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學教案模板集合9篇

來源:才華庫 2.18W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那麼優秀的教案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勸學教案9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勸學教案模板集合9篇

勸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瞭解《荀子》及相關知識。

2、掌握並積累重要的文言文實詞和虛詞。

3、掌握本文出現的通假字、詞類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能力目標:

學習本文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的方法,提高學生圍繞中心論點合理論證的能力。

德育目標:

明確認識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習必須“積累”“堅持”“專一”的道理。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鍥而不捨”是同學們早已熟悉的兩個成語,這兩個成語的含義是什麼呢?和學習有什麼關係呢?我們一起來學習《荀子·勸學》一文,領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勸學”的。

1、介紹《荀子》

學生看課本注①,教師補充。

荀子(約前313~前238),名況,戰國末期趙國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時人尊稱為“荀卿”,漢代著作因避漢宣帝劉詢諱,寫作“孫卿”。曾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官祭酒,後為楚蘭陵令。韓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學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後代表人物,繼承了孔子學說,又能揚棄其消極成分,並批判吸收各學派的思想學說,成為先秦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說理透徹,氣勢雄渾,語言質樸,句法簡練縝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書共32篇,其中26篇為荀子所著,末6篇或為其門人弟子所記。

2、題解

《勸學》是《荀子》第一篇,“勸”是“勸勉”的意思。《勸學》論述了學習的意義、作用、方法和態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確觀點,也體現了作為先秦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藝術風格。

二、課文誦讀

1、教師範讀課文

學生糾正自己預習時的讀音錯誤及斷句不當之處。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3、檢查學生字音掌握情況

給下列加下劃線字注音,並註明通假字

(1)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2)吾嘗跂而望矣()

(3)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4)其曲中規()

(5)雖有槁暴()()

(6)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7)君子生非異也()

明確:(1)kuǐ(2)qì(3)lu(4)zhng(5)yu通“又”;pù(6)zhì通“智”(7)xìng通“性”

4、指名2~3名學生朗讀課文(分節讀)

教師作朗讀提示:

為了突出強調,有時需重讀,有時還需讀後稍作停頓。例,第一段:“學不可以已”,應重讀“學”“不”“已”,並且“學”後稍作停頓,即:“學/不可以已”,以下要根據文意自己確定重讀,停頓情況。第四段,應注意一組一組的對比句,要把兩種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態度讀出來——嚴格按標點符號的停頓來讀。

5、分組齊讀課文(通過讀、聽,強化記憶)

三、課文分析

1、討論、分析全文的思路結構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闡述這個觀點的?

引導學生討論分析,教師總結、點撥: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學不可以已”。就是學習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鬆,不可以半途而廢。這一中心論點,是從學習的意義、學習的作用、學習的方法和態度三個方面來論述的。

課文一開頭提出“學不可以已”這一論點後,接著從三個角度展開論述:在第二段中,學習可以使人“知明而行無過’,說明學習具有重大的意義,從而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第三段,學習使本性與一般人沒有差別的人成為君子,說明學習具有重大的作用,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第四段,學習應持注重積累、持之以恆、專心致志的方法和態度,半途停止是不會學好的,只有“學而不已”才能成功,從而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

(2)結合完成“思考和練習一”,引導學生理清全文思路結構

組內討論,全班交流,教師歸納板書

四、佈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整理、歸納文中的多義詞、活用詞、特殊句式

第二課時

1、檢查背誦

2、整理、歸納文中重要文言知識

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教師列出要歸納的專案,小組內相互交流、補充,教師投影提示強調,其中難句理解、特殊句式等應讓學生動手翻譯,以訓練其翻譯技能。

A、字詞解釋

(1)通假字(結合“思考和練習”二)

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君子生非異也

(2)詞類活用

①動詞的使動用法:木直中繩,輮以為輪。

②名詞作狀語:a、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b、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③名詞用作動詞: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b、假輿馬者,非利足也

④形容詞用作動詞:假輿馬者,非利足也

(3)一詞多義(結合“思考和練習”二)

B、特殊句式(學生口譯,教師重點點撥翻譯註意點)

(l)判斷句

①青,取之於藍

②冰,水為之

③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④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

⑤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2)固定格式

無以至千里(“無以……”意為“沒有用來……的辦法”。下文“無以成江海”中“無以”同此)

(3)定語後置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3、組織學生討論以下問題(小組討論,小組推薦發言人,以組為單位提問、交流)

(1)課文中心論點用“君子曰”引出有什麼好處?中心論點包括哪幾方面的意思?

點撥: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使觀點更具權威性。這個觀點包括兩個方面的意思,一是因為學習意義很大,所以學習不能停止;二是學習的態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學習。

(2)在論述學習的意義時,用“青”“冰”的比喻論證了什麼問題?用“輪”“木”“金”的比喻論證了什麼問題?

