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經濟結構轉型的建議論文

來源:才華庫 2.57W

從貸款主體看,個人貸款比重逐年上升。按照貸款主體可將貸款分為兩類,一類是包括城鎮居民、農戶和個體工商戶的個人貸款,另一類是企事業單位貸款。“十一五”以來,個人貸款佔全部貸款的比重持續上升,2011年末達到了22。52%,比“十五”、“十一五”期末分別上升12。6、2。02個百分點。個人貸款的快速增長,促進了房地產市場的繁榮、農業產業化規模不斷擴大,增強了經濟發展活力。從企業貸款型別來看,中小企業貸款呈上升趨勢。2011年末,烏海市中小企業貸款餘額127。8億元,比年初增長26。56%,高於各項貸款增速10。18個百分點,高於大型企業貸款增速28。65個百分點;中小企業貸款佔各項貸款的比重39。29%,高於上年同期4。33個百分點,在穩健貨幣政策形勢下,中小企業貸款呈高速增長態勢。中小企業貸款的快速增長,有效地緩解了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確保部分有信用、有市場、有潛力的優質中小企業得到充分信貸支援。

推進經濟結構轉型的建議論文

從貸款投向看,加大民生領域貸款投放力度。一是經濟適用住房建設成為新亮點。2011年,烏海市不斷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步伐,全年開工各類保障性住房18771套,為確保這一惠民政策的實施,轄內金融機構嘗試開辦了經濟適用住房貸款業務。烏海市銀行業金融機構發放保障性住房貸款餘額42萬元。二是支援社會弱勢群體創業、就業。2011年末,銀行業金融機構發放下崗失業人員小額擔保貸款6744萬元,比年初增加694萬元,增長11。47%,微利貸款專案佔小額擔保貸款餘額的85。95%,信貸對微利專案的支援力度逐年加大,已成為烏海市金融支援就業再就業工作的有力推動手段。三是涉農信貸持續增長,積極推動“產業化農業”的發展。近年,烏海市銀行業涉農貸款餘額由2005年的1275萬元增至2011年的36。29億元。四是支援節能減排專案發展,優化人居環境。“十一五”以來,烏海市銀行業金融機構嚴格限制“兩高一資”行業和產能過剩行業的准入,大力推進節能減排和迴圈經濟發展,逐步將支援低碳經濟作為信貸重點。2011年末,烏海市銀行業金融機構支援節能減排貸款餘額15。98億元。

從信貸產品種類看,滿足了多元化的融資需求。近年來,工行烏海分行在全區工行系統中第一家辦理銀團貸款包銷承諾函、第一家辦理無銀行信用支援信託理財業務、第一家辦理信用證項下賣方融資業務,2011年還先後辦理了全行首筆國際信用證開徵,首筆“網貸通”、首筆商品融資和首筆股權併購貸款等新融資產品業務。農行烏海分行建立轉貼現、融資租賃、信託融資、銀行承兌匯票、國際業務、煤炭整合主體等六大專案庫,強化重點客戶名單制管理。2011年成功辦理全區農行首筆2億元國內信用證業務,成功辦理了全區農行首筆電子銀行匯票業務,金額100萬元,實現了金融產品的創新。2007年,建行就開始嘗試從非信貸表外業務來解決大中企業的融資需求,引進信託公司作為第三方收購企業的股權,但不參與企業的實際經營,約定一定的收益,到期企業購回其股權的一種信託理財融資。從2007年至今,建行烏海分行通過信託計劃發行,累計為大企業融資30億元,有力支援了企業的融資難問題,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

信貸結構調整的主要矛盾

(一)存與貸的矛盾———資金外流,信貸投放不足,造成存貸結構失衡。由於產業結構限制,部分商業銀行在金融危機影響下的烏海市很難尋求到符合信貸准入條件的專案,難以抵制信貸投放的衝動,不得不尋找信貸投放的新途徑。2011年末,烏海市銀行業金融機構跨區域投出信貸資金69。72億元,佔各項貸款餘額的21。43%,高於同期7。26個百分點;比年初增加13。86億元,佔全市新增貸款的30。24%,高於同期8。84個百分點。而國有商業銀行在信貸管理上出於規避風險和選擇優質客戶的考慮,對資金配置偏向於經濟發達地區。郵儲銀行在改革後信貸業務發展仍然緩慢,存款和存款增量分別遠大於貸款和貸款增量,資金“抽水機”依然在攫取有限的金融資源。從2005年至2011年全市存貸款變化形勢來看,考慮銀行機構剝離、核銷、置換等多種因素,存貸差也由2005年的25。98億元擴大到168。83億元,信貸投放不足引起存貸市場結構嚴重失衡。

