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貼身寶貝作文

來源:才華庫 1.6W

我的貼身寶貝不是古董玉佩,不是高檔名錶,而是普普通通的自行車。風風雨雨,是它伴我走過了整整40個春秋。

我的貼身寶貝作文

小時候,家鄉很窮,自行車可是個稀罕玩意兒,看到一個騎自行車的,簡直當貴族崇拜。農村的土路,自行車輪子走過,總留下彎彎曲曲的車轍,印上或深或淺或隱或現的輪胎花紋,很好看。我多次爬在路上一條一條地數車轍,判斷今天有幾輛自行車走過。上高中時,我家離學校30多里路,每兩週回家一次帶點吃的,都是憑兩條腿走來回。班上一位大辮子女同學,父親在北京當幹部,有一輛飛鴿牌自行車,每當放學看到她大辮子一甩飛身一躍登上自行車時,同學們都投以羨慕乃至嫉妒的目光。心想,什麼時候我也有一輛自行車就好了。

一個三角架、兩個輪子、一對把手和踏板,簡單樸素的自行車,演繹了多少動人的故事。改革開放前,縫紉機、自行車、手錶加收音機,號稱“三轉一響”,誰家裝備全了,肯定是富裕戶。誰家討媳婦,新房裡不擺一輛新“鳳凰”、“永久”或“飛鴿”,那媳婦是絕不肯登門的。上世紀60年代,俺哥哥結婚時,組織了十多人的自行車接親隊,威風凜凜浩浩蕩蕩開到丈人家,就是用自行車把嫂子帶回家的,這個豪華的新式婚禮,轟動了周圍十幾個村莊,以致小夥子們辦喜事紛紛仿效。

想當年,自行車在農村不僅是代步的快捷交通,還是重要的生產工具,後椅兩側掛上簍筐,幾百斤的糧食蔬菜裝起來就跑,頂一頭小毛驢兒。在城裡,上班下班、買菜買米、接送小孩,那時誰不靠自行車。不誇張地說,小小自行車,承載了共和國幾代人的夢想和自豪。

我自己擁有第一輛自行車,是在1970年。軍校畢業,到連隊鍛鍊一年後,我被分配到某部政治部當政治幹事,不久獲得一張鳳凰牌28吋自行車券,170多元買了回來,那個高興勁甭提了!為保護車子的油漆,我從橫粱到斜槓,全部用塑料帶纏裹起來,現在看來好愚蠢,可當時大家都這樣做。星期天,至少要花一小時擦拭這個寶貝,每根輻條都不放過,總要擦得賊亮賊亮。有時騎車出行遇上大雨,在較深的積水路段,寧可把車子扛在肩上,也捨不得讓鏈條浸水,以防生鏽。 從部隊服役到轉業地方,這輛自行車伴我轉戰南北,真是立下汗馬功勞。

1996年**成立地級市,我從**調**日報工作,開始幾年還是騎自行車上下班,後來條件好了,配了小轎車,自行車曾閒置了幾年。四個輪子,屁股冒煙,速度與舒適,自然與自行車不可同日而語,但我的自行車情結還是濃得化不開。這不,退休後,自行車又與我如影隨形了。

也就是一二十年光景,家庭的“三大件”不知更新幾代了,如今大街上,摩托車、電瓶車佔了主角,撲面而來的汽車潮,許多家庭還添置了小轎車,自行車早就風光不再。一位朋友勸我,你也該買輛轎車享受享受了。我說,沒考慮,咱不是差錢買不起,不是葛朗臺,不是拒絕現代化,是自行車的好處太多。接著我列舉了自行車的若干優越性:一、不耗電,不燒油,節約能源是典範;二、不排汙,無噪音,絕對綠色利環保;三,兩個輪子,一條線,田埂小巷隨便轉;四,腳一蹬,就能跑,既利身體又安全;五,花費少,價格低,小偷偷掉不心疼……朋友哈哈大笑:“好了,好了,我理論不過你!”

200多年前發明的自行車,取代了四輪馬車,是一場革命,後來發明四輪汽車,又是一場革命。飛馳的'汽車,使我們生活節奏加快,效率提高。有人預言,過不了多久,自行車會淡出人們的視線。我不相信。換車潮沒有絲毫動搖我對自行車的鐘愛之情,我不會讓自行車退役,要讓自行車伴我走過一生。我覺得,這不是落伍,不是苦行僧,不是抱殘守缺,而是理性的選擇。當我悠哉悠哉地騎著自行車,迎著和煦的春風,呼吸著新鮮的空氣,瀏覽著路邊的風景,哼著喜歡的小調,感到是那樣隨心隨意,分明是在美妙的享受中與時代同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