點撥:“青”“冰”的比喻論證了學習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輪”“木”“金”的比喻論證了學習可以改造人的品性。這五個比喻論述了學習的意義在於能提高人的智慧、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達,不犯過錯。

(3)在論述學習的作用時,“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這個比喻是論述什麼觀點的?(引導學生用課文原句回答)

點撥:這個比喻是論述“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這個觀點的,強調了學習的作用。

(4)“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揖”這四個比喻為什麼要強調“臂非加長”“聲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點撥:這就強調了“聞者彰”“致千里”“絕江河”這些效果的取得並不是因為人的本身有什麼特異功能,而是因為憑藉了外界條件。這就與文章的推論“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絲絲相扣,有力地論證了學習的作用,學習可以彌補人的不足。

(5)課文論述學習的方法和態度,可以分為幾個層次?是如何正反設喻論證的?

點撥:可分為三層。第一層論述學習要積累,是先正面後反面設喻論述的。第二層論述學習要持之以恆,是反正、反正設喻論述的。第三層論述學習要專一,是先正面後反面設喻論述的。

4、鑑賞本文的論證藝術

引導學生回憶國中學過的比喻的有關知識,明確比喻的表達效果。引入對本文論證藝術的最大特點——採用大量的比喻進行說理的藝術特色的鑑賞。

點撥:

(1)本文運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見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說得明白、具體、生動,深入淺出,使讀者容易接受。比喻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有時用同類事物設喻,從相同的角度反覆說明問題,強調作者的觀點。例如: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積土成山,積水成淵。有時將兩種相反的情況組織在一起,形成鮮明的對照,讓讀者從中明白道理。如將騏驥與駑馬對照,朽木與金石對照。設喻方式有時先反後正,有時先正後反,內容各有側重,句式也多變化,讀來毫無板滯之感。有的比喻,單說比喻而把道理隱含其中,讓讀者思考,如“青出於藍”“冰寒於水”。有的先設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有的先設比喻,引出道理後,再用另外的比喻進一步論證。如先用“積土成山”“積水成淵”設喻,引出“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的道理,再用“不積跬步”“不積小流’作進一步論證。

(2)論證方法靈活,是本文另一特點,全文先提出中心論點,然後分段論證。每段說明一個問題。第二、三段是先行論證,最後歸結論點;第四段則把論點貫穿於論證之中。論證中有時先正後反,有時先反後正。靈活而有變化,使論辯生動有力。

(3)語言特點:多用對偶,夾用排比,也是一個特點。排比句使文章氣勢充沛,說理流暢。本文中排比句與大量對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齊對仗、節奏和諧,又參差錯落、變化流暢,反映了荀文議論透闢、筆勢雄健的特點。(引導學生通過誦讀體會這一特點)

指導學生齊背課文,進一步體味本文的語言特點和論證藝術。

5、小結

本文作為《荀子》的開篇之作,是一篇論述學習的重要意義,勸導人們以正確的目的、態度和方法去學習的散文。文章以樸素的唯物主義理論為基礎,旁徵博引,娓娓說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確觀點,其中闡述的關於學習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強的指導作用。同時,本文也體現了作為先秦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藝術風格。

《勸學》是一篇說理性很強的文字,卻形象清新、膾炙人口,千百年來為人們傳誦不衰。

關鍵在於,它把深奧的道理寓於大量淺顯貼切的比喻之中,運用比喻時手法又極其靈活自然,生動鮮明而絕無枯燥的學究氣。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來闡述“學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稱雄辯奇才,口若懸河,滔滔不絕,文中所用的喻體幾乎都是常見的、易懂的,這些彷彿信手拈來的通俗明瞭的比喻,都會使人自然而然地聯想到某些直觀、淺近的形象事物,進而連類比物,啟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說的深刻道理。所有這些,也是很值得我們借鑑和學習的。

教案點評:

《勸學》是《荀子》第一篇,“勸”是“勸勉”的意思。《勸學》論述了學習的意義、作用、方法和態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確觀點,也體現了作為先秦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藝術風格。學習本課首先要了解《荀子》及相關知識。再掌握並積累重要的文言文實詞和虛詞。掌握本文出現的通假字、詞類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最後學習本文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的方法,提高學生圍繞中心論點合理論證的能力。

勸學教案 篇2

課前準備:

學生讀兩遍課文,藉助註釋和工具書①解決字音問題,②完成初步翻譯,寫在紙上,上課備用。

學習目標:

1.在正確朗讀的基礎上理解文意。

2.在理清思路的基礎上背誦文章。

教學過程:

一.匯入揭標

中國的教育源遠流長,從孔孟到老師,都是教育的實踐者。先賢的風範與成就我們只有敬仰,但是我想,作為教育者,我們都有著共同的心願,就是勸勉學習、鼓舞精神。也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課文《勸學》所倡導的。

