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閱讀作文4篇

來源:才華庫 3.28W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一篇什麼樣的作文才能稱之為優秀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閱讀作文4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有關閱讀作文4篇

閱讀作文 篇1

今天,我們班級搞了一個活動,名叫“雛鷹爭章”,專案有:閱讀、保健、表演、禮儀。我推薦黃怡嘉,我覺得她可以當閱讀小標兵。聽她媽媽說,黃怡嘉在家中非常愛看書,每天睡覺前一定要看書,不看書不習慣。在學校裡,每次去閱覽室看書,她也總是目不轉睛地盯著書,像要把書盯破了似的。

有一次,我們在閱覽室看書。黃怡嘉借了一本名叫《百科全書。全傳》。她先翻開書,看關於蜜蜂的資料時,目光炯炯,生怕錯過了哪一段似的。我走過去看看她,她理也不理我,眼睛死死地盯著書本。陳巧走過去問她這本書好不好看,她也不搭理她。陳巧只能垂頭喪氣地回到座位上去看自己的書了。過了一會兒,陳雄興沖沖地跑過來,說:“黃怡嘉,你能把這本《百科全書。全傳》借給我嗎?”黃怡嘉還是愛不釋手地拿著書。我們偷偷地在暗地裡叫黃怡嘉的外號:“女書呆子。”她還是不理我們。

“叮零零……”寫字課的鈴聲響起來了,黃怡嘉這才把神收回來,把書依依不捨地放回書架上。臨走時,她還不時地回過頭去看那本《百科全書。全傳》。

怎麼樣?我推薦黃怡嘉做“閱讀小標兵”,沒錯吧?那就和我一起來投她一票吧!

閱讀作文 篇2

今天下午,老師給我們上了一節生動的高效閱讀課。

我發現高效閱讀課是非常有趣的。

我們先進行了眼腦機能訓練,固定程式訓練,做好了前期準備;接著,老師一喊:資料傳發,同學們都將手心朝上,等待前面的同學把資料傳發過來。

我們把資料反放在桌面上,老師一喊:開始,教室中接著響起了翻資料的聲音。我們拿起資料就開始速讀,很快,大家便讀完了。不過讀完可別高興得太早,令你難受的還在後面,為了檢測讀文章的效率還會有一張檢測題。這題,太值錢了,十分一個,丟一個,可心疼死了。

大家便低頭,拿筆,默讀,答題。認真檢測自己的閱讀效果。可是結果卻總是那樣不盡人意,看來我們是讀得快,但記憶不牢固。

之後,令大家最盼望的環節到了,下發文章,繪五指圖。這也是我期望已久的。五指圖可以方便記憶,使我們理解得更容易、方便。

大家互相幫忙,在A4紙上畫上手的形狀,老師也滿懷期待地看著大家。四處轉轉,看這個畫的,看那個寫的,看到幾個令人滿意的作品,露出滿意的笑容。

讀書使人進步,讀書使人快樂,讀書使人成長。高效閱讀是愛上讀書的一種方法,讓我們的生活充滿書的味道,書充滿誘人的氣息。讓我們熱愛讀書吧!

閱讀作文 篇3

近日,北京、上海推行的“丟書大作戰”引發人們關注,一時間受到熱議。我認為這種行為恰好能喚醒人們潛藏已久的閱讀習慣。

“一個人的精神發展史就是他們的閱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取決於國民的閱讀趣味,一個政權的視野遠見在於官員群體的閱讀水平。是否有閱讀習慣,關係著一個人,一個民族甚至一個國家的修養和境界。中國作為有著幾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閱讀習慣同人們如影隨形。顧炎武讀破萬卷書,匡衡鑿壁偷光,古人把讀書看得尤為重要,閱讀成為人們的信仰和精神之光,閱讀習慣也就一代代流傳下來。

而現如今,人們也很難維持古人閱讀的習慣,在中國的公交與地鐵上見到的,是大片大片的低頭族,人們的眼神在方寸螢幕上游離,手指快速翻動著頁面,給原本繁忙的世界又增添了幾分浮躁。人們瀏覽的內容大多沒有營養,一陣子,頭低下來,抬頭時也平添疲勞。

但地鐵扔書,恰好能抑制這種情況的發展。把書籍投入地鐵,人們就可以找到自己中意的書籍,在行程中體會讀書的樂趣。到達目的地的同時,合上書本,得到的是滿滿的智慧。人的心靈便能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昇華,久而久之,定能提高人們的總體道德修養,建成令人嚮往的書香社會。地鐵丟書大作戰,功莫大焉!

可對於這一行為,出現了很多對立的觀點,比如說地鐵擁擠,並不適合閱讀。可是如果在地鐵上不能閱讀,轉移到其他的地方,人們就能安靜的拿起書本開始讀書嗎?現如今,人們的內心充斥著浮躁,他們所需要的正是撿回流失已久的閱讀習慣,讓自己的心靈靜下來。只要心在哪兒,路就在哪兒閱讀就在哪兒。環境並不能影響閱讀。是看以色列,日本,德國,等國家,公交上地鐵上皆是手捧書籍潛心閱讀的人,閱讀成為了公共交通上的一道亮麗的風景。地鐵扔書大作戰其實並無大礙,人們撿回來的不只是書籍,還是寶貴的閱讀習慣,更是對讀書的熱情和對知識的渴求。

將地鐵扔書活動推行起來。讓人們拾起書本拾起閱讀習慣,讓書香充盈在路上,讓閱讀重回人們的生活,讓書籍真正成為人們進步的階梯!

