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與海賞析論文

來源:才華庫 1.28W

〔作品評介〕

老人與海賞析論文

老人與海》是創作於1952年的一部中篇小說,一經問世,便在當時的文學界掀起了一陣“海明威熱”。它再次向人們證實了海明威作為20世紀美國傑出小說家的不可動搖的地位和卓越的功績。

《老人與海》的內容很簡單,小說描寫了一位老漁夫在海上捕魚,經過了84天,他還沒有捕到一條魚,大家都說他運氣不好,不吉利,等到第85天,他決定去漁夫們從未去過的深海打魚,以證明自己的能力和勇氣。在海上,老人發現了一條很大的馬林魚,他克服了重重困難,經過艱難的搏鬥,終於在第三天早晨,把魚叉刺進了馬林魚的心臟。在返回的途中,老人遇到了鯊魚的五次襲擊,他用魚叉、船槳和刀子勇敢反擊。當他駕駛小船回到港口時,馬林魚只剩下一幅巨大的白骨架。小說塑造了鮮明的人物形象,具有極其獨特的表現手法。

一、人物形象。

海明威以凝練的敘述語言和手法塑造了桑提亞哥這一鮮明豐滿、情感豐富、內心剛毅的硬漢子形象,並把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深蘊在這個富有多重象徵意義的藝術形象之中。

故事的發展演繹中,通過桑提亞哥與小男孩的對話、在海上的內心獨白、回憶、思考,以及熟練的捕魚動作和驚心動魄的戰鬥場面等生動細緻的描寫,刻畫出一位年邁體弱,在既定的失敗和死亡面前毫不氣餒、英勇無畏、不屈服於命運的漁夫形象。不僅從正面形象勾勒出老人獨有的外貌特徵,而且從老漁夫那海水一般藍的眼睛裡折射出老人老而不衰、佈滿自信的性格特徵。隨著時間的延續,發現魚、與魚鬥智鬥勇、與鯊魚的殊死搏鬥等故事情節逐步展開,作者運用對比手法,藉助於大馬林魚之狡詐、鯊魚之凶殘、搏鬥之血腥顯出主體性格的深厚堅強。即使是面對強大的敵人和死亡的威脅,他的意志也最終戰勝了懼怕心理,對老人而言,生命的存在並不是第一位的,只有偉大人格的存在,只有保持男子漢的尊嚴才是第一位的。正如老人所說: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給打敗。這就是桑提亞哥這一藝術形象向讀者昭示的硬漢子精神,同時這也是海明威的人生宣言。

作為《老人與海》中的主角,桑提亞哥這條硬漢子,又是海明威一生坎坷的經歷和自身桀驁不馴的性格在藝術上的折射和反映。

二、結構。

海明威是以簡潔凝練而著稱的作家,他的《老人與海》在結構藝術上就充分體現了這一特點,具體表現在剪裁、佈局和節奏的處理上。

縱式結構。《老人與海》採取了縱式結構的方式,即在眾多漁夫中老人作為他小說中的主人公桑提亞哥,選擇了非常可愛的孩子曼諾林做老人的夥伴,選擇了遼闊深遠的大海作為老人捕魚的典型環境,選擇了一生中難得遇見的大馬林魚作為老人的對手,把這一系列情節的發展按自然的時空順序安排在兩天時間內進行,這樣剪裁實際上有許多東西並沒有被真正剪裁掉,而是讓讀者自己去完成,達到“一石多鳥”的藝術效果,寓意深厚。一方面集中體現了他作品的主題:“人並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儘可以把它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另一方面,很好地體現了他創作的冰山原則,讓讀者領會到八分之一的故事描繪所暗示的潛臺詞原來海明威所歌頌的桑提亞哥的精神是一種人類精神,人之為人,其意義就在於具有頑強的意志力,勇於拼殺,蔑視痛苦和死亡。

輪輻式的佈局。小說的全部時間非常緊湊,前後只有四天:出海的前一天,以老人從海上歸來為引子,讓周圍的人物一個個出場,交代了他們與老人之間的關係:一個熱愛他,跟他在一起學習釣魚的孩子曼諾林;一對非常自私的父母;一群尊敬他,但永遠不能理解他的打漁人;一個關心他的酒店老闆。老人就生活在這樣的人物群體中,相比之下,他與眾人有著明顯的不同,他很樂觀,心胸開闊,是個經驗豐富、充滿信心、勤勞勇敢、富於冒險、熱愛生活的純樸的古巴漁民。整個佈局就是這樣,圍繞老人展幵了一幅廣闊的生活圖畫一這裡有陸地也有海洋、有藍天也有白雲、有老人也有小孩、有孤獨也有歡聚、有鬥爭也有和平、有窮有富、有愛有恨。從這樣的佈局中,我們不僅看到了老人的生活環境,而且充分把握了老人的性格特徵。同時,這種輪輻式結構還能產生線索清晰明瞭、中心集中突出、故事簡潔明快的效果。

