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風俗作文集錦15篇

來源:才華庫 5.23K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根據體裁的不同可以分為記敘文、說明文、應用文、議論文。那麼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該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家鄉風俗作文,歡迎大家分享。

家鄉風俗作文集錦15篇

家鄉風俗作文1

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我的家鄉在江蘇泰州,在我們家鄉有著自己獨特的風俗,小夥伴們,我就給帶大家感受下屬於我家鄉元宵節的狂歡吧!

元宵節作為春節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雖然元宵節沒有大年七年級那麼熱鬧,但是元宵節是春節的尾聲,過好元宵節,象徵的整個春節的圓滿謝幕!

正月十五鬧花燈大街小巷張燈結綵,一家家點亮盞盞精巧的燈籠,照亮了城市的每一個角落,人們三五成群,一家人早早的吃完晚飯,來到非常熱鬧的街市,東逛逛西看看。街上的商鋪都鋪滿了有關元宵節的商品,大人和孩子們挑選著各自喜愛的東西,臉上洋溢著快樂的微笑,我想這就是屬於元宵節的狂歡吧。

元宵節自然少不了吃元宵賞燈猜燈謎。孩子們吃著以芝麻白糖豆沙等餡料,用糯米粉包的圓子,寓意著團團圓圓吉祥如意;正月十五元宵節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象徵著春天的到來,人們都爭先恐後地走出家門,聚集在一起,欣賞著美麗的夜景享受著春天立即到來的氣息。

元宵節除了吃以外,最有趣的習俗就數賞燈和猜燈謎了,相傳漢明帝永平年間,皇家為祈求來年風調雨順,每逢正月十五便下令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參拜神佛。此後這種風俗便流傳到民間,直至現代,人們為了增加其賞燈的趣味,便在各種彩燈下懸掛著紅絲帶,在絲帶上寫著謎面,讓大家來猜謎底,大人們聚集在一起,互相競猜著,人們絞盡腦汁地冥思苦想,最終猜出謎底,臉上充滿了勝利和喜悅的笑臉,我想這就是屬於元宵節的狂歡吧。

走在喧鬧的街上,大人們牽著小孩的手,小孩們手牽著各式花燈,盡情著享受著節日的快樂,以飽滿的熱情迎接著一年新的開始,享受著美妙的元宵節的狂歡。

家鄉風俗作文2

我家鄉四面就是美麗寬闊的武山湖,人們每年端午節都要舉行龍舟比賽和包粽子。這個傳統習俗不知道延續了多少年。

去年端午節那天,天空晴朗,豔陽高照,天氣很是炎熱,可是我們依然心致勃勃。我早早吃過早飯,同爸爸媽媽一起來到湖壩上。沒想到,湖壩上早已擠滿前來歡看賽龍舟的人們,他們有的撐著花傘,有的戴著太陽帽……遠遠望去就好像一條婉蜒舞動的花龍。

我好不容易從人縫中鑽進去,找到一個有利的位置坐下來,放眼望去,湖面上早就停泊著許多參賽的龍舟,每條龍舟都有十米多長。龍頭形態各異;有的長著犄角,睜著眼睛,有的口含珍珠,有的龍頭高昂,黑鬚長飄,龍舟一字排開,龍舟上的隊員整裝待發,都穿著紅色救生衣,好像是等待衝向戰場的戰士。

只聽一聲令下,龍舟比賽開始啦!一隻只龍舟像離弦的箭一樣向前衝去,頓時,鑼鼓聲、吶喊聲、鞭炮聲混成一片,好熱鬧。那些龍舟你追我趕,爭先恐後,誰也不肯讓誰。“咚鏘……咚鏘……”隨著急促的鼓點,隊員們一起有節奏地划動著船槳,他們的身姿那麼矯健,動作那麼整齊,隨著隊員身體一俯一仰,航槳入水,激起了片片水花,龍舟就飛一樣向前衝去。這時只聽見“咳嗬,咳嗬”的吶喊聲響起,一條十二半長的E龍衝在最前面,你瞧,那指揮的人,用力擊打著鼓面,身體一蹲一起,鼓聲咚咚,鼓點越來越急,指揮的人還用力大喊“加油!加油!”隊員們航槳入水的節奏也在加快……湘壩上的人們使勁鼓著掌,高聲吶喊“加油!加油……”龍舟飛一般地衝到了終點,這是我們村“猛虎”隊的龍舟,他們獲得了比賽的第一名,隊員們高聲歡呼著,喊叫著。平靜的湖面好像被激起了一圈一圈的波紋。