(板書課題及作者)

這節課,我們要完成以上目標:1.在正確朗讀的基礎上理解文意。 2.在理清思路的基礎上背誦文章。

二.理思路、背誦

1.要完成目標,我們從朗讀開始。請大家齊讀課文。

(學生齊讀課文,糾正字音,強調通假字和音隨意轉。)

2.請大家再讀第一二段。

我仔細看了大家的翻譯,總體很好,有一些小問題我們需要再注意些。比如第二段的“於”(強調一詞多義)

這篇文章是議論文,第一段的作用是——提出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第二段進一步論述,提出了第一個分論點:學習的意義。為了論述清楚,作者列舉了哪些事物?

(板書

學不可以已{青→藍 冰→水 博學

木、金 參省 )

這幾個事物都是正面的事例,它們共同論證了學習是成為君子的必要條件。本來是空泛的道理,作者以五個身邊常見的事物為喻,生動形象的把道理講得既透徹又深刻,這種論證方法叫做——比喻論證。(幻燈出示)這也是《勸學》這篇文章最顯著的特點。

請大家試背第一二段,兩分鐘時間。

請同學們和我一起背,我說上句,請大家接下句。

請同學們依據板書提示背誦。

3.很好,我們來看第三段。先來讀一遍。

(提問“彰”“水”“絕”的意思。)

這一段論述的是學習的作用。作者又用了哪些事物來做比呢?

(板書

思不如學{(望不如登高)——反

登高 順風 正 假於物

輿馬 舟楫 )

這幾個事例正反結合,論證了要成為君子,要善於藉助外物,而這個外物,是學習。緊扣題目和中心論點,筆力老到,論證謹嚴。

請大家試背第三段,兩分鐘時間。

請同學們和我一起背,我說上句,請大家接下句。

請同學們依據板書提示背誦。

4.很流暢,我們來看第四段。先讀一遍。

(強調固定結構“無以”和定語後置“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這一段的分論點大家能看出來嗎?(學習的態度和方法)

我們來找找這一段的事例。

積土、積水、積善——積;跬步、小流——不積;這組事例先正後反,論述了學習要注意積累。騏驥——舍;駑馬——不捨;朽木——舍;金石——不捨;這組事例先反後正,論述了學習要持之以恆。蚓——一;蟹——躁,這兩個事例先正後反,論述了學習要專一。)三個段落的比喻論證都是正反對比結合,而且模式不一,靈活多變。

(板書

積 →不積

不捨→ 舍 正→反

一 → 躁 )

請大家試背第四段,兩分鐘時間。

請同學們和我一起背,我說上句,請大家接下句。

請同學們依據板書提示背誦。

5.背誦全文

非常好,我們已經依次背會了這四段,下面我們來嘗試背誦一下全文。給大家三分鐘準備。

請同學們依據板書提示背誦課文。

現在我要擦去一部分板書,我們再來試一遍。

太棒了,大家都覺得文言文不好學,特別是不好背,可是這篇文章我們一節課就背會了,大家發現什麼小竅門了嗎?

理解文意 理清思路 選關鍵詞 循序漸進

這樣文言背誦其實也不難。

三.小結

我們還發現,這篇文章的比喻雖多,卻毫無板滯生硬之感。原因是什麼?

(並列設喻,反覆論證。對比設喻,對照鮮明。層層深入,詳盡嚴謹。整散結合,文氣流暢。)

四.結語作業

高中的語文學習,文言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內容,學好文言的關鍵在於積累,積累的關鍵在於背誦。我們只有背誦了一定數量的優秀文言文,才能厚積薄發,學以致用。比如這篇《勸學》,既有論辯色彩,又具有文學韻味,形象清新、膾炙人口,讀背這類文章,我們收穫的不僅僅是文言知識,還有寫作方法的借鑑,更重要的是思想的啟迪、精神的鼓舞。

請大家學習借鑑本文的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的方法,仿寫一篇《勸背》。

這節課就到這裡,謝謝大家!

