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實踐教學評價研究論文

來源:才華庫 8.14K

摘要:在教學系統設計思想框架下的教學模式開發中,評價是形式上的最後一個環節。在教學設計(ISD)的一般模式中,教學評價的結果對教學模式的各個環節做出反饋,各環節根據得到的評價結果進行合理的修改。修改環節是帶有“亡羊補牢”意味的舉措,但卻是整個模式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傳統教學評價模式分為兩個部分,即理論課程部分和實驗課程部分。理論課程部分依據平時出勤和期末考試為評價依據,期末考試成績的高低決定了學生該課程的總成績。實驗部分根據學生的實驗材料書寫情況來判定。學生在實驗過程的表現情況、積極程度、團隊精神的表現等不在評判範圍之內。這樣的理論課程與實驗課程的評價方法,不能真實地反映學生的課程學習情況,評價的結果也難以反饋給教學設計階段。

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實踐教學評價研究論文

關鍵:ISD廣播電視編導實踐教學過程性評價

一、過程性評價與學習成果

教學評價是教學系統設計的最後一個環節。根據教學評價的結果可以得知學生的學習表現以及各個教學目標的完成度。根據教學評價的反饋對各個教學環節進行修改,從而使教學系統設計形成一個良性迴圈的迴路。教學評價可以認為是醫學中的診斷過程,根據診斷結果實施相對應的治療方法,診斷結果的準確性,直接影響最終治療的方向與效果。假設診斷錯誤,則所有的治療都將屬於無用功。由此可見,教學評價是教學過程至關重要的環節。不同的教學評價方式和方法,也將產生不同的評價結果。我們以往的評價標準以“期末考試”的評價方式為主,各個章節的考核點都包含在試卷中,學生在一定時間內(一般為90分鐘)作答,教師按照評分標準評判後對試卷賦分。這個分值與平時成績和平時作業等按一定比例計算後的結果,就是學生的總成績。但過程性評價與“期末考試”的評價方法具有明顯的區別。

1.過程性評價

過程性評價強調學習評價的“過程性”。並非最終以綜合的方法對整個課程的所有知識點進行復合型的考核,而是將整個課程劃分成若干部分。學生每學習完一個部分,就用一定的考核方法對這個部分進行考核。過程性評價可以主要從以下幾點理解:(1)過程性評價是一個對學習過程的價值進行評測的過程;(2)過程性評價在學習過程中完成;(3)過程性評價強調學習者適當的主體參與;(4)各部分內容的非重複性考核。這表明過程性評價不可能通過一次評價完成,它是在學習過程中發生的、學習者參與的、漸近的成績建構過程。應該強調的是,過程性評價的重點在於各部分內容之間必須做到知識點的非重複性考核。例如,第一部分內容的各個知識點已經完成考核,那麼原則上,在第二部分內容考核時就不應再出現針對第一部分知識點的考核。

2.學習成果與評判標準

與以往傳統評價方法不同,在過程性評價方式中我們設定“學習成果”的概念。學生成果與學習目標相對應,可以看成是學習目標這個大目標下的“小目標”,每一個章節可以有多個學習成果。例如,《電視畫面編輯》第一章“電視畫面編輯概述”的學習目標之一是“熟練掌握電視畫面編輯的概念”,那麼在學習成果設定時,就可以設定“學習成果1:電視畫面編輯概念的記憶”,根據教學內容可一次設定學習成果2、學習成果3……學習成果是過程性評價的物件,在過程性評價過程中,要根據“評判標準”對“學習成果”展開評價。至此共有三個概念出現,過程性評價、學習成果、評判標準。過程性評價是教學評價的方法,學習成果是過程性評價的評價物件,評判標準是對學習成果進行評價的原則。需要強調的是,學習成果與評判標準是一一對應的。例如,“學習成果1:電視畫面編輯概念的記憶”,對應為“評判標準1:能夠默寫電視畫面編輯的概念”。這樣依據指定的評判標準,對指定的學習成果進行評價,就完成一個評價專案。每一個部分內容有幾個學習成果就進行幾個專案的評價。例如,《電視畫面編輯》課程公劃分為六章,一二章為一個部分,三四章為一個部分,五六章為一個部分。每一個部分開展一次或者多次教學評價,教學評價的方式可以是小組討論、小論文、書面測試和實驗操作等。因此,儘量把同一部分相同考核方式的學習成果放在一起考核,這樣可以提高評價的效率。

二、案例:“畫面拍攝”的教學評價

“畫面拍攝”是《電視畫面編輯》課程的重要部分,畫面拍攝部分共分為兩個板塊,第一個板塊是攝像機的基本引數調整,第二個板塊是畫面拍攝的構圖原則。按照傳統的評價方法是專業教師將該部分內容講授完畢以後,在期末考試的'試卷中對攝像機引數調整和畫面拍攝構圖原則進行書面考核。考核的題型會涉及選擇題、填空題、簡答題和論述題等,學生針對不同題型作答。在以教學成果為物件的過程性教學評價中,評價方法、過程和結果與傳統評價有所差異。

