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影響因素與提升對策教育論文

來源:才華庫 7.28K

摘要:文章分析了高校畢業生就業競爭力的影響因素,並針對現大學生在就業競爭力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有效的提升對策,對深化教育改革和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影響因素與提升對策教育論文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競爭力;影響因素

大學生就業競爭力也稱就業能力,是大學生綜合能力和素質的集中體現和顯著標志,主要體現在大學生的求職和擇業過程中。加強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提高大學生就業競爭力,已成為大學生實現就業的必要條件。確定高校畢業生就業競爭力的影響因素,並針對大學生在就業競爭力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有效的提升對策,對深化教育改革和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具有重要意義。

一、大學生就業競爭力內涵分析

有調查顯示,用人單位最為看重的畢業生素質位於前5位的分別為:專業基礎知識、思想道德修養、問題解決能力、敬業精神、團隊合作精神。由此可見,單一專業素質培養已經不能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因而融合學生自身知識結構、心理素質、表達能力、反應能力、氣質修養等因素的就業競爭力培養模式,更容易在把握並獲取就業機會上為畢業生贏得優勢。

根據專家學者的觀點,並結合就業工作的實際,目前被普遍接受的大學生就業競爭力主要涵蓋三個方面,三方面共同作用,對高校畢業生形成較強的就業競爭力具有重要的意義。這三方面內涵包括:

一是畢業生自身素質。在大學期間大學生通過實踐實踐、學科競賽等方式,不斷豐富和提高自身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形成一種集良好就業素質、專業素質、工作素養為一體的綜合能力。

二是高校品牌建設。高校在發展中所形成的品牌、聲譽、形象及影響對畢業生就業也產生著極為重要的作用,高校的辦學層次、教學質量、科研水平及其在社會上的知名度都對畢業生就業產生著影響。

三是高校就業服務。通過調查,我們發現專業化的就業指導和管理服務工作對畢業生就業也產生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經過專業指導的畢業生,在開闢就業市場和保持就業資源方面表現突出。

二、大學生就業競爭力影響因素的特徵描述

日益激烈的就業競爭、多樣化的人才需求以及日趨複雜的工作環境,使許多青年大學生感到就業的壓力。對於那些即將走向工作崗位的大學生們來說,充分了解影響就業的因素對未來的就業擇業大有裨益。總的來說,影響大學生就業的因素主要有三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是高校大學生自身競爭力不強。這主要體現在四點:

一是目標不明,缺少標杆意識。調查發現,大部分學生從進入大學開始一直到畢業,對自己的學習、生活及未來的工作職業發展都沒有過長遠的規劃及思考,做事僅憑一時心血來潮,習慣隨波逐流,沒有長遠的或是短期的目標,更沒有切實可行的執行計劃,看似整天忙忙碌碌,但效果卻並不顯著。此外,標杆意識的缺失也是導致自身競爭力不足的重要原因,這部分學生不能找到很好地學習榜樣,往往對自身要求過低,得過且過,不能很好地適應就業市場需求。

二是學習能力弱,專業化程度低。現今很多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組織管理、人際交往、團隊協作等實踐效能力要求越來越高,但這並不意味原本關注較多的學習能力以及專業化要求就降低了。不過有些學生對此卻不以為然,過分強調自身綜合能力、實踐經驗的同時,卻往往與那些心儀的工作單位失之交臂。其實,現今的企業招聘時更多關注綜合素質,短板現象明顯的畢業生絕不會成為他們的目標。

三是缺乏實踐經驗,創新能力欠佳。如今的企業越來越注重大學生的社會實踐經歷,看重他們的工作經驗。有研究表示,100%的企業人力資源經理表示,參加過志願活動、村官經歷、專業實踐等活動的大學生更能引起他們的關注,同等條件下,會優先錄用社會實踐經驗豐富的大學生。對於剛剛走出校園,缺少實踐經驗的大學生來說,一些企業往往不考慮他們,招聘時明確規定了相關工作經歷年限。因此,高校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工作必須密切關注市場動向,準確把握需求趨勢,通過建立實踐基地,為大學生搭建工作平臺,積極引導學生投身社會實踐,積累豐富經驗。此外,高校相關職能部門還應鼓勵大學生加強創新能力的培養,塑造既能“想得到”又能“做的了”的高素質複合型人才。只有這樣,大學生才能不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形勢的變化和要求,在激烈競爭中站穩腳跟,獲取優勢。

四是政策關注不夠,就業準備不足。調查發現,很多學生自身的專業基礎知識和綜合素質都很好,但是缺乏對就業政策及招聘要求的深刻理解,結果常導致在招聘過程中被淘汰。因此,大學生尤其是進入畢業年度準備求職的大學生,一定要認真學習和掌握相關就業政策,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當然,高校自身也應該加強這方面的服務建設,在大方面上給予學生思想的引領,通過提供一些模擬面試,真正增強學生的臨場應變能力。