勸學教案 篇3

教學目的

1、借鑑荀子有關學習的.意義和學習態度的論述。

2、掌握、積累“勸、學、青、中、疾、致、假、絕、興、功、強、用”12個文言常用實詞;學習“於、者、而”3個文言常用虛詞;熟記“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於)”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3、理解從三個角度論述中心論點的方法。

4、學習以喻代議、寓議於喻的設喻方法。

教學重點

1、學習以喻代議、寓議於喻的設喻方法。

2、掌握重要的文言虛詞和實詞。

教學難點:對荀子的學習觀的理解。

第一教時

教學要點

1、提示本單元教學目標和本文教學目的;

2、介紹作者、解題;

3、正字正音;

4、理解本文的重點文言虛實詞的意義和用法;

5、試譯難句。

教學過程

一、提示本單元教學目標和本文教學目的。

二、預習檢查。

三、匯入新課。

從七年級學過的課文《為學》匯入,指出它與本文都用設喻方法,講有關學習的道理。

四、作者介紹(結合註釋①)。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字卿,戰國末期趙國人,曾遊學於齊,當過楚國蘭陵令。後來失官居家著書,死後葬於蘭陵。荀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後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

五、解題。

《勸學》的“勸”起著統領全篇的作用。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為題目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展才能,培養高尚的品德。

六、指導學生處理課文字詞句中的疑難問題。

1.對照註釋,藉助字典,正字正音

輮róu通煣

有yòu通又

知zhì是“智”的古字

暴pù已是“曝”的古字

生xìng通性

2.給本課12個重點文言常用實詞圈畫加註,理解它們的意義和用法。

3.結合“思考和練習”二,理解文言常用虛詞“於”、“者”、“而”的用法:

4.學生試譯難句,教師點撥指正。

5.指名學生朗讀課文,其他學生聽讀,指出字音、語氣讀錯的地方。

七、佈置作業。

1.認真閱讀註釋,正確理解課文中的通假字、重點文言常用虛實詞和難懂的句子。

2.書面作業:“思考和練習”二、三、四。

3.熟讀課文,初步自析課文,思考題:

(1)課文的三段各是從什麼角度論述的?

(2)課文的每組比喻包含什麼意思?它們之間在意義上有什麼內在聯絡?

第二教時

教學要點

1、每組比喻的意義和內在聯絡;

2、論述中心的三個角度;

3、設喻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

二、研讀課文。

圍繞三個問題討論:

第一題:作者是從哪幾個角度論述中心論點的?

第二:題:本文的每組比喻包含什麼意思?各組比喻之間在意義上育什麼內在聯絡?

第三題:本文設喻有什麼特點?

由學生分段試譯,試講,教師重點點撥。

1.結合課文段落層次分析,討論第一、二題:

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接著圍繞這個中心論點分三段從三個不同角度進行論述:

第一段作者用了五個比喻。

“青出於藍”、

“冰寒於水”,說明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可以提高。

“直木為輪”說明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還可以改變原來的狀態。

“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說明:肯下功夫。必見成效。

——推論出人必須通過學習和參省才能達到“知明而行無過”的境地。本段是從總論學習的重要性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的。

第二段作者用了五個比喻。

“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見”:只有擺正“學”和“思”的關係才能使學習產生顯著效果。

“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四個比喻,闡明瞭在實際生活中由於利用和藉助外界條件所起的重要作用,從而說明人藉助學習,就能彌補自己不足,取得更顯著的成效。

——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並非先天素質與一般人有差異,而完全靠後天善於學習。本段是從學習的重要作用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

第三段作者用了十個比喻。

從“積土”、“積水”推論到“人的積德”,正面論述積累的作用,說明學習上的成就是不斷積累起來的。“不積跌步”、“不積小流”從反面說明如果不積累就不能達到遠大目標。這是本段第一個層次,說明學習要積累。

面就分兩層說明如何做到積累。

“騏驥”、“駑馬”對比,說明主觀條件的好壞,不是學習的決定因素,堅持不懈才是學好的關鍵;“鍥而不捨”,“鍥而舍之”對照,說明只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恆,才會有所成就。說明做到積累就要堅持不懈。

蚓和蟹兩個比喻正反對照,說明做到積累還要專一。

——本段是從學習的方法和態度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的。

2.討論第三題:

(1)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情或現象作為喻體。

(2)設喻方式多樣:①正面設喻、②正反設喻、③反覆設喻,

(3)設喻與說理結合緊密,形式十分靈活:

三、佈置作業。

1.書面作業:“思考和練習”一;補充練習。

2背誦全文。

3、用一個寓言故事;用五個以日常生活的事例作喻體的比喻

勸學教案 篇4

1教學目標

1、瞭解荀子的思想及《荀子》的相關知識。

2、學習積累“勸、疾、致、假”等文言實詞和“於、者、而”文言常用虛詞的用法以及詞類活用、特殊文言句式。

3、掌握本文的論證方法:比喻論證、正反對比論證。

2學情分析

文言文是漢語言的“文物”,是我們民族語言的根基,是掌握和運用現代漢語的支點,也是繼承和發揚中國文化的起點。但對於剛進入高中學習的高一學生來說,大多數學生文言文知識積累較少,古文閱讀量少,品味、欣賞古詩文,舉一反三的能力也不強,甚至有的學生不知道文言文到底該學什麼以及該怎麼學,所以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必須加大對文言文學習的力度。

