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瀋陽故宮導遊詞2篇

來源:才華庫 2.46W

瀋陽故宮佔地6萬多平方米,有樓臺殿閣各式建築70餘座,由20多個院落組成,總計房屋300多間。故宮按自然佈局分為中路、東路和西路三部分。以下就是小編整理的關於瀋陽故宮導遊詞,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瀋陽故宮導遊詞2篇

瀋陽故宮導遊詞1

遊客朋友們:

大家好!首先請允許我代表瀋陽市全體市民對各位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今天我為大家介紹的就是瀋陽的風景名勝之一的“瀋陽故宮”。

瀋陽故宮佔地6萬多平方米,有樓臺殿閣各式建築70餘座,由20多個院落組成,總計房屋300多間。故宮按自然佈局分為中路、東路和西路三部分。

中路:是太宗皇太極時期的大內宮闕。南端是大清門,也是故宮的正門。向北依次是崇政殿、鳳凰褸、清寧宮,它們都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兩側還有一些對稱式的附屬建築。

大清門是日常朝會時文武大臣侯朝的地方,也是清太宗接受群臣謝恩之處。明朝著名將領洪承疇降清後,就從此門進入,受到皇太極的接見。大清門東側這處建築叫祖廟,祖廟是愛新覺羅家族祭祀祖先的地方,因是天子的祖廟也稱“太廟”。

崇政殿前,東西各有五間廂樓,東為飛龍閣,西為翔鳳閣。殿後是一個院落,院正北有一座高約4米的高臺,臺上是皇太極極其后妃的寢區。沿臺階走上去便是一座金碧輝煌的高樓----鳳凰樓。它的原名叫翔鳳樓,直到1743年才有鳳凰樓之稱。鳳凰樓是清寧宮的門戶,也是皇帝策劃軍政大事和宴筵之所。它與崇政殿同期建成,康熙二十年重修。樓為三層,是三滴水式建築。每層深廣各三間,周圍有迴廊,下層的門洞是聯絡臺上臺下的道。風凰樓既是後宮的大門,又是整個宮殿建築的制高點。在樓上觀看日出,極為美妙。所以“鳳樓曉日”、“鳳樓觀塔”是沈城著名的景觀。鳳凰樓正門上額的“紫氣東來”金字橫匾是乾隆皇帝的御筆。

清寧宮兩側是東西配宮,東配宮有關雎宮、衍慶宮;西配宮有麟趾宮和永福宮。東西配宮均為皇太極和妃子們居住之所。清寧宮西北角有一根由地面壘起,低於屋背的煙囪,人們從正面是看不見的。從清寧宮這一系列建築中,我們可以發現瀋陽故宮的兩大建築特點:一是儲存了濃厚的滿族特色即口袋房、萬字炕、煙囪豎在地面上。二是宮高殿低,清寧宮及其四所配宮均高於皇帝議政的崇政殿和東路的大政殿。這是因為清朝奪取政權前,滿族是一個牧獵民族,受生活習慣的影響,把居住的地方建在高處,以防野獸和洪水的侵襲。這與北京故宮恰好相反。

清寧宮高臺之後是“後苑”,也叫“御花園”,內有碾磨房、二十八間倉、後宰門等建築,是皇帝膳食的供給區。並有地下窨道與清寧宮相通。

在崇政殿、清寧宮高臺兩側有“東所”、“西所”。東所由南往北依次是頤和殿、介祉宮、敬典閣等。東所是東巡時皇帝后妃給太后請安之處,也皇太后的寢宮和存放實錄、玉牒之處;西所由南往北依次是迪光殿、保極殿、繼恩齋和崇謨閣等。西所是東巡時皇帝、后妃及子女居住的.地方和存放《聖訓》、《滿文老檔》的地方。崇謨閣的建築形式是別具一格的,它為捲棚式建築,是在清乾隆年間增建的。 ]

