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陽樓記讀後感(集合15篇)

來源:才華庫 2.7W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岳陽樓記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岳陽樓記讀後感(集合15篇)

岳陽樓記讀後感1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是出自北宋范仲淹筆下《岳陽樓記》的一句名言,意為“在天下人憂慮之前先憂慮,在天下人快樂之後才快樂”。范仲淹被貶出京,面對萬頃洞庭,把個人“寵辱偕忘”,這是多少仁人志士慷慨激吊的感慨,是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的政治抱負的體現,也表現出他高尚的愛國情操。

蘇武牧羊,歷盡千辛萬苦。忍辱負重為什麼?還不是因為蘇武胸懷為國分憂、為國持節的信念,才不顧個人悲慘的境地。他那種博大胸懷值得子子孫孫發揚廣大。社會發展了,歷史背景不同了,但“先天下之憂而優,後天下之樂而樂”,即“為人類美好理想在先,以苦為樂”的人生觀,仍是我們民族的主旋律,也仍是我們青年一代的理想。一代偉人周恩來在國事危殆,外侮日亟的情況下,從小就樹立了“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志向, 他以天下為己任,甘心為“面壁十年圖破壁”,把自己的的前途命運緊緊聯絡在—起,為國為民奮鬥—生,贏得了人民的敬仰和愛戴。

今天,祖國現代化建設突飛猛進,現代化的美好生活向我們每個人招手,而孔繁森卻毅然拋開繁華都市,奔赴祖國那塊貧瘠的土地,心甘情願地向這塊土地灑去一腔熱血,他是我們新時代的“以天下為己任”的典範。為了藏族同胞,他可以取消回家探親,可以把自己的工資送給藏族老大娘,其至可以不顧自己的病痛,為了那一方水土,為那裡的同胞,他把有限的生命化為無限的精神動力。生命不息,戰鬥不止,鞠躬盡瘁,死而無憾。

今天,我們吟誦“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之樂而樂”這句千古名言,就是要以天下為先,以人民為先,不為一點成績而沾沾自喜,不為一點挫折而垂頭喪氣,我們只有勇敢地肩負起民族振興的擔子,才無愧於歷史,無愧於先烈,無愧於明天!

岳陽樓記讀後感2

人是感性的動物,當外在事物受到敕激時,常會因位得失價值的偏失,而怨天尤人。

其實環境是締造是人為的,而自己對人生價值卻是主觀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以物外美適而喜,不以己身困厄而悲。

我們知道,范仲淹少時有大志,雖吃粥度日,仍苦讀不倦,慨然“以天下為己任”。舉進士後,曾帶兵邊塞,屢建大功,西夏稱他“胸中有數萬甲兵”,相戒不敢犯邊。在朝廷中,他積極主張改革朝政,為當時著名的政治家。宋仁宗慶曆五年(1045年),因提倡改革被貶知鄧州。他的朋友滕子京,也是一個銳意革新的有才能的人物,被人誣告“前在汪州費公錢十六萬貫”(《宋史》卷三百三),於慶曆四年(1044)春天,降官知嶽州。作為一個封建文人,遭到貶謫,不能不產生“去國懷鄉,憂讒畏譏”的憤懣、頹喪情緒。宋人周輝在《清波雜誌》中曾說:“放臣逐客,一旦棄置遠外,其憂悲惟悼之嘆,發於詩作,持為酸楚。滕子京守巴陵,修岳陽樓,或贊其落成,答以落甚成,只待憑欄大懶數場!”等樓修好後,他要痛哭幾場哪!范仲淹深知這位平素“尚氣,倜儻自任”(《宋史》卷三百三)的朋友的思想和性格,因此,擔心他鬧出事來,經常想勸慰他,卻一直無此機會。現在,滕子京知嶽州,兩年時間,政績卓著,“乃重修岳陽樓”,便馳書前往鄧州請範代筆,屬文以記勝。這樣一來,范仲淹受朋友委託為岳陽樓作記,就成了規箴知己的絕好機會,同時,自己也在遭貶中,亦有抒發自己理想之必要。於是范仲淹便把這篇文章的主題定為抒發自己的胸襟懷抱,達到規勸朋友的目的。