 3重點難點

重點:學習積累“勸、疾、致、假”等文言實詞和“於、者、而”文言常用虛詞的用法以及詞類活用、特殊文言句式。

難點:掌握本文的論證方法:比喻論證、正反對比論證。

4教學過程 4.1 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匯入】

培根說過,知識就是力量,高爾基也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些都說明了學習的重要性,可以說,人的一生都處在不斷的學習中,學習是人的一種本能,我們所要研究的就是如何把這無意識的本能轉化為自覺的行為,大幅度地提高學習效率。關於這一點,早在兩千多年前,著名的大思想家、教育家荀子所作的《勸學》就為我們指明瞭方向,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鞭辟入裡、膾炙人口的佳作。

活動2【講授】教學過程

 二、作者、作品簡介:

荀子,名況,戰國末期趙國人,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先秦儒家最後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他強調教育和禮法的作用,強調“行”對於“知”的必要性和後天學習的重要性,把學習作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著有《荀子》一書。他的文章論題鮮明,結構嚴謹,說理透闢,多用排比,有很強的邏輯性。

《荀子》共二十卷。由《論語》、《孟子》的語錄體,發展為有標題的論文,標誌著古代說理文的進一步成熟。

 三、解題:

“勸”有“勸勉、勉勵”之意,所以這是一篇勉勵人們努力學習的文章。

 四、整體感知:

齊讀課文,找出本文的中心論點。並思考作者是從哪幾個角度進行論述的。

明確: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分別從學習的意義(第2自然段),學習的作用(第3自然段)以及學習的方法、態度(第4自然段)三個方面進行論述的。

 五、重點字詞梳理

第一段:“君子”、“已”(引用君子的話,提出中心論點,增強文章的說服力)

第二段:

字詞:“中”、“輮”、“有”、“槁暴”、“挺”、“然”、“受繩”、“金”、“就”、“礪”、“博學”

特殊句式: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狀語後置句/介詞結構後置)

(論述了學習的意義——提高自己,改變自己)

第三段:

字詞:“而”、“須臾”、“跂”、“疾”、“彰”、“假”、“致”、“絕”、“生”

詞類活用:水——名詞作動詞,游水,游泳

(論述了學習的作用——彌補自身的不足)

第四段:

字詞:“焉”、“神明”、“聖心”、“跬步”、“無以”、“騏驥”、“駑馬”、“鍥”、“鏤”、“用”、“跪”、“寄託”

詞類活用:善——形容詞作名詞,善行

用心一也——數詞作形容詞,專一

特殊句式: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定語後置句,判斷句)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判斷句)

(提出了學習的方法和態度——積累、堅持和專一)

六、合作探究

小組合作討論:課文第2、3、4段是如何來分別論述學習的意義、作用以及方法和態度的。(每個小組選取其中一段具體分析)

第二段:

青於藍

冰寒於水 客觀事物經過變化可以得到發展、提高

直木輮以為輪

木受繩則直 客觀事物 經過 人工改造 改變原來狀況

金就礪則利

由此推論人通過博學、參省也可以達到知明而行無過

第三段:

登高招——見者遠

順風呼——聞者彰 善假於物 彌補不足、達到目標

假輿馬——致千里

假舟楫——絕江河

推論出君子通過學習 也可以彌補不足,達到自己的目標

第四段: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正面設喻

積水成淵,蛟龍生焉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積累

反面設喻

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

正反設喻

駑馬十駕,功在不捨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 堅持

正反設喻

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蚓無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專心

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

 七、主旨歸納

本文圍繞“學不可以已”這個中心論點,運用大量的比喻,分別從學習的重要性、學習的作用以及學習的方法和態度三個角度全面而深刻地論述了有關學習的問題,從而勉勵人們要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揮才能,培養高尚的品德。

 八、拓展積累

關於讀書的詩句: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 (《神童詩》)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顏真卿《勸學》)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陽春佈德澤,萬物生光輝。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長歌行》)

盛年不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陶淵明《雜詩》)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金縷衣》)

9 勸學

課時設計 課堂實錄

勸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讀準字音,讀清節奏,讀出感情,朗讀成誦。

2、反覆朗讀理解並積累文言文詞彙,疏通文意。

3、品味人物對話的語氣,揣摩想象人物當時的神態和心理,並能進行創造性閱讀。

過程與方法:

1、朗讀體驗。讓“讀”貫穿課堂始終,讓學生在讀中體驗故事情節、人物個性。

2、探究交流。採用師生同讀同講的方式。

情感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虛心接受正確意見,不斷追求進步,努力讀書學習的精神。

教學重點:

理解並積累文言文詞彙,反覆朗讀,當堂背誦。

教學難點:

品味人物對話的語氣,揣摩想象人物當時的神態和心理。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板塊一:激趣揭題