東路是以大政殿為主體,兩側輔以方亭十座,稱“十王亭”。大政殿建於努爾哈赤時期,是故宮最早期八角重簷大木架亭子式建築。大政殿下是高約1.5米的須彌座式臺基,周圍繞以雕刻精細的荷葉淨瓶青石雕。殿身八面均有“斧頭眼”式隔扇門,內外排柱40根,正門前有雙龍蟠柱。殿頂是十六道五彩琉璃脊,正中是寶瓶火焰珠。殿內有精緻的斗拱、藻井天花,樑架上用“和璽”彩繪,上有黃琉璃瓦綠剪邊的頂蓋。整個建築顯示出極強的美感和莊嚴秀麗的裝飾藝術情趣。大政殿是皇帝舉行大型慶典的地方,1643年清世祖福臨在此即位。

大政殿前,正中是寬闊的甬道,兩側以八字形排列著十座方亭,這就是“十王亭”。從北至南,東邊是左翼王亭、正黃旗亭、正紅旗亭、鑲藍旗亭、正白旗亭;西邊是右翼王亭、鑲黃旗亭、鑲紅旗亭、正藍旗亭、鑲白旗亭。這是當年八旗首領固山額真和左右統轄八旗的親王貝勒辦公的地方。八旗制度在清王朝的軍事政治及社會制度,民事管理等等很多方面都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大政殿與十王亭構成了一組亭子式院落建築,它是清入關前八旗制度在宮殿建築上的反映。設計者從區域性建築直至整體佈局,處處突出“八”字。這種把軍政制度巧妙地融合在建築藝術中的做法,真可算是構思獨特、別具匠心。

瀋陽故宮導遊詞2

各位朋友,在繁華的瀋陽古城中心,有一座巍峨莊嚴的清代宮殿建築群。這裡就是我們今天的目的地——瀋陽故宮。

依建築時間和佈局,瀋陽故宮的建築可分為三部分,它們分別是東路、中路、西路。今天,我們就按這個順序。首先參觀東路建築。

瀋陽故宮以其獨特的建築藝術和特殊的`歷史而聞名中外,在這片絢麗多彩,雄偉多姿的建築群中,最古老,最具特色的就是我們面前的大政殿。

大政殿草創於1625年,是處理國家政務和舉行慶典活動的主要場所之一。大政殿為八角重簷攢尖式建築,外形近似滿族早期在山林中狩獵時所搭的帳篷。在大政殿的房脊上,還飾有八個蒙古力士,牽引著八條鐵鏈,象徵著“八方歸一”。正門前的大柱上,盤旋著兩條翹首揚爪的金龍,是受漢族敬天畏龍思想的影響,以龍代表天子的至尊無上。大政殿建築特點的多樣性,體現了多民族文化的融合。金龍盤柱,盡顯中原之風;八位力士又流露了濃郁的蒙古色彩;而亭帳式的風貌,則是滿族古老文化的延續。

作為最早使用和最為重要的宮殿之一。許多重大歷史事件都以大政殿為舞臺上演。1643年,六歲的順治皇帝在大政殿繼承帝位,並於次年在此頒佈了出兵令,命攝政王多爾哀兵入山海關直搗中原,最終完成了滿清一代的一統大業。

大政殿兩側南向,十王亭呈燕翅排列。錯落有致,如眾星拱月,南寬北狹,似無窮無盡,象徵兵多將廣,萬世綿延。十王亭是清朝入關前左右翼王和八旗旗主在皇宮內辦公的地方。它們與大政殿構成了一組亭子式的院落建築,反映了滿族獨特的軍政體制——八旗制度,這在中國的歷史上堪稱獨步天下。遠在努爾哈赤立國之初,凡遇軍國大事都由汗王與八旗貝勒大臣共同討論決定。努爾哈赤定都瀋陽後,在修建宮殿時便將這種“君臣合署辦公”的制度固定化。以建築的形式表現了八旗制度和“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的政體及軍事民主的思想。因而形成了大政殿、十五亭這組獨特的建築,為中國宮殿建築史寫下了空前的一頁。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