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田古民居導遊詞

來源:才華庫 1.98W

導語:培田古民居是迄今南方地區儲存最完整的古代居民群落之一。位於福建省連城縣西部,距縣城40公里,面積13.412平方公里。下面小編將為大家分享培田古民居較詳細的導遊詞。歡迎大家閱讀。

培田古民居導遊詞

培田古民居導遊詞

各位朋友: 大家好!

歡迎來到美麗的連城培田村旅遊,首先請允許自我介紹一下,我是連城冠豸山的導遊,我姓X,土生土長的連城人,大家可以叫我小X或是X導,在遊覽中大家有什麼問題和要求,都可以向我提出,我一定會盡力為大家服務的,最後希望大家在培田能夠玩得開心,留下一個美好的記憶。

連城是客家人聚居地區,是客家祖地之一。自晉以來大批中原人南遷,遷徙到培田村的這些客家人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今天參觀的培田古民居體現的是明清時期培田村的先輩們崇尚耕讀文化所創造的客家建築藝術。培田地處連城冠豸山西部,它的總面積為13.4平方公里,居住著315戶1400人左右。“培田”是清一色吳姓氏人所居住的村莊,已經有了800多年的歷史。主要是由30幢高堂華屋,21座宗祠,6家書院,和一條千米古街組成它特有的文化氛圍,現在培田也被稱作是十大“中國最美的村鎮”之一。

大家看到我身後的這座牌坊了嗎?它是“恩榮”石牌坊,這是清朝光緒皇帝賜給他身邊的藍翎四品護衛吳拔禎的,吳拔禎生於1857年,70歲過世。在清朝,不論文官武將到此,文官下轎,武官下馬,一律步行。五品以上的官員可以從中間的大門走過,而五品以下的官員卻只能走兩側的大門。透過它,可以看到培田先輩曾經有的輝煌。現在請隨我從中間大門到文武廟去看看。

文武廟在培田村的西南方位,大家從它樓上環視一下培田村的環境,多少了解風水的人就容易明白為什麼培田村人傑地靈,人才輩出了。其實什麼是風水?簡單地說,“風”是指大氣環境,“水”是指水環境。各位看培田村,整個村子座北朝南,村前水流環繞,村後古木遮掩,四周青山綠水,空氣清新,加上培田先輩們勤耕苦讀的風氣,所以自乾隆以來,在這500左右人的村莊竟出了文武秀才、舉人、國學生、貢生等140多人,進士5人,步人仕途者19人,五品以上的有7人,當地人認為是文武廟給他們帶來了福音,其實這應是天時、地利、人和給培田帶來了福氣,我相信,今天你們登上了文武廟,就一定能把福氣和才氣帶回家。

請大家沿著腳下的村道往前步行五分鐘。現在我們來到的是大夫第,大夫第又名“繼述堂”,取自於古書中庸裡的一句話“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大夫第建於清朝道光9年,1829年,歷時11年完成,佔地6900平方米,其結構為九廳十八井。實際上大夫第是由18廳24井72個房間所組成的。九廳十八井是客家人結合北方庭院建築,適應南方多雨潮溼氣候及自然地理特徵,採用中軸對稱佈局,廳與庭院結合構造的大型民居建築。在培田像這樣規模的建築,在數百年間,共建起30幢類似的建築。它的佈局儘管廳多井多房多,卻井然有序;儘管建築層層疊疊,採光通風出水卻無絲毫障礙;廳與廳之間既有通道相連,又有門戶隔阻,使之各成單元,既利於大家族聚族而居,又不妨礙小家庭各享天倫之樂。這裡的井水,除了供飲用外,還有除燥降溫的“空調”功能。其佈局的合理真可以用“天衣無縫”來形容。

現在我們所站的地方叫外雨坪,先看看門前刻的這副石聯:水如環帶山如筆,家有藏書隴有田。上聯說的是大夫第遠處的溪流繞村莊而過猶如玉帶,門前山勢如筆架,意寓著這裡是文風鼎盛的地方。下聯說的是培田這個地方自800年以來,都是以耕田讀書傳家的地方,過去有一句話,說的是“一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讀書耕田”。所以這個院主人吳昌同在經商發家後又捐了個五品官的職位,生有五子,四個任五品以上官員。

接下來,大家請繼續隨我到都閫府。都閫府的主人就是村口我提過的吳拔禎。都閫府其實就是都司府,都閫就是官名,也就是都司,四品武官。這裡是當年培田最豪華的一座建築,結果被大火焚燬,現僅存門樓、嵌在牆壁上的主人生平的大理石碑文,和這塊著名的用河卵石鋪的“鹿鶴同春”圖雨坪了。

