溼地生態保護與建設調查報告

來源:才華庫 1.49W

溼地與森林、海洋並稱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 具有涵養水源、淨化水質、調蓄洪水、節氣候、維持碳迴圈等重要功能,不僅為人類的生產、生活提供了多種資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生態效益。以下是CNrencai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關於甘州區溼地生態保護與建設調查報告,希望大家能夠關注溼地生態環境的保護問題。

溼地生態保護與建設調查報告

在現代工業化、城鎮化程序中,因公共利益與個體利益、長遠利益與短期利益博弈不均,對生態環境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保護溼地、合理利用溼地就成為迫在眉睫的重要生態課題。

一、溼地生態資源發展現狀

甘州區位於千里河西走廊腹地、古“絲綢之路”南北兩線和“居延古道”交匯點上,全國第二大內陸河——黑河貫穿全境,形成特有的荒漠綠洲和豐富的溼地資源,現有溼地1.35萬公頃,其中:河流溼地0.26萬公頃、佔總面積的19.3%,草本沼澤1.05萬公頃、佔總面積的77.8%,人工溼地0.04萬公頃、佔總面積的2.9%。溼地植物71種、溼地動物116種、溼地鳥類42種。境內建有張掖黑河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甘州段),東西長16公里,南北寬19公里,總面積6116.88公頃,其中,核心區2252.47公頃,緩衝區948.63公頃,實驗區2915.78公頃。作為典型的乾旱內陸溼地城市,甘州區既要保護好這片溼地綠洲,又要紮實推進黑河溼地保護工程建設,努力彰顯溼地資源稟賦優勢和後發優勢。

二、溼地保護與建設取得的成效

 (一)生態效益明顯

1.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隨著溼地保護與恢復工程的實施,重要溼地生態系統、溼地生物多樣性、景觀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通過連續3年多的監測統計,甘州區溼地生物多樣性逐年增加,境內留候鳥種類由2012年的8種增加到現在的17種,包括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黑鸛;國家二級保護鳥類大天鵝、小天鵝2種;國家“三有”保護鳥類14種,其中新增有黑鸛、赤膀鴨等9種。

2.區域生態優勢得到充分發揮。通過溼地保護與恢復,對提升甘州區水源涵養功能、維護黑河流域生態穩定、改善城市小氣候和維護張掖綠洲地下水資源平衡發揮了極其重要作用。圍繞豐富的溼地資源,在城區東北郊建成佔地168.4公頃的潤泉湖國家級城市溼地公園,在城區北郊建成規劃總面積4108公頃、溼地面積1733公頃的張掖國家溼地公園,在黑河西岸依託溼地生態功能區建成26平方公里的濱河新區。

3.自然災害頻率得到有利控制。隨著溼地生態環境的改善,通過就地水氣轉化,既孕育了甘州豐富的物產,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區域生態平衡,對改變區域性小氣候、防治水土流失、抵禦沙塵暴和鞏固黑河下游國防基地的生態安全等方面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據氣象部門監測,溼地保護對提高區域溼度和降水量作用明顯,溼地“冷溼效應”顯著,在盛夏時節溼地區域氣溫比城郊區氣溫低2-3℃,溼地春季增溫和秋季降溫均比城郊慢,溼地區域相對溼度均比陸地高20%左右。

 (二)社會效益突出

1.公眾生態保護意識逐步提高。溼地作為一種公共資源,公眾在享受溼地清、新、恬、雅的同時,也逐漸地受到來自政府和公益組織全方位、廣角度、深層次的宣傳影響,深思溼地保護與開發利用的關係,逐步提高對溼地重要性的認識,達成保護溼地就是推動發展的共識,進而轉化為保護溼地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2.成為科學研究良好試驗基地。甘州區溼地內豐富的野生動植物和遺傳基因,保留著過去和現在的生物、地理等方面演化程序的資訊,其動植物物種的多樣性和珍稀性,有著許多值得研究的珍貴生物基因,為教育、科學、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實驗基地和教材。張掖國家溼地公園榮膺“甘肅省科普教育基地”,張掖溼地博物館被命名為“甘肅省中國小環境教育實踐基地”。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連續成功舉辦五屆國際“綠洲論壇”和“中國張掖黑河流域溼地保護與開發知識講座”、“甘肅省溼地保護與可持續發展高階研修班”、“全國溼地生態保護高階研修班”等,探討和交流了溼地生態保護與科學利用的前沿理論和技術,提高了張掖溼地在全國的影響力和知名度。

3.打造為休閒度假賽事活動勝地。依託張掖國家溼地公園平臺優勢,積極參與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張掖段比賽)、中國汽車拉力錦標賽、全國群眾登山健身大會、金張掖冰雪旅遊運動節、張掖戶外運動節、全國釣魚公開賽等重大賽事活動部分專案,先後承辦中國·張掖首屆祁連玉石文化博覽會、溼地之夏·金張掖旅遊文化藝術節、萬人穿越溼地等旅遊文化推介活動。張掖國家溼地公園於2011年12月被評定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張掖濱河新區於2012年8月被文化部命名為國家級祁連玉文化產業示範基地,成為展示張掖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的重要視窗。

 (三)經濟效益巨大

1.周邊土地大幅增值。甘州區因水而得名,因水而有靈氣。圍繞溼地“兩個國家級公園”建設,大幅度盤活了溼地周邊的荒地、沙土地,使之成為招商引資的熱土和宜居宜遊宜商的集聚窪地。特別是與溼地公園緊緊相連的濱河新區,已成為張掖市眾多商家競相爭奪開發的'黃金區,規劃合理的柏油馬路縱橫交錯、現代簡約風格的商住樓錯落有致。

2.旅遊產業“井噴”發展。通過實施溼地保護與恢復工程建設,合理利用溼地資源,科學打造溼地生態景觀,大力發展生態旅遊經濟。目前,已形成以國家級溼地公園為中心,以大佛寺、沙漠體育公園等景區為半徑,以交通、住宿、餐飲、商貿、文化等第三產業為支柱的發展模式。2014年,全區接待海內外遊客410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22億,其中:張掖國家溼地公園接待遊客50萬,同比增長10%,實現收入350萬,同比增長16.7%。

3.北三環“金邊帶”效應初顯。通過溼地公園功能區恢復建設,以北三環為界線,以南已形成集居住、購物、娛樂、休閒為一體的的城鎮化拓展區和房地產投資建設的增長極,以北形成溼地生態涵養管理服務、科普宣教、農耕文化和溼地生態保護功能展示區,實現了生態保護和城鎮化建設的完美結合,促進了區域經濟發展,提高了旅遊文化城市的品質。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