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道德論文內容

來源:才華庫 1.37W

職業道德是指從業人員在職業活動中應該遵循的行為準則,湧蓋了從業人員與服務物件、職業與職工、職業與職業之間的關係。小編整理的職業道德論文,供參考!

職業道德論文內容

高校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的課堂實施策略

2017年6月,財政部辦公廳釋出了《關於加強會計人員誠信建設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提出貫徹落實國務院加強社會誠信建設的工作部署,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應對會計人員管理工作的轉型升級,要求加強會計人員誠信建設。並著重提出財會類專業教育應當開設會計職業道德課程,努力提高會計後備人才的誠信意識。高等院校是培養會計人才的重要場所,也是對潛在會計人員進行系統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的重要環節,我們理應關口前移,在高等院校會計專業開展會計誠信教育。由此,加強會計職業道德教育勢在必行。但目前國內高校普遍對職業道德教育的重視程度不高,職業道德教育缺乏系統性與實踐性。因此,文章旨在探討將會計職業道德滲透到教育的各個環節之中的實踐育人體系,培養大學生的會計情感和會計道德觀念,增強社會責任感,培養出“知、情、意、行”合一的會計後備人才。

一、第一課堂固化認知,系統學習掌握職業道德教育

第一課堂又稱課堂教學,一般由專業教師主導,依據教材及教學大綱,在規定的教學時間裡進行的課堂教學活動,具有側重固有系統性知識的傳遞,以考試為考核手段等特點。儘管近年來高校教學模式時有突破,但整體說來會計專業大學生在第一課堂的學習過程中還是較難激發自身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學生往往被動接受知識,以獲得學分為目的,以考取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為目標,職業道德往往不能成為學生的關注點。此外,根據對全國各大高校的財會專業培養方案進行比對發現只有少數幾所高校將《會計職業道德》設定為專業選修課程,絕大部分高校職業道德教育仍然依賴於《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等公共基礎課程或者是《經濟法》等專業必修課程,未單獨設定“會計職業道德教育”課程和學分。但毋庸置疑第一課堂是大學生系統掌握理論知識,固化知識結構和理論體系的主要陣地。因此,高校針對第一課堂的會計職業道德教育應做如下改進:首先,在課程定位上,應確定單獨開設專門的“會計職業道德”並將其列為專業基礎課、主幹課和必修課程寫入培養方案,每個財會專業的學生均必須修讀,擴大課程教學的受眾面。其次,在課程設定上,整合教學資源,完善職業道德體系,將“職業道德”理念貫穿始終,促進大學生對職業道德的理解。利用專業知識與職業道德的耦合,發揮兩者互補的作用。

可以借鑑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設計,針對不同時期開設不同的課程。如第一學期開設偏重於知識的《會計職業道德範疇》、第三或第四學期開設偏重於實驗模擬的《會計職業道德模擬實驗》、第五或第六學期開設偏重於實踐調研的《會計假賬的道德透視》等,讓學生形成系統的職業道德知識體系。最後,在授課方式上需要不斷的創新教學方法,如案例教學法、系統講授法、模擬實驗教學法等,我們應該在教學環節中充分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如以系統講授法為基礎使學生通曉會計職業道德的相關法規和流程,以問題為導向生動的開展案例式教學並廣泛地開展融合性討論,模擬實驗教學則可以通過實驗模擬指導學生將自己的理論知識轉化運用於實踐,從而提高學生自主思考的主觀能動性。

二、第二課堂昇華情感,與文化人內化職業道德教育

第二課堂是指在專業培養方案或者教學大綱範圍以外的由學生自願參加的各類具有教育意義的活動的總稱,它是對第一課堂的有益補充。第二課堂一般由學團工作者主導居多,涵蓋科技競賽、主題班會講座等系列活動。其具有內容的體驗性、時空的開放性、參與的互動性、手段的多樣性等特點在大學生成長成才中處於不可或缺的重要位置。但第二課堂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也存在未與第一課堂理論教學有效銜接、場面熱鬧實效不佳等情況。尤其是現階段大學生即將迎來00後,其自我意識更強,市場經濟社會總體的會計誠信環境較差,甚至存在著學生從潛意識拒絕接受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的情況。近代道德哲學家休謨就曾強調,在道德的範疇裡感覺和情感比理性更加重要。