岳陽樓記讀後感3

岳陽樓與黃鶴樓、滕王閣號稱江南三大名樓。它們的出名,都與題詠它們的詩文有關。而岳陽樓則以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最負盛名。

范仲淹因其施行的慶曆新政失敗,由參知政事被貶為鄧州知州,正當他鬱悶之極時,接到好友藤子京為岳陽樓作記的請求,於是便借題發揮,抒發了自己博大的胸襟和遠大的政治抱負,並與朋友共勉。千古名篇便因此而誕生。

提到岳陽樓,就離不開洞庭湖。正因為有了洞庭湖才造就了這樣一座名樓。范文正公認為巴陵的美好景色全集中在洞庭湖,於是他說:“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盡這一句,就可與“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樓”的詩句相媲美,活現了洞庭之水的浩淼壯闊,可見作者恢弘的氣度,不凡的才識。不是大手筆是寫不出這“勢極雄豪”的句子來的。

然後,作者通過“遷客騷人”在觀看兩幅迥異的景象時產生的兩種迥異的心情,表明人的感情最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這本來是人之常情。然而,作者又與“古仁人”的不同心境來駁論,他們不因外界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或悲或喜。這應該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超越功名利祿、超越榮辱得失,“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他們卻積極入世,在他們心裡裝著國家的興亡和老百姓的苦樂。

《岳陽樓記》的著名,是因為它思想境界的崇高。范仲淹當時正被貶官“處江湖之遠”,本來可以採取獨善其身的態度,落得清閒自在,可他沒有像許多像陶淵明那樣歸隱田園,不問世事,任以天下為己任,用“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勉勵自己和朋友。

一個人要做到先憂,必須有膽有識有志,固然不容易。而當一個先憂之士建立了功勳之後還能後樂,更加難能可貴。

我喜歡作者用細膩逼真的筆觸刻畫出的一幅幅美景,更陶醉於其用意義深遠的文字所傳達出的終極價值高標。讀《岳陽樓記》實在是一種美的享受!

岳陽樓記讀後感4

早聞岳陽樓與黃鶴樓、滕王閣號稱江南三大名樓。這年寒假,我早已迫不及待的獨去前往岳陽樓去登門遊覽一番。

岳陽樓始建於公元220年前後,其前身相傳為三國時期東吳大將魯肅的“閱軍樓”,西晉南北朝時稱“巴山嶽陽樓風景區”。

……經過一路顛簸,我終於在入夜之前來到了岳陽樓。提到岳陽樓,就離不開洞庭湖。正因為有了洞庭湖才造就了這樣一座名樓。正所謂范仲淹在《岳陽樓記》裡所寫的“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只見樓南邊洞庭湖浩瀚迂迴,山巒突兀,其最大的特點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漁帆點點,蘆葉青青,水天一色,鷗鷺翔飛。洞庭湖的氣勢為雄偉磅礴,洞庭湖的為月色柔和瑰麗。

我站在樓下向上看去,整座樓“朝暉夕陰,氣象萬千”,與滕王閣“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和黃鶴樓的“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相比,毫不遜色。

漸漸的,在我不經意的瀏覽中,夜深了,我好似也痴了。當我走到頂樓的護欄邊上時,才真正的感受到“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的含義呀。啊——岳陽樓,白天你是一個健壯的小夥子,有著寬廣的胸懷,向著天空長笑,夜晚,你就是一個溫柔婉盈的女子,披戴著五彩的霓裳,輕輕舞蹈著。在這裡,在這燈火通明的湖邊,唯有你是這兒唯一高大耀眼的雄星。