閱讀作文 篇4

通觀《孩子為何失敗》這本書,我把它劃為學校教學思想一類。在這個範疇裡,作者霍特提出,教育上最可怕的問題是,教學效果很糟糕,學生學習失敗很多,學校卻堅稱這不是他們的問題!霍特堅持認為,學校教育要設身處地為孩子著想。

霍特這樣記述了他的一次聽課:“這是一堂數學課。這位教學經驗豐富的老師正在黑板上演算他所指定的習題,每演算一個步驟,他就以慣有的方式問學生:‘這樣對不對?’上這種課實在是無聊透頂!我發現這種授課方式很難讓我專心,班上大多數的學生也都各懷遐思、漫不經心,只稍稍注意老師是否叫到自己的名字而已。每個被叫到名字的學生,也不管老師的問題是什麼,只一味地回答說:‘對。’這一堂課就這麼無聊地進行著。不知過了多久,我的注意力逐漸渙散不集中。突然間,我好像受到某種衝擊,於是又集中起精神來,我注視著這位老師,班上的每個同學也都注視著他。那位被叫起來回答問題的學生仔細端詳老師在黑板上所寫的字後說:‘不對,這裡錯了,應該是這樣。’這位老師滿懷欣慰地說:‘很好,你說對了,應該是這樣。’說完,他將錯字擦掉,重新改正。於是班上的學生和我都鬆了一口氣,然後又各自進入夢鄉了。”

課後,那位老師不無得意地告訴霍特,在他注意到學生開始精神渙散時,他向學生投擲了一個“變化球”。而霍特的遺憾是,這個“變化球”並沒有讓那位老師找到學生精神渙散的原因。這原因就是,老師講的課枯燥無味!此時,學生常常會用逃避策略——含糊地說話,胡亂猜想,或者把問題拋回給老師。

這個場景確實無數次出現在我的課堂中。經作者描述出來,也讓我汗顏。我的確做得很不夠,或許想過很多點子,試圖做出些改變,我也想在自己的學校裡進行試驗,但是很不現實。因為自己不講讓學生去學、去講,心裡沒底,儘管改革的發起者是學校,但萬一搞砸了,最後還是要自己承擔責任。我寧願沒有報酬拼命地講,也不願意將話語權拱手讓給孩子們。我們根本沒有意識到,當我們要控制學生的學習或強迫他們理解某物時,他們會非常的痛苦和擔心。一個真正用心思考的學生,他們之所以覺得學校難熬的原因,不只是老師所教的內容都沒有意義,更因為老師總是說得頭頭是道,讓孩子自己覺得有問題。這樣只會出現更多學生為刻意取悅老師而學習。

作為老師,很少有教師願意去了解學生對自己所教學科的'認識、學生對於該學科領域所持的心態以及他們的感受。我們自己認為很有趣的學科,對學生來說可能是非常枯燥難懂的;我們認為解決問題最佳的途徑和方法,可能讓學生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教師在課堂上喋喋不休講述的知識,對學生來說可能早就知道不需多講;我們認為非常顯而易見的教學內容,學生可能難以理解等待著我們詳盡地剖析……

我們要幫助學生學習,首先就要對學生的知識起點、心理特徵有較為清晰的瞭解,知道即將講述的學科知識學生了解的情況如何,難點在哪裡,應該如何去突破。在課堂上,要及時洞察學生對所傳授知識的感受程度,及時調整教學程序,以適應學生的學習水平。這正是我們常說的因材施教。

但是,要做到這一點是非常困難的。霍特說:“老師在課堂上講課,就像手持照明燈踽行於夜森林的人一樣。他在照明燈下所看到的情形,並非是原來的面目,而是早已被調整過的行為。換句話說,只要他提著照明燈走路,他就永遠無法看到森林裡夜晚的真實情況。”教師總是根據“照明燈照到的”情景來調控教學的節奏和程序,以為這就是課堂裡的真實情況,由此做出教學調整的決定和判斷,這就是導致部分學生學習失敗的緣由。正是教師自己,造成了學生錯誤的學習策略。

讓學習有趣其實非常簡單。霍特告訴我們:

1.孩子不需要教。不用老師教,孩子就可以學到很多,甚至學得更好;

2.孩子對成年人的世界以及我們的做事方式非常好奇;

3.孩子在現實生活中學得最好;

4.孩子為了某個直接的、有意義的目標而學習時,效果最好。

明白了這些道理,我們可以少講一些,多給學生一些自主學習的機會。雖然我覺得以現實的狀況來看,完全達到理想的教學狀態實在不是教師一臂之力可以為之的,但本著為學生所想,站在學生的立場,多體會學生的感受,來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還是可以去試一試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