因此,高校針對第二課堂的會計職業道德教育應做如下改進:一要轉變教育觀念,傳統觀念認為學團工作者不管專業,只管思政。2013年黨中央公佈的《關於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就明確指出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個人層面的要求,從而指導職業道德教育的開展。因此第二課堂的設計應與會計專業培養方案掛鉤,凸顯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較為輕鬆的方式進行職業道德情感的昇華;二要在內容設計上突出較強的情感體驗。主題班會等設計應滲透職業道德教育,如模擬招聘環節面試中被問到“你是否會做假”應如何面對,可以通過小品、影片等情景再現的方式引發思考;主題辯論賽可以設定道德兩難問題進行辯論,如以”會計不做假是會計的最高要求還是最低要求”等;各類專題講座和座談會可以事先與主講人溝通,特別是這些職業人士分享他們的職場經驗。重慶工商大學會計學院近年就打造了“會計名家大講堂”“會計高階實務訪談”等品牌活動。

三要在形式上注重儀式感增強學生道德體驗。其一各類的科技競賽活動要安排適宜的指導老師進行專業的技能和儀態指導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達到“以賽促訓”的效果;其二針對大四即將走向工作單位的畢業生組織開展模擬財務部公佈的《註冊會計師誠信宣誓辦法》的誠信宣誓活動強化學生從事會計行業的神聖莊重體驗。事實證明,莊嚴的宣誓活動,不僅可以使宣誓者本人,還可使參加儀式的同學也能從儀式中體味職業道德的神聖感。四要營造優質教育環境。發揮學院甚至是公寓文化育人的功能。可以細緻到班訓班規班歌班徽的制定,如重慶工商大學會計學院學團就提出“會計不做假,從考試不作弊開始”,並堅持十餘年每學期開展免監考活動,免監考專業覆蓋率達到100%。五要建立學生誠信檔案。建設在校生信用檔案。以在校大學生為物件,以在校生日常貸款、科研、考試、社會實踐、就業等為依據,以在校大學生學號為基礎,及時採集、如實記載相關的信用資訊,逐步形成該生的信用檔案。此信用檔案可以用作學生評優評獎、就業的有效憑據。

三、第三課堂磨練意志,虛擬與實體雙管踐行職業道德教育

第三課堂又被成為實踐課堂。教育部檔案明確指出“實踐教學對於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具有特殊作用”。實踐教學具有綜合性、現場性、開放性和雙主體性等特點。在這裡,我們需要釐清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的關係。二者相互聯絡、相互作用、辯證統一。一方面,課堂教學是實踐教學的理論基礎和必要前提,學生只有學習瞭解了課堂教學中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以及職業道德立場,才能將其用於指導社會實踐;另一方面,實踐教學是課堂理論教學的延伸和補充,通過實踐教學,鞏固和深化課堂教學的效果,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磨練他們的毅力、鍛鍊他們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的知行合一。一般來說,高校針對第三課堂的會計職業道德教育應做如下改進:一要努力建設教學與科研緊密結合、學校與社會密切合作的實踐教學基地,基地建設可採取校所合作、校企聯合、學校引進等方式。特別是針對招聘會計專業學生較多的會計事務所、銀行等單位簽署實習協議,有條件的高校還可以強化現場教學環節,甚至可以開展法庭旁聽的方式。

二要打造學校與就業單位合作的實驗班、訂單班。如近年重慶工商大學會計學院積極聘任業內優秀人士為學生事業導師,通過學院內部選拔建立班中班形式的“卓越人才班”、“天健班”、“大信班”等一系列校企合作品牌。三要加強實踐教學方法改革作為專業建設的重要內容,重點推行基於問題、基於專案、基於案例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加強綜合性實踐科目設計和應用。其教學手段可以通過現場教學、課題式社會調查、主題課件展示與宣講等方式進行集中與分散、團隊與個人的實踐體驗。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掌握文獻蒐集、問卷調查、訪談和觀察等社會調查方法,還能通過實習實踐,實現了對校內職業道德教育的印證、檢驗、完善,使得職業道德教育入腦入心入行,完成從認知到實踐的過程。四要從社會調查、生產勞動、志願服務、公益活動、科技發明和勤工助學等其他社會實踐活動中體現出實踐育人的有效載體。