板塊二:風采展示

(1)學法交流 要求:學生自由交流學習文言文的經驗、方法

(2)預習檢測 要求:學生到黑板前展示預習的文言文基礎知識

從以下幾個方面展示:文學常識、正確讀音、古今異義詞、一詞多義、通假字、重點字詞句、多義同詞

(3)我有我風采 要求:共享預習中的收穫、探討預習中的疑問

板塊三:感悟文字

(1) 初讀課文,分角色朗讀,學生點評朗讀得失 。

(2) 品讀課文,探討人物神態、心理, 概括人物性格。

板塊四:拓展延伸

要求:從孫權的勸說藝術、呂蒙虛心學習等角度談自己的思考。

板塊五:課堂小結

板書設計:

孫權勸學

孫權——勸學——關心下屬

呂蒙——就學——知錯就改

魯肅——贊學——賞識進步

勸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瞭解有關文學常識

2、掌握文言字詞

3、通過理解文意,體會對話中的不同語氣,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態、心理活動,進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徵。

4、物塑造,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及對比手法的運用。

5、學無止境,開卷有益,學有益於人的完善和發展。(與《傷仲永》比較)

重點:

1、字詞。(本文是略讀課文,字詞部分以課外準備、課內教授相結合)

2、品讀對話,分析人物形象。

難點:聯絡課文、生活,讓學生真正真正領悟到讀書有益於人的發展的道理。

教學設想:

1、學生在課下藉助工具書自瀆課文,對字詞自讀質疑。

2、朗讀課文,體會人物的神態、心理。

3、品讀對話,分析人物形象。

課時:1課時

預習:

熟讀課文,利用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翻譯課文,並記下疑點。

教學過程:

一、匯入。

以關羽匯入,引出呂蒙。

多媒體展示關羽圖片,以“敗走麥城”的故事,引出呂蒙。

二、介紹《資治通鑑》和司馬光。

通過預習《孫權勸學》,你們覺得《資治通鑑》應該是一本什麼樣的書?

明確:瞭解文學常識的目的是:豐富我們的文學知識和修養,並給我們提供進一步學習、看書的基礎。

三、全班朗讀全文。

用幻燈片打出幾個應該注意的讀音。

四、字詞過關。

昨天已經讓同學們利用課下注釋和工具書預習課文了。下面,以小組為單位,交流一下大家的重點字詞和字詞疑點。

1、每個小組至少提出3個重點字詞,並解釋詞義。

2、提出在翻譯過程當中遇到的字詞疑難點。

——給學生2分鐘的交流時間,然後,以小組為單位回答。

五、翻譯全文。

請一個同學翻譯全文。其他同學認真聽。注出翻譯不恰當的地方和翻譯得精彩的地方。

(教師總的指導)

六、分析人物形象。

瞭解了課文之後,我們回過頭來想一想。呂蒙為什麼能夠打敗關羽呢?——學習。

在這個過程當中,誰起了重要作用呢?——孫權。

請大家再次深入地閱讀課文,想一想孫權、呂蒙是什麼樣的人(分析人物形象)?從哪裡可以看出來?(以小組為單位討論)

孫權——

呂蒙——

我們在《最後一課》中學了很多描寫人物的方法(外貌、語言、動作、神態)。那麼,在這篇課文中,主要採取了什麼描寫方法呢?

——對話。我們知道對話是人講的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語氣、不同的語言、不同的神態。請我們同學以四人小組為單位朗讀,一個人扮演一個角色。試著把握課文中人物的感情、語調。

請幾個小組來讀一讀,互相交流。

七、總結。

這是的一篇關於勸學和學習的文章。我想我們大家要反問一下自己:我是一個好學的人嗎?我正在用學習完善、發展自己嗎?如果學了這篇課文,同學們能夠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那麼我們最重要的目的也就達到了,司馬光也可以含笑九泉了!

八、作業。

1、小練筆(任選一題):

(1)仔細閱讀課文,想想呂蒙變化對你有什麼啟示?

(2)小作文《當呂蒙碰到方仲永》

2、新學案第15課。

勸學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體會人物語言。

2、學習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3、學習運用“吳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語。

4、理解本文開卷有益的主旨。

教學重難點:

1、學習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2、學習運用“吳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語。

3、理解文章的內容和主旨。

4、體會人物語言的情味。

教材分析:

《孫權勸學》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國中語文實驗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教學內容。這是一個名人單元。文言文《孫權勸學》,寫的是呂蒙在孫權勸說下“乃始就學”,其才略很快就有驚人的長進而令魯肅歎服並與之“結友”的佳話,本文注重以對話表現人物,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反覆朗讀,體會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說話時的口吻、神態和心理。

