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暑假作文:《幸福的方法》讀後感

來源:才華庫 1.51W

心簡單,世界就簡單,幸福才會生長;心自由,生活就自由,到哪都有快樂。今天小編就來分享中學生暑假作文:《幸福的方法》讀後感,請各位讀者好好欣賞和借鑑。

中學生暑假作文:《幸福的方法》讀後感(一)

看了泰勒?本-沙哈爾《幸福的方法》之後,想到許多,學到許多。我覺得這的確是一本讓我們可以觸控到幸福的書。這本書讓我從追求幸福的迷茫中猛然清醒,就像沙漠裡的一滴水,解了我一時之渴,但我知道,幸福之路仍然需要我自己去走,只有依靠自己,才能找到真正的綠洲,真正的幸福,需要我們為了一個有意義的目標去快樂地努力與奮鬥。幸福不是拼命爬到山頂,也不是在山下瞎轉;幸福是向山頂攀登過程中的種種經歷和感受。

《幸福的方法》這本書的名字具備充滿讓人去深入閱讀的理由,有很多科學研究和實驗的結論,裡面的很多事實都是我們一直知道或是聽說過的,配上相應的小故事,讀起來不是很累。全書共分三個篇章,第一篇分為5章,介紹了什麼是幸福,以及幸福生活的重要方面;在第二篇裡的第6章到第8章中,討論瞭如何把這些想法應用到教育中、工作上以及家庭生活裡。最後一篇則包括了七個冥想練習,提供了一些關於幸福的本質,以及它在我們生活中位置的洞見。

在現實生活中,幸福是什麼呢? 我們更多的要懂得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人的需要有一個從低階向高階發展的過程,人在每一個時期,都有一種需要佔主導地位,而其他需要處於從屬地位。亞里士多德曾宣稱:幸福的生活是一輩子都要有善行,如果你是有罪的,你不可能獲得幸福。簡單說來,幸福意味著感覺良好。

其實,幸福很簡單。只要你留意,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幸福裡。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微笑的表情、一個健康的體魄……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每一樣都可以是幸福的源泉。只是,世俗繁雜矇蔽了我們看幸福的晶亮眼睛。藏於濃霧背後的幸福,需要一顆平和安逸的心和一雙清麗無埃的眼睛才能看清。

古人云:人乃混沌世界之中的一靈物,有一口飯吃,有一件衣穿,有一張床睡,就足夠了,太多的慾念就產生了煩惱;俗話也說:“人心不足蛇吞象”,人就是因為有了貪心和慾念才會痛苦和煩惱的。有了太多的貪心和慾念就會產生許多的不滿足,金錢比別人少,房子比別人小,車子比別人差,煩惱和痛苦由此而產生,這樣的人是沒有幸福感的。

幸福是一份閒適,一份輕鬆,一種放棄,一份超然和豁達。幸福是口渴時,一杯清淡的白開水;幸福是疲憊時,一個可以休憩的港灣;幸福是悲傷時,有人聽你傾訴;幸福是快樂時,有人一同分享。

歸根結底,幸福是一種精神的追求,是超越物質的。用心感受生活,悅納自然,體會生命,珍惜自己擁有的一切,用感恩的心善待他人,幸福就會悄然而至,這就是幸福的真諦。

從這本書中,我認識到,幸福,是可以通過學習和練習獲得的。只要你有信心,幸福就在你我手中!好好把握吧!

中學生暑假作文:《幸福的方法》讀後感(二)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生活節奏的加快,個人如何提高幸福感便成為人們經常探討的話題。也就是在既定的社會條件和經濟條件下,個人如何提高幸福感?如何實現幸福?幸福在哪裡?這沒有確定的答案,也正是因為沒有唯一的答案,才有機會讓我們去想象如何才能提高幸福指數,如何實現人生的幸福並找到幸福。