四、第四課堂創新延伸,營造立體職業道德教育環境

網路正成為大學生的“第四課堂”。據《中國網際網路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2015)》截至2015年12月,網民中學生群體的佔比最高,為25.2%,學歷程度越高的網民對網際網路的依賴比例越大,大學本科及以上的網民中這一比例達到63.9%。網際網路已經成為大學生日常學習、生活和娛樂的“基礎元素”。第四課堂具有的開放性、互動性、即時性以及多媒體性拓展了職業道德教育空間。現階段,各大高校的網路思想政治教育開展的實踐探索較多,但怎樣結合學生成長成才的深層次需求的探索還略顯不足。因此,高校針對第四課堂的會計職業道德教育應做如下改進:我們就是要著力探索學生喜愛能夠黏住學生的多種網路形式。一要專業打造“職業道德教育實踐案例庫”。把社會上的熱點事件進行網際網路改造,成為網路平臺上的學習素材。二要整合名師資源

可以將學生身邊一票難求的名師轉化成觸手可及的網路教育資源,通過專欄、微課堂等形式強化職業認同,三要整合校友資源。著力打造包括“職場面對面”、“菜鳥先飛”等有趣有料的網路平臺營造立體育人環境,前期蒐集學生熱點問題,從學生關心的問題切入,在交流中化解矛盾與困惑。四要運用榜樣的力量,抓好典型示範。《關於加強會計人員誠信建設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就提出要大力發掘、宣傳會計誠信模範等會計誠信典型,深入剖析違反會計誠信的典型案例,教育引導會計人員不斷提升會計誠信意識。我們可以通過開展“會計之星”等選拔活動來樹立榜樣,“會計之星”的產生可以通過自我申報—組織推薦—網路投票—自我展示等多個環節選拔出德才兼備的同學。總之,高等院校不僅應該傳授會計專業知識和業務技能,同時也應把會計職業道德滲透到學校教育的各個環節之中,把教育引導作為提升會計人員誠信意識的重要環節,使會計誠信真正內化於心,外化於行,成為廣大會計後備人才的自覺自願行為。

高職學生職業道德的核心能力內涵

摘要】本文分析了當前高職院校學生職業道德教育面臨的困境,同時闡述了高職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內涵。旨在明確高職院校對於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重要意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加強高職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為社會、國家和企業培養更多高素質人才。

關鍵詞】高職學生;職業道德;核心能力

一、當前高職院校學生職業道德教育面臨的困境

(一)高職院校學生職業道德教育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通過對部分高職院校教學內容進行調查挖掘,發現大部分的.高職院校對於學生職業道德的培養不夠重視,98%的高職院校沒有開設職業道德教育的相關課程;64%的高職院校將職業道德教育劃分為學前教育專業課程,通過高職院校的思政課堂完成對學生的職業道德培養,其中還有27%的高職院校只在針對學生的就業指導內容中,提到了職業道德教育的具體內容和相應策略;9%的高職院校不僅沒有開設學生職業道德教育課程,甚至連類似的或者相關的德育課程也沒有開設。這組資料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大部分的高職院校並沒有重視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在學院的教學安排和師資隊伍分佈、組建中,根本就沒有考慮到對學生職業道德的塑造和影響。

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有許多,最主要的是學校的決策領導層本身缺乏職業道德教育的意識,一味地追求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的教學,或者是部分高職院校對於職業道德教育的理解過於淺層次,認為“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就是職業道德教育的主要目的和內容,往往在剛入學的時候就安排學生學習了相關課程,對於學生之後就業的適應問題根本就起不了什麼作用。

