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習慣作文三篇

來源:才華庫 1.81W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作文吧,藉助作文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為了讓您在寫作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良好的習慣作文4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良好的習慣作文三篇

良好的習慣作文 篇1

有人說:“良好的習慣乃是人在其神經系統中存放的道德資本,這個資本在不斷地增值,而在人整個一生中就享受著它的利息。”因此,許多教育家都把少年兒童的習慣養成當成教育的第一要務,不少有經驗的教師也把習慣培養當成工作重點,抓住不放,直至習慣養成,因為他們體驗習慣養成能起到一勞永逸的作用。

那麼如何養成良好的習慣呢?

筆者認為,首先要打破習慣養成的神祕感。在一些人眼裡,沒有堅韌不拔的意志和艱苦卓絕的努力,,是不會養成好習慣的。他們害怕吃苦,害怕受挫,不能持之以恆地堅持下去,因而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久而久之,便產生出一種錯覺,只有成功人士才會有良好的習慣,而一般人不配談良好習慣的。最近筆者看過韓國人寫的一篇文章,大意是其實成功並不難。文章說,成功的人在給嚮往成功的青少年介紹經驗時,往往強調他們的成功之路如何曲折,如何艱難,使青少年望而生畏。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每天都在感受著成功,如做對了一道數學難題,想出了一個好點子。如果把這些成功感匯聚在一起,每個人都能成功,成功並不是想象的那麼難。正是這篇論文,鼓舞了韓國人追求成功的鬥志,才有了韓國六七十年代的經濟騰飛。我想習慣養成與追求成功具有同樣的道理。只要有意識地鍛鍊,我們每個人都會養成良好的習慣。

其次,習慣的養成在於多次的重複。著名教育改革家魏書生說過,同樣的事重複72次就可形成定勢。有位教師受魏書生寫作文體的影響,開始每天寫自命題日記,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覺得寫作象吃飯穿衣一樣成為一種精神需要。偶因外出沒有寫日記,便感到心裡空落落的,抽空也要補上,還清昨日的欠帳。選準要養成什麼樣的行為習慣,然後堅持經常性的重複,在重複中激發興趣,學有所得,越幹越想幹,最後就會到了“欲罷不能”的地步,有些人堅持一輩子記日記,完全是習慣使然。

第三,良好習慣的養成越早越好。正是因為習慣具有巨大的慣性,所以良好習慣的培養越早越好。因為在不經意間,我們每個人都可能形成一些不好的習慣,有些不良習慣無妨大礙,稍加註意即可。而有些不良習慣卻是致命的,可能會影響一些人的前程甚至一生的幸福。如有的人有愛議論別人是非的習慣,經常被人找上門來,鬧得心神不定,家庭不和。壞習慣一旦養成,想矯正就變得異常艱難,它會在毫無察覺的時候表現出來,令己頭疼,讓人生厭。如一些同志鄉音很重,儘管學著說普通話,但有時一不小心,鄉音便會“溜達”出來。所以要在孩子幼小的時候就應該制定良好習慣的養成規劃。

良好的習慣作文 篇2

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對於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是非常重要的。好的寫作習慣主要指多看、多讀、多說、多寫、多改。

一、多看

“留心各樣的事情,多看看,不要看一點就寫。” ——魯迅

多看,就是平時要對現實生活中的人、事、景、物要多觀察,發現它們的特點,抓住它們的本質。如《珍珠鳥》這篇課文,為什麼作者能將人的性靈賦予無知的小鳥,把珍珠鳥描摹得嬌憨可愛呢?正是由於作者細心地觀察著小鳥的一舉一動,才會用輕盈細膩、情趣橫生的語言勾勒出珍珠鳥的形象,如“可愛的鮮紅小嘴兒從綠葉中伸出來”,“紅嘴紅腳,灰藍色的毛,只是後背還沒生出珍珠似的圓圓的白點”。這種愛意的描寫,使人讀起來興味益濃。

那些作文時感到沒有什麼可寫的同學,他們的癥結就在於平時沒有留心觀察生活,沒有積累好寫作素材。因此要想寫好作文,一定要做生活的有心人,養成善於觀察的好習慣,勤于思考,多多感受體驗生活。大自然五彩繽紛,你是否認真觀察過月亮的圓缺、天氣的陰晴、大山的雄偉、小溪的潺潺、植物的構造、動物的習性……對於身邊的人和事更要細心觀察感悟。轟轟烈烈、驚心動魄的大事要關注,平平常常、司空見慣的一些小事也要注意,哪怕是一個細微的動作表情和細節都有可能成為我們寫作中極寶貴的材料。留心生活、勤於觀察是積累寫作材料的有效途徑。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可見養成多看常思的習慣是多麼的重要。