龍舟比賽結來了,湖坎上的人們陸續離開,參賽的龍舟也回到了各自村,湖面上又恢復了往日的平靜,我也依依不捨地回了家。

就是我們家鄉的家鄉風俗活動,你們的家鄉風俗又是怎麼樣的呢?

家鄉風俗作文3

端午節是我們國家傳承了幾千年的文化習慣,在這一天很多地方都會舉行各種各樣的節目來紀念這個日子。我們這邊當然也不例外,舉行活動的節目也是非常多的。當然其實各地的習慣都是差不多的,不是賽龍舟就是吃粽子,灑雄黃酒等等。當然還有一個就是我們會在門口的地方掛上艾葉和菖蒲這類東西,具體的效果我也沒有細問,不過我最喜歡的就是一邊吃粽子一邊看龍舟了。

在端午這天,必定是要賽龍舟的,我們往年的龍舟競渡是非常激情的。“端陽的下午,小孩們都穿上新衣服,佩帶“香囊”和“蛋兜子”,高高興興地跟著大人們觀看龍舟競渡。他們都會擠去碼頭或者河邊,掌聲,吶喊,尖叫,口哨,鑼鼓讓你聽不見你自己在說什麼。旌旗,浪花,赤裸的黝黑的臂膀,破浪的龍舟讓你目眩神移。紅旗高舉,飛出深深楊柳渚。鼓擊春雷,直破煙波遠遠回。歡聲震地,驚退萬人爭戰氣,沒有親眼目睹的人是沒有辦法體味當中的激動和振奮的。”而且誰划龍舟贏了還會被人表揚,說明我們這個村的村民比較厲害。現在賽龍舟也都帶有一點比賽的性質,幾個村組合到一起,大家進行比拼。

我們每年都是如此,在岸邊上吃著粽子然後看大人們在下面進行比賽。以前我小的時候,我爸爸也是一個龍舟的選手,不過現在已經不是了,划龍舟還是很需要體力的,我爸爸年紀不小了也就不去賽龍舟了。不過現在可以帶著我在岸邊觀看,端午節日還是快樂的度過了。每年到這個節日就是我們最開心的日子,有好吃的粽子有好看的龍舟,我們這也有自己的風俗和民俗,可能跟全國各地都差不多,但是還是有一些細微的差別的,只有走南闖北的人才能夠體會到其中的不同。

家鄉風俗作文4

每一個地方都是獨特的,都是絕無僅的,家鄉的風俗也是獨特的。我的家鄉也正是樣,有著許多風俗習慣,就連過年也和別的地方不一樣。

每當過年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放鞭炮來熱鬧熱鬧,據說這樣才能趕走瘟神和厄運,讓新的一年歡歡喜喜。我們的年要過很久,而且每一天都有不一樣的習俗,有時不能縫衣服,不然以後每天都穿破衣服;有時不能吹火,吹火過後瓦片會被大風颳走。在大年三十那天,哥哥姐姐們總會去老人的墳前祭奠,乞求來年的平安,我總是屁顛屁顛的跟著,他們到哪兒我就跟到哪兒,有時走累了,總要抱怨幾句。好不容易才走到墳前,把插著筷子的刀口肉和酒放在墳前,讓老人家“慢慢品嚐”,在老“品嚐祭品”的同時,我們還要不斷的燒紙,紙錢滅了不能扇,更不可以吹,要不家裡人的財運就會跟隨者風飄走。在每個墳前走了一遍後,看見墳上有草,還要用刀割乾淨,寓意著新的一年新的開始。

晚間,每一家的燈都要照一整夜,非常壯觀,這是為了守年,這一晚都不能睡覺,爸爸這一晚就打牌,媽媽這一晚就燒火薰臘肉,而我們這一晚都在烤肉吃。雖然很困,但卻有了說不完的情趣。我覺得這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

