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調查報告3篇

來源:才華庫 2.37W

在經濟發展迅速的今天,報告使用的頻率越來越高,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避免篇幅過長。你還在對寫報告感到一籌莫展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學生調查報告4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學生調查報告3篇

學生調查報告 篇1

對於文化水平較高,情感體驗較為豐富的大學生們來說,除了學習之外,戀愛也是熱門話題之一。那麼我校大學生是怎樣看待大學生談戀愛的呢?他們的戀愛觀又如何?在擇偶的時候哪些才是他們看重的呢?就這些問題,我院社調部、女生部對全校八個院系做了抽樣調查,結果分析如下:

戀愛現狀及原因分析

在被調查的同學中, 42% 的同學表示自己談過或是正在戀愛,而有 31% 的同學則表示目前未談,若遇到合適的也會陷入其中,只有不到三成的同學明確表示至今未談,也不準備在大學期間談。以上資料表明,大學戀愛絕不是個別現象,是普遍存在的。

通過對調查結果的分析,二、三年級以 43.4% 和 44.4% 的認可率被認為是戀愛發生的集中年級,而文法、管理、外文等文科院系則被認為是戀愛發生最為集中的學院。

關注大學愛情的普遍,是什麼使得戀愛之火如此旺盛的燃遍校園呢?

45.8%的被調查者認為是因為學業壓力不大,空閒時間太多,內心空虛寂寞,需要慰藉,引發了愛情。的確,進入大學後,擺脫了高中式重壓的機械學習,時間變得隨機而靈動,假如不擅長安排時間,就會感覺有了過多空閒,似乎無事可做。而且大學生活中,人際交往、學習考試等都可能給大學生造成身心壓力。長期如此,內心的空虛日益加重,壓抑開始充滿心頭。逃避痛苦是人的本能,而戀愛是建立一種比較親密的關係,可以造成注意力的轉移。另外,一些大學生對信念、價值和自我長期把握不定,而在戀愛中則有人來共同分擔茫然、沮喪的情緒,從而緩解了壓力。大部分正在戀愛的人也承認,或多或少的存在找依靠的心理。

趕潮流會導致戀愛的發生?17%的同學是這樣認為的。

這與從眾心理有關。在一個群體中(如一宿舍),如果大部分人都在談戀愛,剩下的人也會受到影響。處在青年期的大學生,往往對自我缺乏充分的肯定,甚至有人會為自己沒有戀人而自卑,所以他們不會逆潮流而動。

趕潮流還與周圍文化環境的誘導有關。超越生死的愛情電影,風花雪月的言情小說,纏綿悱惻的愛情歌曲,體驗戀愛感覺的廣告片校園裡流行的一切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生的行為。

也有部分同學認為有戀人是證明自己魅力的重要方式?他們非常需要他人的贊同,有人愛似乎是自身價值的某種證明,自然他們也就走入了戀愛的陣營,顯然這種觀念是有失偏頗的。但,還有一種呼聲是高漲的,他們說是因為真愛如果說大學愛情不可避免,那麼我們希望它成為戀愛堅定且唯一的理由。

總之,大學生戀愛的動機是複雜多樣的。提醒大家,戀愛並不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不健康的愛情是把雙刃劍,害了別人也傷了自己。希望同學們能夠端正戀愛動機,用真心呵護感情。

戀愛行為面面觀

a、關於某些大學生頻繁更換戀人的行為, 31.0% 的同學認為,他們是在尋找更合適的人。認為是喜新厭舊的思想在作怪過強的愛情征服欲和佔有慾、是在玩弄異性的反面呼聲則佔據了近七成。有位大二女生甚至氣憤地指責這是極度不負責任的行為,不配稱之男生。專家認為:初進大學,思想的放鬆,內心的空虛,往往讓人輕易的墜入愛河,而過少的考慮對方是否真正合適。隨著交往的深入,矛盾產生,裂痕出現,他們開始反省自己是否真的找到了所謂的人生的另一半,今生的唯一,思考後的一種可能即尋找新戀人。這本是無可厚非的,但若夾雜了其它目的則是可恥的行為。作為當代的大學生,我們應該以此為律,讓愛情純潔起來?

b、安靜的自習室、優美的人工湖、飄香的`食堂隨處可見一對對恩愛的學生情侶。但他們似乎並不顧及周圍人的目光,當眾餵飯,甚至擁抱、親吻。就這個問題,廣大同學也有自己的看法。二成的同學認為不合適,但這是別人的私事,我們管不著,也有五成的同學認為,這是不文明的行為,對其他同學有不良影響,應該管一管,還有二成的同學則認為欣賞他們的勇氣,但自己不會這樣做。只有一成的同學大膽表示戀人之間這樣很正常,我有戀人也會這樣。

