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有感(通用7篇)

來源:才華庫 1.43W

細細品味一部作品以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觀後感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觀《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有感(通用7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觀《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有感(通用7篇)

觀《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有感 篇1

感動是內心無比的震撼,愛在這個世界不會少,他無處不在,卻細微得讓人感受到全身的每一個細胞。

這樣的頒獎詞:“小時候,這根布帶就是母愛,媽媽用它揹著你。長大了,這布帶是兒子的深情,你用它揹著媽媽。有一天,媽媽的記憶走遠了,但愛不會,它在兒女的臂膀上一代代傳承。”這三句話真的打動我了。我在想,陳斌強為什麼不拿條新的綁帶?回顧那一個鏡頭,他為痴呆母親做的詳詳細細的計劃表,他為母親的照顧和安全,隨時陪伴在母親身邊。他用那根綁帶,帶著母親工作、生活。在看到他每次為母親系綁帶的畫面我就懂得,他系的不是綁帶,不是那簡簡單單的一根繩,是綁在一起的身體,是綁在一起的愛,更是拴住母子的心。

這樣的畫面總浮在腦海裡,久久退隱不去。這讓我聯想到自己,更懂得陳斌強的那種愛。生活中,我總會害怕自己的父母會出事,想到如果有一天他們將要離我而去,那該怎麼辦?雖然自己有獨立性,但父母的愛對於我永遠沒有獨立性,因為父母代不會有相同重複的愛,是不一樣的。所以害怕,害怕失去他們。每個人都會害怕失去所重要的。所以我理解陳斌強對母親無微不至的愛,那是對母親的回報,也有對母親濃濃的愛。

陳斌強所做的一切,讓我更加確信,在這世界上愛能填平一切。他為母親所做的,都讓我感受到“孝更絕倫足可矜”。愛能讓人放下一切去付出的。生活也許不是艱難困苦,或許那時愛的滋味,需要嚐遍每一個味道,便能成就我們的成長。

心懷感恩,把愛放心中。因為愛無處不在,所以需要展現出愛的價值,讓愛一直無處不在。

觀《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有感 篇2

“微塵”在印度洋海嘯、湖南水災、喀什地震以及非典時期數次向災區捐款,多次救助貧困患病兒童和福利院孤兒。大家都覺得我們的社會需要這樣有公益心的人,不一定要有多少錢才可以,重要的是有這樣的愛心。微塵是個值得尊重的人,她不圖名、不圖利,只想以自己的方式做善事,同時大家希望微塵這兩個字成為青島公益事業的一個符號。在她的感召下,越來越多的人熱心公益、無私奉獻、關愛他人。

雖然“微塵”起初是青島一位數次捐款不留姓名的普通市民。但是後來,擴散成一個愛心群體,而再後來,擴充套件成一個關愛他人的愛心符號;以微塵命名的募捐箱、徽章,走進青島的大街小巷。這也同樣感動了我,我們青少年不也應該出一份力嗎?

林秀貞,一個普普通通的河北省衡水市棗強縣王常鄉南臣贊村農民。30年如一日,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各種困難,義務贍養了6位與自己及家庭成員無任何血緣關係的孤寡老人,在精神和物質生活等各方面對6位老人付出了兒女般的照料和孝道。她熱心公益事業,積極為村裡修路、打機井、文化娛樂隊伍建設等公益事業出力。如果是我,我一定做不到。特別是母親即將去逝,卻還不忘去照顧老人。

我看了非常感動,雖然現在的有些人捨棄了親情,忘記了忠義,背棄了誠信,簡直就是一無是處。但是這種人畢竟只是少數的一部分人。畢竟世界是靠人去創造,我們不能以偏概全,在我們觀看《感動中國》被感動的時候,同時也不要忘記:用自己的行動去感動別人。

觀《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有感 篇3

身邊總有一些人,會讓你感動;總有一些人,讓你感同身受;總有一些物質,能夠填滿你的`心房。在我觀看完《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後,有一種名為“感動”的東西,佔據了我的整個心房。最能打動我的,是一個1991年出生,和我們一樣都是九零後,一個恪守孝道平凡的女孩子——孟佩傑。