第二個方面是高校品牌化、結構化效應。現如今,很多用人單位在招聘畢業生時,經常會列出“985”、“211”、“全國重點大學”等應聘條件,將這些條件作為畢業生應聘的基本准入資格,學校的品牌在某種角度成為了畢業生就業的敲門磚。由此可見,學校的“品牌”即辦學層次和影響力,對畢業生就業競爭力的影響是非常大的。當然,學科結構和專業設定對高校畢業生獲取就業競爭力也極具影響力。從全國總體就業情況來看,工科的就業形勢明顯好於文理科。單從某一所具體高校的'就業情況來看,畢業於高校的特色專業和優勢學科的畢業生的就業形勢往往好於其他學科專業畢業生,甚至在校期間就被用人單位提前預定。因此,高校應該加強調查研究,務必在自身“品牌化”、“結構化”等方面加強建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及時調整自身學科專業的設定,加大科研資金的投入,完善辦學理念,構建專業特色鮮明的辦學模式,培養出具備就業競爭優勢的畢業生。 第三個方面是就業工作配套服務還需加強。高校就業指導和管理服務工作對培養和提升高校畢業生就業競爭力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設定畢業生就業指導服務中心或將招生就業處作為負責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職能部門,都是值得推薦的方式。當然,就業工作的相關服務建設務必做到“以人為本”,從學生利益角度出發,在組織機構、管理體制和執行機制等方面加強建設,促進就業配套服務工作人員的業務水平和服務能力不斷提高,推進就業工作朝著系統化、科學化、資訊化和規範化方向發展。

三、有效提升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對策分析

第一,大學生要準確定位,充分做好就業準備。在大學入學階段,學生就應在思想上重視,在目標上明確,為就業做好準備。只有明確自己的目標,彌補自身的短板,均衡協調地發展自身素質,才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但只有明確的定位,還遠遠不夠,腳踏實地、身體力行,才能真正找到理想的工作。因此,大學生應加強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積極參與各項社會實踐。目前,只會讀書的學生已不再是社會所需的,社會更需要的是有學識、有能力、有經驗,能夠吃苦耐勞,能頂住壓力並具有較高綜合素質的優秀人才。因此,大學生在校期間應該積極參與各項社會實踐。一方面,可以培養自己的獨立思考、完成工作的能力;另一方面,在通過參與各種實踐活動的過程中,能看到自身的缺點和不足,不斷自我完善,使自己儘快符合社會的需要。再次,大學生在學習期間應確定奮鬥目標,為就業做好前期準備。

第二,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完善人才培養模式。高校為了確保所培養的人才符合市場需求,應適時進行市場調查和分析,在專業設定、學科建設、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設定上要與社會市場需要相結合,在此基礎上調整專業結構,尤其是對連續幾年就業情況較差的專業可考慮取消。大力發展應用型專業,不斷打造品牌專業,建設特色學科,與時俱進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更新知識內容;在教學內容和方法上,更應體現適應應用型、複合型人才的培養的需求,注重綜合能力培養,加強實習實踐環節,不斷完善實習基地建設。

第三,加強就業指導工作體系的創新。就業指導是大學生進入社會、實現就業的一個必要環節。因此,學校應密切聯絡社會,對就業指導工作體系不斷開拓創新,健全就業管理制度,建立集教育、指導、服務於一體的完備的大學生就業指導體系,進一步探索實習管理、就業指導相結合的新模式,拓寬就業渠道。此外,高校還需建立畢業生就業工作專項職能部門,全面負責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明確任務、合理分工,不斷協調解決畢業生就業工作中的各種困難,推進就業程序,拉動單位需求,在“一推一拉”之間,真正實現“走出去、請進來”,為學生提供更為完善、更具實效的就業資訊、就業指導、職業諮詢等配套服務。

第四,積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要做好大學生就業工作,必須轉變大學生就業觀念。高校有責任有義務指導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設計,除了幫助大學生能夠順利實現就業,更重要也最根本的就是引導大學生形成健全的職業自我概念,根據個人自身的身體和心理特點、個人能力以及職業價值觀來選擇相適應的職業,較好地結合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進而實現自己的職業理想。當然,這也需要高校加強大學生的求職指導。求職,本身就是一門藝術,涵蓋了就業者的心理素質、口頭表達、綜合氣質、個人目標、人際關係和工作責任心等等方面,這些並非大學生較短時間就能掌握的,需要高校作為常態教育將求職內容貫穿大學教育的始終,這也應該是校園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通過多形式多渠道的就業指導教育,使得學生掌握求職技巧,更好地從容就業。

第五,疏通就業渠道,搭建資訊平臺。高校應廣泛利用有助於就業工作的社會資源,強化學校與地方勞動人事部門在就業指導和用人渠道方面的聯絡與溝通,主動向社會及相關行業單位及用人企業釋出畢業生資訊,為畢業生提供社會化服務。要加強與用人單位的走訪,定期組織畢業生雙向選擇洽談會,讓企業瞭解高校培養目標、專業設定和人才資訊。加強與兄弟高校的溝通交流和聯絡,相互公開與就業有關的資訊,聯合組織雙向選擇洽談會。同時,應充分整合各類社會資源,發揮校友群體資源在就業工作中的積極作用,擴大就業資訊來源,為畢業生提供幫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