(二)高職院校學生職業道德教育觀念滯後

大量文獻均指出:“職業道德是指從業人員在職業活動中應該遵守的,主要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慣和內心信念來維持的行為規範的總和”。通過對多所高職院校的職業道德教育任課教師進行調查問卷,發現雖然絕大多數的教師認同關於職業道德的文獻觀念,但是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之中,大多數的教師對於學生職業道德的教育僅限於在就業過程中應當遵守的行為規範,只有少數幾個教師的職業道德教學過程涉及到了對學生的職業價值觀培養,以及職業技能培養等內容。教師對於職業道德教學水平的差異直接影響了學生職業道德培養和教育的效果。同時,目前我國大部分的高職院校仍然採用的是本科式教學制度,也就是在課程的安排上,過度注重對於基礎知識的理論教學,對於職業技能和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關注較少,造成學生對於職業和未來的就業缺乏具體的認知,以較為茫然的狀態步入社會,這樣的學生容易受到就業後的負面因素的影響,造成學生對職業道德認知產生一定的衝擊,甚至在受到利益驅動的時候,放棄某些職業原則,對學生畢業後的人生造成巨大的災難。

(三)高職院校學生職業道德教育內容與專業脫節

一般來說,不論是什麼性質和專業類別的高職院校,採用的職業道德教育教材和模板都是一致的,這也就意味著,高職院校的職業道德教育具有通用性特點,缺乏針對性和實效性,與學生所學專業和麵臨的就業危機並無太大的關係,也不能為學生提供較好的就業保障。具體說來,大部分高職院校的職業道德教學過程都強調的是“做什麼”,而並不是教會學生“怎麼做”和“為什麼”,因此在學生畢業步入社會之後,難以解決其職場中的道德衝突和價值選擇問題,高職院校的職業道德教育不具備優化和解決現實職場問題的效果。

(四)高職院校學生職業道德教育方法失當

目前,大多數的高職院校採用課堂授課或者是講座的形式進行職業道德教育,通過對接受職業道德教育的學生進行調查,發現幾乎全部的學生都對職業道德教育課程沒有重視,認為職業道德教育課程就是教師的說教課,講授的都是大而空的普遍道理,課堂氣氛通常都比較沉悶,對於學生的職業道德培養沒有什麼作用。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高職院校的生源本身存在文化基礎較差,自主學習意識不足的問題,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本身就不高,因此採用課堂授課傳統形式進行職業道德教育的效果較差;第二是教師對於職業道德教育的主體認知有問題,認為教師是職業道德教育過程中的中心,導致職業道德教育成為填鴨式教學,學生對於職業道德教育的興趣較差,甚至造成學生對於職業道德培養的逆反心理。

二、高職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內涵

(一)自我管理能力是培養主線

自我管理能力是高職院校學生在就業過程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當高職學生步入社會之後,往往會存在生活和工作態度較為消極、心理脆弱、情緒起伏較大以及面對挫折與困難的承受力較差等問題,自我管理能力較差意味著學生對於學習、生活與工作的協調程度較差,做事情缺乏一定的計劃性,往往都是想一出是一出,對於學生長遠的可持續發展而言十分的不利,因此要強化對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包括學生對學習、工作以及生活的時間安排管理,對學生職業規劃能力的強化,學生本身思想、心理和行為等表現的管理等等。

(二)持續學習能力是培養關鍵

學生在就業過程之中,隨著社會行業和市場需求的不斷變化,對於學生能力的要求也在逐步的加強,因此學生需要具備良好的持續學習能力,幫助高職學生更好的應對就業危機,不斷的提高學生本身的自我價值,進而優化和提升學生的生活水平,減輕學生的就業壓力。同時,持續學習能夠的培養,還能夠幫助高職學生更加有效的進行學習,調整學生的學習計劃和目標,優化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質量。

(三)溝通表達能力是培養前提

溝通能力的需求是市場和就業環境中對於學生的客觀要求,現階段的大型企業的高效團隊,越來越強調合作能力,培養高職學生的溝通表達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學生的團隊意識,在實際的工作過程中,能夠更高效的完成工作任務,同時遇到問題時,也能更加簡便的和其他同時溝通清楚,將造成的後果降到最低。另外,高職學生群體是職場環境中的技術工人生力軍,只有具備良好的溝通表達能力,才能更好的宣傳和進行技術改進、技術革新等內容。