不知不覺中,已經到了樓下,戀戀不捨地踏上了回家的路。那岳陽樓雄偉壯觀的美景,還有那氣勢非凡的洞庭湖與前者交織於我的腦海裡,讓我久久不能忘卻……

岳陽樓記讀後感5

《岳陽樓記》是北宋著名文學家范仲淹所寫。

《岳陽樓記》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是說不以外物美適而喜,不以已身困厄而悲。這反映出多少文客騷人因環境而懷憂喪志,喪失豪情。作者通過寫環境變化反映人們的心情:當春光明媚的時候,人們心情是喜悅的;當烏雲密佈的時候,人們的心情是悲傷的。

前不見古人,使我們愴然涕下。自古文客騷人多會於岳陽樓。我們無法在現當年的景象,但可以用心去體會。人們只因環境的變化而讓心情改變,絲毫沒有把國家的安危放在眼裡。如果人們對國家都不管不顧,那麼由誰來保家衛國,一個國家沒有了民眾,還有什麼意義。就如我們學習一樣,如果只學習而不努力還不是無意義。學習也是一樣。只有付出才有收穫。只有付出全部精力去學習,才能有一個深刻的印象。

人是感性動物,當外在事物受到刺激的時候,常常會因為的事而怨天尤人。歐陽修曾經說過“能富貴貧賤,譭譽歡戚,不一動其心”他能有偉大的事業,實際上是他一直努力,不怨天尤人的結果。

一般人確實難以做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但至少對於“以天下為己任”的“高官”和“位卑未敢忘憂國”的志士們不妨有這樣的要求。

不管在什麼環境下,都能處之泰然,不為眼前的富貴而有所動搖,要不要因為身處逆境而有所改變。

聖人和我們凡人就是不一樣。如果當我面對“陰風怒號,濁浪排空”的景象時,我肯定會像“遷客騷人”一樣情緒低落,面對“春和景明,皓月千里”的景象,則肯定會像他們一樣心曠神怡。我無法跳出俗人心理,做不到異於“二者之為”,修煉不成“古人人”。

《岳陽樓記》主要是告訴我們一個臣子應該心繫國家,從而折射出應該如何學習。我們也應該學習這種精神,努力學習,把學習放在首位,先把學習搞好,在說其他,只有先把學習搞好,才能玩的開心。

岳陽樓記讀後感6

假期裡閒來無事,便在書桌旁看書。偶然發現一篇古文《岳陽樓記讀》。讀完後我感慨萬千,便把讀完後感受和大家一起分享。

我第一感受是美:岳陽樓聳立在湖南省岳陽市西門城頭、洞庭湖畔,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之盛譽。特別是從“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這一段,因為只要登上岳陽樓,就有心懷開闊,精神愉快;榮耀和屈辱一併忘了,端著酒杯對著風,那心情真是快樂極了,這充分體現了岳陽樓美神奇。

第二我感受到了范仲淹憂愁:從這一段“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這一段,因為它意思是:唉!我曾經探求古代品德高尚人思想感情,或許不同於以上兩種心情,是什麼原因呢?不因為外物好壞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裡做高官就為百姓擔憂;不在朝廷上做官就為君主擔憂。這樣看來是在朝廷做官也擔憂,不在朝廷做官也擔憂。既然這樣,那麼什麼時候才快樂呢?那一定要說:“在天下人憂愁之前先憂愁,在天下人快樂之後才快樂”吧。唉!如果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道呢?這也充分體現了范仲淹憂愁。

《岳陽樓記》讓我知道了岳陽樓美,也讓我懂得了“在天下人憂愁之前先憂愁,在天下人快樂之後才快樂。”

岳陽樓記讀後感7

岳陽樓與黃鶴樓、滕王閣號稱江南三大名樓。它們的出名,都與題詠它們的詩文有關。而岳陽樓則以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最負盛名。

范仲淹因其施行的慶曆新政失敗,由參知政事被貶為鄧州知州,正當他鬱悶之極時,接到好友藤子京為岳陽樓作記的請求,於是便借題發揮,抒發了自我博大的胸襟和遠大的政治抱負,並與朋友共勉。千古名篇便所以而誕生。

