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運動的簡介及歷史意義

來源:才華庫 7.69K

五四運動,是1919年5月4日發生在北京的一場以青年學生為主,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階層共同參與的,通過示威遊行、請願、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種形式進行的愛國運動,是中國人民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五四運動的簡介及歷史意義,歡迎大家閱讀學習。

五四運動的簡介及歷史意義

五四運動的簡介及歷史意義 篇1

一般指1919年5月4日發生於中國北京的以青年學生為主和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階層廣泛參與的一次遊行、請願、罷課、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形式的愛國運動,起因為巴黎和會中,列強肆意踐踏中國主權把原德山東權益轉讓給日本,即山東問題。它和較早興起的新文化運動一併成為中國歷史上一次規模龐大影響深遠的政治思想文化運動,對中國近代迄今之政治、社會、文化、思想影響甚巨。 在臺灣教科書中,五四運動與新文化運動多併為一談,一般民眾亦皆稱兩者合為“五四運動”,可視為廣義的五四運動定義。

歷史意義

五四運動是以學生為先鋒,以工人階級為主力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民主運動,具有偉大意義和深遠影響。

第一,五四運動是一場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表現了中國人民徹底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英勇鬥爭精神和不屈不撓的鬥爭意志。以此為後盾,中國代表在巴黎和會上採取了強硬態度和正義立場,拒絕和約簽字,開創了近現代中國外交史敢於抗爭的先例,同時則使皖系軍閥政府聲名狼藉,迅速由盛趨衰。

第二,五四運動又是一場偉大的文化運動和思相思想解放運動,它把新文化運動推向了以傳播馬克思主義為主流的新時期,同時開創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新階段。五四以後,西方文化的各個方面,都在中國得到了傳播和移植,為現代中國培育了一代英才。運動中表現出的強烈不衰的愛國精神,貫穿始終的民主與科學理性精神,勇於進取的奮鬥精神,為尋求中國出路而百折不回的執著追求精神,成為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對中國社會的發展形成巨大推動力量。

第三,在運動中,中國工人階級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臺,一批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積極投身到工人中間,宣傳馬列主義,組織工人群眾,從而促進了馬列主義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幹部上的準備。這場運動也對孫中山產生巨大影響,使他改變不重視、不發動群眾的觀念,促成了他對中華革命黨的改組。

第四,五四運動揭開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雖然中國共產黨當時尚未誕生,但是已經有了一批贊成俄國革命的先進知識分子,一些人更直接充當了運動的組織者或指導者。運動期間,中國產業工人隊伍已有了發展和壯大,且在運動後期發揮了決定性作用,運動的內容和方向也在朝著反帝反封建的目標發展。這都表明舊民主主義革命正向新民主主義革命過渡。

五四運動的簡介及歷史意義 篇2

1840年的那場戰爭,西方用堅船利炮強制性地打開了封建中國的大門,使中國被迫與世界發生了聯絡,被動地被捲入世界現代化程序。由於清政府的腐敗無能,中國在兩次和列強戰爭中都以失敗告終,並被迫同西方列強簽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面對戰爭的失敗,當時的一些先進士大夫看到了中國的刀劍等兵器和西方堅船利炮的巨大差距,因此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企圖在器物和技術上向西方學習。隨著甲午中日戰爭的慘敗以及《馬關條約》的簽訂,先進分子意識到僅僅在器物上向西方學習是不夠的,還應該在制度上學習西方,變革中國的政治體制,走資本主義道路。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終於推翻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體制,為中國走現代化道路掃清了障礙,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但好景不長,孫中山自己的戰果卻被袁世凱竊取,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又倒退了一步。再加上當時國內軍閥割據混亂,民不聊生,中國人又開始向更深層次思考將來的出路到底在哪兒。從之前的`向西方學習先進技術、先進制度轉向必須改進中國人的思想,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擺脫被人奴役、獨立自主的狀況。因此,這個任務自然而然地落在了五四新文化運動領導人的肩上。