我最喜歡的就是和弟弟一起去拜年了。七年級早上,吃完豐盛的早餐,早餐當然少不了寓意年年有餘的魚了。每個孩子都會提著一個大袋子去拜年,而大人們總會準備好瓜子糖等,孩子們來到門前,只要說:“拜年啦”大人們便拿出事先準備好的糖果往孩子的口袋裡裝,有時一些較富裕的人家還會給你錢呢。回到家裡,大人們也給紅包。每年我們姐弟幾個揹著餈粑臘肉等禮物去給舅舅家拜年也可以得到一些意思意思的錢,回到家,把壓歲錢和拜年得到的錢全都交給媽媽,做來年的學費錢。

每一個地方都有不同的習俗,不同的民族的人,他們慶祝節日的方式不同,但他們都是高高興興地過節,快樂地生活。

家鄉風俗作文5

我老家在文成,家鄉的風俗及活動有很多:清明節掃墓;端午節划龍舟、吃粽子;中秋節猜燈謎、賞花燈…………但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春節。

每年的春節,我與爸爸媽媽都會去鄉下陪爺爺奶奶一起過年。大年三十這天是一年中最熱鬧又豐富多彩的一天。一大早鄰居家就響起鞭炮聲。這時爺爺就忙上了,磨豆子,做豆腐;蒸糯米,搗年糕,殺雞,殺兔。我最喜歡的還是把粗糙的米粉變成一塊一塊的年糕。蒸熟的米粉團有點燙手,等它冷一會,爺爺就開始不停的揉啊揉,一會用手推來推去,一會又翻個面。為防止粘手,還會適當的加一些色拉油,等揉到韌性十足,再把大粉團分成小份,大家一起做成形。

爺爺喜歡長條的,他拿模板一壓,一條帶有吉祥如意字樣的長條年糕就好了。而我就與眾不同,用年糕做了許許多多的人樣,這是爺爺,這是表弟,這是堂哥…………。雖然樣貌有些許醜,但爺爺還是誇我別出心裁,做得很好。年糕做完了,蒸一蒸,炒一炒就開鍋了,聞著香味,還是我熟悉的青菜醬油肉炒年糕。

大年三十不僅有趣,就連吃飯也有講究。必須一家老小都坐下,舉杯互相祝福,在桌上不能談傷心事,說壞話。狼吞虎嚥席捲一陣後,一定得大家吃飽喝足,才分壓歲錢,下桌放鞭炮玩去。

接下來就是看春晚,一直到十二點,村裡依舊燈火通明,依舊響著此起彼伏的鞭炮聲。別有一番風味,也是我們小孩歡呼雀躍的時候。

新的一年新的開始,過了年,就意味著大了一歲,該更懂事了。除夕過後是正月,接下來是元宵,也就意味著要開學了,不知不覺中也有一絲不捨,再次期待春節的到來。

家鄉風俗作文6

又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爸爸媽媽帶我到爺爺家玩耍。一進門,我就看見了一個個掛在桌角的粽子。看著爺爺細心的包粽子,我不由自主的問爺爺:“爺爺,我能包粽子嗎?”爺爺笑哈哈的說:“當然可以啊!”

我洗完手,激動地跑到爺爺身旁,模仿著爺爺的樣子,拿起兩張用水泡過的粽葉,圍著手指轉了幾圈,粽葉就變成了一個像三角形圓筒的形狀,爺爺又用勺子放了一些糯米,再用手按一下,我也照著爺爺的方法做。可是我怎麼也裝不滿糯米,我急忙問爺爺:“爺爺,你怎麼輕輕鬆鬆的就裝滿了呢?我為什麼不行?”我疑惑不解的看著爺爺。爺爺告訴我:“傻孫女,你的粽葉下有一個洞,你一裝米,它往外漏,當然裝不滿。”我往下一看,讓我大吃一驚,真的有一個洞!爺爺又教我如何才能把粽葉包緊一點,再裝一勺米進去,然後把多餘粽葉蓋過來,這樣粽子兩邊就有兩個三角形的尖角,把兩個尖角向下面一按,最後用線把蓋過來的尖角和粽葉繫好。這樣就完成了一個粽子。我按爺爺教我的方法包了好幾個粽子,雖然包的粽子奇形怪狀,但我卻如獲至寶,心裡高興極了,因為我學會了包美味的粽子。

