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清明節作文800字(精選10篇)

來源:才華庫 2.79W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都經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是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家鄉的清明節作文800字(精選10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家鄉的清明節作文800字(精選10篇)

家鄉的清明節作文1

清明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106天。中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曆書》:“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之說。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依然盛行。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放風箏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我家鄉的清明節主要以掃墓為主。今年的三月四日,我們一家四口人像往常一樣,一大早就坐車回老家——長樂祭祖掃墓。這一天,天氣陰沉沉的,偶爾還伴著細細的小雨。我們有的扛著鋤頭,有的提著祭品,有的拿著鐮刀,一路走上山來。山上的空氣尤其的新鮮,放眼望去滿目蒼翠,真個心曠神怡啊!我們順著彎又陡的山路,連走帶爬地來到山頂,終於來到了爺爺的墳前,我們要給敬愛的爺爺掃墓了。

奶奶和媽媽忙著給爺爺上香,擺祭品,我和爸爸負責清除墳上的雜草。“正正,你割得真認真呀!”媽媽誇讚我道。可我一根草也沒割斷過,真是不好意思。

一眨眼的功夫,山上便多了許多上墳的人們。時近中午,我們上好了墳,收拾好東西就高高興興地下山了。這時又下起了牛毛般的春雨,媽媽便教我念起了唐代詩人杜牧寫的《清明》一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家鄉的清明節作文2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唐代大詩人杜牧的千古名句,似乎讓清明節帶上了永遠抹不掉的憂傷情調。可是,從小到大在我的記憶中,我們家鄉過的每一個清明節都洋溢著快意融融的氣氛。

我的家鄉在青海省樂都縣的一個小村莊,村裡每年清明節前一天,男女老少都從四處趕回來,家家團聚,殺雞宰羊煮肉,準備踏青祭祖。

清明節的前一天,各家的婦女們就將殺好的就雞用繩子捆成俯臥狀煮好,還要準備許多第二天吃的食物;老人們還要剪很多的紙錢和紙吊用竹竿綁好備用。清明節這天早上,吃過早飯,小孩們就打起紙吊和大人們一起向山上走去。聽奶奶說這種紙吊的作用和紙錢是一樣的,是供死去的人們在天堂買東西用的。現在條件好的人家也買一些印好的紙幣燒給死去的親人,表達人們對逝去的親人的崇敬和懷念。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是祭祀逝者的一種活動。清明節又稱踏青節,按陽曆來說,他是每年的4月4日至4月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踏青的好時候。所以,清明時節人們踏青掃墓兩不誤。

“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清明節這天,人們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紙吊等物品,一路上聽著鳥鳴,欣賞著山色美景,有說有笑的來到墓地,為墳墓除草,培上新土,再把黃紙密密地壓在墳頭上,把紙吊插在墳頂上,然後在墓前點上香,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鳴鞭炮,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有的家族覺得這樣祭祖不夠盡興,就乾脆在祖墳前“野炊”。男女老少傾巢出動,抬著豬羊雞肉,挑著新鮮蔬菜,端著大鍋小盆,來到墳前開灶做飯。年輕人們分工合作,有條不紊;小孩們悠閒地放風箏,捉小蟲;老人們則在旁邊指點,自得其樂。山野上紙旗飄揚,香菸繚繞,鞭炮聲在山谷傳響。有時相鄰的幾家還把自家好吃的東西送來相互交換,一派其樂融融的快樂景象。

