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文化建設實踐路徑探討論文

來源:才華庫 2.8W

一、學校文化改進原則

學校文化建設實踐路徑探討論文

(一)先進性原則

皮爾森在《文化戰略》中指出,“人是在文化中發展自己成為文化存在物”,而“人的文化活動總是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表現出一種超越性”,所以“文化必須變得更有動態性,更注重未來的取向”。學校文化是社會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只有在先進教育價值觀的指導下,推陳出新才能培養出未來社會發展的新人。所謂先進行原則是指學校作為教育機構,不僅應該具有先進的組織特徵,還應充分體現學校先進的教育特性,也就是學校應該擁有先進的教育價值觀和教育價值體系,應體現教育哲學觀先進、發展觀先進,更重要的是人性觀、人生觀先進,用先進的理念充實校園文化建設,隨著時代發展不斷更新文化內容,但其目標最終是通過文化建設謀求廣大師生和學校的可持續發展。

(二)主體發展原則

學校發展的最終歸宿是主體人的發展,在價值定位上要解決的根本問題就是通過改變學校的現實處境與文化,使之更好地促進主體人全面發展,進而達成教育目的的實現。在這一思路的指引下學校文化創新必須樹立主體發展原則,以主體發展進步為學校文化建設方向,強調主體人發展個性與特色,強調主體人在時間上的縱向對比即在原有水平上的“進步度”或“增值量”。主體發展原則在學校整體評估上要拋棄精英教育理念,改變過去對學生的結果性評價作為最主要的評估標準,對學生髮展的評估倡導在多樣性、高質量、公平性基礎上多維度和過程性評估。

(三)生態系統原則

和諧的學校文化應是一個生態系統,換句話說就是中國小各文化要素之間相互聯絡、相互作用所呈現的形態以及由此形成的學校文化結構表現出系統有序的組織。依據文化生態系統的觀點,學校的精神、物質、組織、制度、規範等校內外應是平衡、有序、協調發展。以生態原則作為學校組織文化評估的基本原則,即以系統的、聯絡的、辯證的觀點看待學校發展,注重學校精神文化與物質文化兩者間的協調,組織制度與人本管理理念的協調,讓系統化思想、整體論滲透到學校的每個角落,幫助學校塑造協作與分權的學校文化,對外吸收校外先進的思想與經驗,對內強調問題解決、集體探索,重視把學生和學生的需要放在第一位,謀求學校的和諧穩定發展。

(四)以育人為主導的原則

學校文化體現育人本質,在學校理念上必須具有明確的導向性。學校文化要體現先進的教育理念,具有不同於其他行業和組織的文化特徵。許多學者都倡導處在複雜的`知識應用型社會之中的學校應該成為有效的學習組織,而組織的集體性學習正是變革和成功的關鍵因素。以育人為主導的學校文化在組織上表現為形成學習型組織、主體具有研究性學習的理念、合作學習的理念和終身學習理念,彰顯對人的尊重與熱愛,這樣才能夠順應“以人為本”“以育人為主導”的時代潮流。

(五)情感原則

學校是教書育人的機構單位,人的情感、心智、需要是否獲得滿足與學校的效能有或直接或間接的關係,越是名校其文化總是讓人包含願景、懷有期望、充滿著情感與人文的關懷,這是人本管理思想的體現,是學校育人組織特性的體現。傳統學生觀把學生當作接受知識的容器,無視學生的人格與情感需要,因此,要倡導學校文化的情感原則,這項原則的貫徹將有利於改變教師專業生活與日常生活割裂的局面,增加教師的主觀幸福感和學生的幸福感以促進學校的和諧發展。

二、學校文化改進的實施路徑

學校文化建設與改進是一種綜合實踐活動,需要學校多方面力量的參與,具體的改進路徑具有複雜性、多樣性、創造性的特點,也沒有固定的模式可以遵循。筆者以石家莊市Q中學為例,對其學校文化改進的實施路徑做一個探討,以達到拋磚引玉的目的,為學校文化改進提供借鑑。Q中學的歷史只有20年,但是在這20年間發展非常迅速,已經由一個只有高中18個班的民辦高中發展成河北省知名的具有外國語特色的民辦公助教育集團,形成了幼兒園———國小———國中———高中一條龍的人才培養格局。曾被香港大學授予“優秀生源基地”榮譽,也是河北省唯一具有全國高校招生保送資格的學校,是國家基礎教育實驗中心外語教育研究中心確定的“全國外語實驗學校”,全國外語學校工作研究會十五所理事學校之一,全國外語特色學校工作研究會副理事長學校。該校的校園文化可以概括為“愛國、交際、協作、文明、健康、創新”十二字方針,學校的辦學理念為“堅持走外語特色以人為本之路”。

(一)通過外國語課堂內外滲透校園文化

Q中學的課程設定與教學非常注重校園文化的滲透。在師資上學校長年聘請至少10名以上的外教教授學生外語口語,在教學形式上採用小班授課制,課堂上注重互動教學、情景教學和合作學習,注重外語學習的口語交流,強調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自主發展。在課堂之外,外教們還會參加學生參與的各種活動比如過年的時候由學校組織外教去學生家包餃子、吃年夜飯;在外教過生日的時候,班級體給外教過生日,大家一起吃蛋糕吹蠟燭等。通過課上課下的日常交流和接觸,就能夠讓學生接觸真實的外國語言環境,這樣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和團結協作的意識,感受到世界多元文化的精髓和體驗不同種族、民族所創造的社會文明,這也就是校園文化的滲透。

(二)組織課外活動凸顯校園文化

Q中學的校際交流非常多,比如,每年在9月份開學之初會邀請澳大利亞、美國、英國的中學生來石家莊,和學校的中學生聯誼一個星期。在這一週的時間裡白天兩國的學生一起上課或參加各種演出、表演、遊戲等團體活動,晚上外國學生和中國學生一起回中國學生的家裡吃飯、睡覺和休息。通過這樣的活動,不但提高了學生的外語水平,交了朋友,還能夠了解外國外民族的飲食、生活習慣等多國文化。還比如,每年學校還會派一部分學生作為國際交流生去往美國、加拿大、俄國等國家學習一個學期或一個暑假,學校也開設國際班,接受來自英國、韓國、泰國、衣索比亞等國的學生到我校讀中學,這樣可以幫助學生多角度的深度瞭解多元文化和多國文化,在這個過程中一方面培養我校學生的愛國情結,另一方面可以鍛鍊學生的交際交流團結合作的能力。

(三)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促進校園文化改進

校園文化的改進重在教師的推廣與宣傳。Q中學近年來非常重視師資隊伍建設的創新,比如,在高中部率先實行“首席教師制度”,提升教師地位,鼓勵教師參與日常管理工作。比如,學校先後成立了德育教育委員會、外語教學委員會、教育科研委員會、課程開發委員會、教師專業發展委員會、銜接教育委員會、校園安全委員會、學生家長委員會。通過各種委員會的建立,強化了師資隊伍的建設與創新。還比如,在教育評價上推行了旨在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教師成長檔案”“教師發展性評價”等,推廣評價主體多元化,推行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評價方式,倡導教師“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通過以上種種方式讓每一位教師在日漸形成的濃厚學校文化氛圍中實現自我成長,真正體會到教育的幸福感,提高工作滿意度。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