提到岳陽樓,就離不開洞庭湖。正因為有了洞庭湖才造就了這樣一座名樓。范文正公認為巴陵的完美景色全集中在洞庭湖,於是他說:“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盡這一句,就可與“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樓”的詩句相媲美,活現了洞庭之水的浩淼壯闊,可見作者恢弘的氣度,不凡的才識。不是大手筆是寫不出這“勢極雄豪”的句子來的。

然後,作者經過“遷客騷人”在觀看兩幅迥異的景象時產生的兩種迥異的心境,證明人的感情最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這本來是人之常情。然而,作者又與“古仁人”的不一樣心境來駁論,他們不因外界的好壞和自我的得失而或悲或喜。這應當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超越功名利祿、超越榮辱得失,“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他們卻進取入世,在他們心裡裝著國家的興亡和老百姓的苦樂。

《岳陽樓記》的著名,是因為它思想境界的崇高。范仲淹當時正被貶官“處江湖之遠”,本來能夠採取獨善其身的態度,落得清閒自在,可他沒有像許多像陶淵明那樣歸隱田園,不問世事,任以天下為己任,用“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勉勵自我和朋友。

一個人要做到先憂,必須有膽有識有志,固然不容易。而當一個先憂之士建立了功勳之後還能後樂,更加難能可貴。

我喜歡作者用細膩逼真的筆觸刻畫出的一幅幅美景,更陶醉於其用意義深遠的文字所傳達出的終極價值高標。讀《岳陽樓記》實在是一種美的享受!

岳陽樓記讀後感8

今天我讀了一篇文章,是范仲淹寫的,名字叫做——岳陽樓記。

岳陽樓聳立在湖南省岳陽市西門城頭、洞庭湖畔,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之盛譽。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這一段描寫出了登上岳陽樓,端著酒杯對著風,在觀賞美景中,心胸開闊,榮耀和屈辱一併忘了,精神愉悅的境界,充分體現了岳陽樓的美和神奇。

“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這一段,我感受到了范仲淹心中的憂愁。

因為它的意思是: 唉!我曾經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許不同於以上兩種心情,是什麼原因呢?不因為外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裡做高官就為百姓擔憂;不在朝廷上做官就為君主擔憂。這樣看來是在朝廷做官也擔憂,不在朝廷做官也擔憂。既然這樣,那麼,什麼時候才快樂呢?那一定要說:“在天下人憂愁之前先憂愁,在天下人快樂之後才快樂”吧。唉!如果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道呢?這也充分體現了范仲淹憂國憂民的心情。

《岳陽樓記》讓我知道了岳陽樓的美,也讓我懂得了“在天下人憂愁之前先憂愁,在天下人快樂之後才快樂。”

岳陽樓記讀後感9

最近熱播的芒果臺電視劇《清平樂》,講述了宋仁宗時代的故事,這個時代湧現了許多名臣,如狄青、歐陽修、富弼、文彥博等人,其中之一名為范仲淹。范仲淹是一名文學大家,以下是我讀他名作《岳陽樓記》的感悟。

范仲淹的朋友滕子京被貶謫到巴陵當太守,政績突出,百廢俱興,於是修繕了岳陽樓,囑託范仲淹寫文章來記述這件事。不過“前人之述備矣”,范仲淹就情景的差異寫了行人不同的心境。

像那陰雨連綿的天,連續幾月不放晴,滿目都是悲景,人們就會自然而然的感受到極悲之情。要是春風和煦,陽光明媚,波瀾不驚,天色湖光相連,沙鷗時而飛翔,時而停歇,遇見了這種情形,就會心胸開闊,快樂許多。

