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播稿的格式

來源:才華庫 2.89W

廣播稿的特點為口語化,內容生動,結構簡潔、主題集中。以下是小編收集的廣播稿相關內容,歡迎檢視!

廣播稿的格式

寫作要求

口語化

①多用短句,少用或不用長句。

②少用方言、土語,儘量不用群眾不熟悉的簡化詞或簡稱。

③少用書面詞彙、文言詞彙和單音詞。把單音詞改成雙音詞;書面語改成口頭語;文言詞改用白話;音同字不同的詞要改換。

④不宜用小括號、破折號、省略號,因為其中的內容不便讀出來;那些表示否定含義的引號也儘量不用,改用“所謂的”。

聽著順耳

文學大師老舍說過:“書面上美好的字,不一定在口中也是美好。……‘老李,說說,切莫冗長’!大概不如說:‘老李,說說簡單點’!後者現成,容易說,容易懂。”廣播稿的語言要口語化。口語要求寫“話”,而不是寫“文”。這個“話”不等於日常生活中說的話,日常生活中所說的話是以達意為主,僅有層次而不講究結構、語法;口語化要求的“話”,既要達意,又要有層次,更需要嚴密的結構,語法上要更加完整。但這個“話”又不同於書面文章的語言。它要求句子短,語法結構較簡單,文字更精煉。它是介於日常口頭語和書面語之間的一種“話”。

教育家葉聖陶讀到廣播稿的語言時說:“上口順耳的稿子就是意思明白通暢的稿子,人家不必花費無謂的力氣就可以瞭解,而且決不至於發生誤會。”他要求寫完稿子“自己好好兒念一遍,就是自己來檢驗一下,寫下來的那些語言上不上口,順不順耳。……要是不怎麼上口,不怎麼順耳,必然是語言有毛病,就得修改。……修改成什麼樣兒才了事呢?到自己滿意,認為上口順耳為止。”因此,好的廣播稿主要是靠嘴念和耳聽來判斷。廣播稿還要做到順心,以前寫廣播稿往往以教育者自居,把聽眾看成學生,容易出現教訓人的口氣。江蘇曾有個農民買了收音機聽了一段時間後,氣憤地說:“我花錢買了‘爹’回來了!”意思是,收音機就像‘爹’一樣,以教訓兒子的口氣對待聽眾。由此可見廣播稿要做到順心,就要尊重聽眾,平等待人,不能居高臨下地說教,要把思想教育滲透在事實的報道中。廣播語言要親切、中聽,多用談心的口氣,商量的口氣,少用“必須”、“應該”等命令式口氣。(節選自《應用寫作》月刊1995年第7期《廣播稿語言五要》)

結構簡潔

廣播稿由於受到時間的限制,更要注意乾脆利落。

①突出句子的主幹,不濫用不必要的附加成分。

②用準確的詞貼切地表達要說的意思,不說空話、套話。

③不用倒裝句,不用倒敘和插敘。廣播稿的敘事,一般按事物過程的發展順序,因為這樣順乎人們聽的思路和習慣。

內容生動

①採用多種寫作方法,避免單調乏味。

②句式富於變化,運用設問、排比、對偶等句式,使文章有文采;適當選擇主動句、被動句、肯定句、否定句等句式使文章有感染力。

③具體的事例比抽象的議論更能吸引聽眾的注意力。

主題集中

開頭要吸引觀眾,主體要設計懸念,結尾要不落俗套。

音調和諧

廣播稿要避免連續出現仄聲字,平仄聲要互相交錯、配合得當,讀起來就會抑揚頓挫,悅耳動聽。

〈例〉一

本站訊息:

新都中學人口教育教師吳天海今天在他的辦公室裡,拿著一本厚厚的筆記本告訴本站記者:聯合國官員和專家對新都中學五年多來的人口教育工作十分讚賞。人口教育是貫徹“計劃生產”基本國策的戰略措施。早在七十年代初,周總理就倡導在中學生中進行人口教育。1980年3月,根據我國政府與聯合國人口活動基金會簽訂的中學人口教育專案協定,新都中學被列為全國十所試點中學之一。五年多來,這所中學已經有1200多名高中學生系統接受了人口科學基礎知識和人口政策教育。去年底,學生寫的'5份專論被提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教育處。

1984年3月1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口教育顧問沙爾馬博士來新都中學視察,他作了這樣的評價:“我對你們卓有成效的人口教育表示十分讚賞”。

去年10月16日。聯合國人口活動基金審評小組全面審評新都中學人口教育工作後,一致表示滿意。當審評小組成員海迪·斯溫德爾斯女士聽了幾位學生用英語彙報學習人口教育知識的體會後,高興地說:“我要把你們寫的心得帶回紐約,讓我的女兒拿到學校去念,使他們更好地瞭解你們”。

今年3月,聯合國人口活動基金審評小組在給聯合國的審評報告中寫到:“政府官員、教員和學生的高度主動性是非凡的”。“那些教師和學生將人口教育的資訊傳遞到他們的村莊,例如,勸說他們的親屬遵循一對夫婦一個孩子的政策”。

今年9月23日。聯合國計劃開發署駐華代表孔雷風委託他的夫人訪問新都中學後,稱讚這個學校的人口教育搞得好,寫下了熱情洋溢的題詞:“向新都中學學習”。

〈例〉二

本站訊息:今天,記者在雙河農貿市場,見到一位挑著一擔鮮魚,提著六孔盤秤的老人。當他一到市場,買魚人便呼啦一下擁了過來,爭相選購。一位中年婦女在魚桶裡選了幾條活蹦亂跳的鯽魚往秤盤裡一放:“喂,老大伯快點稱嘛!我還要上班”。老人把秤提得高高的,笑眯眯地說:“別急嘛,你看!”只見六個孔裡的水珠直往下滴。這時記者才悟出六孔秤盤的道理。

這位老人叫龍得才,是三聖鄉水口山村的養魚專業戶。今年八月的一天,他挑了一擔鮮魚到市場上賣,每稱一次魚秤盤裡都有些水,自己心裡感到不是滋味:“把水當魚賣,這是賣的虧心錢哪!”他回到家裡,就用釘子叮叮噹噹在秤盤上釘了六個孔。老伴見了埋怨道:“鮮魚水中撈的嘛,哪能沒有水!”老漢笑嘻嘻地對老伴說:“人嘛要講道德,我活了六十多年都沒有做過虧心事,怎能把水當魚賣?”說得老伴點頭笑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