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生閱讀經驗交流

來源:才華庫 1.6W

一、“讀”而不“閱”

國小生閱讀經驗交流

很多學生在閱讀中“讀”而不“閱”。有的學生習慣把單詞逐個兒讀出來;有的學生表面上是安靜地看著文段,其實大腦裡邊還是不停地讀著,他們習慣先通過讀音再進行文字資訊處理,從而來理解文段。這些並不是良好的閱讀習慣。“形”——“音”——“義”讓我們的閱讀走彎路,影響閱讀速度。這些孩子在閱讀的過程中,並沒有進行全英思考,而更多的是受了母語的影響。正確的閱讀方法是通過詞形直接反射到大腦,並進行思維活動,從而達到閱讀訓練的目的。

課內需要教師適當安排“泛讀”訓練活動:(1)教師蒐集有訓練意義的文章若干篇;(2)針對不同文章,設計有針對性的閱讀練習;(3)利用model讓學生理解“泛讀”的形式;(4)組織學生“實戰”一番,在計時競賽中體驗閱讀所帶來的滿足感、成就感。

在課外,鼓勵學生多看英文雜誌,特別是地道的英文小故事,英文原著等。

二、“摳字(詞)眼兒”

大部分學生在短文閱讀中,習慣抓著某個詞不放。特別是當他們遇到生詞的'時候,經常琢磨一番,甚至拿出英漢小詞典,查了又查。等“驅除”了“攔路虎”,這些學生又是將句子重看一遍,把句意確定了,再在短文閱讀中繼續“匍匐前進”。閱讀忌斷章取義,其實每一個句子都有自己的意群。學生得按意群來進行閱讀活動,遇到生詞,或是採用“跳讀”,或是聯絡上下文來“猜詞”等。在此基礎上,綜合句群,從而把握每一篇美文的中心要旨。因為很多單詞本身就不止一種意思。在不同的語境中,甚至有截然相反的意義。只有把單詞融入短語或句子,乃至全篇,才能準確意會作者想要傳達的東西。即使一時半會兒弄不明白,也不影響學生的獨立閱讀。中國不是有句古話:“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教師安排“按意群閱讀”的專項訓練:(1)設計可讀性較強的若干文段;(2)指導學生對文段中的各個句子進行“圈點”,即按意群劃分成若干停頓;(3)組織朗誦比賽,讓學生學會正確地停頓,較清晰地把握句子的結構,淡化生詞對閱讀造成閱讀的障礙。

三、抓不住“主線”

國小生在自主閱讀的過程中普遍缺乏“梳理”全文思路的能力。他們習慣在閱讀每一段的同時,努力記住文段的細節內容,並做到很好地去應答文後的反饋練習。但是,這個年齡段的學生並不善於縱觀全文,做到對文段的“主線”心中有數。學生甚至沒有能力去用自己的簡短的語言來說一說:“從這篇文中,我知道(讀懂)了什麼……”他們對文段中那麼多的資訊不會合理地篩選,去掉“枝葉”,剩下“主幹”。從這一點上,迫切需要教師輔助學生,把“自主閱讀”的“質”“量”提到更高的一個層次。

教師儘可能創造純英的學習環境(包括軟、硬環境)。在課堂上,留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自主學習,用簡練的語言來表述觀點:(1)討論文章的key words有哪些?(2)文章的中心句在哪?(3)“我”能用幾句話來概括全文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