(二)大與小的矛盾———信貸資金向大客戶、大專案集中,小企業和民營經濟的信貸需求受到制約。近年來,由於烏海市大型專案建設和投資有限,國有商業銀行逐利傾向明顯,風險控制要求增強,導致銀行經營戰略和市場定位趨同,差異性很小。對所謂優質客戶的競爭日益激烈,多頭授信問題突出,貸款越來越向轄區部分尚處優勢地位的企業和行業集中,特別是大額貸款向優勢行業及重點企業的集中趨勢更為明顯。據統計監測,2008年至2011年,烏海市5000萬元以上貸款大客戶從23戶增加至72戶,大客戶貸款總額從40。29億元增加至181。58億元;500萬元以上貸款客戶從57戶增加至292戶,貸款從45。8億元增加至222。87億元,信貸資源配置傾向於大客戶、大專案。信貸資金向“大戶”集中,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大企業、大專案的資金需求和地區經濟的發展,但信貸資金過分向“大戶”集中是一柄“雙刃劍”,它帶來的一些負面影響不容忽視。一方面,由於貸款集中於優質客戶,可能提高了銀行的信貸資產質量和當期效益,但當政策及市場因素髮生變化,優勢行業過度旺銷的勢頭減弱,企業生產經營就會出現波動,信貸風險積聚,從而影響銀行業的可持續發展,甚至引發地區性金融風險。另一方面,信貸資金大量集中在“大客戶”,客觀上影響了中小企業的資金融通,“抓大放小”的結果是中小企業合理的資金需求得不到滿足,信貸資金供求結構發生嚴重偏差,風險的過度集中,不利於制定科學的信貸政策和信貸策略,不利於分散信貸風險。

(三)新與舊的矛盾———信貸資金大量投向傳統壟斷行業,對新興產業和服務業的信貸支援不足。烏海市是依託資源發展起來的小型工業城市,產業結構單一性的問題相當突出,雖然近年在產業轉移、升級等方面的成績較為突出,但產業發展主要集中在電力、煤焦、化工、建材等行業的基本格局沒有改變。尤其是在目前穩健貨幣政策下,信貸規模受到嚴控,金融機構更會將有限的資金投入到收益最大、風險相對較低的領域,而且烏海市的經濟結構以第二產業為主,多方面因素使烏海市信貸投入集中度高的現象短期內難以改變。2011年末,烏海市銀行業信貸資金大量流向煤焦、交通、化工、建材等傳統壟斷行業,四行業貸款餘額分別為58。83億元、34。44億元、33。34億元、16。92億元,合計佔各項貸款餘額的44。12%,四行業新增貸款佔各項貸款新增額的13。23%,新增貸款客戶集中度偏高將會助長企業的投資衝動,信貸結構調整對地方經濟結構調整的作用有限。另一方面,對接續替代、高新技術等新興產業和服務業的支援卻顯得較為薄弱,沒有針對接續替代產業和戰略新興產業方面的信貸產品來滿足這類小企業的信貸需求。

(四)長與短的矛盾———中長期貸款佔比較高,貸款期限結構不合理,使流動性受到威脅。烏海市固定資產投資持續增長導致銀行中長期貸款高位執行。2011年,烏海市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86。9億元,同比增長20。2%;固定資產投資大增對GDP增長貢獻明顯,同期GDP取得了17。5%的增長。同時,經濟發展進入重化工階段,城市化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程序加快,加大了對中長期貸款的需求。2011年末,烏海市銀行業機構中長期貸款餘額達172。95億元,佔貸款總額53。17%,高於短期貸款比重11。89個百分點。另一方面,金融機構通過對近年自身信貸資產質量的考察,發現中長期貸款的總體質量明顯優於企業短期流動資金貸款,不少銀行存在偏好中長期貸款傾向,其原因:第一,從安全性角度看,中長期貸款主要投向是政府重點扶持的、有財政資金擔保的能源、交通、通訊等基礎性設施產業,以及有房產抵押的住房按揭,信貸資金安全度相對較高。第二,從盈利性角度看,中長期貸款具有金額大、管理成本低等特點,而利息收入高,總體贏利性明顯優於短期貸款。中長期貸款投放過多,佔比過高,影響資產負債結構的均衡,使流動性受到威脅。