但范仲淹也說,還有第三種人,他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這是范仲淹對自己及同類人的感慨。就算當上了官,也不能忘本,為官應以百姓為先,才能稱之為“父母官”。范仲淹本人也是言行合一,在朝為官時直言進諫,剛正不阿;被貶斥時,他堅守初心,體恤民情,多次上疏議政。朝廷欲興建太一宮和洪福院,范仲淹認為“大興土木,勞民傷財”,建議停工 ;在吏治方面,范仲淹針主張削減郡縣,精簡官吏,又建議朝廷不可罷免職田,認為“官吏衣食不足,廉者復濁,何以致化”。可以說范仲淹是後世的楷模,直至今日,也同樣適用。於是就有了倡廉反腐的風尚,對於那些尸位素餐的“蒼蠅”就應該毫不留情、重拳出擊。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是范仲淹提倡的做法,唯有朝廷上下形成好的風氣,江山社稷的安定才能指日可待。雖然官場不盡得志,但他盡必生之所學為國家做出貢獻,讀書人應當如此: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岳陽樓記讀後感10

讀過《岳陽樓記》的人們,大多終生難忘范仲淹“先憂後樂”的名言警句。但我,也非常欣賞“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這九個字給後人的昭示和啟迪。

首先,這九個大字給我們巨大的精神財富和思想啟迪。在“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的後面,作者不是寫下了描寫洞庭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蕩蕩,橫無際涯”和“北通巫峽,南極瀟湘”的美妙文字嗎?在大多數人看來,這裡寫的是洞庭湖的美麗景緻,而我看來,他卻是在寫洞庭湖的博大情懷和開放胸襟。試想,洞庭湖的美麗風景該有多少呀,為什麼作者偏偏選擇了這兩個方面予以描述?我認為這一方面與作者本人的素養和情懷有關,另一方面,則是作者要為後面道出“先憂後樂”的警句做客觀上的鋪墊。你想,一個人如果沒有包容四海的胸懷,他能做到“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嗎?

其次,這九個大字也為我們創造新的物資財富和謀求新的發展指明瞭方向,打開了思路。古老的巴陵曾經是魚米之鄉,有過幾千年以農業為支柱產業發展經濟的歷史;解放後,又曾大力發展化工、造紙、醫藥等現代工業;改革開放後,為推進城市化程序、快速發展城市,也做過很多的投入。所有這些,都曾取得了相應的成果。然而,就是圍繞洞庭湖做的文章太少!其實,搞市場經濟已經不需要一個地區、一個城市去謀求小而全的經濟佈局和發展思路。九百年前,我們的範老前輩就暗示我們,要創造“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哦!

再次,這九個大字也警示我們樹立強烈的環保意識,珍惜大自然對我們偏愛和饋贈!既然“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沒有了洞庭湖,我們還會有引以為自豪和驕傲的巴陵勝狀嗎?所以,我們要珍愛洞庭湖、保護洞庭湖、美化洞庭湖!

讓我們攜起手來,珍愛自然,保護生態,共同把美麗的地球建設成為我們人類理想的家園。

岳陽樓記讀後感11

《岳陽樓記》通過遷客騷人登樓時或喜或悲的覽物之情的分析議論,表達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懷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並以此勉勵友人,警策自己。學習完這篇課文,你有何感想呢?今天,小編整理了岳陽樓記讀後感,希望能給大家一個參考!

讀完《岳陽樓記》,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固然讓人敬佩,然而讓我陷入沉思的是,面對同一美景,遷客騷人們卻有著不同的情懷,為何?是啊,因為他們沒有忘記,忘記過去的興衰榮辱!要知道,生活是需要忘記的。20xx年,鹽湖城冬奧會冠軍大楊洋選擇了退役,儘管這一年,她幾乎拿遍了所有自己參加短道速滑專案的金牌,然而她依然選擇了離開。她說,她贏得委屈。其實,她是沒有忘記,沒有忘記自己過去的成功,致使她一直生活再勝利的光罩之中。一年後,大楊洋又回到了冰場,沒有金色的光芒照耀,她壓抑的心,又一次快樂了,盡情地在冰上舞躍,才發現生活如此美麗。的確,生活是需要忘記的,忘記過去的`成功,正如那句話所說“好漢不提當年勇”。