(四)團隊協作能力是紐帶

團隊協作能力是良好溝通表達能力中的細化內容。強化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能夠完成團隊內部的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以及士氣激勵等內容,最終提高團隊內各成員的工作績效。高職院校的應屆畢業生,一般都會從企業的班組、車間等管理崗位開始工作,日常的工作內容基本都是與團隊共同協作進行的。團隊協作能力就好比是眾人之間的紐帶,將各自最大的潛能都激發出來,實現“1+1>2”的團隊效率.

(五)解決問題能力是培養基礎

在生活和工作過程中,高職學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問題,只有通過沉著冷靜的分析與思考,才能夠解決這些問題,是實現高職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重要指標。同時,高職院校的教育教學既強調了對理論知識體系的講授,還對學生的職業技能和實際操作能力有一定的要求。隨著社會相關技術的不斷進步,對於高職院校的學生來說,理論知識教學和職業技能實踐都會隨著相關技術的進步而產生變化,因此在進行高職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培養時,應當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切入點,弱化新裝置、新工藝、新技術等內容對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效果,強化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構建完善的理論知識體系,實現學生理論夠用、技術過硬的教學目的。

(六)資訊處理能力是抓手

當代高職學生大多數都是90後,從小打到的學習與生活過程伴隨著資訊科技和網際網路技術,具備較為完善的網際網路思維,這是當代高職學生的優勢所在。目前我國出於資訊化建設全面普及的關鍵時期,高職學生又是職場環境中的技術工人生力軍,因此要重點強調對於學生資訊處理能力的培養,強化高職學生在面對某些特定問題時,運用網際網路思維和資訊處理能力收集、加工與分析其資訊價值的能力。高職學生掌握了資訊處理能力就意味著在龐大的資料庫和網際網路環境中掌握了主動權,能夠更加高效的獲取有用資訊,提高高職學生本身的價值體現,並且依靠高潮的資訊處理能力解決和優化學生的生活與工作,高職院校也逐漸形成長效的資訊處理能力培養機制。

(七)創業創新能力是培養歸宿

創新型人才是目前我國就業市場中最為稀缺的關鍵人才,高職院校對於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重要意義就是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為社會輸送更多的高素質、高價值、高能力的綜合型人才。通過遷移和調動高職學生理論知識、職業技能、實踐活動等要素,實現對學生經濟價值、社會價值以及生態價值的提升。

(八)領導能力是培養核心

領導能力不是指簡單的命令與服從,而是指激發團隊工作熱情,明確團隊工作重心以及提高團隊工作效益的能力。高職學生步入社會之後,面臨的是更加複雜的晉升環境,職業鏈中不同階級職業對於學生能力要求也存在一定的差異,其中最明顯的就是學生領導能力的變化,從這方面而言,高職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核心要素就是領導能力的培養。

三、總結

綜上所述,通過對高職學生職業道德和核心能力的內涵進行分析,明確了當前高職學生職業道德培養面臨的困境,包括高職院校學生職業道德教育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高職院校學生職業道德教育觀念滯後、高職院校學生職業道德教育內容與專業脫節以及高職院校學生職業道德教育方法失當等內容。同時認識了高職學生核心能力各組成要素之間的緊密聯絡和明顯的差異,最終得出高職學生自我管理能力是核心能力培養的主線,持續學習能力是培養關鍵,溝通表達能力是培養前提,解決問題能力是培養基礎,資訊處理能力是抓手,創業創新能力是歸宿以及領導能力是培養核心的結論。

參考文獻

[1]楊霖.高職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2(09)

[2]隋帥帥.高職學校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問題與對策研究[D].魯東大學,2015

[3]嶽金方,王庭俊,武智.高職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內涵辨析[J].教育與職業,2014(35)

[4]王莉.高職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現狀及原因分析[J].中國成人教育,2015(14)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