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與生活結課論文分享

來源:才華庫 1.3W

“生活是一座無主的寶庫,但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找到開啟它的鑰匙。”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在他的著作《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學》中如是說。以下是心理學與生活結課論文分享,歡迎閱讀。

心理學與生活結課論文分享

心理學與生活結課論文1

摘要:心理學是研究和指導人們實現心理健康的科學,在新的社會形勢下,生活質量與心理健康密切相關。研究闡明瞭心理學和生活質量的關係,並對提高生活質量提出建議。

關鍵詞:心理學與生活論文

生活質量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提出的,隨著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明顯提高,生活質量問題愈來愈受到人們的關注。研究和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是時代發展的要求。

心理健康是指一種持續積極發展的心理狀況。現代人們對健康的認識已不僅僅侷限於生理方面,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概念有明確規定,指出健康應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能力良好和道德健康。明確提出了心理健康這一人類健康的重要指標。心理健康對生活質量的提高有重要的意義,人格心理學的研究是提高人們生活質量的重要途徑。

只有心理健康,人們才能對外界做出良好的適應,充分發揮自己的身心潛能。現代心理學證明:心理健康的人,較能充分發揮其心理的潛在能量,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他們的學習成績必然優於心理不健康者,工作效率也高,對社會的貢獻也就越大。這是因為心理健康的人,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奉獻精神,能耐受挫折和逆境,能夠在困境中戰勝困難。擁有健康的心理,人的創造力和潛力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創造財富,提高自己的物質生活水平,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所以,心理健康是成才立業之本。

只有心理健康,才能保障生理健康,真正提高生活質量。生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礎和前提,心理健康是生理健康的保證和動力。一個人只有生理健康了才能談心理健康,而只有心理健康才能保障和維持生理健康。最簡單的原因是長期的情緒不良會導致身體免疫力嚴重下降造成容易生病。臨床上也有相應的例子證明,已經證明,感冒、肝炎甚至癌症等疾病都與人的心理因素關係極大。只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導致健康的行為,才能使生命發出絢麗的光彩。

只有心理健康,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心理學研究表明:在集體中受歡迎的人的個性品質,恰恰與心理健康的標準相一致,而集體中受人排斥的、嫌棄的個性品質也恰恰與心理健康的標準相悖。因此,心理健康的程度對人際關係有直接影響,從而對生活質量有很大影響,擁有健康的心理是擁有高質量、高品質生活的前提。

只有心理健康,才能更好的戰勝困難和挫折,取得人生的輝煌。人的一生,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挫折和困難。面對這些困難和挫折有的人被他打敗,有的人堅強巧妙的戰勝了他,把握自己的命運。只有掌握自己命運的人,才是一個成功者。一個人的命運到底該往哪個方向發展,是許多欲成大事的人非常關心的一個人生課題。如果我們能夠對世界抱開放態度,樂於學習和工作,不斷汲取新經驗,以正確的態度對待挫折,能調控情緒,心境良好,並堅強的戰勝困難和挫折,無論結果如何,我們都會有收穫。健康的心理是提高生活質量的前提和保障。擁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實現更好的人生。

要擁有健康的心理,必須學會正視現實,接受現實,並能積極主動地去適應現實和改造現實,而不是逃避現實。客觀地看待周圍的事物和環境,並能與現實環境保持良好的接觸,要有高於現實的理想,而又不會沉溺於不切實際的幻想和奢望中。若總是抱怨自己“生不逢時”,或責備社會環境對自己太不公平而怨天尤人,而不敢面對現實,沒有足夠的勇氣去接受現實的挑戰,則無法適應現實環境,在現實生活中就更不能實現自己的價值。

做到心理健康,首先要講究心理衛生,必須維護和保持心理健康。講究心理衛生,主要是指要注意用腦衛生。用腦衛生除了避免物理、化學和生物的有害影響之外,主要是指在使用大腦時候要講究科學用腦,就是要勞逸結合,有張有弛,避免大腦的過度疲勞以致功能衰弱,特別是應有充足的睡眠,以便使勞累一天的大腦有一個及時而有效的修復過程。