1.成績體現與反饋

按照傳統的期末考試的評價方式,“畫面拍攝”部分的成績體現在期末試卷的綜合成績中,學生在整門課程學習結束後才獲知成績。而且,在期末考試後,關於“畫面拍攝”部分的成績如何,學生難以得知,在高等院校的專業教育評價中,一般也不向學生反饋期末考試具體資訊。如此一來,學生就難以得知自身關於“畫面拍攝”部分的學習情況,難以瞭解對該部分內容中具體哪個環節需要進一步進行學習,作為評價的反饋過程在傳統教學評價中沒有得到體現。在過程性評價中,“畫面拍攝”部分評價完成後,學生就可得知該部分的成績,且根據“學習成果”和“評判標準”學生能夠清晰瞭解自身知識結構在哪一個環節出現了什麼問題,並及時修補和更正沒有得分的相關內容。這樣作為教學評價的反饋起到了應有的作用。

2.“畫面拍攝”的學習成果

“畫面拍攝”的內容的學習成果設定為兩個,一是“學習成果01:攝像機引數設定”,包含拍攝模式調整、光圈調整、快門調整、白平衡調整、增益調整、中灰密度濾鏡調整和PP值調整,共7項操作內容;二是“學習成果02:畫面構圖安排”,包含前景安排、背景安排、主體安排、陪體安排和空白安排,共5項操作內容。

3.“過堂”的評價形式

學生在完成學習過程後進入評價階段,評價的方式是“過堂”。“過堂”是筆者在教學過程中使用的名詞,“堂”的意義是“在實驗室內”,過的意義在於“逐一通過考核”。專業教師作為考核的執行者,按照評價原則嚴格考核。首先,考核場地設定為實驗室的A、B、C三個教室,A教室為備考教室,B教室為考核教室,C教室為考核完畢學生的休息教室。如此進行場地的安排能夠把考核完畢的學生和未考核學生分離開,保證考核的嚴密性的同時,增強過程性考核的“儀式感”,儀式感能夠讓學生心生敬畏,這種敬畏是對知識的,而不是對教師的。其次,按照點名軟體隨機抽取待考核的同學,被抽中的同學由A教室進入B教室,按照學習成果要求完成基於裝置的實際操作。需要強調的是,基於裝置的實際操作是與傳統考試形式完全不同的評價形式。基於裝置考核是針對教學目標要求的,教學目標要求學生通過學習後能夠達到實際操作的能力。卷面考核難以達到要求,因此採用基於裝置的考核形式。再次,被抽中學生考核完畢後,進入C教室等待成績,再按照點名軟體隨機抽取下一位同學。

4.“畫面拍攝”的評判標準

評判標準是針對學習成果建立的,“學習成果01:攝像機引數設定”的7項操作內容和“學習成果02:畫面構圖安排”的5項操作按照A、B、C、D、E五個等級劃分。根據學生操作和執行熟練程度的不同進行不同等級的劃分。不同的等級所賦分值不同,分別為100分、90分、80分、70分和60分。以“學習成果01:攝像機引數設定”為例,評判專案如下:模式調整,光圈調整,快門調整,白平衡調整,增益調整,濾鏡調整,PP值調整。“學習成果2”也按照同樣的評判標準進行評價。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學生在過程性評價設定的步驟和標準中,逐一進行實驗演練和學習,避免了盲目的“散養”和“渙散”狀態。通過規則的約束提高了學習效果。學生普遍反映學習過程比較累,但十分充實。充實是因為內容設定相對飽滿,環節設定相對合理。

三、基於評價量規的實踐教學評價

羅自文在《當前影視實驗教學存在的問題與對策》一文中提出:“在美國的影視專業技能教育中,很少有單一的操作性、驗證性實驗,這些實驗一般融合到綜合性和創新性實驗之中;在實踐技能訓練課程裡,一般沒有期末理論考試,其課程成績根據平時的實驗作業以及學生自己創作並發表的作品來綜合評定。”由此可知,在理論與實驗課程實施的過程中,專業教師應儘量保持全域性意識,把理論與實驗的講授用“專案”貫穿起來,讓學生掌握並熟知其中的內在聯絡。同樣,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教學評價也不能用單純的學業考試和期末作業來進行,而應該將階段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相結合。將班級成員分成若干小組,以小組為單位完成整個專案的某個組成部分,如A小組為攝像組、B小組為燈光組等,在作最終評價時可進行評價量規設計。如此,把專案完成過程中的各項指標分成五個類別,把工作態度、個人位置、實踐技能等諸多非理性因素均列入評價範圍,根據最終的綜合得分,確定每個小組成員的評價結果,用相對系統和科學的評價量表替代單一的試卷評價。評判準則為:工作態度,能否顧及他人感受,個人位置,對小組的貢獻,實踐技能。過程性教學評價的過程要比傳統教學評價的過程複雜,環節和評判標準也較多,但工作量較多的內容大都集中在教學評價設計的環節,當教學評價的基本模式和評判標準設計完成後,接下來的每一次評價都是運用設計完成的固定模式進行。因此過程性評價只是在開始階段較為複雜,經過了初始階段後便“一勞永逸”了。針對教學成果的過程性教學評價能夠讓學生更清晰地瞭解學習目標,也能夠在評價過程中及時得到評價的反饋,並及時修正自身在學習過程中的不足。屬於“短期良性迴圈”,相比於傳統期末考試方式的“長期無迴圈”,基於教學成果的過程性評價更具科學性和合理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