我們通常把幸福定義為是通過和弱者比較而實現對自己的生存狀態的滿足。這種比較會造成兩種心理結果,要麼幸災樂禍、要麼同情弱者,無論哪個結果,都可能讓你覺得是幸福的。但究竟如何才能夠實現真正的幸福呢?積極地面對世界,保持理性平和的心態,不仇富,不欺貧,科學地認識物質財富與幸福的關係,這才是對幸福的正確態度。幸福其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個人對於幸福的理解,我想還是應該像泰勒·本-沙哈爾(Tal Ben-Shahar)博士說的那樣,快樂學習、開心工作和美滿婚姻是實現幸福的基礎與根本。

幸福並不取決於我們得到了什麼或身處何種境地,而是取決於我們選擇用什麼樣的視角去看待生活。有些人無論生活、工作的再好也感覺不幸福,仍堅持認為外在因素可以改變內在體驗。有錢人經常不開心的一大原因就是對“有錢就應該開心”的壓力,一旦不開心就覺得內疚,覺得對不起自己的財富。而我們通過學習,去追求快樂且有意義的生活方式並提高內在品格,真正去沉浸其中感受快樂和意義,享受努力實現目標的.過程。我們可以把學習轉變成一種迷人、美好的旅程,貫穿在整個生命中的對幸福的追求。

快樂工作,是實現幸福的因素之一,在一定程度上辛勤工作卻成為一個懲罰的標誌。《聖經》中的亞當和夏娃是典型的快樂生活,沒有工作也沒有對未來的打算,當他們偷吃禁果被趕出了伊甸園,他們和子子孫孫都必須辛勤工作,工作被當作一種懲罰。我們經常把一個完美快樂的地形容成是沒有困難、沒有工作的地方,但其實在地球上我們必須有工作才能快樂。我們應該把工作當成一種使命,如果你只是把工作當成一種任務或賺錢的手段,而不是期待在其中有自我實現,這種情況下每天所期盼的除了薪水之外就是假期了,更談不上快樂與意義。對把工作當成使命的人來說,他們對工作充滿熱情,在工作中達成自我實現,工作對他們來說是一種恩典,而不是打工。我們能從“我可以做什麼?”轉變為“我想做什麼?什麼能給我帶來快樂和意義?”的話,那我們的選擇是以幸福為衡量標準得,我們離快樂和幸福也就更近一步了。

泰勒·本-沙哈爾(Tal Ben-Shahar)博士說一個美滿婚姻的第一要素並不是去找一個所謂“合適的人”,而是一個你用心培養的親密關係。因為即使你和一個合適的人在一起,但是在長久的情況下,你依然可能變得不開心,因為你還有對伴侶、孩子或是婚姻的責任感,讓你慢慢覺得不快樂、不幸福。不管怎麼樣,正如集團公司王成立培訓時所言,我們要學會感恩,表達愛,加固愛。表達對生活、對工作的愛,表達對家人和孩子的愛,表達對你有任何幫助的朋友的愛。讓愛持久,讓愛成長,讓愛釋放所有能量,那麼愛情中的快樂和意義自然成為你的幸福。

泰勒·本-沙哈爾(Tal Ben-Shahar)博士的學生說過這樣一句話:與其去注意我們需要什麼才能生存,不如去注意我們沒了什麼就無法生存。視角變了,體驗自然變了,那麼,對幸福的感受自然也不一樣了。朋友,你覺得呢。

中學生暑假作文:《幸福的方法》讀後感(三)

最近在看的這本書,讓我覺得心靈像一棵重新生長的大樹,吸取到了更多的養料。

作為積極心理學的實用書,本-沙哈爾《幸福的方法》裡所說的道理,十分淺顯易懂。

書中用四種漢堡比喻四種人的幸福觀。第一種漢堡是口味誘人但危害健康的“垃圾食物”,吃它等於享受眼前的快樂,但同時埋下未來的痛苦。擁有這種幸福觀的人被稱為“享樂主義型”,他們只顧及時行樂,不管任何負面後果;

第二種漢堡是口味很差,但可以確保日後健康,吃它等於眼前很痛苦。擁有這種幸福觀的人和前者正好相反,他們犧牲眼前的幸福,為的是未來的目標,他們被稱為“奔波勞碌型”;

