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典型教案

來源:才華庫 1.99W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筆下這一個個畫面,流露出詩人對豐收之年的喜悅和對農村生活的熱愛。這正是作者忘懷於大自然所得到的快樂。下面是yjbys小編分享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典型教案,更多內容請訪問()。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典型教案

教材分析:

古詩文是民族文化的瑰寶。它浩如煙海,博大精深,不但是漢語言文字的典範和精華,更蘊含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和品格。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豐富學生的文化積澱,2005年我校承擔了《古詩文教學方法的研究》這一市級課題,並策劃編寫了這套校本教材—《魅力經典叢書》(課件:校本教材封面),開設了古詩詞課,從此,我們的學生就和古詩詞結下了不解之緣。幾年間,這套教材幾易其稿,而大家熟知的這首宋詞卻一直得以保留,其主要原因在於 從這首詞中我們可以欣賞到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短短几十個字,卻為我們營造出一個清新可人的夏夜無眠的意境。這首詞是宋代詞人辛棄疾的田園詩作之一。它語言自然樸素,一改辛詞豪放不羈,金戈鐵馬的氣勢,以清新、帶著泥土的芳香,讓我們看到了一幅鮮明逼真的田野風光圖。詞中描寫農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發詞人的閒適心情,筆觸輕快活潑,使人有身臨其境的真實感。

學情分析:

培根說:“讀詩使人靈秀。”古詩詞是中華民族祖先留下的高貴文化遺產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詩詞名篇,以精煉的語言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生活,既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又有豐富的想象力。而這對於對本詞來說,面對生活在城市裡的享受著工業文明的成果長大的孩子們,在理解上會有一定的難度。我想,引導孩子充分想想詩詞的意境,為孩子們插上想象的翅膀。讓他們在誦讀中“看見”另一片天空,進而理解詩句的彷彿內涵,體味其中深刻的思想感情,這不失為一種較好的方法。

重難點:

感受詞中所表現的自然美,想象詞句所描繪的畫面,體會詞中蘊含的詩人的情懷。

教學目標:

本課的教學目標概括起來為三個字,即:讀、品、悟

從教學目標的三維目標形式來說,即為: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通過語言文字,融入自己豐富的想象,感悟這首詞所描繪的意境。

3、通過朗讀,感受詞中所表現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熱愛大自然,企盼豐年的思想感情。

教法學法:

記得一位教育名家曾指出,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不是為了教而教,而是應採用恰當的教學方法。我以學生為主體,採用情境教學法,閱讀法,指導品讀法的教學,選擇想象閱讀法、朗讀體的學法組織教學。

教學設計理念:

舉象顯情、借象悟情,實現古詩詞感悟模式的突破。

感悟古詩詞,不在詩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詩句背後的情味和意蘊。如何引領學生讀出詩句背後的意蘊,應該緊緊抓住“詩象”這一中介,成功實現古詩詞感悟模式的突破。“情”要靠“象”去顯,當平面的詩句通過學生地想象生成為一幅幅鮮活的畫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體的場景時,學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詩人所感、想詩人所想。

教學過程:

簡介教學流程:

引讀——與學生對話

複習《清平樂》,瞭解作者

破題,理解題目。

初讀——與文字對話

讀正確,讀流利

讀出節奏

解題初讀,這是學習詩詞的基礎階段。學生從一年級就已開始接觸宋詞,讓學生結合已有的知識,瞭解題目的組成部分以及題目的意思,交流作者的經歷。例如,這是一首詞,“西江月”是詞牌,“夜行黃沙道中”是題目。時間:夜。地點:黃沙道。事情:行(辛棄疾是這樣向我們介紹黃沙嶺的),這對學生來說很是容易。然後在這個基礎上出示這首詞,讓學生讀準讀通這首詞。在學生朗讀的過程中糾正“見”的讀音,指導學生正確把握這首詞的節奏,感受詞的節奏美,韻律美。

品讀——與作者對話

站在作者的身邊,你同辛棄疾都從詞作中看到了什麼?又聽到了什麼?聞到什麼?感受到了什麼?

引導學生交流體會,並指導學生通過朗讀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受。

情感是詩歌的生命,解讀該詞之難,難在一個“情”字。感悟詩人之情,需要讀懂詩詞的景。這一問題統領課堂,讓學生充分感知、體會和領悟。通過問題的創設,詞人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自然地從詞句中湧現,思路層層深入,詞的`意境似乎就在學生眼前。點撥學生透過詞句體會詞人的情感,鮮明地感受到詞人的喜悅之情。此情此景,讓學生感同身受、切己體察。激情誦讀,讓學生感同身受,對詩詞的感悟也就水到渠成。

擴讀——與宋詞對話

拓展辛棄疾的其他詞作

介紹相關網站

從以辛棄疾的《清平樂》匯入開始,到學習他的《西江月》,體會他在詞中的思想感情,詞人辛棄疾是貫穿這節課設計的主線。因此在教學的最後拓展環節,仍以欣賞他的詞作為契機,介紹相關網站,帶領學生感受宋詞的魅力。

拓展閱讀:作者生平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佔。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於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生平:

