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羊不吃天堂草》捍衛人性尊嚴成長的論文

來源:才華庫 2.6W

摘要 本文通過分析曹文軒的長篇少年成長小說《山羊不吃天堂草》,向讀者展示了貧困的農村少年明子在城市的艱難成長。這裡有明子對城裡人的歧視抗爭,有對師傅三和尚權威的挑戰,更有對金錢誘惑的艱難抵制,還有朦朧愛情的青澀體驗。經過這一切苦難的錘鍊,明子捍衛了自己的尊嚴,心靈最終走向了成熟。

《山羊不吃天堂草》捍衛人性尊嚴成長的論文

關鍵詞:苦難 抗爭 尊嚴

《山羊不吃天堂草》是曹文軒少年成長小說系列之一,成書於20世紀90年代初,略早於被稱為成長小說三部曲的《草房子》、《紅瓦》和《根鳥》。但其所展示的鄉村少年在城市這個特殊背景下的艱難成長在今天仍然具有積極意義。這本長篇小說講述了小主人公明子因債務所迫跟隨木匠師傅三和尚和另一少年師兄黑罐一起來到城裡,靠手藝謀生,在肉體和心靈經歷了種種磨難之後終於成長起來。

近代以來,中國的城市與鄉村發展一直不平衡。20世紀80年代以後,中國城市化程序加速,城市與鄉村無論是經濟層面還是精神層面都出現了兩極分化,大批的農村人為擺脫貧困來到城裡,明子就是其中之一。城市五彩繽紛、發達繁華,但城市不是他們的天堂。這裡有對人性尊嚴的踐踏,有讓人墮落的誘惑,有窒息生命的冷漠,少年明子不屈地反抗著,抗爭著,隨著身體的成長,心靈也一步步成熟起來,步入了這個複雜的成人世界。

一 維護人格尊嚴的抗爭

曹文軒的少年小說不再囿於傳統兒童文學的題材,開始將社會的某些醜陋與醜惡現象如父母離異、城市人對鄉村人的歧視、師傅對徒弟的剝削等納入自己小說的表現範疇,成為青少年成長的真實社會背景。這些社會的陰暗面也同樣成為了少年成長中苦難的製造者。城市便是明子成長故事的發生地。明子遠離故土鄉村,當在陌生的城市面對種種艱難困境時,他不由自主地選擇了抗爭。

首先是對城裡人的抗爭。城市在嚮明子顯現它充滿魅力一面的同時,本身的陰暗面也被暴露了出來。財富和社會地位的不同,造成農村人和城裡人思想意識、價值觀念上的差異。一些城裡人自認為尊貴,瞧不起明子等人,稱他們是“土老帽兒”、“土鱉”,看他們的眼神也是“鄙夷”的。面對城裡人的輕視、侮辱,明子沒有自輕自賤,而是自尊自重,奮起反抗。明子當學徒的時候只有15歲,身材瘦小,年齡和閱歷決定了明子的抗爭是單純的、幼稚的。例如,在澡堂洗澡師徒三人和三個城裡人打了起來,城裡人“白皮”用幾張百元大鈔賄賂保安頭兒想逃避懲罰,這一幕被明子看見,明子離開時,面對保安頭兒,“瞪著他,往地上啐了一口,才走出去跟上三和尚和黑罐”。又如,對眼睛只盯著有錢人的飯店老闆用“坐著不肯動”以示不滿,面對強勢的城裡人,明子還不會據理力爭。明子也深知自己和對手力量懸殊,所以更不會有肢體衝突,只會有對飯店老闆的“坐著不動”對澡堂保安頭兒“站著不肯走”的耍賴似的動作。

明子維護尊嚴的抗爭也透著少年的狡黠和勇敢,所作所為有時近似於孩子的惡作劇。例如,明子在受到僱主讓吸“黴煙”,喝“剩茶”,吃“清水煮白菜”的不公正待遇後,他的鬥爭形式是鋸壞木料,把一大碗肥肉扔到立櫃的夾層裡,讓他們“聞到臭味還找不出臭味在哪兒”。對濺自己滿身滿頭髒水的駕駛員的報復是解開卡車上的繩子,讓卡車上的蘋果灑了一地。這些做法都是明子作為弱小者的反抗。

曹文軒寫明子維護尊嚴的反抗並不是那種魯莽的、激烈的鬥爭,而是透著精明和靈氣。正如曹文軒所說:“當代的兒童文學應該對那種順從的、老實的、單純的兒童形象加以否定,塑造堅韌的、精明的、雄辯的兒童形象。它應該讓全世界看到中華民族是開朗的、充滿生氣的、強悍的、渾身透著靈氣和英氣的形象。”