一、五四運動使得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人的信仰,指導中國走向了社會主義道路

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作為戰勝國的中國再次被西方列強蹂躪和剝削,中國人徹底認清了西方國家的醜惡嘴臉,寄希望於西方國家的幻想徹底破滅。當時,俄國十月革命已經取得勝利,這給中國又帶來了希望,中國人開始接觸馬克思主義,並在俄國人的指導下建立了一個堅強的政黨――中國共產黨。最終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中國選擇了一條適合本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這一結果不得不歸功於五四運動,是它讓我們在制度選擇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但我們也要認識到制度中的不合理因素,要認識到還有許多方面需要我們加以改進。中國的現代化建設過程中仍有許多問題需我們來解決,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防止被西化。歷史告訴我們,中國在現代化程序與建設中不應照搬西方模式,而要根據本國的具體國情,正確認識馬克思主義與與中國現代化的關係,探索出一條適合本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

二、五四運動解放了國人的思想,促使中國走向世界

五四運動時期可謂是一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時期,各種思潮風雲際會,解放了中國人幾千年的封建思想,開闊了中國人的眼界。中國歷史上也曾吸收過西域文化和印度佛教文化,但它們都屬於封建農業文明;而五四時期高舉“民主”和“科學”兩面大旗,伴隨而來的還有馬克思主義、新村主義、實用主義等等各種文化,這一時期的文化同中國歷史上的文化有一定的差別,中國在開放的過程中同西方文化發生了碰撞,中國傳統的農業和西方的工業互相沖撞,使得中國開始融入世界。同戰爭時期中國被納入世界市場相比,五四時期的中國融入世界是主動而非被動的。面對世界各種思潮的衝擊,中國社會經歷了一次徹底的洗禮,中國面對的是一個全新的現代世界,在這種世界狀態中,中國也應該全面而謹慎地選擇自身的發展道路,積極主動地融入現代世界。

三、五四運動為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培育了一大批人才

一個國家要想實現現代化,首先要實現人的現代化。人的現代化既包括物質方面,也包括精神方面。五四運動高舉“民主”和“科學”兩面大旗,猛烈抨擊傳統文化舊道德,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號,向封建文化展開全面攻擊。在這一過程中湧現出了一大批具有嶄新精神面貌的、與舊世界作鬥爭的新人,他們有著深厚的舊學功底但又吸收了西方文明,他們的思想獲得瞭解放,具有自主性、進取性、參與性和開放性,對新的心靈的挖掘、對中國現代化的憧憬成為這一代人的必然追求。正是他們,成為了中國現代化程序中不可或缺的棟樑和精英,最主要的代表有陳獨秀、李大釗和胡適等。

五四運動之後,中國的現代化道路仍然經歷了一個曲折發展的過程,但是五四時期播撒的現代化種子在今天的中國也已經結出了豐碩的果實。我們在現代化的建設過程中,要深刻認識到:不能全部照搬西方,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要認識到現代化的建設過程並不是一帆風順的,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因此,我們要發揮和弘揚五四精神,要有憂患意識和使命感,培養出一大批具有責任感的現代化人才,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貢獻一份力量;最重要的是要始終跟黨走,堅定不移地走社會主義道路,這是我們實現現代化的根本。

五四運動的簡介及歷史意義 篇3

1、五四運動是一場偉大的群眾愛國運動

它的鬥爭物件直指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政府,表現出的反帝反封建的徹底性是史五四運動上前所未有的。它充分發動了群眾,工、商、學聯合起來,農民也有部分參加了,實際上揭開了全民族進行徹底的反帝反封建鬥爭的序幕。

2、五四運動是一場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

它使中國人民進一步認識到帝國主義侵略的本質和軍閥統治的黑暗,同時進一步提高了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決心和覺悟;促進了全國人民對改造中國的問題的反思和探索,也促進了新思潮的蓬勃興起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

3、五四運動既揭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又開創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從此,無產階級登上了政治舞臺,民眾的力量得到了廣泛的發動等,這些不僅使五四運動本身具有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內涵,還直接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創造了階級上、思想上和幹部上的條件。