家鄉的清明節,給我帶來很多的啟示,團結、和諧、和睦。我們要好好的生活,熱愛家鄉,熱愛環境,熱愛大自然留給我們的一切……

家鄉的清明節作文3

春天來了,我們迎來了一年一度的清明節。

清明節一到,一般都會下濛濛細雨,所以有“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但不管天下不下雨,人們都會上山拜墓的。當然,我們家也不例外。一大清早,媽媽、爸爸就把還在睡意濃濃的我從床上拉了起來,二話不說,拉著我就往外跑。我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問:“今天是什麼日子?幹啥這麼早就起來,我還沒睡夠呢?”,媽媽笑著對我說:“你忘啦?今天是清明節呀。”,“什麼?今天是清明節!”我欣喜地望著媽媽,媽媽就說:“是呀,還不快走!”,“沒問題!”就這樣,我們一家人踏上了祭拜親人的旅程。一路上,我可沒少看見祭拜親人的人們,只見他們有的提著火鍋,有的'拎著大包小包的東西,還有的拿著香氣四溢、美味可口的食物。我見了,好奇心油然而生:大包小包的東西是什麼呢?那些祭拜親人的人為什麼拿著香氣四溢、美味可口的食物呢?,於是我請教“百科全書”---爸爸。爸爸說:“食物是獻給死去的親人的,大包小包的東西是紙做的給不在世的親人的“金子”、“銀子”。過了一會兒,我們上了山,只見好幾個親朋好友早已等候在墓地那兒了。看見我們來了,就說:大家開始吧!。於是,我們分成三組,我和哥哥負責把帶來的花種子種到墓旁的土裡,媽媽和舅母找來柴禾負責燒火做飯,爸爸、舅舅、叔叔負責清理墓地。小組分好了以後,爸爸一聲令下“各就各位”,於是大家就開始幹活了。我和哥哥先用小鐵揪鏟了好幾個洞,把花種子一一撒入洞內;媽媽和舅母把找來的柴禾點燃,又將火鍋放在上面,倒入適量的水,待水開後將食物放入鍋內。一會兒,一頓美餐就出來了,爸爸、舅舅、叔叔也把活幹完了,於是大家把一些食物打出來,用紙盒裝著,放在親人墓前,然後磕了頭跪拜。磕完頭後,大家又回憶起去世親人在世時候的事,想著想著,不由得淚流滿面。這時,一股香味飄來----該吃中午飯了,於是大家吃起美味的食物,可臉上卻沒有笑容。吃完飯,我們就下山了。這就是我家鄉的清明節,我想:但願我和哥哥種的小花快點長大陪伴在親人身旁!

家鄉的清明節作文4

關於清明節,許多著名的詩人寫下了很多有名的詩篇,其中有這麼一句話:“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表明清明節前後陰雨綿綿,路上行人紛紛回鄉祭祖,寄託對先輩的哀思。

4月5日是我國傳統的清明節。這天,我和爸爸、媽媽也回到了老家。一路上車來人往,祭祖的人們從四面八方趕回故鄉。我們走了很長時間的山路,終於到達了山腰的祖墳。野花遍地都是,紅的、黃的、粉的、紫的,蝴蝶和蜜蜂在花間飛來飛去,風中送來陣陣花的清香;小草隨風搖擺,像在向我招手;周圍的松樹上結了好多松果,小松鼠竄上竄下,還偶爾偷偷看看我;鳥兒在空中發出清脆的叫聲……好美啊!

老家上墳有很多儀式。我們在家族中長者的引導下先去拜山神,聽說以前是要到山上做飯的,現在為了保護環境,都在各自家裡準備好貢品,再上山祭拜。我看到四老太從揹簍裡拿出事先準備好的貢品,有雞、有魚、有糖、有茶、有香菸,還有香和紙錢,她嘴裡唸唸有詞,說著許多祝福的話。接著是分頭到自家墳上祭拜,我們也到了太太的墳前。前年太太因生病去世了,太太是個很慈祥的人,一直很疼愛我,想起太太對我的好,我心裡好難過,我好想念她。四老太領我們先把墳周圍的雜草除乾淨,我和哥哥、姐姐們找來松枝將墳周圍的地方打掃乾淨,接著四老太又擺上貢品,我們開始祭拜太太了,先是爺爺、奶奶,接著是大爹、大媽,然後是爸爸、媽媽和我,最後是叔叔、阿姨們,我在心裡默默祈禱,希望太太在天堂能過得快樂和幸福。

祭祖儀式結束了,下山時,我看見幾乎每個人手裡都拖著一枝松枝,有的揹簍裡揹著一些松果,沒有人空著手下山。我奇怪了,問爸爸:“為什麼下山時每個人都要帶點東西回家?”爸爸說:“農村裡有個說法,清明節上墳,返回家時,帶點柴火回家,這叫‘空手出門,飽柴回家’。‘飽柴’的美好寓意就是‘飽財’這是大家的美好願望,希望財源不斷,生活美滿。”哦,原來如此!