在村口我就介紹過培田體現的是明清時期的`耕讀文化。其實,耕讀文化在絕大多數的古村落中都有體現,但能找到像在培田這樣如此先進的耕讀文化的古村落卻屈指可數。剛才我們瞭解的是培田清朝時期精緻的建築文化,現在我們深入瞭解一下培田先進的耕讀文化到底體現在哪。

好,首先,請大家隨我到著名的的婦女學館——容膝居。容膝居的建立體現了當時培田人先進的教育理念,認為女性也可以識字、經商,所以大夫第的主人吳昌同為培田女姓創辦了婦女學館,對婦女進行三從四德、禮儀、工藝、烹調等方面教育,還進行婦女性知識方面的教育,你們從“可談風月”四個大字就能明白。所以說容膝居體現的是培田先輩們先進的且有創新性的文化教育理念。接下來我們再到專供族人拜祖、宴請、看戲的衍慶堂參觀。

現在帶大家到另一處體現培田文化理念先進的地方——“工房門樓”看看。這個門樓內是個“工匠房”,這是當時建造“大夫第”的木匠們住的地方,不相信吧,這麼富麗堂皇的門樓怎麼會是工匠住的呢,但這卻是事實。儘管是工匠住的也很講究,所謂“三分廳堂七分門樓”,工匠們的技術怎樣就看他們住的地方,工匠們把門樓的建築科技和藝術融為一體,還把地理風水結合一起。你們看,門前用卵石砌的半月盆形,盆底是半個古錢,一條細長清水溝側對著大門,臺階是向內而下,這表示進門財源滾滾,出門步步高昇,這就叫“匠心獨到”。

接下來我再帶大家到培田先民農閒時讀書作畫的地方參觀。

就是這裡了,“敦樸堂”,表示客家人敦厚朴實的品質。培田先民始終記得“一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讀書耕田。”一般日子稍微過得去的人家,都是大人們每天勤勤懇懇地耕田,同時呢,督促孩子們認認真真地讀書。家庭的生計在田地裡,而家庭的希望在書本里。同時,敦樸堂也反映了耕讀文化的另一面,那就是人與土地和自然的和諧,我們的先輩們在宋代就知道了“休耕輪作”,那麼我們的培田祖輩秉承併發揚光大這一理念,在農閒時雕木、剪紙紮竹、習字畫畫,達到人與自然,人與人的和諧。

剛才參觀的容膝居、衍慶堂、工房門樓和敦樸堂體現了培田耕讀文化中和諧、合理、科學的一面,接下來我再帶大家到其它幾處特別的地方看看。

大家請看這座石刻門聯橫披“華屋萬年”,頭尾兩字把房子主人名字嵌進來了,叫吳華年,房子的就是我們面前這一新一舊並排的兩座建築,左邊叫“雙灼堂”,右邊叫“灼其新祠”。大家繼續看這副對聯“屋潤小康迎瑞氣,黃金廣廈庇歡顏”,這說明培田先民早就有小康生活的追求和理想了。

現在我們側門走進來的地方是培田的官廳,建於明崇禎年間,是培田迎接府縣來往官員的驛站,佔地5900平方米,由月塘,外雨坪,內雨坪和中廳,後廳等幾個部分組成。官廳具有明代建築三大特色,一是等級分明,二是色彩協調,線條簡潔,三是工藝精湛。清朝紀曉嵐巡視汀州府時,就住過這裡,並寫“渤水蜚英”四個大字,表示對培田崇文尚武,人才輩出的讚揚。

現在我們到當時的敬老孤兒院“濟美堂”去參觀。這裡屬磚木結構,內外

雨坪就地取材,用卵石鋪成。大家注意到沒有,我們面前這個天井正中是梅花健鹿的圖樣,左右配的兩個“如意結”看看是不是很眼熟呢?對了,300年前的碎石吉祥圖案,竟然和今天中國聯通的標誌是一樣的,很神奇吧。

剛才我們看到的都是宅堂古街,現在我就帶大家到景色清雅的南山書院看看。

這就是南山書院了,它創辦於乾隆三十年,就是公元1766年,距今已有240多年曆史了。現在我們看到的就是乾隆年間建造的院舍,書院先後培養出武進士、清廷四品帶刀侍衛吳拔禎等名人以及238名秀才,培養出4名與孫中山、周恩來同窗留日留法學生。

好了,今天我們一起了解了培田建築文化、歷史文化中體現的耕讀文化,相信培田給你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包括你們還會感嘆培田當時的社群建設可是相當先進的哦。我們的行程到了這裡就要告一個段落了,如果我們講解有不足之處,還望大家多多諒解,也請各位多提寶貴意見,最後,祝大家身體健康,事業興旺發達,謝謝!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