包完粽子,爺爺把粽子放入鍋裡煮,我耐心地等待著,很快粽子熟了,我急切的檢視我包的那幾個粽子,發現已經煮爆開了,但是我依然開心地把它們撈出來。粽香撲鼻而來,讓人口水直流。這天我吃了好多個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是家鄉眾多風俗中的一種,我的家鄉還有好多好多別的風俗,比如中秋節吃餈粑,大年七年級吃湯圓,清明節上墳祭拜老祖宗等等。我熱愛我的家鄉!

家鄉風俗作文7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又一個過年到了,每一個在外上班的人都要急急忙忙地回到自我的老家過年。在我們的家鄉——磐安,還有一項祭祖的活動,更是千門萬戶都要舉行的一種民風民俗。

在我國,祭祖的方式有許許多多種,有的以一個村為一個團體一齊去,有的以同一種姓氏為一個團體一齊去,還有的以一個家族為一個團體一齊去。只要到了該祭祖的日子,大家就會聚集起來,到村裡的某個地方祭祖,但我們的家鄉祭祖的方式卻與眾不一樣。

大年三十,是祭祖的日子,我的家鄉,家家戶戶都是自我祭的,只要吃完了午飯,就會開始做許多的事情。首先是,在自我家祭祖,因為祭祖都是以近到遠的。所以先是在家裡把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叫進來,讓他們坐在椅子上,然後,奶奶把他們愛吃的豬頭肉,豆腐等,放在桌子上,奶奶說這是給玉皇大帝吃的。等他們吃好以後,就好了!”他們吃完後,奶奶便拿出了香,把香點燃後,給了我三根,我說:“為什麼不給我六根呢?”單純的我以為有六根就來年六六六大吉利了。此時此刻,在一旁的嬸嬸說了一句:“雙數不吉利,大妞!”我當時感到很不解,但我也沒多說什麼。

不一會兒,家裡的祭祖完畢了。之後是去祭我爺爺奶奶的爺爺奶奶了,在那之間,我和奶奶折了許許多多的金元寶,折著折著,我便鬧了笑話,我莫名其妙的折了一艘小船。我媽媽還笑著說:“你要是給他們送去一艘船,去海的世界遊玩嗎?”之後是一陣鬨堂大笑,頓時我的臉就紅了。祭奠爺爺奶奶的爺爺奶奶,和之前的大不相同,因為他們的“家”在山上,我們要走幾千米才走到哪裡,沒有瓜果僅有錢。媽媽說;“只要有錢!他們想要什麼就要什麼。所以就沒帶了。走啊、走啊,最終到了,我們一家的祭祖活動也立刻結束了。

這次的祭祖活動讓我回味無窮,它既讓我明白了家鄉的祭祖活動的方式,又讓我吃到了美味!

家鄉風俗作文8

“黑色小精靈,身上穿紅衣。門前驅小鬼,伶伶又俐俐。”這是我自己編的一個謎語。謎底是什麼呢?當然是——春聯!

印著龍鳳呈祥的紅紙上,一個個龍飛鳳舞的字傲立在上面。噓,可別小看了這春聯。相傳古時有兩個神仙專門負責捉拿小鬼,後來人們便將他們的名字寫在桃木上,將其掛在門上驅鬼,許多許多年後,就演變為現在的春聯。

小時候,我踮起腳尖看那些搞送春聯活動的人寫春聯,看他們神氣的隨手幾筆,馬上就有人恭恭敬敬地拿走,臨走前還連連道謝。年幼的我,看著他們瀟灑的模樣,好生羨慕。

呀,今年我也可以寫春聯啦!學校舉辦了在鼓山公園送春聯的活動。望著那一沓沓厚厚的、硃紅色的春聯,我彷彿覺得它們也在笑呢,也在興奮,也在緊張並激動,也在分享著我的歡喜。“別急。”我輕輕地撫摸著我的老朋友,既是對它說,也是對自己說。

終於開始了,我沉著地在鮮豔的紅紙上,一筆一劃地寫上人們對新年的美好祝福。我沒注意手指上不小心染上的墨漬,也沒注意到雪白的衣已被紅紙染得不成樣子。要知道,這些可是即將掛在一戶戶人家前的祝福啊,怎能不認真對待呢?