下山的路上,小鳥還在我身邊歌唱,小花和小草還在向我招手,可我無心留戀周圍的美景,帶著對太太的思念我下山了,我在心裡想:“太太,我明年還會再來看您的!”

家鄉的清明節作文5

我的家鄉在格爾木市河西農場,我們這裡的風景雖稱不上秀麗壯美,但也是四季明朗,各具千秋。

春天,小草從地下探出頭來,微笑著窺探辛勤耕耘的人們;夏天,金燦燦的油菜花,滿樹的沙棗花,香味瀰漫著整個村子,彷彿置身與花的海洋;秋天,收穫的喜悅洋溢在每個人的臉上,飽滿的麥粒、小紅燈籠似的枸杞是這裡最美麗的風景;冬天的這裡到處一片白茫茫的,下雪的時候,銀色的冬裝更加增添了這裡的寧靜與和諧。

冬去春來,萬物復甦的時候清明節也就到了,沉睡的大地也喚醒了人們心底最深沉的思念。從我記事開始,母親每年的清明節這天都要帶著我,拿著黃色的紙錢,備上好多好吃的給爺爺上墳,說是去看望爺爺,給他老人家送些好吃的,送些錢去。雖然我不太懂這樣做爺爺會不會收到,這樣的錢管不管用,但我願意這樣做。

爺爺的墳在山那邊,離家有些距離,媽媽舅舅們總是聚在一起開著拖拉機去,坐在車上的我起初滿心歡喜,好像趕集一樣,看到媽媽的臉上比較凝重,我便再沒有了高興的感覺。顛簸了一會兒,到了爺爺的墳了,媽媽舅舅們便拿出帶著的鐵鍬往爺爺的墳上添土,嘴裡還不停的說著一些我聽不太懂得話,這時我發現遠處山上也有人像我們一樣,來上墳祭奠的人家。山上多處飄著的青煙,夾雜著濃濃的柏香味,也讓我隨著風飄到了爺爺的記憶中,想著爺爺小時候對我的疼愛,爺爺的慈祥、和順,一種說不上的難過湧了上來,跪在爺爺的墳前,聽著媽媽對爺爺的叨唸:爸,你在的時候沒吃上啥好的,一輩子省吃儉用,現在好了我給你做了好多好吃的,你慢慢吃,還給你捎去了好多錢,別省著缺啥買上,買點高檔的煙抽著,那樣不傷肺,……此時的媽媽的眼裡沁滿了淚花。我也好想哭,我也好想念爺爺啊。

風吹大了,像是知道了我們的哀思,伴著下起了點點的雨滴,我的心裡在吶喊:爺爺啊,你在那邊要過的好好地,我會想念你的,我會好好學習,我會把對您的想念全部寫進心裡,好好的愛護媽媽爸爸,成為您的驕傲。不知不覺天下起了大雨,真的是: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家鄉的清明節作文6

家鄉清明節的主旋律就是掛青。掛青的內容有打紙錢,做掛青餈粑,上墳山祭祀,吃掛青酒。

打紙錢

紙錢是掛青的主要祭祀品,在墳頭紙錢燒得越多,老祖先們就越有錢用,也表示子孫們越孝敬。所以有的人家在準備掛清的前幾天就開始打紙錢了。打紙錢也很有講究的:紙一定要是土紙,摺疊後再用錢銼打空,每一張的錢挫印只能是單數,打紙錢一定要男丁動手,因此我回家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打紙錢,這一件事做好了,其他事才好按順序做起來。

做餈粑

清明節做的餈粑主要用作掛青,所以也叫做掛青餈粑。做餈粑就是女人的活兒了。做餈粑的主要用料是糯米和結米,如果要做成黑餈粑,還得加上野菜水牛花。所有原料都要磨成粉狀,用水攪拌均勻後,揉成團,再包上白沙糖或肉團,在火上蒸上一個小時就可以食用了,但剛出鍋的餈粑不能吃的,要祭祀完以後才能食用,否則是對祖宗的不敬。