命運的坎坷,使他從小就失去雙親,被養母劉芳英領養後,命運的捉弄又使養父離開了她們。母女倆相依為命。年僅八歲的孟佩傑就靠著她那柔弱的身軀與無限的愛,照顧起因病癱瘓的養母。十二年來,這四千多個日子,編織成她人生中最美好也最艱辛的過往。轉眼的孟佩傑已是一個亭亭玉立的少女。當她走上頒獎臺時,黑色的馬尾,粉紅色的羊毛,沒有昂貴的晚禮服,沒有精心設計的髮型,更加沒有美麗別緻的高跟鞋。有的,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農家女孩裝扮,但卻包含著一顆感動了中國十三億人的孝心,說出了一番樸實動人的言語。她說:“一天一個電話,是媽媽要求的,也是我想要的。”看到這,我的心受到了極大的震撼,誰能懂得:為人子女的我們,無論走的多遠,飛得多高,也走不出母親的心,飛不出母親的牽掛。一天,也許只要一個電話,一句:我很好。就可以讓母親放下那顆牽掛的心。父母的心與我們始終是靠在一起的,是分不開的。

再來看看自己,自嘆不如啊—時常跟父母頂嘴,總是讓父母為我們擔憂。父母頭上那幾根刺眼的白髮,深深刺痛了我的心。曾經也想讓父母笑口常開,卻總弄得他們眉頭緊鎖;也懂得推動搖籃的那雙手,也推動了整個世界,卻總讓他們遠離了笑容。當看見他們失望的神情,我們的嘴角,再也上揚不起來。我們的一切,牽動父母的世界,他們的一切,又何嘗不是呢?俗話說:羊羔有跪乳之義,烏鴉有反哺之恩,《跪羊圖》古往今來感動了無數人,父母對兒女的養育之恩深似海,而我們做得再多,比起父母對我們的關愛也只是猶如滄海一粟。孟佩傑對養母都能愛到這般田地,那我們呢?孟佩傑用愛感動了中國,用孝給我們上了深刻的一顆。我們一天天再長大,父母在一天天老去,終有一天他們會離開我們,少了嘮叨,少了關懷,少了他們的疼愛,到時的我們只有低頭嘆息,後悔自己以前為什麼沒有孝敬他們了。現在不把握住時光,好好孝順他們,又要等到什麼時候呢?真要等到失去了才懂珍惜,才知道自己以前擁有那麼多的幸福嗎?孟佩傑,謝謝你在我迷茫的時候給了我一盞燈:這個世界,惟有愛,能衝破一切阻礙。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身為炎黃子孫,就該懂得——百善孝為先。從這一秒開始:讓我們一起用愛,填滿世界;用行動,孝順父母吧。

觀《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有感 篇4

我每年都會看《感動中國》頒獎典禮,我還會動員學生看,畢竟大部分獲獎者還是有催淚效果的,有正面教育意義的。但不是全部,有幾個獲獎者,我真得很不以為然,想敬佩但無法說服自己。如果其他人也有同感,那就只能說明央視權威不足,猶如也有芮成鋼這樣的貨色一樣。其實九成以上國中生從來不看這樣節目的,頗為遺憾。

近幾年,評選的感動中國年度人物,總是缺少維護正義、堅持真理、追求公平、扞衛法治的典型代表,這是為什麼?評選的人物,確實有讓我感動的,舉一個例子,大概前年吧,廣西陽朔有個叫何玥的12歲小女孩無償捐獻眼膜(2012年度),我看後眼睛就溼了,我很感動。但是評選出來的人物,清一色的都是或孝心或助人或敬業或公益的,缺少我前面說的那幾種對社會公平正義影響力更大更有震撼力的,說明了什麼?說明了評委會不乏和稀泥的功能,評委會有些東東本身就不具有全民族道德高度的代表性。

最簡單一點,那些不畏強權腐官不怕打擊報復義務幫助弱勢群體維權的律師,才是民族道德的真正嵴樑,但是他們連提名權都會被扼殺。上駟被剔除了,當選的只能是中駟,另外還會一兩個下駟不知什麼原因(可能是為了行業和地域平衡)混雜其中。

