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陵導遊詞範本

來源:才華庫 1.35W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旅遊從業人員,常常要寫一份好的導遊詞,導遊詞一般是根據實際的遊覽景觀、遵照一定的遊覽路線、模擬遊覽活動而創作的。那麼寫導遊詞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乾陵導遊詞範本,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乾陵導遊詞範本

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好!

今天我將帶領大家遊覽唐代帝王陵墓之冠-乾陵。

那麼在到乾陵之前,我先將乾陵有關概況向大家作以介紹。乾陵位於陝西乾縣城北6公里處的梁山上。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座兩位皇帝(唐高宗李治和一代女皇武則天)的合葬陵墓,他們二人既是夫妻,又先後稱帝,甚至一度更換國號。這在中外歷史上都是絕無僅有的。

唐高宗李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個兒子,母親是長孫皇后,因得到舅舅長孫無忌的幫助被選為太子。公元649年即位,成為唐朝第三代皇帝。因其體弱多病,實權操控在皇后武則天手中。高宗在位34年,公元683年病死於洛陽觀貞殿,葬於乾陵。

武則天,名瞾,祖籍山西文水,生於四川廣元。父親是個木材商,隨李淵起兵反隋。唐初,因功被封為工部尚書。武則天從小隨父母四處奔走,增加了許多見識。14歲時,因才貌出眾被唐太宗召入宮中,封為才人,賜名媚娘。因為其與皇太子李治早有接觸,太宗死後,她到感業寺做起了尼姑。高宗即位不久,便將她從感業寺迎回宮中,封為昭儀。武則天使用手段害死了蕭淑妃和王皇后,公元655年,被立為皇后。從此,她開始參與朝政,從公元660年開始,朝廷大事幾乎全由武則天裁決,朝臣稱高宗和武則天為二聖,實際上掌握最高權力的是武則天。高宗死後,武則天先後廢中宗、睿宗、於公元690年自稱聖神皇帝,改國號為周,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則天繼承了“貞觀之治”開啟了“開元盛世”,不愧為封建社會傑出的女政治家。公元705年,她傳位於中宗李顯,不久因病死於洛陽上陽宮。臨終遺詔“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次年5月,與高宗合葬於乾陵。因李治尊號為“大聖”,武則天尊號為”則天大聖皇后”。二人尊號中都有“天”。在《易經八卦》中,乾為天。陵址又正好位於唐京都長安西北,即八卦之乾方,因此稱其陵園為乾陵。乾陵是唐十八陵中儲存較為完整的陵墓之一,也是唐代因山為陵的典型。據考證,乾陵陵園是仿唐長安的模式而建,由宮城、內城和外廓城之分。墓室置於宮城中心。象徵皇權至高無上。內城四面各有一門,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由於時間久遠,乾陵的地面設施遺留至今的主要是陵墓石刻,這些石刻大都集中在朱雀門外。

各位遊客,我們現在就來到了司馬道。在古代,帝王生前的專用道路叫御道。帝王死後,專為其修的道路稱為“神道”,也叫司馬道。參觀的路上我已經給大家介紹過了,乾陵位於梁山上。梁山三峰聳立,以北峰為最高,海拔1047.9米,呈圓錐形。南二峰兩峰東西對峙,峰頂各有土闕一座。如果從遠處眺望乾陵,您會驚奇的發現,乾陵恰似一位睡美人,悠閒而肅穆地躺臥於天地之間。高聳的北峰是她微微抬起的頭顱,端莊美麗,北峰上蒼翠欲滴的松柏是她秀美的長髮,舒展飄逸;司馬道是她的玉頸,筆直圓潤;南峰是她的胸脯,挺拔柔美;起伏的峰巒是她微突的腹部和舒展的雙腿,與朦朧縹緲之中伸向一望無際的遠方。只有這時,您才會讚不絕口的感嘆這座源自山體造就的陵墓,竟是如此機巧

的與她的墓主人聯絡在一起,成為這位女皇的絕妙象徵,真可謂巧奪天工,惟妙惟肖。

我們眼前這對石柱稱為華表。這種建築起源於遠古,最初作為路標,隨著時間的推移,演變為皇家建築的特殊標誌。乾陵華表高8米,由圓石、仰盆蓮花頂座、八菱形柱身、覆蓋蓮花座、雙層方形基座五部分組成。蓮花冰清玉潔,是佛門“善”的象徵。唐代崇佛,又因蓮與鄰諧音,所以又象徵佛以慈悲為懷,肩負普度眾生的大任。因此,華表上下皆刻有蓮花,其頂端的圓石,象徵著天降甘露,如意吉祥之意。這對華表巍然屹立於司馬道最前端是作為陵墓的象徵,後統洋洋百餘件巨型石雕,襯托出乾陵莊嚴肅穆的神聖氣氛。

