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話題作文:遊魯迅故居

來源:才華庫 1.94W

篇一:遊魯迅故居

魯迅話題作文:遊魯迅故居

認識魯迅是因為我讀了他寫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暑假,我們全家去了紹興,首先就去了魯迅的故居。魯迅的家可大了,七拐八彎的,好多屋子,我們繞過正廳,後面有一個園子,那就是百草園,魯迅小時候的樂園。園裡鳴蟬在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

在魯迅屋子前的庭院裡,有幾尊銅像,一邊是和藹的繼祖母搖著扇子,給魯迅講“貓是老虎的師傅”的故事,而一邊的魯迅呢?雙手託著下巴,正聚精會神地聽著。我也忍不住,看見邊上有張空凳子就坐了上去,一下子,彷彿沉浸在繼祖母的故事當中。

出了魯迅故居 ,沒走幾步就到了三味書屋,是魯迅讀書的地方。屋中間掛著一塊匾:“三味書屋”,匾下是一幅畫,畫著一隻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一棵古樹下。旁邊就是魯迅上學時的座位,上面還有他刻得“早”字。“早”是有故事的,有一天,魯迅去給父親買藥,遲到了,老師罵了他,魯迅沒有說情況,就在桌上刻了一個“早”字,從此,魯迅就再也沒遲到過。

我想:魯迅之所以能成為大文豪是因為他從小就對自己要求很高,平且有很強的自制力。想到我自己,我不覺有點臉紅,以後,我也要向魯迅學習,嚴格要求自己,在學習上不怕困難,勇於挑戰。

篇二:遊魯迅故居

經過了幾小時的車程,我們終於來到了魯迅故里。 充滿著濃郁江南水鄉風情的大幅浮雕上,“魯迅故里”四個大字蒼勁有力。頓時,一個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的形象在眼前浮現出來。 走進街巷,隨著擁擠的人流,我們來到了魯迅紀念館。這是一個古色古香,又不缺乏現代氣息的建築。“紹興魯迅紀念館”幾個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走進大門,一眼就看到了魯迅青銅像,它比真人還高大,坐在一把扶手椅上,左手抱右手肘,右手搭在扶手上,表情嚴肅而不失親切,深深的眼袋,似乎是他憂國憂民的證明;他仰望天空,好像是盼望祖國的明天更加美好。“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幾個瀟灑的金字寫在了銅像旁邊的牆壁上,是魯迅一生的寫照。在館內繼續參觀,我們瞭解到了魯迅坎坷的一生:由一個封建士大夫大家庭的長房長孫,變成了一個破落戶子弟。家庭所遭受的一系列重大變故,使少年魯迅飽受人間冷暖、世態炎涼,認識到封建社會的腐朽和沒落。1902年,魯迅赴日留學,學習醫術,因深受資產階級民工革命浪潮,積極投身於反清革命的洪流之中,並立下了“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誓言。1906年,魯迅看到國內同胞的愚弱,毅然棄醫從文,先後發表了好幾篇小說,如《狂人日記》、《阿Q正傳》、《藥》……以此喚醒國人麻木的靈魂。看到這裡,我對魯迅更加敬佩了。 接著,我們又連續參觀了百草園、魯迅故居、魯迅祖居……但我最想參觀的還是三味書屋了。 “出門向東,不上半里,走過一道石橋,便是我先生的家了。從一扇黑油的竹門進去,第三間是書房。中間掛著一塊匾道:‘三味書屋’。”三味書屋是幾十年前的書塾。聽身後的導遊說:“三味意為:讀經味如稻樑,讀史味如餚饌,諸子百家味如醯醢。”匾下桌臺上擺著一副活靈活現的《鬆鹿圖》,畫上古樹底下伏著一隻梅花鹿,那是當年學生行禮的地方。兩邊的柱子上還有一副對聯:“至樂無聲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讀書。”大概就是說明了生命、讀書的真諦吧。東北角便是魯迅用過的一張書桌,書桌上刻有一個“早”字,我從課本上了解到:當年魯迅父親生了病,魯迅為了照顧父親,上學遲到了。素以品行端正、教書認真著稱的壽鏡吾老先生嚴厲地說了這樣一句話:“以後要早到。”魯迅沒有說什麼,只是默默地在書桌上刻了一個“早”字。從此以後,魯迅就永遠沒有遲到過,並時時早,事事早,奮鬥了一生。 走出三味書屋,天氣炎熱得很,我們便找了一個小吃店坐下,吃著金黃、香噴噴的臭豆腐,品著凉滋滋的冰綠豆湯,想著魯迅給予我們的道理,心情無比舒暢……