教學方法:講授、問題探究法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同學們,讀過《三國演義》嗎?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和久必分。話說三國鼎立之時,吳王孫權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員名將叫呂蒙,此人武藝高強,戰功卓著,曾隨周瑜、程普大破曹操於赤壁,後又襲破關羽,佔領荊州,深受吳王孫權的信賴。可他就不愛讀書,孫權多次勸說,他總是推三阻四,不肯就學,這不,孫權又來勸說了,結果如何呢?今天咱們一起來看《孫權勸學》。

(解說:由故事匯入,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讓學生對文章中的人物有所瞭解。)

二、司馬光與《資治通鑑》

1、這篇文章選自《資治通鑑》,哪位同學來介紹一下相關資料?(學生自由發言)

2、介紹司馬光

這部書是北宋史學家司馬光編撰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說到司馬光,我們對他少年時《司馬光砸缸》的故事非常熟悉,我們一起來認識司馬光(介紹司馬光)。

三、解讀

1、《孫權勸學》究竟怎樣個勸法呢?我們來了解一下文章,先聽老師來讀,聽的時候注意掌握字、詞的讀音。(配樂朗讀)

( 學生自由朗讀,教師及時指導,特別強調重音、停頓等朗讀技巧。)

學生結合課下注釋讀文章,疏通文意,有疑問的劃出來

2、學習文言文我們要多積累文言詞語,標註一下你覺得本文需要特別記憶的文言詞語。(演示)

四、整體感知

1、大家齊讀課文,讀完後請幾位同學複述、概括故事情節。

2、呂蒙在孫權的勸說下開始學習,學的效果看來不錯,文章中是怎樣表現出來的。

呂蒙與魯肅的對話。

3、由此可以看出通篇文章故事情節的展開都是通過人物對話來展現的,那我們把人物對話部分挑出來。

五、課文研析

1、全文幾個人物?幾次對話?

全文3個人物;3次對話。

2、同學們帶感情讀,把握人物形象。

師:三次對話語氣一樣嗎?

權蒙對話孫權是王,對蒙的勸說態度懇切,蒙肅同為將士,對其變化之大顯示出驚異、讚歎。

3、下面我們請同學挑人物讀,大家注意聽,看他讀的好不好?哪句話讀的最好?好在什麼地方?

4、哪一組同學能拋開課本,在原有內容的基礎上再加工給我們來個小課本劇表演。(一組同學上臺表演)

師:再現了當時的場景,演繹了一段白話《孫權勸學》,讓我們也是刮目相待呀!

(解說: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充分朗讀課文,讓學生積極參與,在教學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調動學生積極性,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啟用課堂氣氛,很好的培養學生自讀古文的能力。培養學生表達、表演能力)

5、呂蒙在孫權的再三勸說下,開始讀書學習,並取得良好的讀書效果。文中有兩個成語突出表現了呂蒙進步之大,請大家找出。

吳下阿蒙 刮目相待

六、體驗反思

昔日吳下阿蒙,經過發奮努力,讓同僚刮目相待,說到這我們不禁想到前幾天學的一篇文章《傷仲永》,讀完這兩篇文章你有何感想?聯絡你的生活體驗談談你的看法。

七、拓展延伸

1、古今中外,許多仁人志士都意識到了讀書的重要性,誰能說一些有關讀書的名言警句嗎?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書讀百遍其意自現。

書到用時方恨少。

2、最後送大家一句話,我們師生共勉“窮者因書而富,富者因書而貴!”

板書設計:

孫 權 勸 學

《資治通鑑》

勸學————不學 (懇切) 吳下阿蒙

又勸————就學 (關心) 刮目相待

論議————結友 (驚讚)

勸學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掌握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2、揣摩人物形象

3、理解文章所揭示的道理。

【重點難點】

1、人物各自說話時的口吻、神態和心理。

2、刻苦治學,提高修養的重要性。

【教學過程】

一、導語

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意思是生命有限,學海無涯。而智出學海。從古至今哪位能人智者不是從學海脫穎而出的?這就是說,一個人的才能是隻有不斷地學習才獲得的,今天我與同學們一起探究一篇關於勸學的文章:

(板書)孫權勸學

二、作者及文中人物簡介

1、作者: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北宋政治家、史學家。

2、孫權(182~252)字仲某,三國時吳國的建立者。

3、呂蒙(178~219)字子明,三國時吳國名將。

4、魯肅:字子敬,三國時吳國軍師。

《資治通鑑》是一部編年體通史,以史實為緯,以年月為經,按時代順序記錄了上起戰國、下至五代長達一千三百六十多年的歷史,書名是宋神宗所賜,有鑑於往事,資以治道的意思,主要是為皇帝提供統治人民的歷史經驗。

三、讀課文

1、教師範讀(或放錄音)。

2、重點強調下列字的讀音與寫法

卿qīng 豈qǐ 涉獵shè 孰shú

3、找學生朗讀課文

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線詞所表示的語氣

① 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反問語氣)