馬克思說:真正的愛情是表現戀人對他的偶像採取含蓄、謙恭甚至羞澀的態度,而絕不是表現在隨意流露熱情的過份親暱。戀人間的舉動並不是評定感情是否深厚的標準,這種較私人的行為似乎並不適宜在公共場合公開表露,同時也侵佔了公共空間。而且,半數同學對此種過於公開,過於私人的行為表示反感。所以我們建議並提醒大家:在公共場合請注意您的行為。

c、改革開放二十年使人們的觀念發生了很大變化,得風氣之先的大學生們的觀念就更加前衛。和中國社會傳統的道德觀相比,大學生們對愛情、婚姻都有自己獨立的見解。在如今的大學生眼中,同居已不再是一件新鮮事了,對此我們的同學持什麼態度呢?調查結果顯示 37.8% 的同學認為短暫的快樂過後帶來的是無盡的悲傷和更多的無奈; 29.0% 的被調查者則認為這是嚴重違反校紀的事情,應予以管制;不過,同時也有 24.9% 的人對此表示接受;還有 5.7% 的人則欣然贊成。

以上資料表明,當代的大學生對同居的看法已經不比20世紀末時那麼敏感。

當代大學生擇偶觀

根據調查資料,我們按照各選項的得票率排序,製作出表格(見附表)。

在大學生人群中,把理想愛人的條件轉向注重有內涵,注重人品,是普遍的一個大趨勢。在本次調查中,男、女生均把人品作為了第一要素,而經濟狀況、身高等已不再是擇偶的主要因素。這反映了廣大同學成熟的愛情心理。但其中,我們又可以看到男、女生的一些不同:對於相貌的要求,男生要高於女生不少;而對於知識能力的要求方面,女生又要比男生看中的多。

不可不說的話題失戀

本次調查,結果表明在失戀後,順其自然比例大於痛苦憂鬱,且呈顯著性差異。88.2%的同學能夠及時、合理的調整情緒,轉移到學習或者工作中去;只有12.8%的同學認為自己不能夠承受,會悲觀失望不得解脫,甚至心理失衡,有報復傾向。且個別同學表示當他們示愛被拒絕或愛情關係結束時,曾企圖自殺。

如果說,愛情是永恆的話題,那麼,失戀也應是。這必定會對當事人產生或多或少的影響。此時,除了藉助朋友、家長等外部條件幫助分擔,更重要的是依靠個人調節化解陰影。專家建議,最有效的調節方法是給自己找事情做,填充所有空白時間,以達到轉移注意力的目的。相信時間是癒合傷口的最佳藥方。

學生調查報告 篇2

調查目的:時下,大學生通過利用課餘時間找份兼職工作打打工或在假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打暑期工、實習體味生活已經成為了一股熱潮。對大多數學生而言,掙錢是打工的首要目的。有的卻認為掙錢並不是大學生打工的惟一目的,不少同學把打工看作是參加社會實踐、提高自身能力的機會。許多學校也積極鼓勵大學生多接觸社會、瞭解社會,一方面可以把學到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積累工作經驗對日後的就業大有裨益。通過調查可以瞭解當代大學生對社會實踐的看法以及透析大學生生活實踐情況,從而結合馬克思主義哲學分析大學生社會實踐所存在的問題以及提出解決方法,使大學生能正確對待社會實踐,在實踐中見真知。在往後實踐中能更好地接觸社會、實踐自己的專業技能,尋找發展的機會。

調查物件:大學生成長成才,是高等院校普遍關注的問題。而大學生社會實踐已成為培養合格大學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決不能忽視或放棄大學生社會實踐。因此這次調查就選擇了在讀大學生5名,其中廣州大學名,中山大學1名,廣東外語外貿大學1名,華南理工大學5名,廣東工業大學5名。年級分別為大一學生5名,大二學生3名,大三學生15名。調查內容:本次調查通過對大學生有否參加過暑期工、兼職或實習,最想參與何種社會實踐,所參與的打工或實習是否與所學專業相符,能否體現實踐與理論知識相結合以及在工作或實習中獲得了什麼等問題進行展開。

調查方法:通過派發問卷進行調查,發放問卷共5份,收回有效問卷5份。(調查問卷及資料統計詳見附錄)