如果一定要說《感動中國》頒獎典禮是中國人的年度精神史詩,那隻能說這是一部殘缺不全的歷史,掛一漏十。記得還有一個走廊醫生蘭越峰,故事發生幾年了,至今問題還沒有解決,那些道貌岸然的評委有誰有骨氣敢提名他?新京報南都報等報紙很有一些不畏強勢揭真相說直話的錚錚鐵骨記者編輯,為何從來不見他們身影?因為這個評選活動,主旨就是樹模範,造神,誘導,歌德,為“我”所用,而不是揭瘡疤,洗澡,治病,下狠刀動手術,動真格,這就決定了這場活動,先天不足,後天的評選結果自然就只能嬴弱不堪,道德評判一旦被意識形態宣傳綁架,盛裝隆重貼過金之後,一切變化不大,並不能給中華民族精神增添更高標值的道德符號,因為社會公正正義不昌,人與人之間的道德與社會公德也不可能升上去。

也有網友說,今年的太政治化了,到現在除了頒獎詞很美,他一點沒感動。我沒看直播,不好對其內容作評論,但是我能理解他的心境。因為不是我們心硬,而是我們是有鑑別能力的,是有思維的,所以我們的眼淚,也不是那麼廉價的,那麼容易被賺取走的感動中國2014年度人物評選之一丁點聊想:。但是俺們以前也曾經一邊看一邊流淚的。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評選,何時能真正無門檻提名、全民海選了,那麼評選出來的人物,才能保證個個不僅貨真價實還人人皆為選手中上駟,自然屆時才能讓俺等對每一名年度人物膜拜不已地仰視和學習。

觀《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有感 篇5

今天老師讓我們觀看了感動中國裡的一位小女孩的故事,讓我們深深地感動。

她五歲那年,父親因車禍去世,她的母親把她送給了別人領養,在新的生活裡,她不但沒有獲得到幸福,反而讓她的生活變的更加辛苦,她的養母臥病在床,養父承受不了生活的壓力而一走了之,母女只能相依為命。她弱小的肩膀不得不支撐起這個家庭,擔當起重任。當別人家的孩子在撒嬌,享受寵愛時,八歲的孟佩傑早已獨自上街買菜,放學回家給養母做飯。那時的她個頭沒有灶臺高,她就站在小板凳上炒菜,摔了無數次卻從未喊過疼,聽著孟佩傑養母含著淚感激地回憶,我腦海裡彷彿浮現出一個柔弱的小女孩站在板凳上,頂著腳尖吃力地拿起鍋鏟翻炒的情景,心裡不由得陣陣痠痛。孟佩傑每天起早貪黑,幫養母穿衣、洗漱、換尿布、喂早飯,然後才安心地一路小跑著上學。晚上回家後,一大堆家務活等著她,服侍養母睡後,她才開始學習功課,那時已經九點了。就這樣,孟佩傑在艱苦的生活中勤奮學習,考上了山西師範大學臨汾學院。由於放心不下養母,她竟下定決心:帶著養母上大學!

命運對待孟佩傑是殘忍的,無情的,而她卻從來沒有抱怨過命運的不公,以燦爛如花的微笑回報這個世界。她面對逆境,樂觀開朗,用青春的朝氣驅趕種.種不幸。她的存在,成為養母生存的勇氣。當人們對她驚歎不已時,她澹澹地說了一句:“我只不過做了每個女兒都會做的事。”

而現在的我,有時還跟媽媽頂嘴,跟媽媽對著幹,做作業時,還跟媽媽吵架,和孟佩傑比起來,我實在是太慚愧了。父母從小就為我做過許多事,在我生病的時候,是父母一直在我身邊照顧我,是我的疾病快速康復;在我學習上遇到困難時,是父母和我一起攻克難題,帶領我在知識的海洋中遨遊;在日常生活中,是父母從小一直給我做飯,洗衣,是我從一個嗷嗷待哺的嬰兒變成現在的高大陽光少年。我暗下決心:要向這位小女孩學習,在生活中要孝敬父母,感激父母,好好學習,以優異的成績報答他們的養育之恩。

觀《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有感 篇6

一年一度的“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典禮”舉行了,我一次又一次地被這些人物感動著、感動著。

從2003年的春月起,十多年了,每一年的“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典禮”我都堅持收看,認真地聆聽著那些感人的故事,認真地品味著每一段頒獎詞;十多年了,每一年的“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典禮”已經成為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一段故事,成為我前行中最為重要的催化劑、推動器。