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以一顆平和之心面對眼前的一切,生活也才會因此多姿多彩。當然,我們還需要忘記過去的失敗。過去的失敗在生活中猶如一道陰霾,它擋住了明亮的陽光,它讓啟明星無法閃耀光輝,讓黎明永藏於山的那一邊。忘記失敗,為陰沉沉的牢籠開一扇窗,陽光會爭先恐後地進來,讓生活的牢籠變得如此敞亮,它們能照亮成功的路。生活是需要忘記的,忘記過去的爭鬥,忘記過去的不和,以一顆寬容的心去面對事態萬千,斤斤計較只會讓你的生活越發頹廢,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有人說,生活需要懷舊。可是,我們不能生活在過去中,因為我們無法回到過去。未來才是我們真正的目標,生活需要忘記,忘記過去,讓過去成為一張白紙,一切從零開始。是啊,生活是需要忘記的,忘記過去的一切,平和地面對眼前的一切吧!

岳陽樓記讀後感12

豐順悅讀會繼第一期《我讀紅樓》後,第二期活動美哉!《岳陽樓記》在潮客會如期舉行。通過賞析,深深受到啟發、感染、勵志,總結有三個大。

一是主持人主持活躍互動大。主持人端莊、秀麗,在整個過程中主持風格清新典雅、聲音甜美、落落大方,全場互動活潑,讓整個悅讀會氛圍一次次高潮迭起。

二是主講人氣場大。主講人英俊瀟灑、風流倜儻,瘦高的身軀中隱隱還有一種王者的風範。主講人朱明海臺長從“文字美、性情美、境界美”三個美來去談自已對《岳陽樓記》的感受,再通過結合自已的生活實際,從橫向到縱向,從廣度到深度闡述了《岳陽樓記》的寫作背景和文中的語句描寫,講解環環相扣引人入勝,我深深地被帶入到那意境中,之前雖未到過岳陽樓,但聽後猶如親臨岳陽樓,領略岳陽樓及洞庭湖的美景,同時他的幽默風趣的講解得到了現場文友的陣陣掌聲,得到在場的嘉賓、朋友的點贊、喝彩。

三是賞析後啟發大。我通過聆聽朱明海臺長對《岳陽樓記》的講解,再加上看《岳陽樓記》短片介紹,以及文友們各抒己見,對悅讀會的點評,此次悅讀讓我更受啟發。同時,悅讀會上的朗誦、琵琶揚琴演奏、歌曲演唱也讓我一飽眼福,紅酒的點綴助興,使整個悅讀會不低俗,更顯得高雅,是一場高雅文學盛宴。通過這次活動,讓我再一次加深對《岳陽樓記》全文內涵的掌握,更加對“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理解,更加知道了范仲淹寫《岳陽樓記》描寫景色是次,規勸朋友藤子京是主。同時體現他思君憂民的情懷和追求遠大的政治抱負。讓我勵志,使我勉勵自己,告誡自己,應吃苦在前,享受在後,要發揚艱苦奮鬥精神,要有曠達的胸襟,要心懷感恩,要心懷大愛,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生活一切的一切,都會更加美好!

岳陽樓記讀後感13

假期裡閒來無事,便在書桌旁看書,偶然讀到一篇古文《岳陽樓記讀》,讀完後我感慨萬千。

我的第一感受是美:岳陽樓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之盛譽。特別是從“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這一段,因為只要登上岳陽樓,就有心懷開闊,精神愉快;榮耀和屈辱一併忘了,端著酒杯對著風,那心情真是快樂極了,這充分體現了岳陽樓美的神奇。

第二是感受到了范仲淹的憂愁:從“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這一段,因為它的意思是: 唉!我曾經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許不同於以上兩種心情,是什麼原因呢?不因為外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裡做高官就為百姓擔憂;不在朝廷上做官就為君主擔憂。這樣看來是在朝廷做官也擔憂,不在朝廷做官也擔憂。既然這樣,那麼什麼時候才快樂呢?那一定要說:“在天下人憂愁之前先憂愁,在天下人快樂之後才快樂”吧。唉!如果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道呢?這也充分體現了范仲淹的憂愁。