三、藝術手法。

為了充分地表達作品的內容,海明威在《老人與海》中運用了各種藝術手法。

完美的照應。保人與海》非常講究照應的完美。老人獨自一人住在海邊一座簡陋的茅棚裡,第85天的黎明他從這裡扛著工具由孩子送他出海;兩天後的黎明,他獨自駕著小船又回到了海邊,扛著工具又進了小茅屋,孩子第一個來看他,整個故事就是這樣,在時間、地點、人物及道具方面形成了照應關係,有頭有尾,產生一種完滿的美感。這種首尾完全相呼應的照應並不是簡單的重複,他引導人們去思考:一去一回都是黎明,地點依然是小茅棚,人物依舊是老人和孩子,用具還是那些捕魚的工具,看起來似乎沒有什麼驚奇的變化,但這裡已經蘊藏了不同的內容:出海前老人精神抖擻,充滿信心;孩子為老人擔心、祈禱、祝福;老人的工具是完好的;小茅棚在老人的心目中並不是至關重要的。歸來後,老人已經疲憊不堪,面臨著精神和肉體上的全面崩潰;孩子為老人的受傷而哭泣,為老人的歸來而歡樂,為將來能繼續跟老人學習本領而慶幸;老人用作戰鬥武器的捕魚工具已殘缺不全;小茅屋此時成了老人衷心向往的處所。可見前後已發生了本質上的巨大變化。使用這樣的照應頭緒清晰,有助於對作品進行全面集中地把握,整體感很強。

引人的懸念。海明威在《老人與海》中一開始就設了兩個懸念:老人一連八十四天一條魚也沒捉到,他準備第八十五天繼續捕魚,他很背運(孩子的父母這樣看他),那麼,他能否捕到一條大魚?老人在感到他的力氣可能不支的情況下,認為自己有信心有訣竅,認為像他這樣一個“古怪”的老頭子會做好一切的.,那麼,他有什麼樣的信心和訣竅?他的“古怪”又表現在哪裡呢?這是讀者迫切想要知道的,這股巨大的吸引力牢牢牽著你去尋找你所想知道的一切,最後讀完作品就會得到比較圓滿的答案。懸念隨著情節的發展消失了,我們對作品的總體精神也得以瞭解,這就是懸念設定的藝術效果。

強烈的對比。老人的性格威力就是在不懈地出海一一捕大馬林魚一一斗鯊等一系列衝突中逐漸顯示出來的。大馬林魚、凶鯊是海中的無敵將領,它們強壯有力,毫無畏懼,為所欲為;而老人年老體弱,孤單一人面臨這樣強大的敵手,展開交鋒和衝突是非常激烈的,老人能在最後打退一切進攻者,這種威力不能不讓讚歎。這種以弱對強的鬥爭,能夠強化矛盾的衝突,更鮮明地突出主體性格的深厚層次一堅強。

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海明威在作品中很少直接抒情,常常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把老人內心感受全部傾注在不斷變化的景物描寫上。從總體方面來看:太陽的每次升落都與老人情緒的變化相諧調,與老人捕魚之進展相巧合。黎明,魚蠢蠢欲動,老人充滿信心等待著;正午,魚開始劇烈掙扎,老人處於情緒十分緊張的狀況;傍晚,魚稍稍安靜,老人也得以歇息。這種描繪不露痕跡,情隨景自然變化。從具體的細節來看,觸景生情。如“風在不住地吹,稍微轉到東北方去,他知道這就是說風不會減退了。老頭兒朝前面望了一望,但是他看不見帆,看不見船,也看不見船上冒出的煙。只有飛魚從船頭那邊飛出來,向兩邊倉皇地飛走,還有一簇簇黃色的馬尾藻。他連一隻鳥兒也看不見。”這是一段否定式的景物描寫,看似無景,實則有景,老人多麼想看到這一切啊,他太孤獨了,可他什麼也沒有看到,因而情中生景。

《老人與海》中的內心獨白代替了對話。由於老人一個人孤單出海,所以只有自言自語。正如電影中的畫外音的效果。蒙太奇的剪接手法在這裡也得以恰當的運用,表現在老人非常疲倦時,為了使自己增加信心,回想起年輕時與一個力氣最大的黑人碼頭腳伕在一家酒館裡比賽掰手腕勝利的情景。這種剪接自然妥貼,它有存在的前提:這就是他在左手抽筋、右手受傷的情況下,想起了比賽,很符合老人此時此刻的心理,所以產生了這樣的聯想是合情合理的。這就使得故事做到了連貫和統一,而且也加大了容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