上墳山祭祀

家鄉的掛青有著嚴格的風俗禮儀的,選取時間有規定,則二月清明掛後,三月清明掛前。掛青的人員通常是家庭的男丁,嫁出的女兒不允許去掛青的現場的。來到祖先的墓地後,先擺供品如燎熟的豬肉,農家米酒,農家茶,新鮮糖果,再裝好紅燭,點好香火,接著大哥跪於墳前,手執錢紙,邊向祖先告慰邊焚燒錢紙,殷請祖先對後人加以庇佑,告慰完成後,便是安排鳴炮,頓時炮聲響徹雲霄,驚動山谷。最後,眾人修整祖墳、清除雜草、樹枝、掘取較好的草皮覆蓋於祖墳之上,完成後大家便一起品嚐祭品,由年長者講些先人事蹟,激勵一番後人,就一同下山。

吃掛青酒

男丁們掛青回來後,女眷們早就把各種佳餚準備好了。有雞肉、鴨肉、鵝肉、都有是家養的土雞、土鴨,還有自己捉的泥鰍,時令小菜,這時誰有炒菜的好手藝都可以露一手,我也不推遲,下廚炒了鴨肉和鵝肉,這時整個堂屋飄蕩著菜香味,逗得大家垂涎欲滴。這時,二哥也不示弱,爭著要炒泥鰍,我也樂呵呵地退出的廚房,因為嗆人廚房實在讓人受不了,再呆下去滿桌的好飯菜就無法吃下去了。

觥籌交錯中還是二哥炒的泥鰍最受歡迎了,沒有誰提到我炒的雞和鴨,我有一點失落,但我想今後會練好功夫,把菜炒得更好。飯後一家人一起談家常,說心事,其樂融融。

家鄉的清明令人難忘。

家鄉的清明節作文7

在我們家鄉,清明節有吃素食的習俗。每逢這一天,家家戶戶的男女老少,還有孩童都會傾巢出動。攜帶挖野菜的傢什(籃子、小鏟)去湖地的田野邊、麥地的田埂上、菜園的畸梗上,去挖一種叫“薺菜”的野菜來食用,以此來過一個清氣的“清明節”。

薺菜的藥用價值很高,它的根、花、子、均可入藥。具有明目,清涼,利尿,治痢的藥效。花和子可以止血,治療血尿,腎炎,高血壓,咯血,痢疾,麻疹,頭昏,目痛等症。它的藥用功效最早還是從村中老中醫先生傳說來的,然在清明這一天,家家戶戶食用這一野菜的習俗卻流傳了很久,很久。

至於這種傳說是否有一定的科學依據,鄉親們都沒有去證實過,然這一習俗卻是流傳下來了。薺菜的吃法,家家戶戶也是不一樣。有包水餃的,也有煎雞蛋吃的,也有涼拌吃的,不管怎麼吃法,但薺菜的野味都在嘴中品嚐,只有煎鍋雞蛋的薺菜會在村中酒館的飯桌上野味飄香。

家家戶戶的午飯基本上都是這樣過來的。等到午飯過後,人們才會走出家門,買上兩刀上墳紙,在家中備置一些酒食、冷盤飯,帶上上墳填土的鐵杴,陸陸續續趕到村中西南夾老祖墳地膜拜燒紙,以此方式紀念先祖。整個下午,你會聽到鞭炮的震鳴聲、看到墳前燒紙的火苗在林中傳遞的呼呼聲,還會看見人們揮掀填土飛揚的壯觀場面。偶爾也會傳來幾聲啼哭的聲音!

“清明時節雨紛紛,行人路上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是蘇牧的一首清明詩,以此描寫人們清明節祭掃先祖墳墓的的景象。然今年家鄉的清明節,遠遠沒有看到清明雨,但祭掃的場面依然是那麼壯觀!尤其是晚輩對先祖的思念和寄託下一代的情思,總是遊離在迴歸故鄉的親人期盼中。在我的腦中,恰然有了一份清明時節關於家鄉的清明的季節圖:“清明時節不見雨,期待後人承先祖。墳前燒紙寄情思,林(墳)中填土有萬語。”