排著隊的人一個個心滿意足地捧著對聯走了。可不知怎的,隊伍並沒有變短,反而越來越長了。我那提著毛筆的手臂早已僵硬,可是看著那長長的隊伍,我實在是不好意思讓他們在熱辣辣的陽光下繼續等待,而自己去陰涼處喝水休息。厚厚的一沓紙越來越薄,我趕緊跑過去又拿了一沓。不知道是不是看出我的疲憊,有的等待的人還特意買來了一些橘子。我一邊吃著清涼甘甜的橘子,一邊繼續拼命地寫,彷彿太陽也沒有那麼毒了。

寫著,寫著,眼前的紅紙是逐漸幻化出一個個黑色的'小精靈,穿著喜慶的紅衣裳,挨家挨戶地敲門,並送去一聲聲紅色的問候:“新年快樂!”

家鄉風俗作文9

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歷史悠久,民族眾多,文化深厚,生活在不同地方的人,有著不同風俗習慣,在我們故鄉,我最喜歡春節了。

在我的記憶中,春節是這樣:除夕前幾天在外地的親人趕回家,平常寬闊的廚房,一下子變得狹窄了。我爺爺年輕時是個廚師,做飯口味極好,所以打雜的小事由我爸爸來幹。餐桌上全是堆積如山的鴨雞魚,媽媽把洗好的床單窗簾全換好,靜靜等待著大年三十的到來。

大年三十向我家敲了門,我與家裡的哥哥姐姐聽奶奶講故事,爺爺在門口煎蛋餃,廚房裡依舊蒸汽蒙面,蛋餃都煎完了,爺爺提起毛筆開始寫對聯,我很小,看不懂寫的是什麼,所以就跳過去,而是看奶奶掛燈籠。這燈籠是外頭買的,又大又紅,我小時候特喜歡。

正月七年級,我老早就起來了,因為可以拿紅包,所以我趕緊換上新衣,偷偷跟爸爸溜出去,我們家親戚忒多,所以給的紅包也特多,糖也好吃,我們走訪時都帶個包去裝小零食。

下午沒什麼好玩的,因為奶奶就住在樓下,而且不能放鞭炮,只有到了晚上才能放,只能靜靜等待著漫長時光。

晚上終於來臨,一家人圍坐在大圓桌邊,熱熱鬧鬧,好不快樂。美味佳餚擺上桌,小朋友們垂涎欲滴,爺爺說完話,大家開始動筷子了,小孩子往嘴裡塞了香腸,大人開開心心聊天,小孩快速吃完飯後,奶奶就開始發紅包了,結果紅包鼓鼓的,小朋友們拿著錢去買炮仗,大朋友則點火看著天空燦爛的煙花,不盡歡呼起來,電視裡放映著春節聯歡晚會,大家圍坐在一起,團團圓圓,倖幸福福,這就是我家鄉的春節,我童年裡的春節。

家鄉風俗作文10

“正月正,賞花燈”,每逢元宵節的夜晚,當空明月之下,公園中、街道上到處光彩奪目,熱鬧非凡——四處懸燈結彩,一盞盞燈籠,點亮了整個城市。

鬧花燈的起源還要從漢武帝的大臣東方朔說起。

有一次大雪過後,東方朔在御花園中採梅花時,看見一位宮女要自殺,他連忙勸阻。原來宮女在元宵進宮之後,得不到皇帝的寵幸,也無法出宮見父母,便要尋短見。東方朔靈機一動,扮成算命先生,在京城中散佈謠言,說玉帝對京城中的百姓不滿意,要派火神來製造火災。謠言四起,也傳到了皇帝的耳中。東方朔表示火神,愛吃元宵,可以讓宮女元宵做元宵,上供火神。同時讓家家戶戶掛燈籠,火神肯定覺得已經發生火災了,便不會再次放火。漢武帝照辦了。正月十五的夜晚,東方朔在萬家燈火中安排,元宵和父母見面。而鬧花燈,這個習俗也就這樣保留下來了。

