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橋的作文三篇

來源:才華庫 1.17W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經過人的思想考慮和語言組織,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相信許多人會覺得作文很難寫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橋的作文3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關於橋的作文三篇

橋的作文 篇1

橋,石板橋、木橋、鋼架橋、斜拉橋,形形色色,各式各樣,它們的作用都是相似的,當你要跨過潺潺的流水時,它們總是靜臥著,但有時候,它們意義不同。

趙州橋,有1400多年的歷史,在漫長的歲月中,經過無數次洪水衝擊,風吹雨打,冰雪風霜的侵蝕仍金剛不壞,屹立不倒,巍然於河面上。它的弧形如同一張弓箭,由拱圈圍成,各個窄券的石塊間相互連成一體,橋面有欄檻望柱,宣洩洪水十分美觀。又雕有栩栩如生的龍獸,凝結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它不僅僅傳承著文明,它連起兩岸,縮短人們的距離。橋上橋下,夢迴隋朝,有太多太多的古老浮影。我好似看見有孩童手摘蓮蓬嬉戲玩耍;橋下乞丐乞討的身影被喧囂埋沒;有戀人兜兜轉轉在橋上重新相遇;又有懷才不遇的詩人暗自神傷。它承載血濃於水的親情,永遠不會落下帷幕,演繹了多少生命故事,它是一個觀眾,是一個好的傾聽者,千百年來,多少悲歡離合,只潛藏於心底,無知音可訴說。

人也是橋,從悠遠的古代到現代,科學急速發展的現在,有時如短小易朽的小木橋,總會遇風遇雨,總有脆弱的時候,不堪重負而落淚;人也是堅固耐用的水泥橋,總能在風沙的侵蝕後,拭去淚水,釋然面對,把膽怯隱藏,只讓人看到刀槍不入的自我;人還是一座斜拉橋,不斷創新突破自我,向科學文明的遠方走去。

橋,不會永垂不朽,但在人們心中,永遠會有一座生命、文明、歷史、藝術、情感的橋。

橋的作文 篇2

小時候,常聽老人說:“我走過的橋比你走的路都多!”那時我就在想,橋究竟是什麼呢?難道只是村西頭那用兩塊槐樹板架起來的上學時必須經過的“橋”嗎?

爸爸的背

8歲時的那個夏天,大雨滂沱,村裡本來就坑窪不平的小路更加泥濘不堪了。小河又漲水了,眼前只有一條發了瘋似的咆哮著的“黃河”。上學時必經的板橋被衝得搖搖欲墜,似乎要被河水吞噬了,怎麼辦?下午我還要考試呢!我急哭了。“別怕,爸爸揹你過去!”爸爸彎下腰,我趴在了爸爸的背上,緊緊地摟著爸爸的脖子,好溫暖,好安全。爸爸佝僂著身子,揹我蹚過河去。那時,我驚訝地發現,爸爸弓著的背,多像一座橋啊!

老師的眼

10歲那年,我到縣城上學,面對著一張張陌生的臉龐,面對著明亮而寬敞的教室,心裡緊張得“怦怦”直跳。我能適應這裡的生活嗎?老師會怎樣看待像我這樣從農村來的學生?我正在胡亂猜測著,一隻溫暖的手拍了拍我的肩膀,扭頭一看,原來是我的班主任。她微笑著,兩隻眼睛眯成了月牙形。“孩子,別怕,有什麼困難可以找老師,老師會幫助你的。”我感動得一個勁兒點頭。淚眼模糊中,我發現老師微笑的眼睛好像一座橋。

同學的情

13歲那年,我又到了一個新班級,課桌整整齊齊,教室乾乾淨淨。我拿起水桶去打水,碰上一個女生,她問:“你也是××班的吧?我來幫你。”我們手拉手去水房打水。回教室時,兩個人抬著這桶水,肩並肩地走著。我又驚異地發現,這畫面多麼像一座橋呀!

噢!原來橋就是父親的脊背,就是老師的眼睛,就是同學之間的友情。這橋是人生之橋,它美麗,感人,讓我覺得那麼溫暖!人世間多少濃濃的情,多少深深的愛,都需要一座座橋來溝通啊!朋友們,讓我們手拉手,架起人間最美麗的橋吧!

橋的作文 篇3

一橋飛架南北,“浙東唐詩之路”續寫新詩篇!

聽說老家新建了一座跨江景觀橋——天姥大橋,卻一直沒有機會去見識。趁著寒假回老家,我終於有幸一睹它的風采。

下了高速往國道開兩三分鐘,雄偉的天姥大橋就漸漸展現在眼前。隨著車流駛上雙向四車道的橋面,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那一根根粗壯的斜拉索和巨大的主塔,它們不僅承載了360米橋面的全部重量,更勾勒出一個引吭高歌的天鵝造型,與不遠處山頂上的天姥閣遙相呼應。奮發向上,一飛沖天,極賦象徵意義。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陪著爺爺散步到天姥大橋。五彩燈光把新昌江裝扮得像銀河一樣璀璨,而天姥大橋宛如一道絢麗的彩虹橫跨在江面上。赤橙黃綠青藍紫,七色燈光更迭變幻,“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李白的不朽詩句在空中緩緩呈現,高貴安詳的'“白天鵝”此時顯得是如此靈動而富有韻味。微風徐來,江水盪漾,流光溢彩的天姥大橋跳動著時代的脈搏,讓唯美與豪邁在這裡融匯,讓浪漫與情懷在這裡碰撞出新的火花。

望著悠悠江水,爺爺向我娓娓道來他心中的關於橋的回憶。半個世紀前,新昌江上幾乎沒有像樣的橋,鑿來幾塊較大的岩石,或挑來幾根粗壯的木頭,將它們穩定地立在江水中,上面鋪上幾塊木板,就成了一座簡單而又實用的橋,橋面窄得兩個人幾乎沒法交會。荷鋤的農民從這裡走向田園山坡,夕陽下牛羊由此返回。爺爺當年就是走過這樣的橋,然後到對岸搭車去杭州上的大學,到杭州差不多要花一天時間。1969年10月1日,新昌大橋終於建成通車,橋面兩側的石欄板上刻著當年的“網紅”——天安門、井岡山、延安、遵義,這是新昌江上第一座公路橋,小山城就此向世人揭開它美麗的面紗。改革開放後,新昌江上的橋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到我爸爸上大學時已有五六座了,去杭州的車程也縮短到四個半小時。而今天,我們從杭州開車回來所花的時間還不到兩小時,江面上的橋少說也有十來座,鼓山大橋、七星大橋、城西大橋……而最早的新昌大橋將被修復與改造成步行廊橋,成為城市的一處歷史烙印。

光陰似箭,如今這裡商貿雲集,遊人如織,“浙東唐詩之路”煥發出新的光彩。橋,不僅見證了歷史的變遷,更參與了城市血脈的構建,推動著它踏步邁向現代化。

遙想當年,夕陽下爺爺站在橋上,看到的是兩岸炊煙裊裊、雞犬相聞的景象。而今,我也站在橋上,看到的是岸上高樓林立,遠處萬家燈火,這何嘗不是一種幸福呢?祖輩們付出堅持與努力,修橋搭路,渴望走向遠方,如今留給我的何止是他們所搭建的那份便利,更給了我踩著橋大步走向未來的希冀與勇氣。哪裡有河,哪裡就有橋。哪裡有奮鬥,哪裡就有幸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