《岳陽樓記》讓我知道了岳陽樓的美,也讓我懂得了要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心懷天下的博大情懷。

岳陽樓記讀後感14

岳陽樓與黃鶴樓、滕王閣號稱江南三大名樓。它們的出名,都與題詠它們的詩文有關。而岳陽樓則以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最負盛名。

范仲淹因其施行的慶曆新政失敗,由參知政事被貶為鄧州知州,正當他鬱悶之極時,接到好友藤子京為岳陽樓作記的請求,於是便借題發揮,抒發了自己博大的胸襟和遠大的政治抱負,並與朋友共勉。千古名篇便因此而誕生。

提到岳陽樓,就離不開洞庭湖。正由於有了洞庭湖才造就了這樣一座名樓。范文正公認為巴陵的美好景色全集中在洞庭湖,於是他說:“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盡這一句,就可與“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樓”的詩句相媲美,活現了洞庭之水的浩淼壯闊,可見作家恢弘的氣度,不凡的才識。不是大手筆是寫不出這“勢極雄豪”的句子來的。

然後,作家通過“遷客騷人”在觀看兩幅迥異的景象時產生的兩種迥異的心情,表明人的感情最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這本來是人之常情。然而,作家又與“古仁人”的不同心境來駁論,他們不因外界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或悲或喜。這應該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超越功名利祿、超越榮辱得失,“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他們卻積極入世,在他們心裡裝著國家的興亡和老百姓的苦樂。

《岳陽樓記》的著名,是由於它思想境界的崇高。范仲淹當時正被貶官“處江湖之遠”,本來可以採取獨善其身的態度,落得清閒自在,可他沒有像許多像陶淵明那樣歸隱田園,不問世事,任以天下為己任,用“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勉勵自己和朋友。

一個人要做到先憂,必須有膽有識有志,固然不容易。而當一個先憂之士建立了功勳之後還能後樂,更加難能可貴。

我喜歡作家用細膩逼真的筆觸刻畫出的一幅幅美景,更陶醉於其用意義深遠的文字所傳達出的終極價值高標。讀《岳陽樓記》實在是一種美的享受!

岳陽樓記讀後感15

《岳陽樓記》是宋代文學家、政治家范仲淹的傳世名作。慶曆四年,范仲淹的朋友滕子京被貶到巴陵做官,重修了歷經戰火動亂被毀的名樓---岳陽樓,修葺一新之後,邀請范仲淹為岳陽樓題寫文章,以志紀念。范仲淹就創作了這篇廣為傳誦的文章《岳陽樓記》。

《岳陽樓記》分敘事、寫景、議論三部分。文章一開頭作者略敘創作這篇文章的緣由:“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址,刻唐賢今人詩文於其上,囑餘作文以記之”。之後,用濃墨重彩,出色地描述了在岳陽樓上所能見到的景物,通過不同的景物和不同的思想感情對比描寫,借文中“古仁人”的形象,抒發了作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心胸與抱負,這種人生理想對後世有志之士有永久的鞭策作用和鼓舞作用。

在媽媽的教導下,我很小就會背誦這篇文章,今年的寒假,媽媽又讓我重溫了《岳陽樓記》,文章中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是“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歟?”這句話翻譯成白話文,意思就是:身居朝廷高位,為平民擔憂;獨處邊遠江湖,為君主分憂,這就是進京做官也擔憂,退隱江湖也擔憂,那麼他們什麼時候才快樂呢?他們必定說“當天下人還沒有感到擔憂的時候我就為他們擔憂,而當天下人都安居樂業感到快樂之後,我才敢快樂”吧!

讀完這篇文章後,我最大的感悟就是:我們作為生活在這個社會上的一員,就要從小樹立遠大的理想和抱負,努力學習,以天下民族和國家利益為己任,等將來長大後回報社會,以人民的快樂為自己的最大快樂。這才是一種高尚的思想情操和人生目標。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