“曲屏深幌解香羅,花燈微透。”遠遠望去,我看到的是燈的海洋,在皎潔的月色中透出一種朦朧之美:紅的,黃的,紫的燈火在眼眸中跳動著,閃爍著,就如一朵朵奇異的花朵正在欣然怒放。我不由加快了前進的步伐:如此盛大壯觀的花燈,歷經千年之久,卻依然撩人心絃。

近賞,我彷彿進入了一條由花燈組成的溪流,無聲無息,而又瀰漫著淡雅與浪漫的氣息,正是“花燈十里正迢迢”的美。

花燈乃是小巧精緻的。抬頭仰望中,總能發現意料之外的驚喜:這盞宮燈,鯉魚在其中盡情遊弋;這朵蓮花燈,探首墨綠蓮葉外的淺紅,那般可愛靈動;以及那掛在牆角的小燈籠,也還原了粉牆黛瓦的古厝樓臺……猶如詩句所說“微微風簇浪,散作滿河星”。不知不覺,嘴角掛上了一絲淡淡的笑,餘光瞥過旁人,他們亦然。

在元宵節裡,人們普天同慶共賞花燈,以祈求上蒼保佑來年風調雨順。賞花燈是一個富有浪漫氣息的習俗,已經溫暖了我們上千年,是中華文化不可缺的一部分。

“剩綺餘芳還有韻,夜闌頻點照花燈”,燈的溪流還在流淌,在我心中留下一個美麗的韻,直到天明……

家鄉風俗作文11

我的家鄉來自四川內江市資中縣的一個小鎮,有被稱為“小資中”的美譽。家鄉每年年底就會有做香腸和薰臘肉的風俗。每逢過年佳節,最想念的就是香腸的味道,特別是離開家鄉這幾年。

在我們四川,做香腸的材料都是要精挑細選的,農家養的豬最合宜。半肥半瘦的豬肉做香腸,豬排骨和五花肉可以做燻肉,小腸洗乾淨留著灌香腸用。

說到做香腸,也是一門學問。半肥半瘦的豬肉切小塊小塊的,放入適量鹽,味精,香油,芝麻,花椒粉,辣椒粉,把它們和勻,醃製一個小時。等肉醃好以後把洗乾淨的小腸尾端用線打好一個結,用小圓筒把小腸撐在內壁,豬肉一小塊一小塊的往裡面灌,灌到30釐米就用線打一個結,接著剛才的步驟繼續灌豬肉。直到全部肉灌完,香腸就灌好了。最後灌好的香腸拿到通風有太陽的地方晒,大概晒幾天以後準備煙燻。

臘肉是用五花肉做的,鹽塗滿五花肉全身就可以了,這個比較簡單。醃製幾天和香腸一起拿去煙燻。煙燻的材料是木料的鋸木粉和松柏枝葉。選一個天氣晴好的日子,搭一個簡易棚子,爐子上放香腸和臘肉,下面燒火,火上澆木料的鋸木粉,薰得黑黑亮亮的香腸和臘肉是最漂亮的成果。

四川過年的風俗和各地過年都差不多,大年三十前一天晚上就開始準備食材了,主要是因為特色的大菜工序比較繁瑣,比如說香碗,肉包豆腐,梅菜扣肉等等。可能唯一不同的是三十過年是吃中午,大多數地方是吃晚上吧!雖然香腸和臘肉過年的時候吃不了很多,但是在以前,奶奶那個年代,有香腸和臘肉就是過年,家裡來了客人,就切上幾塊臘肉,解解饞。現在市面上出現了廣式臘腸,和四川香腸差不多的,如果有機會,大家可以試試自己動手做的香腸,也別有一番趣味。

家鄉風俗作文12

岳飛大將軍曾有一句詩說:“經年塵土滿征衣,特特尋芳上翠微。好水好山看不足,馬蹄催趁月明歸。”將軍一生奔波在邊疆守衛國家,難得有機會能欣賞祖國的壯麗山河,他的首選便是去往九華山下的“翠微”,探訪它獨特的美。而這“翠微”便是指代了我的家鄉——池州。

