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教育總結

來源:才華庫 2.96W

總結是把一定階段內的有關情況分析研究,做出有指導性的經驗方法以及結論的書面材料,通過它可以全面地、系統地瞭解以往的學習和工作情況,因此,讓我們寫一份總結吧。那麼你知道總結如何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班主任教育總結,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班主任教育總結

班主任教育總結1

一年來,我校教師繼續教育工作在學校領導的重視、全體教師的積極配合、工作領導小組的紮實工作下,取得了明顯的成效,有力地推動了全校教育水平地提高。現把一學期來的工作總結如下:

一、重視課堂教學研討

重視開展教研活動,在公開課中,我們做到了:集中備課、聽課、上課、評課、反饋、總結,一課三議、三課一評落到實處,不走過場,把每一次“公開課”當作提高業務水平的一個機會,互相學習,取長補短。為保證研究質量,我們提出做好加減法,即有針對性地減少教研課的數量,提高教學研討的質量,落實到位,活動時校長、教研組長、全體教師全程參與,提高了活動的實在性。

20xx年4月,四年級語文教研課:集體研討,老師等進行了比較詳細的分析和解說,其他教師也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想法。最後確定了一主題設計,全體教師對這一內容進行分散備課。然後由校長、馮老師組織對設計過程進行探討和交流,提出個人的修改意見,教師們再一次進行修改。後又以教研組為單位,對進行了集體討論,教師們個個熱情高漲,紛紛發表自己的高見,最後形成了一份優秀的教案,並指定馮志蘭老師執教,教師進行了認真的反思與評課,還形成了書面反思,使活動真正落到了實處。

二、校本培訓

我校制定了切實可行的校本培訓計劃,校長作為培訓的第一責任人。本著務本求實的原則,對“自修--反思--實踐--研究”的培訓模式做了進一步的探索和實踐,突出了根據需求自我進修,在實踐中探索創新,在解決問題中提高自己的創造性學習方式。

1、集中學習與自修結合。

20xx年秋季我校主要任務是:教育技術與學科教學地整合。集中學習20學時,每位教師自學20學時。

2、倡導反思。

反思是教師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結合平時的教學,找出自己在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並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以及由此產生的教育後果。本年度每個教師按要求上交了較有水平的一篇教學反思和一篇教學心得。

3、實踐。

實踐是教師在自修、反思的基礎上改進教育教學行為的實際嘗試。是對教師培訓工作的檢驗。課堂教學是教師將所學理論付諸實踐的主陣地。鼓勵教師大膽嘗試公開教學。每學期都要搞評教評學活動,教師帶著問題聽課,找出得與失,找出理論依據,並運用相關理論進行評課,教師們通過評課既鞏固了所學知識,又提高了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加強了新課程標準的培訓。

20xx年春學校把繼續教育的工作重點放在了新課程標準的學習上,仍採用集中學習與自學結合的方式進行。集中學習20學時,每位教師自學20學時。通過檢查每個教師都完成了任務。

5、積極選派教師“走出去”吸收新的資訊

20xx年春季可以說是我校開了先河,不但積極選派教師參加縣教研室組織的各種培訓外,還有二人次的參加重慶聽課、研討活動,這使教師及時地吸收了新的資訊。同時也給在家的教師帶來了新的理念。

三、正視問題,改進工作

工作雖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綜觀全域性,仍然存有不足。主要表現為:部分教師認識不夠,忙於應付,沒有從思想上重視起來;教師參與繼續教育的激勵機制不夠完善;應增加校際間的交流與溝通,達到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共同提高的目的。

針對這些問題,我們決定在今後的工作中增強教師培訓的責任感、緊迫感,使之認識到繼續學習、終身學習的重要性,著力解決教師培訓中遇到的具體困難,更好地做好教師繼續教育工作。

班主任教育總結2

九年級學生面臨著嚴峻的升學問題,同時獨立意識增強,逆反心理加劇,反抗父母和老師的傾向更加明顯。在這雙重因素的作用下,厭倦、煩躁、緊張、焦慮和無奈在教室裡和學生中間瀰漫著、擴散著,作為九年級學生的班主任,應該在這時有所作為。

