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致青春》看青春電影成功的原因論文

來源:才華庫 1.31W

摘要:趙薇導演的青春電影《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得到了超高的票房和人氣,近些年來,青春電影開始在市場佔據一席之地並且廣受好評。這篇文章就從受眾定位,創意傳播,文學與電影的結合這三方面著手,淺談一下此類青春電影成功的原因。

從《致青春》看青春電影成功的原因論文

關鍵詞:青春電影;《致青春》;受眾

近些年來,青春系列的電影似乎開始佔據大螢幕,從《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中國合夥人》、《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等等都收穫到了各大好評。不僅得到了票房,而且還有口碑。青春系列開始佔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人們也開始關注這類電影。青春電影,其實對於它的定位界定並不是非常的確定。對大多數人來說,青春電影代表的是一種味道,一種青春氣息的回味,他們需要的不是青春電影的嚴密的概念和分類,而是一種感覺。[1]

一、受眾定位

進入新世紀之後,網際網路的產生開始使人們的生活進入數字時代。受眾也從之前的被動接受者變成了現在的主動選擇者以及互動參與者。隨著社會的發展,網路的興趣,受眾參與其中的部分越來越多,甚至開始成為主導,媒體企業也以受眾為中心展開傳播,去迎合受眾的口味進行營銷。所以電影的受眾定位也是非常重要的,《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以下簡稱為《致青春》)的受眾定位是已經成長並且成為社會主力的70後80後以及慢慢成長的90後。越分眾,定位就越明確,雖然《致青春》並沒有排除其他年齡階段的受眾,甚至60後就有很多進入電影院,但是由於青春電影這一青春題材的定位,受眾定位就集中在了70,80,90後這一時期。

(一)成長環境

當下這個時段,70後80後已經起來,已經慢慢成為社會的主力,特別是80後,是在網際網路的發展中成長的一代。隨著改革開放,他們的思想可能接受了更多的資訊,他們看問題的角度可能更加的多元化。在社會迅速發展的過程中,網際網路的進入,使得這些70,80,90後這一代的人們的資訊渠道相對來說比較多,資訊渠道的增多,使得他們的主體意識較強。主體意識增強之後,便開始了相應的想要擁有話語權,那麼這些人可能就會成為社會的意見領袖。那麼口碑的傳播,也許從這些人開始可能會有更好的效果。

(二)懷舊思潮

70、80後已經成長起來,隨著年齡的增大,對於青春的感慨開始增強。當青春慢慢消逝的時候,就容易產生一種懷舊情懷。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80後開始承受越來越多的壓力,迷茫,困惑和疲憊,這些青春電影也許就給了受眾一些短暫的情感出口,對於青春的懷念,對於青春夢想的感慨,當影片中出現的一個個場景,一個個鏡頭從受眾的眼前出現,鏡頭裡的主角不是你,可是也許故事裡面的主角就是你。這樣就產生了共鳴,當社會的主流被70,80,90後佔據,這些共鳴也許就引起了全社會的懷舊潮流。當這些情緒出來的時候,也許就是一發不可收拾,票房也隨之而來。

《致青春》裡面主要就是講述上世紀70年代出生的男女主人公,在大學裡面相識,相知,相戀而又因為現實原因分開,最後重新遇見的過程,電影裡面展示友情的純真,愛情的美好,夢想與現實差距,以及不同性格人物的故事情節,激起了人們對青春的懷念。電影的結尾並沒有給出一個相應明確的結果。恰恰是這樣的開放式結尾,說明電影不是要一個結果而是為了祭奠逝去的青春。

二、創意傳播

《致青春》定位是一部青春電影,但是也不排除是一部商業電影,那麼它的宣傳,營銷必然也是不予餘力的。但是在傳播過程中,選擇了與大眾都可以接觸的新媒體,進行了創意傳播。進入數字時代之後,受眾有了話語權,參與也越來越多。當受眾參與傳播之後,對其電影的印象會更加的深刻。

《致青春》極具文藝色彩,運用商業化敘事模式,抓住當下的時尚元素與大眾關注點,尋找商業與藝術之間的平衡點,這也是當代青春電影獲得觀眾青睞的重要原因,並且用過新媒體進行創意傳播。一方面,從一開始的拍攝,《致青春》就在微博上開通了,並且把整個拍攝過程進行了微博報道,使受眾參與其中討論,轉發等等進行受眾自主的宣傳。另一方面,電影的主創人員,不管是導演趙薇或者主演趙又廷,韓庚等等都在微博上就《致青春》與受眾進行互動。而主創人員的微博粉絲量都是上千萬的.。同時一些大V也對電影進行了互動和轉發,那麼這就輕易的把電影的資訊對粉絲進行傳播。同時粉絲的轉發與身邊人討論等等都是受眾的自主傳播。那麼這樣的傳播就省力,效果又非常好。除此之外,電影還進行了節目採訪,宣傳等等其他的廣告宣傳。這種利用新媒體的創意傳播使得電影在上映之前就被大眾所知曉。

同樣的另一個作為黑馬出現的青春電影《失戀33天》也是進行了一些創意傳播。在電影上映前,網路上興起了各地的以採訪群眾的方式進行的《失戀物語》系列的宣傳片。以一個城市為一個短片,採訪群眾,說一些關於失戀的話題。由於是群眾自己作為宣傳片的主體,參與了宣傳,所以對這部影片就有了看的慾望,所以在這部影片在當時也是得到了高票房,好口碑。

三、文學與電影的結合

當代青春電影往往是從人們喜愛的大眾小說中選取題材。辛夷塢寫作的小說《致青春》具有很高的人氣,觀眾對其有著很多好奇和期盼,迫切需要從實際影像中得到可以真實回顧的影象記憶[3]這種由網路小說改編成電影的方式,也是其成功的原因之一。電影和小說都是大眾文化,它們之間就有了比較好的融合。並且小說本身就具有超高的人氣,對於原創小說的追捧,使得受眾好奇它改編之後的樣子,想要看一個結果,這一部分也是給電影聚集了人氣。

現在青年一代的導演在中國電影中佔據了一席之地,並且擁有強大的號召力。而對於受眾來說,雖然每個人的青春各不相同,但是青春卻有著它獨特的吸引力,對青春的記憶卻是一樣,青春電影更易產生共鳴。相信在之後的發展中,青春電影會更加完善,市場會更加廣闊。

參考文獻:

[2] 周昭,林芳,張素芹誰沒年輕過,但你們老過嗎?人民日報[J/OL].2013-08-12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