五四運動的簡介及歷史意義 篇4

五四精神的核心內容為“愛國、進步、民主、科學”。

我們應該為了民族的獨立和解放,為了國家的繁榮和富強,前仆後繼,英勇奮鬥,積極進取,勤奮工作。

愛國主義是五四精神的源泉,民主與科學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勇於探索、敢於創新、解放思想、實行變革是民主與科學提出和實現的途徑,理性精神、個性解放、反帝反封建是民主與科學的內容。而所有這些,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振興中華民族。因此,紀念五四運動,發揚五四精神,應該把這些方面結合起來,為振興中華民族而努力奮鬥。

總之,五四精神代表著誠實的,進步的,積極的,自由的,平等的,創造的,美的,善的,和平的,相愛互助的,勞動而愉快的,全社會幸福的統一體。

因此五四精神就是昇華了的愛國精神。

歸結起來是,憂國憂民的愛國主義精神,無私奉獻的高度社會責任感,宣傳民主科學的進步精神,追尋時代潮流、把握時代命運的偉大精神。

中國歷史文化語境中的現代知識分子,是近代中西文化衝突導致文化轉型的產物。如果將康有為、梁啟超、嚴復等為代表的近代知識分子群體,稱之為中國第一代的現代知識分子,那麼,以陳獨秀、胡適、魯迅等為代表的,則可以稱之為中國第二代的現代知識分子。這些由文化衝突而獲得主體高度自覺,並勇敢地挑起“向西方學習”重擔的現代知識分子,亦被稱之為“先進的中國人”。[1] 不同於中國歷史上的士大夫或文人群體,現代意義上的知識分子,指的是那些以獨立的人格、獨立的身份和獨立的價值標準,藉助知識、文化、思想和精神的力量,來表現自身對於社會、歷史、文化的獨特思考和鮮明的“公共關懷”,體現一種公共良知、社會責任感、歷史使命感,並具有強烈的社會批判意識和參與社會活動的文化人。在現代中國思想文化史上,魯迅無疑是現代中國知識分子的最傑出代表。他的思想、意識、觀念、學說、主張和人格等,都典型地反映出了現代中國知識分子所具有的精神特徵,尤其是他的現代意識的構成和心路歷程及所反映出來的精神特徵,可以說,正是現代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縮影。

五四運動的簡介及歷史意義 篇5

(1)五四愛國運動是一次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革命運動,表現了工人階級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鬥爭精神,這種鬥爭姿態是辛亥革命所不曾具有的。五四運動為實現反帝反封建的運動目標,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在反帝方面,運動的興起是為了反抗巴黎和會對中國山東權益的宰割。在反封建方面,運動表現了“內懲國賊”的堅強決心。鬥爭後來指向北洋軍閥政府,迫使政府釋放了被捕學生,罷免了三個賣國賊的職務。因此,整個運動體現出與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勢不兩立的鬥爭精神。

(2)五四愛國運動既是一次愛國運動,又是一次文化運動,同時還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運動。它極大地提高了中國人民的思想覺悟,哺育了一大批傑出的人才。他們高舉愛國主義的旗幟,走上了為民主、科學而鬥爭的道路。運動中,青年學生起了先鋒作用,工人階級發揮了主力軍的作用,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起了領導作用。另外,五四運動還擦亮了人們的眼睛,洗滌了人們的心靈,使人們最終認識到:要想醫治多災多難的近代中國,唯一的藥方就是無產階級專政。

(3)五四愛國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及其與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作了思想上、組織上的準備。在運動中,中國工人階級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臺,一批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認識到工人階級力量的偉大,積極投身到工人中間進行馬克思主義的宣傳和組織工作,極大地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和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礎。

(4)五四愛國運動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分水嶺,標誌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五四運動與以往的任何反帝反封建鬥爭一樣,都具有愛國的一面,體現了中國人民的鬥爭精神。五四運動發生在十月革命後,成為世界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組成部分。五四運動使得中國民主革命的領導階級、指導思想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因此中國革命已不再是舊民主主義革命而是新民主主義革命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五四精神早已伴隨著新中國的成長壯大而進入新的時代。新的時代賦予五四精神以“解放思想,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勇於奉獻”的新生命力。作為當代青年,我們必須以此為動力,抓住機遇,勇於改革,破除一切阻礙社會進步的因素,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而努力奮鬥。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