一、從學生自身感受出發,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

九年級學生更加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獨立性增強,“成人感”萌芽,針對這些特點,我在開學初就在四班開展了“青春感言”、“我想對同伴說”、“我想對父母說”、“如何提高學習效率”、“考試前後的心理調適”等主題班會,學生從自己的親身體會談起,充分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通過全班學生的行為表現和良好的班級氛圍,可以看到同學現身說法和自我教育的效果。

二、注重學習策略的指導,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有效的學習策略能夠幫助學生將緊張煩躁的學習變成輕鬆愉快的學習。學生常常因為缺乏必要的學習策略,學習效果不佳、學習熱情減退、學習的主動性下降,有的甚至厭倦或放棄學習。因此,對於學習壓力越來越大的九年級學生,注重和加強學習策略的指導非常重要。

1、掌握不同學科的學習特點

九年級的課程可以分為文科和理科兩大類。學習文科知識,主要運用形象思維,更需要記憶的參與。而學習理科知識,主要依靠抽象思維,更需要理解的參與。此外,不同的學科,也有不同的學習方法。例如,語文學習中更強調理解、背誦和寫作,英語學習中更強調聽、說、讀、寫訓練,數學和物理則更強調做題訓練等等。教師必須引導和幫助學生掌握學科學習的有效方法,才能減輕學習負擔,提高學習效率。

2、加強預習和複習

國中一、二年級的學生,由於知識相對簡單,課業壓力較少。因而大部分學生沒有自覺預習和複習的習慣。進入國中三年級,隨著學科數目的增加,知識難度的增加,課業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因而,指導學生學會預習和複習非常重要。具體做法是指導學生課前瀏覽下一次將要講的內容,使學生在上課時,更加關注重點問題或自己不太理解的問題,提高課堂學習的效率。同時,巧妙運用遺忘規律,讓學生在自習或晚上的時間,對當天的學習內容進行及時的複習和鞏固,以便提高記憶的效率。

3、提高單位時間的學習效率

每個學生的學習時間是相同的,但是學習效率卻因人而異。因此指導學生在學習中提高注意能力,進行文理搭配,把集中學習和分散學習相結合,運用多樣化的學習策略,就能提高單位時間的學習效率,提高學習成績。

三、及時解決學生的困惑,幫助學生健康成長

國中階段是一個半成熟、半幼稚的時期,是獨立性和依賴性、開放性和封閉性、自覺性和幼稚性錯綜矛盾的時期。對於九年級學生來說,他們承受著來自課業負擔重、家長和教師的期望高、學習成績不穩定、身心成長困惑多等各方面的壓力。考了一個好成績,或做了一件好事,就可能沾沾自喜、自以為是;而發生了一次失誤,或遭到一點挫折,又會不知所措、灰心喪氣,甚至影響學業成績和身心發展。因此,對於那些成績時好時壞的學生,應做到心中有數,經常提醒督促敲邊鼓:成績好時,不要驕傲,成績下降時,不要氣餒,找到原因,及時改進和提高。對於本來學習就吃力,面臨加重的課業負擔而情緒低落的學生,應及時和他們談心,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的長處,表揚他們的點滴進步,激勵他們堅持就是勝利。

此外,對異性有好感、有朦朦朧朧的愛意也是九年級學生的一個特點。針對這個問題,可利用班會引導學生分析青春期的困惑,端正他們對青春期生理和心理變化的認識;或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幫助他們營造異性之間正常交往的環境,增進異性之間的瞭解和友誼。

只有準確把握九年級學生的特點,用發展的觀點看待學生,進行耐心、細緻而富有針對性的指導工作,才能引導學生以積極的心態面對各種困難,順利地度過這一特殊時期,併為今後的人生髮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班主任教育總結3

從教xx年,在班主任的.工作崗位上經歷了20個春夏秋冬。每日和學生們學習生活,我清晰地感受到班主任的重要作用和職業的藝術性。

把束縛的愛轉變為民主和諧的管理。從帶班開始,我就每天早早給學生開門,早晨陪學生晨讀,白天陪學生上課,陪學生做值日,和學生一起勞動,作業完不成的學生陪著寫作業,陪著學生一起鍛鍊身體。甚至怕學生睡覺不老實,還要和調皮的學生一起在教室趴在桌子上午睡……訂立各種各樣的規章制度,讓學生按章行事,不準學生這樣,那樣。只有陪著學生,我才放心。

