最後一個教學環節,讓所有的老師耳目一新,孩子們獨具特新的表演,讓聽課的老師感到驚訝,他們只借用了老師準備的頭飾,把 “新燕啄新泥”、“騎馬遊西湖”、“早鶯爭暖樹”……每一個場景,用肢體語言表達得那麼真切與樸實,對古詩的理解那麼到位,這也許是老師自己都感到意外的。

當然,弱智學生不會表演,這一環節提示了我,老師可以用自己的肢體語言去幫助學生理解。或者多收集別人表演的情境劇,讓他們學習、觀摩,也是一種綜合能力的提高。

值得推敲的地方:

1、錢塘湖春行,即湖上春行。全詩緊扣“湖”“春”、“行”三個字,然而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注重對全詩的理解,沒有讓學生緊緊課題來理解分析,學生思維易亂,而扣不住主題。如果從這三個字出發,更能啟發學生,便於放與收。

2、對於聾生來說,古詩的音律美很難把握,教學中,老師也因為學生的弱點而乎視了朗讀上的指導,哪怕是用手語讀,也可以讀出節奏上的美感來。

3、聾生有一定的.視聽能力,能聽到老師的掌聲,就一定能聽到音樂,老師不太注意音樂對聾生的影響,要知道除非是在無聲的世界裡,音樂不會對人產生觸動,只要有一點點聽覺的人,就一定會從音樂中得到感動。在我看來,音樂、詩、畫是一個都不能少的。

教學反思三:

最初選這首詩來上示範課,我的心裡是直打鼓的。古代詩歌怎樣教?我想很多一線的老師都有著或多或少的困惑。如果只是從應試的角度來看,這首詩只要求會背會默則已,花不了多少時間。但是《錢塘湖春行》這樣一首經典的七言律詩,如果想讓從字詞、意蘊、情感等等角度引導學生去細細品悟的話,一節課四十五分鐘還遠遠不夠。如何在四十五分鐘內引領學生真正地走入白居易筆下錢塘湖的早春美景,引領學生體味到詩人內心的情愫,這是我在備課中首先考慮的因素。

因此在設定教學目標的時候,確定了以下幾個目標:品讀詩歌音律之美,品析詩歌的語言之美,品味詩歌的情感之美,並能當堂背誦全詩。而把品析詩歌的語言之美,品味詩歌的情感之美做為教學的重點來處理。從上完這堂課之後的反饋來看,我的這個教學目標還是基本完成了。

楊特說過:教師要用睿智的課堂謀略和手段吸引學生,這是引領學親近詩歌的有效途徑。於是我在課堂幾個環節的處理上還是下了一定的功夫並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首先在課堂的匯入環節我僅用了一分鐘左右的時間有這樣的語句“大家一定很好奇今天老師會帶給大家一段怎樣的語文之旅呢?那現在請大家閉上眼睛插上想像的翅膀隨著老師的聲音一起開始我們這短短的四十五分鐘的旅程吧。”簡潔明瞭而富有詩意帶學生們進入情境。而接下來的環節處理上我先是教師自己範讀一遍這首詩,但是不讀詩題從而讓學生去猜想,從而引出詩題。因為“聽”詩,不僅僅是聽覺方面的活動,而且是心靈感官的互動。這個“聽”字是想像的過程,是創造的過程,還是一個“想詩的過程。因為大大地調到了學生的想像力和好奇心。於是在大致對錢塘湖及與錢塘湖相關名人名詩做了一個簡介之後,在學生沒有翻看書本,沒有預習的前提下,我用教師範讀學生默寫的方式來糾正學生易錯易混的字。從而引出學生對詩中關鍵字詞的品析。應該說這個環節的處理也著一定的新意,由學生提出問題,以學定教,而不是讓課堂跟著既定的教案走。

楊特在她的《引領學生親近現代詩歌》中說到:“詩歌是人類寶貴的情緒、情感在瞬間的靈光閃現。教師要引導和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感悟能力、審美體驗,還要用研究的眼光解讀文字,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與文字對話,讓學生在詩的世界裡體驗、薰陶……”她還說到:“詩歌是用語言搭建的房子,讓靈魂在裡面居住。詩歌中對情感的表現是最為重要的,但最終還要回歸到語言上。學習語言,理解作品的詩意,教師要帶領學生真正走進文字。”所以最後在引導學生對作者情感的把握上,我選擇仍然是走進文字,採用了比較法,將本詩的頷聯、頸聯去掉,把七言律詩變成七言絕句,問學生這樣的修改好不好。然後就引導學生細細地去品讀這兩聯的“幾處”、“誰家”、“爭”、“啄”等關鍵字詞。應該說還是基本契合了走進文字的精神。

在反思本課的一些亮點之後,我更看到的這節課的缺憾。

一、部分教學環節的設定有頭無尾。第一環節以默寫來糾錯這種設計較新穎,但是卻缺少了學生展示的環節,而是自己包辦代替將易錯的字加以提煉。如果此時教者能夠在進行調查學生默寫正確率之後,讓錯誤率較高的學生上黑板來展示效果會更好。從而才能達到糾錯的效果。

二、作者介紹這一環節的插入是一敗筆,我不應該放在糾錯環節之後,而是應該放在教師第一次範讀之後,在介紹杭州的“風流太守”之一的蘇軾之後就順理成章地引出白居易的其人其事。

三、關於詩歌朗讀的指導上,所教授的方法導致學生朗讀機械化了。因此在指導朗讀方法上是否還需要教授學生如何劃分節秦,如何停頓。這是值得商榷的地方。其實通過這節課的實踐來看,在正確引導學生去品析語言和品味詩人的感情之後,學生自能體會出詩歌的音律美。此外,在朗讀活動方面,學生的齊讀過多,缺乏太多的變化。所以,在以後的朗讀活動中除了齊讀、男、女生讀、個人讀之外,還可以進行另樣的組合,比如說戴眼鏡的同學讀、系白鞋帶的同學讀,還可以是短頭髮或是扎辮子的同學讀……另外,在做教師示範朗讀的時候應該選取一著合宜的音樂,這樣更能把學生帶入情境之中。

四、楊特說:“詩歌就像一幅國畫,它是留白的。”同樣,語文課堂也應該是留白的藝術。這堂課,做為教師的講授還是過多,留給學生想像的時間和空間則相對少了。比如說最後一個品析詞語進而品味作者感情的環節上,如果我只是示範性地指出“幾處”這個詞的妙處何在,剩下的就交給學生去討論,去品讀,效果會更好。這才是真正的讓學生走進文字。

《錢塘湖春行》這一堂課雖然有一定的亮點,同時也充滿了缺憾。其實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但不管怎樣,我理想中的課堂是審美的課堂,詩意的課堂。這是我的追求目標.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