在我們池州有一種獨特的小吃名為“粑”,雖然長相平平無奇,吃起來卻會讓你的味蕾“心花怒放”。池州有句民諺叫“三月三,鬼下山。”那裡的人們在每年農曆三月九年級都要吃粑,以求把魂“粑”住,和已逝的親人“團聚”。

每年寒假回老家時,外婆總會做一盤香噴噴的粑為我們“接風洗塵”。而且在早飯時,粑也是必不可少的食物。小時候,我特別喜歡看外婆做粑。外婆的手法剛勁有力,揉出來的麵糰都彈性十足,為口感增添了許多分數。每次外婆做粑時都喜歡用蘿蔔和肉丁做餡料,而這樣做出來的粑口味也是我最喜歡的。當一塊塊的粑下鍋時,那“滋啦滋啦”的聲音總讓我感到非常享受,當我看到那一塊塊煎好的金黃的粑時,我總是在垂涎欲滴時也為外婆感到自豪——外婆的粑在我心中永遠都是最好吃的。

每年春節,你總能在我們的飯桌上看見一盤一盤的粑。這粑總是飯桌上最炙手可熱的小食。不僅小孩搶,大人也跟著搶。吃粑時,你每每都能聽見人們對這粑止不住的讚美。不僅大人說,小孩也隨著說。總有那麼幾個小孩“吃著碗裡瞧著鍋裡”,吃完了一個還想再吃一個。這時,外婆就會開始第二輪的工作,為所有人再做一盤色香味俱全的粑,滿足所有人流著口水的嘴巴。吃粑,就是我們飯桌上最其樂融融的場景了。

現在在上海,我不能常常吃到外婆做的粑,就只能在吃早飯時對著那一盤盤的包子做“思想鬥爭”。每次回想起那美味的池州小粑,我也會打心底裡懷念我最愛的家鄉。小粑凝聚了外婆的汗水和對我們的愛意,承載了我在家鄉點點滴滴的回憶,這家鄉的風俗,我永生難以忘記。

家鄉風俗作文13

我的家鄉在茂名,我們的茂名有一個獨特的節日——年例。顧名思義,年例就是年年有此例。年例來由歷史悠久,早在明清時期的地方誌就有記載,光緒《茂名縣誌·風俗》載:“自十二月到是月(農曆二月)鄉人儺,沿門逐鬼,唱土歌,謂之年例。”也就是說,在年例那一天要進行遊神,用於驅鬼。

“遊神”就是把神像抬起來,繞著村子走一圈,據說這樣做可以驅鬼,也可以保佑自己家以及全村的村民身體健康,五穀豐登。說起遊神,這裡面還有一個小故事:傳說在光緒時期,有一個地方出現罕見的大旱災,當地的縣官不忍心看到老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便開倉救人。誰知縣官因為這件事得罪了朝廷,有一大批官員上奏將他斬首示眾。在他行刑前的一個晚上,他夢見了一位神仙,神仙對他說:“你是個好人,你不應該死的,當你重新生活後,要把我抬出來繞著村子走一圈,以保佑全村各家平安、吉祥、五穀豐登。”第二天,他果然沒死,他再三回憶著夢,發現夢中神仙與小廟裡的安濟聖王長得一模一樣。於是這個地方便有了年例,也就是遊神這樣一個習俗。當然,每個地方抬的神像不一樣,我們的茂名所抬的神像是觀音菩薩像。

年例不僅要遊神,還要在家中擺上十幾圍的酒席,菜主要是白切雞、鴨、炒白菜、炒米粉……在年例,每家每戶都要趕回家鄉,準備酒席、食物、飲料等東西。年例一定要吃雞、鴨、鵝,這樣可以保佑自家的雞鴨鵝不受病毒感染,而且越養越多。

年例是我們的家鄉一個獨特的節日,它擁有獨特的習俗,所以我們的一直保留著這個節日。

家鄉風俗作文14

我的家鄉在濟南的西郊,雖說都是濟南人,但,有一些習俗卻不一樣。我們這,除夕那天要去買個豬頭,魚、雞、肉等,還要買好多鞭炮。

除夕下午3點鐘,就開始包餃子了。在5點左右,要去請家堂(祖先)。小的時候。我不喜歡過年,請加堂是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我5、6歲時,弟弟還沒出生,我就代替。有兩根筷子,插在胡蘿蔔上,再用燒的黃紙,寫上字。有一個是“先父李學善之位”,後來我才知道,他是我爺爺。還有三個,我也不知道是誰。把寫好的堂位放到個盤子上,帶上一小掛鞭炮,就去村頭請去了。