學習了先進的班級管理模式以後,我受到啟示。我開始改變親力親為的“自治”思維,變為學生的民主自治管理,學生自己制定班級制度,自己組建學習小組,值日組由學生自己推選組長,自願結組,全班形成公約。我只是指導和調節的作用。我不是高明的指出種種問題,而是學生們自己發現和解決問題。我不必天天分工和監督,而是實行“班務承包和評議”,把班級變成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班級自治機構。蘇霍姆林斯基說:“自我教育不是個人的而是集體的自我教育,是學生間在品德上的相互影響。”在班級中組建“自助互動小組”,讓學生通過機動、自省、自律,告別不良習氣。一個人的管理很累,班主任必須是權威,嚴厲的訓誡會導致師愛流失。我在班級中採取“民主自治”的管理模式,使學生走向和諧與團結,減少了班主任的負擔與壓力,同時也增加了學生的自信與自律。

把對學生嚴格的愛慈父般的愛轉變為理智的師愛。記得有一個男孩叫小超,有一次,我要求他把作業修改合格後在回家,可他拿起書包就衝出教室,口裡喊著:“我不做了,我要回家!”當著全班學生的面,我有些下不來臺,但理智告訴我,他一定有急事或者有特殊情況。當我騎著摩托車在下班的路上看到他正著急的往家趕,我要載他回家,他謙讓再三,在我的堅持下他指給我回家的路,我才發現他是全校離家最遠的一個學生,二十多裡坑坑窪窪的山路,自行車又壞了,與他最近的學生離小超家還有5裡山路。難怪他那麼著急回家。我送他到家,他表示以後一定抓緊時間完成作業。

我也慶幸沒有傷害到他。以後每天我都幫助他早些完成作業,讓他早些回家。每一名後進生的背後都有一段心酸的故事或者隱晦不見陽光的角落,當他們靜靜的坐在教室的一角呆呆地聽課,吃力的學習,我們還忍心嚴厲地叱責他嗎?而有些學生你處處關心他,照顧他,他卻煩你,覺得你嘮嘮叨叨沒完。作為一名班主任,對學生有父母般的愛還不夠,還應該有一種理智的愛,為學生終生髮展建立平臺,才是教育的真諦師愛。

從諄諄教誨到心的教育的轉變。作為班主任,我原以為不厭其煩的說教,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懷就是對學生言傳身教,學生病了,我領著去醫院,看病的錢自己先付上,學生犯錯了,總是舉例子、講典故,說得口乾舌燥還有時言猶未盡,但是效果並不盡人意,我開始改變用心去與學生交流。

有一個叫麗麗的女同學,父親被人殺害,母親關進監獄。由爺爺奶奶照看,心裡總覺得自卑,平時也很少與同學交流,我就給她寫了一封信,告訴她,人生難免有坎坷,只有戰勝困難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並推薦一些有關人生的書讓她讀。在她生日的那一天,我專門為她召開了一次主題班會:大家手拉手。我給她買了個筆記本,上面寫滿了同學祝福的話語。從此,她變得開朗了,活潑了。最讓我想不到的是她的數學成績在期末考試中競得了滿分。後來她給我寫信說:“老師,你是我一生中最難忘的一名老師。”為了幫助學生改掉不良習慣,我改變了對學生的批評方式,採用了互助互評機制,同學自願結組,課下或課上,有人說髒話或衝動時,要及時提醒,看看誰最接受意見,看看誰最能改正錯誤,在班會上定期總結、評選優秀建議生,真心接受者和忠實夥伴。學生之間和諧了,學習的勁頭也有了。

總之,通過學習,使我清楚的認識到,班主任工作是個職業家,也是一個藝術家。孩子並不是一張白紙,任我們去描繪,更像是一名穿越叢林的跋涉者,需要我們的指引和幫助。對學生的教育不是耳提面命,絮絮叨叨,而是精點細撥,動其心,感其情。班主任的工作不是簡單的一腔熱血,也不是事無鉅細,而是一種職業化和藝術化。愛的轉變正是體現了教師的職業性與藝術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