非常感謝中央電視臺為我們帶來的“感動中國人物評選暨頒獎典禮”,這是一檔讓人們體味感動、仰望崇高、陶冶情操、培植精神、塑造靈魂的好節目。我一發現他,就把他當做一個滋養自己心靈、軟化自己感情、培育並保持自己有一顆能感動的心的好節目;事實上,我的這個想法在觀賞每一年的“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典禮”都能得以實現。

至今還記得,2008年“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典禮”還在行進中,我就在感動中寫下了“感動中國2008年度人物評選之感動”,記錄下對於來自四川大涼山的彝族老師李桂林、陸建芬賢伉儷二人在天梯國小堅持十八年的感動。

每一次觀賞“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典禮”,都是我靈魂得以洗禮、昇華的時刻,我自己很清楚:這些感動中國的人物,他們每個人身上都有著崇高的偉大的靈魂,都有著一種讓我們每一個人感到心靈震撼的精神力量;這些崇高的靈魂是常人無法企及的,也是我這一輩子無法達到的;正如一位偉人曾經說過的那樣:“一個人做的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仔細看看2014年“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典禮”中的“好人們”,那個不是做好人做好事十多年、幾十年——陪聾啞兒子讀書十六年的愛心媽媽陶豔波、幫助“發小”三十九年的隴海大院的哥們、默默捐款20餘年從不留真名的張紀清、十幾年如一日無微不至照顧癱瘓父親的孝女朱曉輝等等。

每一次觀賞“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典禮”,都是讓我的心與情得以進一步軟化、激發、培育和提升的好時刻;這些感動中國的人物的故事,讓我的心更加溫婉、溫潤,更能被感動、感化。至今,我還能有一顆似乎與年齡不符的能夠感動的心;至今,我還有一些能夠讓自己驕傲的激情,我要感謝諸如“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典禮”之類的節目、影視劇和文學作品。我會很好地珍惜這些人物、這些故事帶給我的精神滋養、文化陶冶,我會繼續努力地讓自己有一顆能夠感動的心,有一份能夠有一定熱度的激情,思考每一天、努力每一天、快樂每一天、享受每一天。

觀《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有感 篇7

2018年2月27日晚,中國人的年度精神史詩,2014年度感動中國人物評選頒獎盛典在中央電視一臺深情呈現,觀眾無不被他(她)們的事蹟所感動。

在獲選的人物中,有一生隱姓埋名,紮根中國大西北沙漠,為國家的“氫彈”研發做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于敏;有退休不在大城市安享晚年的外交官夫婦,他們為了祖國的未來,主動到貧困的貴州山區進行支教,一干就是十年,最後病倒在教學崗位上的最美鄉村教師朱敏才、孫麗娜夫婦;有賣掉了住房、辭去了工作、失去了家庭、一心照顧臥床三十年的病父,仁孝行於家的大孝之女朱曉暉;有三十九年如一日,照顧截癱病人高新海,使他堅強活了下來的隴海大院的街坊鄰居群體……他(她)們無論是為國家、為社會、為至親幾十年所做的堅持,所付出的真情、所奉獻的大愛、所做出的貢獻,無不堅守著、繼承著、發展著、彰顯著我們中華民族“德仁善孝”的優秀品質,閃爍著人性的光輝,演繹著人間大愛,人間真情。是優秀品德,感恩之心,使他們做出了感人善舉,事蹟感動了中國。

羊有跪乳之思,鳥有反哺之意,人有感恩之心。“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要感恩父母親的養育,感恩學校的教育,感恩工作單位的培育,感恩朋友的相助,感恩花草樹木的養眼與悅心,感恩日月每天的升落相伴。有了這樣的情懷,終身付諸實踐,你就會成為一個品德優秀的人,一個脫離了低階趣味的人,一個積極向上的人,一個無怨無悔的人,一個積極快樂的人,一個對國家、對社會、對單位、對家庭勇於擔當,積極貢獻的人。

感恩是一種美德,感恩是一種責任,感恩是一種義務,感恩是一種力量。只要我們的社會人人都擁有了感恩之心,助人之舉,我們的社會將變的無限溫暖,無限美好!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