(五)進與退的矛盾———“兩高”行業貸款受到國家嚴格控制,部分貸款退出難度也較大。烏海是一個以能源、化工、建材、特色冶金為支柱產業的新型工業城市。依託資源優勢,從2002年開始,高載能產業快速發展,為烏海市經濟快速增長起到了助推作用。但隨著國家巨集觀調控政策的不斷深入,烏海市的高載能、煤焦化產業成為調控重點,先後關閉取締了數百家不符合產業政策的企業,而與這些產業發展息息相關的`煤炭、電力等行業蘊藏的金融風險也逐步顯現。另一方面,環保政策趨嚴,對信貸資金安全構成潛在威脅。從烏海市轄內經濟結構調整情況看,主要存在綜合能源消費煤量超標,綜合耗能高,面臨“兩高一剩”行業有水泥、電力、焦炭等行業,涉及轄內銀行業大量貸款。對“兩高”企業進行治理,從長遠看有利於改善經濟執行環境,提高金融機構信貸資產質量,但短時間內由於涉及社會資源的再配置、勞動力的再安置、信貸資金的再調整等多個方面,一旦企業陷入困境,風險容易轉嫁到金融機構。

優化信貸結構,促進經濟結構轉型的建議

(一)加快金融業自身發展方式轉變,發揮金融的核心作用。改變過去依賴規模擴張的粗放經營模式,著力完善現代金融企業制度,強化內部治理和風險管理。提高創新發展能力和國際競爭力,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多元化的金融機構組織體系。加快多層次的金融市場體系建設,顯著提升直接融資比重,完善調控貨幣信貸總量的手段和方式,進一步增強利率、匯率等價格槓桿在促進經濟結構調整中的重要作用。

(二)找準支援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的著力點和突破口。要繼續按照區別對待、有保有控的原則,著力優化信貸結構,盤活存量,優化增量,提高金融支援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節能環保、迴圈經濟,區域協調發展等方面的信貸支援力度,全面落實支援三農小企業發展和擴大就業金融政策。大力發展消費信貸,有效促進、擴大內需,執行好差別化放貸政策,對符合條件的保障性住房建設專案及時發放貸款,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平穩發展。

(三)統籌配置信貸資源,以“信貸槓桿”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升級。繼續堅持“區別對待、有保有壓”信貸原則,通過信貸結構調整,統籌配置信貸資源,支援重點產業調整振興,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推進產業結構升級、經濟結構優化和增長方式轉變。圍繞重點產業發展規劃,加大對經濟社會發展重點領域和在建重點專案的貸款支援力度,在保證支援市級重點續建和收尾專案資金需求的同時,適當安排信貸資金支援投資規模大、技術水平高、產業鏈條長、投資效益好的市級重點新開工專案。合理安排新開工專案貸款,把握新增中長期專案貸款額中新、老專案比例在“2/8~3/7開”。通過發放併購貸款或其他貸款,支援企業兼併、重組、整合,促進產業升級。嚴把信貸關口,嚴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業貸款投放,禁止向國家已經明確為產能過剩產業的企業和專案盲目貸款。

(四)充分發揮金融系統的合力,提供多樣融資渠道。銀行證券保險業要取長補短,互為補充,共同發揮好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支撐和保障作用。以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為例,既需要主要商業銀行推進中小企業信貸管理制度創新,發展新的中小型銀行機構,擴大銀行服務的覆蓋面和供給能力。又需要加快推進創業板、中小企業板的建設,引導社會資金向具有發展潛力的優資中小企業聚集,創造更多就業機會。還可以通過發展股權投資基金等途徑,提供豐富多樣的融資渠道。

(五)加強金融生態環境建設,不斷增強對信貸資金的吸引力。按照“政府主導、央行參謀、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原則,加強徵信系統建設,推行“信用社群”建立工作,繼續開展信用鄉、信用村、信使用者評比,不斷優化城鄉信用環境。認真開展縣域金融生態環境建設考核工作,推動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工作。加大金融知識的宣傳和普及,提高社會公眾和企事業單位對金融服務和金融風險的認知度,不斷增強金融意識、信用意識、守法意識和市場意識,營造和諧安全的金融生態環境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