二、多讀

“讀是寫的基礎。讀得好,才能寫的好。” ——葉聖陶

由於社會經歷較少,對中學生而言,間接經驗的學習就顯得十分重要。在間接學習中,廣泛閱讀很有效。通過閱讀美文佳作,學生的視野開闊了,知識豐富了,大量的好詞佳句得以積累。讀是學習、吸收的過程,也是積累寫作素材的一種重要方式。 巴金在回憶他創作的基礎時,念念不忘幼時大量的閱讀。處於高齡的他還能熟背出多篇古文。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要想寫的好,就一定離不開大量的閱讀學習。著名財經作家吳曉波筆耕不止,每隔幾年就有本專著問世。在他看來,每寫一個字,就需要有17個字的閱讀量作基礎,畢竟人的腦袋不可能無緣無故產生思想和智慧。所以要培養學生的讀書興趣,讓他們養成多讀書、會讀書的好習慣。

三、多說

“作文就是用筆說話。” ——葉聖陶

說,是口頭表達;寫,是書面表達,二者關係很密切。就一般而言,說話流利的學生,他的作文常常較順暢,說話無條理的人,他的作文就較雜亂。

但這裡講的“說”,可不是隨便地說。在說之前一定讓學生想一想,我要說什麼,怎樣說,為什麼要這樣說;先說什麼,再說什麼,然後說什麼,不求句句斟酌,但大致輪廓一定要清楚。說完之後還要及時反思,哪些地方說的好,哪些地方還有不足等等。老師可以讓學生開展互評比賽,這樣既鍛鍊了學生“說”的能力,又明白了自己哪些地方觀察的不夠細緻,表達得不夠準確。對自己的觀察能力做了必要的補充,可謂一舉兩得。

四、多寫

“每天必寫,天天拿筆,哪怕是寫幾十個字也好。” ——老舍

任何技能都需要反覆練習,寫作也一樣,必須讓學生養成勤動筆的`習慣。部分學生之所以怕寫作文,一個重要原因是寫的少,練得不勤。可通過講名家初學寫作時的例子,幫助學生樹立信心,讓他們明白勤於動筆、熟能生巧的道理。

學生平時可以採用多種形式,如作文、日記、讀書筆記、評論、讀後感等進行練習,教師也可以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科學的訓練。訓練中,對學生的點滴進步都應給予鼓勵,對寫得好的習作要大力表揚,可用辦優秀習作展,向報社投稿等方式讓學生體會到寫作的樂趣,從而激發學生的寫作積極性,養成勤於動筆、多寫多練的好習慣。

五、多改

“寫完後至少看兩遍,竭力將可有可無的字、句、段刪去,毫不可惜。” ——魯迅

很多學生認為作文只要收筆,就萬事大吉了。就是從頭到尾看一遍都懶的做,更不必說進行認真仔細的修改了。俗話說,文章不厭百回改。只有反覆推敲修改,方能出佳作。修改是寫作的延續,是寫作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從本質上說,修改也是一種寫作,而且是一種高階寫作,成熟的作家都很重視文章的修改問題。如曹雪芹寫《紅樓夢》就“批閱十載,增刪五次”,托爾斯泰創作《安娜·卡列尼娜》前後經過十二次精心修改才最終完成。

《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養成修改自己作文的習慣,修改時能借助語感和語法修辭常識,做到文從字順。”老師要培養學生養成寫後修改的習慣。就一般文章來說,修改的內容與範圍主要有:首先立足全文全篇,看內容是否真實、觀點是否正確,是否合乎事理,有什麼紕漏,是否違背生活常識;看所寫材料是否恰當,有無多餘等;看結構是否合理,各段之間是否銜接緊密,有沒有可有可無的段落,有沒有過渡不自然的現象,段和段之間的內部邏輯關係是否恰當等;整體把握一下文章的語言特色、文面表達問題;然後是對文章的加工潤色工作。具體方法,老師可結合具體作文詳加指導。

除以上幾點外,養成認真書寫、規範行文的習慣,養成精於選材、善於剪輯的習慣等也是很重要的。良好的寫作習慣可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但這種習慣不是短時間輕易就能做到的,是需科學訓練、逐漸養成的。

良好的習慣作文 篇3

每個人都會生病,有大病還有小病,種類有嚴重,還有不嚴重之分。而我通常是生小病。有時候生病會讓人感覺有氣無力和很害怕;有時候卻覺得很幸福,因為不用去上學,所以我認為生病有好處也有壞處。

有一次,我因為生病而住院。我記得那好像是我五歲的時候,剛開始我看到醫生就心跳加速,不過幸好醫生人很好,知道我很害怕,叫我不用擔心。後來,我只知道我躺在病床上,而且在打點滴。很多人來看我,給了我許多東西,鼓勵我,過了一會兒,大家都走了,只剩下我的家人,護士小姐就熟練地抽出一根寒光閃閃的細針,我一看到就嚇得渾身發抖,心裡既難過又害怕,過一會,我就睡著了。過了六天之後,我就去上學了。

現在我覺得生病其實很不好,因為會讓人咳嗽、頭昏腦脹、發抖……很不舒服。而且有時人在生病時,會特別想吃冰,出去玩,但是鼻水和咳嗽都綿綿不斷地一直出來,鼻子紅得像小丑,喉嚨像在跳芭蕾舞似的很痛,所以我們還是要控制自己的慾望。

病魔就像堆積如山的作業一樣,身體要努力地對抗它,才會消滅它。我覺得我們平時就要多喝水、多洗手,保持身體健康,這樣才不會生病喔!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