② 但當涉獵,見往事耳。(限制語氣)

③ 大兄何見事之晚乎!(感嘆語氣)

教學生反覆朗讀這些句子,指讀、齊讀、讀出這些句子的語氣。

4、理解課文大意

結合文下注釋,具體說說本文寫的一件什麼事(翻譯)。大膽說,說錯了也不要緊,同學可以相互補充(學生解決不了的地方,教師指導進行)。

提示:① 通假字:邪同耶,語氣詞。

② 重點詞:權謂呂蒙曰(對說)

孰若孤(誰、比得上)

5、出自本文的成語:吳下阿蒙 刮目相看

四、精讀課文

1、整體感知課文

第一層:寫孫權勸學,呂蒙乃始就學。

第二層:寫魯肅與蒙議論,結友而別。

2、同學們自導自演三位人物說話時的口吻、神態和心理。

3、文中側面表現出呂蒙進步之快的一句是: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

4、閱讀全文,瞭解對比的寫法

吳下阿蒙 ─────→ 才略呂蒙

乃始就學

5、此文對我們21世紀中學生有何啟發

學無止境 學海無涯

環境 ────→ 天才

持學

五、小結

新一代的中學生們肩負著建設祖國的重任,要想建設出一個發達富強的國家,必須堅持努力長期刻苦學習,用才略去完成之。

【板書】

勸學──不學(懇切)吳下阿蒙

又勸──就學(關心)刮目相看

議論──結友(驚讚)

勸學教案 篇9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積累文言知識。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分析文中人物對話時的口吻、神態、心理,體會人物語言的情味。

3、理解文章的內容和主旨,明白學習的重要性及對現實生活的指導意義。

一、複習:

1、《資治通鑑》是司馬光主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間的史事。司馬光:字君實,陝州夏縣人,北宋政治家、史學家。

2、翻譯下列句子:

①、蒙辭以軍中多務。

②、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③、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

④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二、試一試用自己的話表演,用課文的話表演

分角色朗讀或表演:

朗讀要求: a、由全組討論出朗讀處理方案。能充分體現出文中人物對話時的口吻、神態、心理和情味。

b、朗讀者按照小組意見朗讀。

表演要求: a、根據文章的情節結構安排幕次、場次

b、注意詳略的分配

c、情節可以課文為藍本作適當的想象

可按圖發揮想象表演:

再次朗讀課文,注意人物對話的語氣

(1)“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語重心長,諄諄告誡。)

(2)“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反問句,表反問,隱見孫權對呂蒙不聽勸誡的不悅神情和責備意味。)

(3)“卿言多務,孰若孤?”(反問句,否定呂蒙辭以多務的理由。要重讀強調。)

(4)“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感嘆句,要選出驚訝不解的語氣。)

(5)“大兄何見事之晚乎!”(反問句,指責中帶有自豪的語氣。)

三、理清思路

(一)

1、孫權與呂蒙對話的目的是什麼?勸學

2、呂蒙接受了孫權的建議嗎?就學

3、課文是怎樣表現呂蒙的學習效果的?議論

4、魯肅與呂蒙交談以後有何舉動?結友

找出兩個詞來概括呂蒙的變化: 吳下阿蒙——刮目相待

提問:孫權是怎樣勸勉呂蒙讀書學習的?

“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

勸 堅定有力 不急不惱 推心置腹 現身說法 循循善誘

提問:孫權勸說的效果怎麼樣?

魯肅 大驚 呂蒙 自信 書中多閱歷胸中有丘壑

四、分小組討論問題

1.本文是怎樣表現人物性格的?

2.為什麼“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魯肅為什麼與呂蒙“結友”?

4.呂蒙的變化對你有什麼啟示?

討論後明確

1.本文注重以對話表現人物。對話言簡意豐,生動傳神,富於情味。僅寥寥數語,就使人感受到人物各自說話時的口吻、神態和心理。

2.因為情況是在不斷變化,人也在不斷變化,不能拿老 眼光看待人。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3.魯肅之所以主動與呂蒙“結友”,是因為魯肅為呂蒙的才略所折服而願與之深交,表明魯肅敬才、愛才,二人情投意合。

4.(1)讀書學習非常重要。

(2)讀書給人以樂趣,給人以光彩。

(3)一個人即使基礎差,只要端正態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學到東西,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和辦事能力。

(4)求知可以改進人的天性。

(5)告訴我們“開卷有益”的道理。讀書有益於人的發展和完善。

簡單分析一下人物形象:

孫權:關心下屬,循循善誘。

呂蒙:勤奮好學,自信

魯肅:慧眼識人

五、尋找知識點

一、語氣詞的運用

二、成語集錦

三、古今異義

四、情節處理上的特點?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