我們自身要有維護心理健康的意識,積極參與社會活動,擴大人際交往,培養和完善健全的人格。通過積極參與經常進行的社會活動,人際交往得以不斷地擴大,不僅可以使人交流經驗、增進理解、開闊視野、開朗心胸,還可以取得更多的社會支援;更重要的是,這可以使人感受到與社會集體融為一體、不可分離的體驗以及充足的社會安全感、責任感、信任感和激勵感;從而大大增強個人對生活、學習和工作的信心和力量,最大限度地減少心理應激和心理危機感。這是人們維護和保持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最有效的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衛生習慣有利於促進人的身體健康水平。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不良的衛生習慣則會對人體健康帶來嚴重的危害,許多常見病、多發病都是由此引起的。

人格心理學的研究對生活質量的提高有很大作用,我們要重視心理學的研究,更要注重自身的心理健康。依靠健康的心理,提高生活質量。

心理學與生活結課論文2

從古至今,社會在發展,科技在進步,這都源於我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嚮往。我們每天都在追求生活,追求幸福感。當我們滿足了生理上的需要時,我們就會有了更高層次的需求,而正是這些需求,讓我們有了奮鬥的目標與動力,從而為我們的生活創造出更多精彩的畫面。

每個人都有不同層次的需要,而最高層次的需要是自我實現。自我實現的需求是建立在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等基礎之上的。

自我實現理論是馬斯洛人本主義心理學的核心思想,其本質特徵是人的潛力和創造力的發揮。馬斯洛在闡述人的價值論體系時強調:人有多種需要和潛能,創造潛能的發揮是人們的最高需要,是人生追求的最高目的,是完滿人性的表現。這一目標的實現稱為自我實現。只有達到自我實現狀態的人,才能使自己的潛能完全發揮出來,而只有全部潛能都得到充分發揮的人才顯示人的積極品格和最高價值成為自我實現的人。因此,人的潛能是人的價值的基礎,人的價值是人的潛能的發揮。潛能和創造性的發揮是馬斯洛自我實現論的本質特徵。滿足自我實現的需要,是要把人的潛能發揮出來,使之產生一種精神上的昇華,從而最大限度地實現人的價值。自我價值,指的是一個人的性德、知識和能力,也稱內在價值。如果某個人所擁有的知識有了用武之地,所具備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所養成的德效能夠惠澤他人並在社會上產生了較好的影響,那麼,他也就是實現了其外在價值,就會有一種成就感,有一種自我需要得到滿足以後的幸福感,此時他心理上的感覺就是自我實現,即自我價值的實現。簡單地說,自我實現也就是自我感覺良好,自我感覺很幸福。

自我實現,是指人類追求個人能力極限的內驅力,是一個人為實現自身價值而努力發揮自己的潛能的需要,它能使個人產生強烈的動機,並使自己的行為朝向某個特定的目標,達到自己能夠成為自己渴望和認可的高度。因此,自我實現的需要並非要讓每個人都成為英雄,而是要讓個人儘自己的最大努力,發揮自己的潛力以達到自己期許的狀態。

誠然,只要一個人身心健康,通過不斷地學習,他的自我價值就會不斷增加,他的更高層次的需要也會永無止境。做到自我實現,就必須充分認識自我,做到不斷奮力登攀,並同整個社會和時代結合起來,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去更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所學、所知、所能、所創。而作為自我生存與發展所必須依賴的外部環境——社會,更應是一個公正、公平、開放、透明的遊戲規則的制定者和捍衛者,以給每一個生命個體創造同樣平等競爭的機會。倘如此,每個社會成員才能自我實現,整個社會、整個民族才會更加輝煌。

自我實現的產生是人類發展的必然結果,我們要最大限度地實現自己的價值,就必然充當自我實現者的角色。但這並不等於說我們在還沒有滿足生理需要的情況下,就盲目地追求自我實現這一最高層次的需要。根據馬斯洛的層次心理髮展關係,這幾種需求是相互依存的。

其中,生理的需要是人類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它是維持人類自身生存和生活最基本的需要。如果這些需要得不到滿足,那麼人類的生存就會存在危險。這些基本需要是人類最強烈的不可避免的最低層需要,同時也是推動人們行動的最強大動力。馬斯洛指出,人的這些基本需要得到滿足後就不再產生激勵因素,而是轉向更高層次的需要,並轉化為新的激勵因素。

安全的需要是關於人類尋求保障自身生命、財產、安全以及健康發展的需要,人的感受器官、效應器官、智慧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尋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學和人生觀都看成是滿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

社交的需要,也稱為歸屬與愛的需要,是指個人渴望得到家庭、朋友、同事、團體等的關懷和理解。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來的細緻,它和一個人的生理特性、經歷、教育、宗教信仰都有關係。我們都希望在愛別人的同時也得到他人的關愛,與他人保持和諧共處,找到個人的歸屬感和社會認同感。