離開故鄉,走在村中大街的時候,仍然聞到野味飄香的“薺菜”的絲絲味道,也看到忙碌的人們從墳地填土回來的泣喪神情,還有不時落淚的家人。只有孩童歡蹦的嬉笑著,跳躍著,給這個清明節帶來“不相協調”的音符,然對孩童的祝福和期盼卻深深的寄託在這一輩人的身上。

家鄉的清明節作文8

在濃濃的思念中,迎來一年一度的清明節。伴隨著和煦的陽光,我們一家人乘車回到家鄉――安徽長豐去掃墓。真沒想到已有四家人趕到了爺爺家。

從外地趕往爺爺家的人越來越多,每當此時爺爺總會滔滔不絕說起他的父親,他的哥哥,以及他爺爺們的一些事。爺爺的父親在兄弟中最小,他善良,大度。五十年代,國家興修水利,爺爺的父親在修建水庫中,整天拼命幹活,由於缺糧,飯也吃不飽,最終死在施工現場,那時他還不到50歲呢。每當爺爺說起,聲音總會哽咽,眼圈不由得就紅了。接下來爺爺就會說起他的哥哥,爺爺說他的哥哥是個難得好人,為人和善厚道,個子不高,慈眉善目,整天笑眯眯的。一說到他的哥哥,大家就七嘴八舌,紛紛說個不停,只見媽媽說:“大伯伯真好,那時我在合肥上學,就住在他家,他不僅給我做好吃的,還時時牽掛我的安全,只要放學晚回家,他就在馬路旁焦急地等待著------”媽媽說著眼圈就紅了,看來這位爺爺真是德高望重,永遠活在親人們的心裡。

等人到齊後,我們家族老老少少一行三十多人在爺爺的帶領下來到墳場,墳場煙霧嫋嫋,有的墳上已披上了紅紅的“新衣”——那是一串串炮竹爆炸後所留下的碎紙片。”我們來到祖墳旁,大家就忙碌起來,小孩女士們折草紙,其他人往墳上推土,爺爺選一塊堅硬的草地,用鐵鍬挖出一個圓圓的如同大碗狀的土塊,據說這叫墳帽。聽說一個墳裡葬了幾個過世的人,就戴幾頂這樣的帽子。做完了這些,就開始燒紙放炮,頓時墳的上空紙灰飛舞,我出神地看著,我似乎看到了那位慈祥的爺爺正衝我笑呢,我雖然沒有見過他,可對他一點兒也不陌生。我想做一個善良對人有幫助的人,活著時受人歡迎,令人尊敬,死後同樣也讓人懷念。因此我決心向這位爺爺學習!最後我們所有的人都得跪下磕頭三次,我想我的祖輩們活在那個年代,吃不飽穿不暖,有的甚至被餓死,和他們比,如今的我,如同活在天堂一般,我是多麼幸福啊!我一定要好好學習,好好做人!

家鄉的清明節真令人難忘,我愛家鄉的清明節!

家鄉的清明節作文9

時令到清明。空氣裡到處瀰漫著清明的氣息,生機和活力脹滿了大地、天空,殘冬的印痕一掃而光。春天將五彩繽紛的顏料四處潑灑,或高或低地把濃彩塗抹,追求鮮豔俏麗,萬物祥和而生動。風兒來了,燕兒來了,花兒笑了,柳絲長了,河水漲了,蛙兒鳴了,風箏飄了。

家鄉清明節的習俗,除了掃墓、吃青團,還可以踏青、放風箏。

吃青團

清明節這一天早上,我早早地起了床,只見桌上擺了好幾個綠油油、香噴噴的青團。咦?爸爸媽媽並沒有買青團,那麼這青團是哪裡來的呢?我腦子裡閃出一個大大的問號。正疑惑間,媽媽從廚房裡笑著走出來,說:“還愣著幹什麼?你爸爸的同事新做的青團,快來吃吧!”“噢!太好了!”我歡呼一聲,馬上坐到桌子旁。我拿過一個青團,細細的打量著。這個青團大小適中,淡綠色的表衣散發著濃濃的清香。好像正在向我招手:“嗨!快來吃我呀!”我吞了吞流出來的口水,輕輕地咬了一小口,一股濃郁的清香頓時撲面而來,我顧不上形象,大口大口地吃了起來。“小心點,別噎著。”媽媽溫柔的叮嚀和甜甜的豆沙一起流入我的心田,我覺得好幸福。