華表北面是一對栩栩如生的翼馬。他們目視遠方,肢體強健,昂首挺胸,兩側的翅膀好似一朵朵彩雲,有騰雲駕霧,空中飛奔之勢,富於浪漫神奇色彩,真可謂:天馬行空,獨往獨來。這兩匹翼馬都屬於波斯馬,外形雖相似,風格卻不同。西邊的翼馬輪廓爽朗,稜角分明。而東邊的流暢優美,圓潤柔和。翼馬又叫天馬,自古以來,人們就將它當作瑞獸看待,馬長翅膀是一種想象的獸類形象。接下來,我們看到的是這一對鴕鳥。腿長頸細,翩翩起舞,工匠們採用了高浮雕的手法,只用了淡淡的`幾刀,就將鴕鳥的形象勾勒得活靈活現。鴕鳥歷經千餘年風雨侵蝕,苔蘚遍佈,斑痕點點,更顯得古樸粗獷,憨拙可愛。可能大家要問了:為什麼這裡要放置鴕鳥呢?我們知道,中國自漢、唐以來,特別是唐朝,與西域諸國的友好交往相當頻繁,他們多次贈送鴕鳥到長安。這對石雕藝術品,是唐代中國與異域民族友好往來的歷史寫照。

鴕鳥之上,有五對石馬與牽馬之人,他們均採用了圓雕,而他們的設定既是皇宮儀仗隊伍的象徵,又是唐朝皇帝文治武功的象徵。接下來,我們看到十對護陵翁仲石人,高4米,重達數十噸,他們高大魁偉,頭戴冠,高額粗頸,寬袍大袖,雙手柱劍,並足恭立,目視前方,威嚴地守衛著陵園中的主人。

在朱雀門外的西闕樓前,是《述聖記碑》。這是安葬高宗李治時,武則天為他立的功德碑。碑文由武則天撰寫,中宗李顯書,8000餘字,內容是歌頌高宗的文治武功,開帝王陵前立功德碑的先例。碑高6.3米,重89.6噸,由七塊巨石組成,因此也稱為“七節碑”,象徵七曜,七曜是古人認為構成世界的七種基本物質:日、月、金、木、水、火、土。七節碑寓意唐高宗的文治武功如日月星辰,普照天下,光耀千秋。與《述聖記碑》遙遙相望的是《無字碑》。她高大雄偉,聞名於世。整個碑用一塊巨石雕成,高7.53米,寬2.1米,厚1.49米,重98.8噸,碑首刻8條蟠龍,碑身兩側各刻有冉冉騰飛的升龍圖一副,龍騰若翔,栩栩如生。龍首上有一振翅欲飛的金鳳凰,出神入化,形象逼真,令人歎為觀止。碑座陽面正中刻有獅馬圖,雄獅昂首怒目,十分威嚴,駿馬屈蹄俯首溫順可愛。此碑初立時未刻一字,故名“無字碑”。關於它的由來,歷來說法很多:一說表示武則天功高德大,取《論語》“民無得而名焉”之意;一說:武則天雍容大度,立下此碑,供後人評說自己;一說:此碑乃中宗李顯所立,他既不滿武則天的獨斷專行,不願違背自己的心意去恭維她,又不願意以兒子的身份對自己的母親提出非議,故而立下此碑。這就給我們留下了一個未解之謎。宋金以後,開始有人在

“無字碑”上刻字,從此,無字碑成了有字碑。其中最珍貴的是用女真文字題寫,旁有漢字翻譯的《郎君行記》,女真文字早已絕跡,這段文字,為我們研究女真族歷史文化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兩通石碑的北邊是61尊王賓石像,是武則天為紀念參加高宗葬禮的少數民族首領和外國使臣下令刻立的。石像身穿緊袖衣,腰束寬頻,足蹬皮靴,背後刻有國名,姓名和官職。如今,石像頭部均被毀,背後的文字也磨滅不清,只有兩尊石像背後字跡比較清晰,從字跡分析,一人來自今天的阿富汗,另一人來自今天的伊朗。著名的歷史學家郭沫若曾詠詩曰:巋然沒字碑猶在,六十王賓立露天。

再往北就是梁山主峰-北峰。在北峰的半腰處,有一X形交叉小道,這就是乾陵地宮的出入口所在地。地宮隧道長63.1米,寬3.9米,全部用石條填砌,石條間用鐵水澆灌,異常堅固。據考證,乾陵是目前唯一沒有被盜過的唐代帝王陵墓,“地下寶藏無恙否?盛唐文物好探尋”據考古專家勘測,乾陵地宮中藏有大量的稀世珍寶,金銀珠玉,錦帛綢緞,典籍字畫,琳琅滿目,不勝列舉。由於諸多原因,乾陵地宮至今尚不能發覺,有朝一日乾陵地宮開啟,幽宮裡儲存千年的稀世珍寶將重現天日,到那時將會出現世界的又一大奇蹟。

參觀完乾陵,我們再來了解一下它的陪葬墓。乾陵共有17座陪葬墓,比較著名的有永泰公主墓、懿德太子墓、章懷太子墓等。永泰公主為中宗李顯的第七個女兒,死時僅17歲,中宗李顯即位後,追封為永泰公主,並與其丈夫武延基合葬於乾陵北原,陪葬乾陵。懿德太子為中宗長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