“鐵板銅琶,繼東坡高唱大江東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隨鴻雁南飛。”這是刻在鉛山瓢泉瓜山山後的陽原山辛棄疾墓前郭沫若對他評價的楹聯。在中國文學史上,辛棄疾是一位令人敬仰的文武全才。

1161 年,辛棄疾自22歲率領2000多家鄉父老兄弟起義抗金,便把洗雪國恥、收復失地作為自己的畢生事業,20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可是,他中年卻屢屢蒙受讒劾,賦閒20年,直至憂憤而死。從1181年到1207年,他基本上是在上饒帶湖和鉛山瓢泉過著閒居的生活,其間有6年時間被起用又被罷官,來往於福建、浙江、江蘇等地的任上和帶湖、瓢泉之間;而居帶湖亦時往瓢泉小住。瓢泉,是這位愛國詞人南渡後的最後歸宿地。

1180年,41歲的辛棄疾再次任隆興(南昌)知府兼江西安撫使時,擬在上饒建園林式的莊園,安置家人定居。1181年春,辛棄疾來到上饒開工興建帶湖新居和莊園。他根據帶湖四周的地形地勢,親自設計了“高處建舍,低處闢田”的莊園格局,並對家人說:“人生在勤,當以力田為先。”因此,他把帶湖莊園取名為“稼軒”,並以此自號 “稼軒居士”。當年農曆十一月,由於受彈劾,官職被罷,帶湖新居正好落成,辛棄疾回到上饒,開始了他中年以後的閒居生活。

鵝湖山、靈山、博山等地,都是辛棄疾常去尋古覓幽的地方。鵝湖山下的鵝湖寺,在通往福建的古驛站旁。1175年農曆六月九年級至初八,著名學者朱熹、呂祖謙、陸九齡、陸九淵等在鵝湖寺舉行了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鵝湖之會”(第一次鵝湖之會)。鵝湖因而成了文化勝地。辛棄疾常去鵝湖遊憩。

1188年秋天,陳亮寫信給辛棄疾和朱熹,相約到鉛山紫溪商討統一大計。但後來,朱熹因故推辭了這次鉛山之會。這年冬,到了相約之期,辛棄疾正染病在床,於瓢泉養息等待陳亮。傍晚,雪後初晴,夕照輝映白雪皚皚的大地,辛棄疾在瓢泉別墅扶欄遠眺,一眼看見期思村前驛道上騎著大紅馬而來的陳亮,大喜過望,病痛消散,下樓策馬相迎。兩人在村前石橋上久別重逢,感慨萬端;佇立石橋,沐浴著雪後初晴的夕陽,縱談國事,為金甌殘缺而痛心疾首,愛國之情洶湧澎湃於胸,拔劍斬坐騎,盟誓為統一祖國奮鬥不止。辛棄疾在與陳亮別後寫的《賀新郎·同父見和,再用韻答之》中發出“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的吶喊,正是這種豪情壯志的寫照。

辛棄疾和陳亮這次會晤,瓢泉共酌,鵝湖同遊,長歌相答,極論世事,逗留彌旬乃別,成為文壇佳話。後人為了紀念這兩位愛國志士,將這次會晤稱為第二次“鵝湖之會”,將期思村前的石橋稱為“斬馬橋”,並在橋旁建了斬馬亭。至今,當地還流傳辛棄疾和陳亮“斬馬盟誓”的故事。斬馬亭還在,雖經歷風雨,仍有不少刻有“斬馬亭”字樣的釉瓦覆蓋其上,為鉛山縣文物保護單位。

1194年夏,辛棄疾又被罷官回上饒,住在瓢泉,動工建新居,經營瓢泉莊園,決意“便此地、結吾廬,待學淵明,更手種、門前五柳”。1195年春,瓢泉“新葺茆簷次第成,青山恰對小窗橫”(《浣溪沙·瓢泉偶作》),瓢泉園林式莊園建成。

1196 年夏,帶湖莊園失火,辛棄疾舉家移居瓢泉。1196年秋,辛棄疾生平所有的各種名銜全部被朝廷削奪得乾乾淨淨,在瓢泉過著遊山逛水、飲酒賦詩、閒雲野鶴的村居生活。瓢泉田園的恬靜和期思村民的質樸使辛棄疾深為所動,靈感翻飛而歌之,寫下了大量描寫瓢泉四時風光、世情民俗和園林風物、遣興抒懷的詩詞。《臨江仙·戲為期思詹老壽》、《浣溪沙·父老爭言雨水勻》、《玉樓春戲賦雲山》等等,都是辛詞中描寫瓢泉村居生活的代表作。“青山意氣崢嶸,似為我歸來嫵媚生”(《沁園春·再到期思卜築》);“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賀新郎·邑中園亭》)。這些詞句表現了辛棄疾對瓢泉山水風物一往情深。

1203 年,辛棄疾先後被起用為紹興知府、鎮江知府等職。1205年秋,又被罷官,辛棄疾懷著滿腔憂憤回瓢泉。1207年秋,68歲的辛棄疾,身染重病,朝廷再次起用他,任他為樞密都承旨,令他速到臨安(杭州)赴任。詔令到鉛山,辛棄疾已病重臥床不起,只得上奏請辭。這年農曆九月初十,愛國詞人辛棄疾帶著憂憤的心情和愛國之心離開人世。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