第三種漢堡最糟糕,既不好吃也不利健康,如果吃了它,不但現在沒有享受到美味,而且日後也會影響健康。這類幸福觀的人,對生命已經喪失了希望和慾望,既不享受眼前的事物,也對未來沒有任何期望,我們稱其為“虛無主義型”;

最後一種漢堡就叫做“幸福型漢堡”。生活幸福的人,享受當下所從事的事情,而且通過目前的行為他們可以獲得更加滿意的未來。

本-沙哈爾給幸福的定義是:快樂加意義。

……

相信所有追尋幸福的人讀罷這一段文字,都會掩卷嘆息。我們不禁感慨,我們都曾千萬次地追問的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呢?究竟什麼才是我想要的幸福?那些工作著的,為什麼整日勞頓而沒有快樂;那些學習著的,為什麼耗費時間卻收效甚微?那些擁有萬貫家財的人,為什麼精神空虛百無聊賴;那些手握著幸福的,為什麼身處其中渾然不覺?

信念決定命運。幸福才是人生的至高財富,它不在攀登的頂峰,也不在徘徊的山腳,而在努力向前的一路之上。注重目標,更要注重過程,享受創造著的現在,才會有更美好的未來。

書還沒有讀完,我的這種被點化而頓悟的激動,還在繼續中。

中學生暑假作文:《幸福的方法》讀後感(四)

幸福是什麼?可能在每一個人的心裡都有著不同的理解,為什麼人們都可望得到幸福,而幸福是什麼,這沒有個嚴格的定義。在沒有閱讀過《幸福的方法》前,我本人對幸福也沒有明確的定義,原來幸福並非擁有豐盛的金錢和物質,那麼幸福是什麼呢,怎麼才能擁有幸福呢?

幸福是什麼?我們都希望擁有幸福,都能感覺到幸福但卻少一個完美的定義幫助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它,書中說道:所有的人都可以分成四種,第一種是忙碌型,第二種是享樂型,第三種是虛無型,第四種是幸福型。我們需要確立了怎樣的生活態度才能離幸福更近或者擁有幸福。書中舉例說到,一個作惡多端的人死後到了一個不用工作,整天吃、喝、玩、樂的地方,他以為自己到了天堂,在他慶幸著自己到了天堂不久,他感覺到前所未有的空虛和寂寞,此時,上帝出現了,上帝告訴他,其實你現在是在地獄。另外一個故事說到,有一個年輕人和一群老人一起去登山,年輕人非常迫切的希望登到山頂,去欣賞美麗的風景,並沒有時間和心情去拉欣賞沿途的風景,結果他並沒有在老人們前面登上山頂,這兩個故事告訴了我們,幸福並非是每天要做有意義的事情和結果並非是最重要的,過程才應該是接近和體會幸福的捷徑。

如何實現幸福?泰勒·本 - 沙哈爾博士的《幸福的方法》中,他自己以為能拿到世界冠軍就是他最大的幸福,當他自己拿到世界冠軍的那一刻,他卻並不感覺自己幸福,返而是迷茫,為什麼會這樣?這引起泰勒·本 - 沙哈爾博士的深思,作者到處尋求答案,他發現幸福並非是短暫的、單一的,而是長遠的,多樣的。幸福是相對的,不同的人、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國籍、不同的性別、不同的年齡、不同的學歷、不同的閱歷,幸福感是不一樣的,能給他們帶來幸福的事情也是千差萬別的,所以幸福沒有固定的公式和統一的標準。因為幸福是相對,所以就引出了一個慣性,習慣和他人比較。<蓮山 課件>隨著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政策的號角吹響,一部分人真的比其他人跑的快了,真的奔小康去了。所以沒有發達起來的人,有些失落是很正常的事情。為什麼以前的人容易感到幸福,那是因為在改革開放前,普遍的貧窮,大家沒有比較就沒有失落。

不可否認的是,相比較以前,現在的貧富差距是有所拉大,但是我想幸不幸福的參照系不應該是任何外在的東西,參照系應該是過去的自己。我常常對自己說當漸行漸遠的時候,不要忘記自己剛剛出發的樣子,這樣我才能始終記得出發的原因,才能始終懷有感恩之心。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