尊重的需要是指人希望在生活和工作中得到尊重的一種需要,是比社交需要更高層次的需要,它可以分為自尊、他尊和權力慾三類,包括了自我尊重、自我評價以及尊重別人。譬如,我們希望自己能夠勝任所擔負的工作並取得相應的成就,以此獲得必要的自信、自尊、自重和自主等,同時得到他人和社會的高度評價,從而獲得一定的名譽和成就。

當我們仍未滿足生理上的需求時,我們所迫切的是要解決溫飽等問題,若這些問題都還沒有得到解決,我們的生命會受到威脅,又怎能談自我實現這樣高層次的需求呢?而若我們經歷了層層考驗,當物質上的需求已經不再緊張時,我們就會自然而然地追求精神上的需求,即自我實現這一最高境界。因此,馬斯洛層次理論中的幾個需求層次並不是獨立的個體,而是相互聯絡,層次遞進的。

其實,自我實現者並不是專指那些“成功人士”,而是指人的精神層面對於真善美至高人生境界的'追求。根據馬斯洛的理論,這是人生最高層次的需求。而能夠滿足自我實現需求的人往往具有健全人格。因此,馬斯洛自我實現理論本質上是一種價值理論。馬斯洛痛感“價值觀的喪失使我們時代的最終痼疾”。他堅信,整個人類必須要有一個價值體系,而這個價值體系就是人類的自我實現。馬斯洛認為人的需要體現了人的本性。每個人都有向善之心,渴望活得有價值、有意義,總是希望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不過,他認為人類的這種天性,最初只是作為一種潛在的東西,一種可能性被蘊含著,它需要人的外部環境和適合的社會以及後天教育的共同作用才能發揮作用。每個人所處環境和所經歷事情的不同與人的先天因素的差異決定了每個人潛在因素的發展和實現的程度的不同。

馬斯洛堅持把人的本性和價值提到心理學研究的首位,自覺地把“自我實現”理論提升到了人的價值理論。由此,自我實現理論就成為了一個關於人的本性的、本質的和價值的哲學理論。

簡而言之,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逐級發展,在這個不斷變化發展的過程中包含了四點假設:第一點是它的變化性,已經滿足了的需要就不再是一種激勵因素,它將被更高層次的需要所取代;第二點是它的多樣性,大多數人的需要結構是複雜多變的,無論何時都有許多需要在影響著人的行為;第三點是它的層次性,一般說來,只有低階層次的需要得到了相對滿足之後,高階層次的需要才會出現,才能夠對人的行為產生強大的內驅力;第四點是它的潛在性,由於主客觀條件發生變化,在一定的時刻,人們才發現其潛在的需要。

當我們達到了自我實現這一境界時,就相當於中國全體人民都度過了社會主義而進入了共產主義理想社會。我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會有所增強,自覺性得到提高。同時,我們的思想也會有一個很大的提升,大家互相幫助,貧富懸殊日益

縮小,國家和平共處。猶如世外桃源般,讓人嚮往。

正如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是完美無缺的,馬斯洛層次理論也會有其不足之處。譬如,馬斯洛研究的物件大多是美國人,其研究是在典型的美國文化下進行的,而美國是個體主義比較盛行的國家,因而其理論不具有很強的跨文化性。這就是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的侷限性,他忽視了不同時代、不同國家、不同種族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的需要。

馬克思主義以唯物史觀論證了入的發展的社會歷史規律,馬斯洛理論從心理學的和入學的角度進行補充,它啟示我們,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必須重視人的素質的全面提高,人格的完美髮展。

馬斯洛自我實現理論有助於我們牢固樹立和全面貫徹以人為本的社會主義價值觀。實現自我價值,就是得到自我滿足感的過程。人活在世界上,總得找到自己的歸宿,一片屬於自己的天空,並朝這個方向努力奮鬥,人生才會獲得有意義。

因此,作為當代大學生的我們,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只有定位好自己的人生目標,選擇好正確的職業,才能培養和發展自己的能力、才幹與個性,才能讓自身的人生價值得以實現。同時,我們必須要認清自己所處的環境和自己所處的時代特點,牢牢把握時代前進的方向,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選擇合適自己的自我實現方式。發展自己別人沒有的競爭優勢,準確給自己定位,既不好高騖遠,也不妄自菲薄。加強自我的家庭責任感和社會責任觀,努力實現自我價值。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