到了那,我看見幾個人也在請。我們必須跪下,爸爸又用木棍畫了個圈,把帶來了鞭炮放那裡麵點燃,說什麼是把祖先的魂請來。我那時很害怕,然後,還要讓祖先們先進去,還要用個長棍,把大門壓住,還說什麼別把別別的鬼引來。爸爸還讓我找個棍子,面對漆黑黑的院子,本來膽小的我,更害怕了。不過父命難逆,天啊!這麼大的院子,讓幼小的我上哪找去啊?!當時,嚇得我拿了把刀,又拿了個手電筒。小聲嘀咕:“鬼啊!我不怕你!我手裡有刀,你要敢來咬我,我、我、我就殺了你…。”邊說,還邊打哆嗦。好不容易容易找到了長棍,抓住就跑。心裡還挺害怕。耶!跑到了燈光下,鬼害怕嘍!我開心的笑了。我爸長棍給了爸爸,壓好後,又去屋裡磕頭。爸爸先磕的,然後是叔叔,最後是我。

除夕那天,我們這兒再吃年夜飯前還要拉上一掛鞭炮。晚上還不能關燈,我要守歲,不過我撐不過11點。大年七年級這天,還不能把客人吃剩的東西倒掉,不能把垃圾倒掉。好像全是“錢”。必須八年級才能倒掉。大年八年級下午5點左右,端著有家堂的盤子出去,把長棍拿開,又去村頭上拉上一掛鞭,把牌位放到鞭炮中,再磕上幾個頭,就完成了。

現在,我有了那兩個弟弟,我就不用去了。

這,就是我們家鄉——請家堂的習俗。

家鄉風俗作文15

俗話說:“千里不同風,萬里不同俗。”每一個地方的風俗都不同,我們這裡的中秋節過得可特別了。

八月十五,這一天是我們小孩最期盼的日子,嘴饞的小孩在這一天都要去偷瓜和吃月餅的。我常聽大人們說:八月十五偷了瓜吃,身上就不會長一些怪異的奇癢無比的紅點。我聽起來可怕了,連最心愛的月餅都不吃就去找小夥伴商量著晚上該怎麼偷瓜。

爸爸媽媽可不懂我的心情,愣是不讓我大晚上出門,我著急的跺著腳,嘟著嘴對爸爸媽媽說:“可是我約好了朋友的,可不能失信啊!”媽媽想了想:“那好吧,不過要小心哦。”還沒等媽媽說完我已經蹦蹦跳跳地哼著小曲跑了出去。夥伴們都在等著我呢。“我們出發吧!”我興高采烈地說。大夥可跑得快了,一溜煙就消失在茫茫的夜色中。

我們小心翼翼地來到了田野裡,每個人背上都揹著一個小竹簍,每個人總是墊起腳,因為我們總怕主人家發現我們,他們總會埋伏在房子的周圍,所以我們可得小心了。主人出來了逮到我們,我們可要倒黴了,要拿竹條抽我們,但我們已經熟練了。土地上的冬瓜、南瓜……盡情地拿,一個個身披綠色毛衣的冬瓜我們也不怕他,裝在揹簍裡就走。一輪明亮的圓月掛在天空,我們行走在田野上,一個個滿載而歸。偷瓜是一個重要環節,而煮瓜又是一件幸福快樂的事情。

我們煮瓜不是在家裡,也不需要大人們幫忙,而是架著鍋子在野外自己動手,點火、架鍋、切瓜、加佐料,都是我們自己決定,水沸騰了,咕嚕咕嚕說著話:快把瓜放進來吧!一切就緒以後,我們就坐在草地上,看著明晃晃的月亮,述說著心裡最快樂的事情。不一會兒瓜就熟了,端著熱湯,沐浴著月光,小夥伴們臉上露出會心的微笑。

從呱呱落地,我就與這片土地結下了不解之緣,這就是我家鄉的風俗。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