篇三:遊魯迅故居

離開了柯巖 魯鎮 鑑湖,大約坐了五十分鐘的車程,我們來到了紹興市區參觀魯迅故居。

讀過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課文後,我一直期待這能到紹興,參觀魯迅童年的家,感受這無窮無盡的童年樂趣。

灰色的天空下,這裡的一切都是黑白色調,白牆黑瓦的房屋,黑灰色的屋簷,淺灰色的路面,還有烏篷船上那些穿這白上衣和灰長褲的船伕,我忽略了周圍服裝鮮豔的人們,來到這裡,只感受到那濃濃的文化氣息。

沿著窄窄的小路走進三味書屋,這就是魯迅小時候讀書的地方,也就是壽鏡吾先生的書塾,書塾並不大,也比較簡陋,魯迅小時候坐在一個靠牆的位置讀書。三味書屋還有一個後園,魯迅在文章中也提到過,在讀書閒暇之餘,這個後院也給了他不少樂趣。然而,這只是一個很小的園子,種著一棵古樹,看起來無聊至極,更談不上什麼樂趣。

出了三味書屋,接著,我們又參觀了魯迅故居和故居中在魯迅筆下生動有趣的百草園。魯迅故居並不怎麼特殊,只是一個平凡的條件較好的人家,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平凡的地方走出一個如此偉大的巨人。比起三味書屋的後園,百草園相對要大得多,那些樹木到現在都已是參天大樹。這的確是個不錯的園子,但也是一個相當普通的園子,我覺得這還不如我家邊上的小園子,我怎麼也找不到這裡能有這麼多的樂趣,我想,魯迅筆下的那些快樂,就是童年,是故鄉的家吧。

接著又參觀了魯迅紀念館後,我們便坐上了大巴,我總覺得有一些失望,偉人的故居就是這樣,並沒有什麼特殊,只是這位偉人賦予了它非凡的意義罷了。

篇四:遊魯迅故居

紹興似乎從古至今是一個出名人的`城市,也可以說,這個城市是以名人而新的。但是一踏上紹興,腦海裡便只有“魯迅”這個深刻的印象罷。也是因為魯迅,給紹興添上了些許濃郁的“書氣”。

紹興總會給予人一種“老夫子”式的感覺。在冬天裡,紹興可算是生冷的,只不過還帶一點清新,讓人從沉悶中釋放出來。昨晚的雪還未化完,便堆積在簷上。小水珠從中滲出來,極有聲韻地“嗒叭”垂下來。“橫眉冷對千夫指”的魯迅的孩提住所就坐落在紹興市區。第一次看見,真彷彿是幾十年前的古鎮,永不褪色的意蘊,與這日新月異的城市相映成趣。在魯迅故居的一條街上,有不少民間特色工藝品擺在那兒。還有瀰漫的臭豆腐的香味飄散,似乎再次強調了紹興的飲食特色。中間的水道上三三兩兩的停著烏篷船,似乎還在重現昔時的江南水鄉。不少戴著烏氈帽的遊客與老人穿插在人群中,別有特色。作文網:

在這個昔日的輝煌的大戶人家裡,雖是大年八年級,卻還是擠滿了前來探尋的遊客,不乏有聞名而來的老外。魯迅的故居已大部分被修建,只留下故屋裡的木板中的裂縫去探個仔細了。最真的,還是魯迅故居里破損不堪的椅子,還有不成樣子的一觸即崩的棉絮,還有魯迅睡過的木床,反應著當年這個偉大的歷史人物的點點滴滴。我們還從被從遠處“搬”來的三味書屋中看到了魯迅所用的課桌與椅子,桌子上的那個“早”已經依稀,只是那黑白拓片還在描寫著這一段“軼事”。則在“百草園”中,或許上面的雜草們已經做了幾十年的替更,但是那片土地還在,潔淨的輕紗一樣的雪把這方寸土地輕輕地蓋住,令人不禁想覺三尺土追尋當年魯迅的腳印。這時下起了淅淅瀝瀝的雨,從那連珠中,竟讓人品味出一段江南的氣息。更像是一幅水墨畫,掛在故鄉的記憶中。

魯迅走了,帶來了一撥又一撥或許永無止盡的來憑弔的人們,紹興的故居還在沉睡中,讓遊客忍不住多窺一眼,庸俗的土牆還在大話著上個世紀,如今,只能從一個個故事與猜想中,捫問當年時節。

一片屬於紹興的棕黃色,記憶中的人兒還在吃著茴香豆,喝著溫黃酒,安靜地聽著,屬於烏篷船的故事……

篇五:遊魯迅故居

紹興似乎從古至今是一個出名人的城市,也可以說,這個城市是以名人而新的。但是一踏上紹興,腦海裡便只有“魯迅”這個深刻的印象罷。也是因為魯迅,給紹興添上了些許濃郁的“書氣”。

紹興總會給予人一種“老夫子”式的感覺。在冬天裡,紹興可算是生冷的,只不過還帶一點清新,讓人從沉悶中釋放出來。昨晚的雪還未化完,便堆積在簷上。小水珠從中滲出來,極有聲韻地“嗒叭”垂下來。“橫眉冷對千夫指”的魯迅的孩提住所就坐落在紹興市區。第一次看見,真彷彿是幾十年前的古鎮,永不褪色的意蘊,與這日新月異的城市相映成趣。在魯迅故居的一條街上,有不少民間特色工藝品擺在那兒。還有瀰漫的臭豆腐的香味飄散,似乎再次強調了紹興的飲食特色。中間的水道上三三兩兩的停著烏篷船,似乎還在重現昔時的江南水鄉。不少戴著烏氈帽的遊客與老人穿插在人群中,別有特色。作文網:

在這個昔日的輝煌的大戶人家裡,雖是大年八年級,卻還是擠滿了前來探尋的遊客,不乏有聞名而來的老外。魯迅的故居已大部分被修建,只留下故屋裡的木板中的裂縫去探個仔細了。最真的,還是魯迅故居里破損不堪的椅子,還有不成樣子的一觸即崩的棉絮,還有魯迅睡過的木床,反應著當年這個偉大的歷史人物的點點滴滴。我們還從被從遠處“搬”來的三味書屋中看到了魯迅所用的課桌與椅子,桌子上的那個“早”已經依稀,只是那黑白拓片還在描寫著這一段“軼事”。則在“百草園”中,或許上面的雜草們已經做了幾十年的替更,但是那片土地還在,潔淨的輕紗一樣的雪把這方寸土地輕輕地蓋住,令人不禁想覺三尺土追尋當年魯迅的腳印。這時下起了淅淅瀝瀝的雨,從那連珠中,竟讓人品味出一段江南的氣息。更像是一幅水墨畫,掛在故鄉的記憶中。

魯迅走了,帶來了一撥又一撥或許永無止盡的來憑弔的人們,紹興的故居還在沉睡中,讓遊客忍不住多窺一眼,庸俗的土牆還在大話著上個世紀,如今,只能從一個個故事與猜想中,捫問當年時節。

一片屬於紹興的棕黃色,記憶中的人兒還在吃著茴香豆,喝著溫黃酒,安靜地聽著,屬於烏篷船的故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