調查結果:從調查中發現,許多大學生都認為兼職是大學生的第二個“課堂”,通過兼職可以學到許多寶貴的東西。“存在就是合理”,職業沒有高低之分,無論什麼職業都有其可取與不可取之處,就看自己的需求。

不少大學生覺得只要是能夠賺錢的工作,就可以去試一試,品牌代理,促銷等以前不會是大學生從事的工作,現在都成為了大學生們可以接受的工作。

有5%的同學認為如果要參加社會實踐,最理想的就是到企事業單位進行實習交流,其次是打工或做兼職佔4%;而56%的同學有做過兼職,%打過暑期工,14%參與過實習,表示從未做過的僅佔1%;現在大學生兼職、打工,除了做家教(14%)、網路的實習實踐(6%)外,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在兼職或打工時從事派傳單、商品促銷(%)、校園銷售(14%)、當餐廳服務員(8%)等簡單、不需要特殊技能的工作,但卻與所學專業知識相去甚遠,6%學生認為所實習或兼職的工作與自己專業不全相符或完全不符,僅4%的人認為完全或基本相符。能夠使大學裡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的只佔38%,在實習或工作中66%的人滿意自己的課外實踐能力;1%的學生認為兼職是為以後的求職做準備,在選擇實習或打工目的是什麼的時候,有3人選擇“接觸社會,積累工作經驗”,佔了總數的64%,選擇“賺取生活費”,佔了%。從選項人數中顯示,大學生兼職以賺錢和充實自己為主要目的。現在的大學生已經將打工看得很重了,錢雖然是一定因素,但是希望通過打工獲取的經驗對將來就業時有所幫助應該是更多學生考慮的問題。大學生在打工時間上的彈性還是很大的,這應該和他們寬鬆的學習環境有一定關係。56%的人會選擇在假期實習或打工,3%會選擇任何沒有課的時間,1%會選擇週末。有31人認為在不影響學習的基礎上贊成合理兼職或打工實習,19人很贊成兼職、打工,沒有人反對。54%的人都提出學校除了提供就業指導以及專業課程外,還應該提供實習機會,%覺得學校應該提供就業體驗,至於選擇素質拓展和職業生涯規劃的各佔1%。

調查結果分析:

在調查中發現沒有人在參加社會實踐上選擇“參加‘三下鄉’活動”一項,說明當代大學生

與以往的大學生相比較,他們的求學經歷、生活條件、所處社會大環境都相對優越,也沒有經過必要的>挫折教育,因此,他們意志往往比較脆弱,>克服困難的能力也較差,常常是對社會的要求較高,對自我的要求較低。當前,大學生的責任意識日益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責任意識和誠信意識成為不少地方採用人才的兩個新標準。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是促進大學生>素質教育,加強和改進青年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導學生健康成長和成才的重要舉措,是學生接觸社會、瞭解社會、服務社會,培養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徑。參與“三下鄉”實踐,其目的是為了支援農村的教育事業,同時給農民帶去相應的指導,本著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同時把自己在學校學到的知識與勞動實踐相結合,並從群眾中學到做人做事的道理,用於知道自己的將來的學習生活工作。現在大學生,除了一部分學生來自農村以外,很有一部分是來自城市的,往往這些學生家庭環境好,父母親更是不允許或者不支援自己的孩子參加所謂的“三下鄉”實踐活動,這樣,學校所提倡的通過“三下鄉”實踐活動來提高學生素質的目的就未能夠達到。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三觀指的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而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緊密聯絡在一起的。在個體價值觀體系中,人生價值觀處於主導地位,決定著總的價值取向,對價值觀系統中其它價值觀起著指導和制約作用。由於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主要是圍繞自己出發,致使大學生自身社會閱歷和實踐經驗不足,更不用說參與“三下鄉”活動服務人民了。

另外,沒有人選擇反對大學生兼職、打暑期工或實習,大家都認為只要不影響學習能夠積攢經驗可以為以後的工作打基礎。對於當代大學生來說,應當刻苦學習專業知識,不斷提高綜合素質和運用知識的技能。

從大學生活的開始到走進社會的大圈子中,就只有短短的幾年時間,誰不想在將來的社會中能有一席之地呢?所以大家認為大學生必須投身校園內外的各類實踐活動,有助於鍛鍊品質,提高能力。可見其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有不可牴觸的重要性。不能否認有過打工經歷的同學,看起來要比其它同學更成熟、社會適應力更強,但對於學生,社會適應力只是一方面的衡量指標,大學期間主要的任務是學業結構的搭建,即知識結構、專業結構的搭建,為了打工影響甚至放棄了專業知識的學習,結果是得不償失的。

