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學課程見習教學方式的探討論文

來源:才華庫 7.36K

醫學院校學生的臨床教學與基礎課教學有著很大差別,基礎課教學以理論教育為重點,而臨床教學強調理論聯絡實際。隨著醫學科技水平的迅速發展和醫學模式的轉變,對醫學專業人才具有創新性和開拓性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原有的教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不再適應現代醫學的發展。我院兒科教研室對原有兒科見習教學進行有一系列改革,本文就教學改革的實踐進行探討,以尋找更適合現代醫學教育的教學方式。

兒科學課程見習教學方式的探討論文

1教學內容的優化調整

針對兒科學臨床教學課時多,任務重,部分教學內容與內科學,傳染病學等重複,導致學生課時負擔過重,接觸病人的機會及查閱資料時間過少,從而影響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通過反饋調查徵求學生對兒科學課時改革的意見,筆者採取縮減課時,由原來的47課時減為40學時,見習課課時,由原來的48學時減為46學時,減少總學時的同時增加臨床實踐的權重,並同時開展了“以兒科病床為中心的臨床觀察與思考”活動。

新的教學安排的'優點有:精減課時,增加臨床實踐的權重;小課效果好於大課,利於掌握和交流相關內容,同時討論課上氣氛活躍、學生髮言積極;理論聯絡實際,見習過的內容印象深刻,為生產實習作好充分準備,打下良好的基礎。

通過優化教學內容,精減課時,開展臨床觀察與思考活動,收到了較好效果。

2臨床見習方式的多樣化改革

臨床見習課根據見習內容的不同,要求見習教學安排採用多樣化的方式,與臨床實踐緊密結合,才能收到好的效果。筆者採取如下方式:

2.1結合病例的實習討論

病例討論法是一種常用的教學方式,效果好,此方法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綜合分析能力,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以及工作能力。大多數疾病的見習均是由學生對教學病例病史的詢問和體查,對病例資料進行分析與討論,在教師的引導下,由淺入深,通過認識疾病的病理生理,認識疾病的臨床表現,診斷,鑑別診斷及處理,初步建立正確的臨床思維。病例討論時應以學生為主,老師只做總結和點評。使學生很快進入臨床工作狀態,併為以後的臨床實習打下基礎。

2.2參觀法

多用於某些基本症狀和體徵的認識,主要是給學生以感性認識,見習過程中主要由老師示教,示教過程中講解其症狀與體徵相關知識,如在新生兒護理,新生兒外觀特點及嬰兒餵養等常採用此方式。

2.3參與病房查房的見習

醫學是實踐性很強的科學,臨床見習階段,是學生接觸臨床工作,開始行醫生涯的第一步,病房是培養學生臨床思維能力的最好課堂。查房時,教師引導學生將病史詢問及體格檢查中瞭解的症狀和體徵,結合自己所學的知識分析病情,達到理論聯絡實際的目的。同時教研室要求加強查房的帶教質量,無形中提高了年輕教師的臨床査房水平和業務能力,提高了他們的實際工作能力和教學能力,加強了師資的培養,達到了教學相長的目的。

2.4在採集病歷中培養與患兒家長的溝通技巧

採集病史是學生與患兒及家長面對面交流的機會。剛剛接觸臨床的見習學生往往面對患者不知所措。所以首先要求教師帶領學生複習問診技巧,讓學生明確醫生和患者的定位,指導學生了解患者的心理,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關心愛護患兒,用恰當的語言與患兒及家長交流,取得第一手臨床資料。

2.5開展臨床觀察與思考的活動促進教學

醫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自然科學,在兒科教學中筆者精減了課時,開展了此項活動,即兒科臨床見習後,每1位學生分管1張病床,要求學生根據理論課進度,參加了兒科臨床醫療實踐,鼓勵學生展開辨論,發表各自意見,注重培養學生對臨床問題思考,分析和歸納總結的能力。通過觀察、思考、分析、討論以達到相互促進、取長補短、共同提高的目的。

2.6以讀書報告論文報告方式培養繼續學習能力

作為新時期的七年制醫學生,應具有較強的自學能力、語言能力、組織寫作能力及科研能力。在見習過程中筆者安排了論文報告會,由學生自定題目、檢索文獻、收集資料,加強整理,製作多媒體,並進行論文報告。使七年制的醫學生,在見習階段不但要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臨床操作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還要培養學生科研能力,培養他們善於應用圖書館、網路等査找文獻,培養他們繼續學習的能力,利於在醫療實踐中獲得新知識、新技能,瞭解學科發展的動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