與明子相比,師傅三和尚的.反抗形式就複雜得多。例如,在飯店三和尚發現了自己力量的虛弱,“僵了僵,覺得不必再堅持了,便站起身來……準備心甘情願接受這種現實了”。但是在澡堂,面對欺負人的三個城裡人,三和尚“宛如蛟龍出水,霍地從水中騰躍出來,然後說一聲‘明子、黑罐,上!’自己率先衝在前面,直向‘胸毛’們撲去”。可以看出,同樣是維護尊嚴,三和尚比明子更善於審時度勢。有時是委曲求全,有時是激烈的抗爭。書中這樣的對比描寫更讓我們看出明子作為一個卑微的農村少年在成長過程中所付出的艱辛努力。

另一方面明子維護人性尊嚴的反抗還有對師傅三和尚的抗爭。曹文軒的作品裡,少年心靈的成長伴隨著強烈的自我意識的覺醒,通常表現為對父權或母權的挑戰。作為師傅,三和尚對明子既有父親般的恩情,又有老闆對員工的剝削。三和尚擁有的父親般的權威和老闆的特權使得他對明子、黑罐等不僅時有暴力和羞辱,對工錢的分配更是獨斷專行。對來自三和尚的“經濟剝削”和“精神壓力”,明子沒有低眉順眼,同樣也採取了不同形式的反抗。

明子對師傅的抗爭更多的是面對面的、直接的抗爭。明子對城裡人的默默抗爭在師傅三和尚這裡就變成了大聲的抗爭。如三和尚讓明子和黑罐去偷工地的木材,膽小懦弱的黑罐乖乖服從,放棄了做人的尊嚴。明子卻叫起來“不,我不去偷”,“他向三和尚投以挑戰的目光”。師徒之間的親情也使明子對三和尚的反抗透著任性和韌性。如在三和尚為丟失一百五十元錢而懷疑明子和黑罐時,明子“以一種沉默來讓三和尚難受。當三和尚有意對話時,明子不予理睬”。又如,買了電鋸等工具後,收入多了起來,但三和尚獨吞三份,黑罐“只好將錢收起”,明子卻“認定這是剝削,並從心底覺得三和尚耍弄了他和黑罐,再幹活時,便消極怠工”。明子在三和尚面前有時是那樣的弱小、無助,這時就使他對三和尚的反抗變成了哭泣。這裡我們可以看到明子的學藝之路也並非坦途,等待他的有肉體的折磨,心靈的磨難。但這都沒有將明子摧毀,相反卻使明子變得更加“精明強幹”,成了一個堅韌、精明、剛強的少年。

二 抵禦金錢的誘惑

在現在這個商品經濟社會,物慾橫流,有多少人抵擋不住金錢的誘惑,成了騙子、小偷、搶劫犯、貪官。在這部小說裡明子家極度貧困,明子成了家裡重要的經濟來源。明子小小年紀要抵擋金錢的誘惑,需要多大的意志力。 明子因貧困落下“尿床”的毛病,因貧困來到城市,貧困如影隨形,讓明子喘不過氣來。抵禦金錢的誘惑,成了明子的必修課。金錢是魔鬼也是上帝,時刻煎熬著人的心靈。明子父母把明子看成是拯救貧困家庭的希望,明子把金錢看作是能治癒“尿床”毛病的關鍵,同時也是自己追求人之尊嚴的法寶。這一切造成明子對金錢的渴望勝過一切。他瘋狂地買獎券,偷藏外國貨幣,幻想暴富,但他的幻想一次又一次破滅,心靈遭到了無情的打擊,他痛苦迷惘。家裡告知困苦的來信又加重了金錢的誘惑,終於誘使明子收了僱主一千元押金後試圖逃跑。逃跑路上的經歷最終使明子醒悟過來。

明子碰到了一個去教堂祈禱的女子,開著“鋥光瓦亮的小轎車”,有著“高貴的打扮”,無不顯示出這位女子很可能過著優越安逸的生活,有著高貴的社會地位。但是這個女子好像並不幸福,“眼中含著深深的憂鬱和虛茫”。明子隱隱約約地知道金錢不是萬能的上帝,一味地追逐金錢,享樂至上只會毀滅自己,從而造成一生的痛苦和悲劇。這時明子也想起了明子家那群寧願餓死也不吃天堂草的羊,使他最終抵制住了物慾的侵襲,捍衛了自己的尊嚴。這一切都滌盪了明子的心靈,明子的心靈最終沒有向金錢這個“魔鬼”屈服,而是克服了自我缺點,健全的人格開始在矛盾中形成。