結論與建議: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實踐是人自覺改造客觀世界,使外部物件發生某種改變的現實的物質性活動。實踐是人的活動,而人是社會的人,處在一定的社會關係之中,因此,實踐不是單個人孤立的行為,而是社會的活動。所以,實踐作為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一個階段,是在社會歷史中不斷髮展演變的。實踐的主體是人民群眾。“三下鄉”是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在新時期的深化發展,是促進農村兩個文明建設的有益補充,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長遠意義。實踐出真知,社會實踐活動是大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份,培養當代大學生的歷史使命感、社會責任感和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充分發揮實踐育人的作用,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也是檢驗所學理論知識的標準,社會實踐不但為大學生提供了一個發揮自我才能,展現自我風采的舞臺,也是培養和鍛鍊同學們綜合能力的一個階梯,更是一個大學生進入社會,走上工作崗位前的演練場地。瞭解國情是年輕人的首要任務,這就需要放眼9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對占人口8%以上的農民有所瞭解才行。學生利用假期時間參加“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這樣可以使同學在實踐中更好的認識國情,貼近社會,從而確定比較正確的人生前進方向。作為高校教育者,如果能引導大學生將強烈的使命感轉化為學習、服務、實踐、奉獻等實實在在行動,把行動變為責任,將會使大學生在人生軌跡上樹立起更高的起點。

學生調查報告 篇3

國小生的升學問題一直以來都是父母與學校最關注的問題。雖然它不及會考,大學聯考那樣正式,那麼受社會關注。但由於現如今幾乎每個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固然會對孩子未來走的每一步路都會非常重視。而家長往往認為國小升國中就是孩子要走的第一步隨著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量給學校造成的壓力越來越大。家長對這一形勢的 認知也比較清楚。大部分家長都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為了清楚的瞭解到作為國小生自己對這一現象的態度與看法,我做了如下這一調查,情況如下:

一 調查目的:為了瞭解國小升學這一情況。

二 調查物件:六年級三班全體學生

三 調查時間:20xx年4月17日

四 調查方式:問卷調查

五 調查專案與結果:

1.你認為自己是:

A 優等生 B 中上等生 C 中下等生 D 差等生

選A人數: 佔

選B人數: 佔

選C人數: 佔

選D人數: 佔

2.國小升國中你會選擇:

A 重點中學 B 普通中學 C 無所謂

選A人數: 佔 選B人數: 佔

選C人數: 佔

3.如果你選擇重點中學,是因為:

A 師資深厚 B 學習環境好 C 給別人說起來有面子

選A人數: 佔 選B人數: 佔

選C人數: 佔

4.你覺得上一個好中學重要嗎?

A 重要 B 不重要

選A人數: 佔 選B人數: 佔

5.父母對你上什麼樣的中學很在意嗎?

A 是 B 不是

選A人數: 佔 選B人數: 佔

6.你覺得奧數,奧語對升學有沒有起到很大的作用?

A 有 B 沒有

選A人數: 佔 選B人數: 佔

7.即使你學習不是很好,父母也願意為你交很多錢,讓你上一所重點中學嗎?

A 是 B 不是

選A人數: 佔 選B人數: 佔

經調查表明:大部分的中等生都認為上一所好中學是很重要的。而無論是否考得上重點中學,大部分的家長也都會選擇用金錢讓孩子上一所重點中學。對於現如今中學都會選用奧數,奧語,甚至國中知識的英語來考核國小生這一問題,國小生也大都持預設態度。

我對這一現象的看法卻不同於學生與父母。因為作為國小生來說他們只不過是幼小的孩子,本應是好好享受童年的時候,但卻要讓這些可愛又天真的孩子承受如此大的壓力。對於一般孩子的思維,其實是無法承受如奧數這般思維抽象的知識。但現如今社會已形成這種不合理的趨勢。縱然有學生,有家長不想跟隨這樣的趨勢。最後的結果便只會是孩子受到傷害。但我覺得無論怎樣,家長都要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擇校。如果孩子的水平不夠上重點中學,就應該給孩子選擇一個合適的學校。或許在普通中學的孩子最後的成績卻不亞於在重點中學的孩子。因為普通中學的孩子都處在同一種環境下。這樣,那些心理素質較差的學生才不會受到傷害,這樣也有助於提高孩子的成績。

所以,我覺得要想使家長合理的為孩子選擇中學,國家首先要使用一些方法把社會上這一不好的現象制止住,如不再設有重點與普通學校之分,不要讓孩子學習他們無法承受的知識。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更好地發揮他們的潛能,才更有可能成為國家的有用之才。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