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元宵習俗作文3篇

來源:才華庫 8.6K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作文吧,通過作文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相信寫作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家鄉元宵習俗作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家鄉元宵習俗作文3篇

家鄉元宵習俗作文1

正月十五鬧元宵,在元宵節這一天,春節就算是真正地過完了。在這一天,人們要觀燈,放煙花,吃元宵或湯圓。我,最喜歡在元宵節看花燈,賞燈了。

來到大街上,只見大街路燈上都掛滿了燈籠,16個路燈為一組,一邊8個。我們走走走,走到橋上,橋上也支起了燈籠“門”。“門”的第一排有4個大燈籠,上面寫著“恭賀新春”;第2排10個燈籠;下面就16個一排;直到倒數第2排,又是10個;最後排也是4個,上面也有4個大字,為“新春快樂”。

再看橋中心的小廣場的休息長廊,一共有10個大理石座椅,大理石座椅上方有4個大燈籠,大燈籠也是10組。平均每個小格格,也是每個大理石座椅上都有4個大燈籠,呈弧形,最側邊還掛著一個大燈籠。

好了,讓我們再去其它地方看看吧!

元宵:賞燈上

到了大廣場中間,只見一個大燈籠,大概是我的10倍,大燈籠上邊掛9個小燈籠。大燈籠中間有一頭麒麟,麒麟代表祥瑞,而麒麟兩側剛分別有一隻仙鶴守護。仙鶴旁邊是一對小兔,小兔手中抱著一個金元寶,小兔側邊還是一對仙鶴。大主體後邊則還有一些禮品,炮竹,對聯福字等。其實,這是一輛花車!它的主題是“玉兔送福”。

元宵:賞燈下

別隻顧看中心的,我們還有一些小兔在草坪上愉快地玩耍呢!

草坪中心有一對兔子,兔爺爺戴著一副小眼鏡,向大家“恭喜恭喜”,而兔奶奶卻提著一個果籃,可能在發給小兔們吧!瞧!兔奶奶旁邊有兩隻小兔,一隻小男兔一隻小女兔,小女兔手拿一個蘋果,哦,這是兔奶奶給她的吧!小男兔則一邊笑,一邊拿著燈籠想去看看元宵節到底怎樣熱鬧呢!而兔爺爺身旁有三隻小兔,兩隻小女兔,一隻小男兔。看!兔奶奶也給了那小女兔蘋果,她正開心地笑呢!另一隻小女兔則坐在她最愛吃的大蘑菇上戴著大紅蝴蝶結,笑嘻嘻地想說些什麼。那隻調皮的小男兔手拿一串鞭炮,也不怕把自己給炸嘍!膽子真夠大呀!

旁邊還有一些小兔子我就不再一一介紹了,花燈多極了,下次有空我再帶你們去親眼看一看!

家鄉元宵習俗作文2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1、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2、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的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樑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3、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家鄉元宵習俗作文3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春節過後,元宵節是最值得紀念的節日。

——題記

人們在春節的爆竹聲後,在走親訪友後,又各自忙活起來,因為要迎接又一個熱鬧的節日——元宵節。

元宵節這天,剛到傍晚,寂靜的村子便鑼鼓喧天,熱鬧非凡,村民的心也隨之沸騰起來。聽到了這盼望已久的聲音,小孩子更是歡呼雀躍、心花怒放。

農家院子平日裡一般只有自家人進進出出,可現在不同了,左領右舍走家串戶。製作精美的、多姿多彩的花船、花車、彩馬停滿了院子,人們觀賞這五彩繽紛的藝術品,個個讚不絕口。

隨著夜幕的降臨,花船和花車上的蠟燭由孩子們點亮了,漆黑的夜晚霎時變得油光溢彩。燈會開始了,又唱又跳的花旦們乘上了花船、花車,也有騎著彩馬的,還有挑著花燈的,如衝鋒號一樣的'聲音一響起,花燈們便開始遊行了,浩浩蕩蕩的向前進發。村民們扶老攜幼,跟隨那人流前行著,擁擠著,歡騰著。村民們在這時都呈現出不同的面孔,充當著不同的角色,他們載歌載舞,盡顯優美姿態,精彩的表演給人們帶來了歡樂,給家鄉帶來了美感和動感。

閩劇一直是村民們引以為傲的一道大餐,家鄉元宵節的閩劇並不是固定的一個點、並不是在一個狹小的舞臺上,而是隨著花燈每過一條街道,便停下來在臨時搭建的舞臺上表演一番。因而,我們稱它為“流動的舞臺”。我們總愛同舞臺一起浪漫在花燈中。舞臺上的紅黑綠黃、閃躲騰挪,無不展示著家鄉的底蘊。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演員們”從來沒有刻意去學什麼,大家都是跟著感覺走,可表演起來一點也不含糊。

家鄉的元宵節,不但鬧出了村中的喜氣洋洋,也為新的一年鬧出了希望,為村民們鬧出了五穀豐登,鬧得人們個個笑逐顏開、春光滿面、精神抖擻。元宵節過罷,勤勞的人們又都走上了田埂,登上了漁船……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