三 明子對愛情的頓悟

經歷愛情也是人生成長的一部分。書中並沒有明確提到明子和紫薇的交往是愛情,可是從書中的描寫我們可以看出那是一種朦朧的愛情初體驗。紫薇的出現開啟了明子的愛情之門,使明子的情感世界不再是一片荒漠。明子來到城市這個陌生的世界,個人世界與周圍世界的不融合,使他感到孤獨、寂寞、壓抑。紫薇雙腿有殘疾,靠坐輪椅行動,但柔弱美麗,眼睛裡總是透著“憂傷”。這一切喚起了明子心底的善良,激起了明子小小男子漢的責任心。明子在社會地位上欠缺,紫薇在健康上欠缺,這兩種不同形式的“欠缺”拉近了明子和紫薇的距離,使他們忘記了經濟地位的懸殊和社會地位的差距,互相吸引。明子向紫薇提供幫助,給紫薇作柺杖,用板車拉著紫薇上醫院或用輪椅推著紫薇去散心,對紫薇講小豆村。明子從紫薇的感謝和欽佩中看到了自己的價值,獲得了自信和尊嚴。

居住的小窩棚讓明子感到壓抑,紫薇成了明子心靈的棲息地。和紫薇在一起,稚嫩的靈魂得到了片刻的休息。明子與紫薇的相處平淡、真實,給明子一種美好的感覺,這種美好的感覺卻因紫薇雙腿的康復和另一個少年徐達的出現而消失。

紫薇家境富有,明子家境貧困,是紫薇的殘疾和明子的孤獨使他們走在了一起。所以,當紫薇憧憬雙腿康復之後的美好時,明子“不知為什麼,心裡卻生出一股失落感”。紫薇雙腿康復意味著紫薇不再需要明子的幫助。文學平認為:“自己對他人的貢獻是尊嚴的基礎。”當紫薇不再需要明子幫助時,他們的地位也就會不平等起來。

徐達的出現直接導致了明子和紫薇友誼的終結。徐達的爸媽都在美國,他的未來也在美國。明子和徐達完全屬於不同的社會階層。明子和徐達初遇時,明子完全是一副小農民工的形象,衣服破舊不堪,形象猥瑣,而徐達卻衣服鮮亮,“面板白淨如一個女孩”,眼睛“有一股咄咄逼人的神氣”。徐達顯然來自經濟富有的家庭,和紫薇經濟地位相當。徐達更是受過良好教育,見多識廣,使得明子相形見絀,出現了無法與他們進行溝通的局面。明子發現他和紫薇、徐達無論是在物質層面還是精神層面都有著巨大的差距,所有這些都讓明子感到一種無形的壓力。這種差距的鴻溝使明子剛剛萌芽的愛情夭折了。

隨著紫薇雙腿的痊癒,明子和紫薇的矛盾也開始顯現出來。明子和紫薇的愛情要實現,不僅僅有財富和社會地位的羈絆,更有思想意識、價值觀念,情趣愛好等精神層面無法跨越的障礙。所以,當徐達出現後,明子為了自尊,為了神聖的尊嚴,毅然放棄了這段感情。這種心靈的磨難,給明子帶來了極大的觸動,卻也讓他得以迅速地成長。

莫迪凱?馬科斯在《什麼是成長小說》中說:“成長小說展示的年輕主人公經歷了某種切膚之痛的事件之後,或改變了原有的世界觀,或改變了自己的性格,或兩者兼有;這種改變使他擺脫了童年的天真,並最終把他引向了一個真實而複雜的成人世界。”明子的這段感情經歷,最終使明子的情感獲得了發展,心理趨向成熟。明子覺得“自己再也不能這樣窩窩囊囊、可憐巴巴、低三下四、畏畏縮縮、唉聲嘆氣、在屈辱中毫無骨氣地活下去。要把頭抬起來,把胸脯挺起來……誰也不能欺負他,誰也不能蔑視他”。這段朦朧的愛情讓明子更堅強了。

四 結語

這部小說一直到最後才向我們揭示了題目的含義。一群飢餓的山羊因為不願吃不該自己吃的“天堂草”,一隻只壯烈地倒斃。明子來到城裡,像那群山羊一樣不肯屈服於種種苦難,種種誘惑,固守著善良的本心和高貴的靈魂,經過掙扎,經過苦痛,捍衛了自己做人的尊嚴,一步步成長起來,成熟起來。我們今天的社會依然有貧困、有誘惑,弱勢群體和弱勢群體中的少年如何在磨練中健康成長是我們時代應該關注的問題,也是我們有責任心的有志之士不容忽略的問題。韓永勝說:“閱讀曹文軒的作品,彷彿眼前的並非是小說,而是少年苦難史。”讓少年在苦難中成長,在抗爭中成長,也許就是我們這部小說的現實意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