踏青

儘管“清明時節雨紛紛”,但這並不妨礙百花齊放。金燦燦的油菜花,紅豔豔的桃花,雪白雪白的櫻花……走在幽靜的小路上,各種花爭奇鬥豔,馨香四溢,會讓你有種置身仙境的感覺。瞧這高貴的玉蘭花,嬌美的花瓣,優美的花型,純潔的白色,仿若是天工神匠用潔白無暇的美玉琢成的稀世珍品;再看這美麗精緻的櫻花,宛若是天上的仙女降落人間;又向遠處望,成片成片金黃的油菜花隨風飄曳,微笑著向你招手。試問,你能抗拒這樣的誘惑嗎?遊人們一個個都到花田裡去拍照。清明,是踏青的好時節。

放風箏

清明時節,風箏難耐寂寞,乘風而起,或紅或黃,綻放於藍藍的天空,如魚得水,俯仰漫遊。放風箏也需嫻熟的技巧。手中線扯得越緊就越靈活,逆風而舞的風箏就越是舒坦得意。如果你手忙腳亂,手中絲線失控,風箏就會不知所措,像失靈的飛機轉眼就會調頭栽下來。風箏是淘氣的娃娃,你摸準了它的性情,任你將繩兒怎麼扯動,它都會在空中嬉耍,為你表演,讓你隨心所欲。放風箏,是一個快樂的遊戲。

家鄉的清明多姿多彩,我愛家鄉的清明。

家鄉的清明節作文10

時令到清明。

家鄉的空氣裡到處都瀰漫著春天的氣息,殘冬的痕跡一掃而光,春天將五彩繽紛的顏料四處潑灑,追求著鮮豔與俏麗。萬物和祥生動。風柔了,燕來了,花兒笑了,河水漲了,蛙鳴叫了。我分明感覺到了春天婀娜多姿的俏姑娘在向我們走進。

我們這清明節的風俗,去祭拜祖先。

我們腳下踏著的這塊泥土,他們很滋潤肥沃,繁衍了一代又一代的樹木,我同大伯他們一起來到奶奶的墳前,我默默祈禱著:奶奶,希望你能保佑爸爸的手能儘早康復。我看到了火焰在我眼裡冒出了慈祥與安寧,奶奶,您聽見了我的心聲了嗎?天空下起了小雨,我的眼睛也有些朦朧,似乎想讓淚和雨滴一起融入這片地中。最終,我們磕了幾個頭便回家了,我有些不捨:奶奶,我想您了,您在另一個世界過得還好嗎?……

接著我們又去祭拜了爺爺,爺爺碑上刻著有我的名字,記得小時候來給爺爺上墳,我都好奇為什麼碑上刻得只有哥哥姐姐的名字而沒有我的。爸爸就對我說:“那是因為你那時還沒有出生。”我哭哭鬧鬧硬要爸爸把我的名字也給刻上去。現在,終於有了。爺爺很早就去世了,連我最大的姐姐也都沒見到爺爺長什麼樣子。但是我想肯定是和藹可親的。我給爺爺磕了幾個頭:爺爺,您也要保護爸爸的手儘快康復……

一天的祭拜也告一段落了。但是今年的清明節比以往的要冷清許多。爸爸也不能回來,一陣風吹過,刺進我的骨頭,我趕緊縮的緊緊的……

第二天,我又和我的舅舅們來到了外婆墳前。炮炸轟轟的炸著,嚇跑了我的悲傷和煩惱,外婆墳邊的幾棵樹青青的像能擠出綠汁,我想姥姥以前年輕的時候是否也像這麼青春活力,對外婆的那個請求:外婆,保佑爸爸的手儘快康復,一家平安……

有時清明節,儘管每次都是祭拜的這些祖先,但是我們卻從沒偷懶,因為他們曾經為這些他們摯愛的土地所養活的。而現在他們過世了,依然要忠於這片土地,願意把他們的身體同這些土地連在一起,去更好的滋潤下一代。

一個天國裡,是他們對我們的保護,這個世界裡,是我們對他們的祈禱。下一個清明節,我還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