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語文教學的論文

來源:才華庫 2.06W

有人拿語文課與數學課相比較,說數學課是“清清楚楚一條線”,語文課是“模模糊糊一大片”。也有人說:“語文是個大籮筐,什麼都可以往裡裝。”作為語文老師,我也常常問自己:“語文”是什麼?何謂“語文”?我們的語文教學能否從數學課中吸取些東西,讓我們的教學方向明確一些,讓教學內容清晰一些,讓教學手段單純一些,一句話,要讓語文課也清楚起來呢?當然,語文學科的人文性、綜合性、模糊性特徵,決定了語文課無法也不應該機械地照搬數學課的教學樣式,但是,如何讓語文課清楚起來,讓語文教學的基本元素清晰起來,讓學生的語文生活明朗而快樂起來呢?

有關語文教學的論文

第一,要讓教學目標清楚起來,就是說我們該清楚為何而教?

這是語文教學首先必須面對的問題。語文學科的總目標一言以蔽之,就是“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課程標準”進而從三維的視角界定了國小語文教學的目標,既包含對語文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要求,也包含了語文學習過程中認知方法的學習要求,還包含了語文教學對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影響。對此,語文教師必須心領神會。在此基礎上,我們還需要依據特定教材和特定學生的實際,明確一個具體年級、一種具體課型、一篇具體課文的教學目標。“小語姓小”,語文教學具體目標的確定,應當立足於“小”而“實”,不能貪大求全。什麼都想抓,往往什麼都抓不住。要突出主要目標,抓住主要矛盾。比如低年級的語文課,就是要把著力點放在讀好書,識好字、寫好字,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上,抓住了這些基本目標,其他的目標自然跑不掉,而捨棄這些基本目標,語文課堂即使再怎麼熱熱鬧鬧,再具轟動效應,都不過是霧裡看花、隔靴搔癢,不會有什麼實際的功效。

第二,要讓教學內容清楚起來,就是說我們該清楚教什麼?

不管是在理論層面還是在實踐層面,不管是整個語文教學還是一個單元、一節課,我們遇到的第一個問題,也是最重要的問題,就是我們“教(學)什麼”。這個問題,在其他學科中是不存在的,比如數學課,我們教什麼,直接反映在教材上,直接由教材呈現給教師和學生,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在教學數學課之前、之中和之後,只要他看到了教材,都是非常清楚的,或者是比較容易弄清楚的。但語文課不是這樣。在語文課中,我們教和學的是一篇篇的課文,但課文並不是我們要教和學的內容,課文只是我們要教和學的內容的載體,語文課的教學內容隱藏在語文課文中,在教師進入教學過程之前,在學生開始學課文之前,他們是不知道的。於是,“教學內容是什麼”這麼一個在其他學科里老師們開始實施教學前就已經解決的問題,在語文教學中還是一個等待解決的問題,而且是一個必須解決的問題。於是,在許多老師那裡,教學內容常常是迷迷糊糊、忽隱忽顯、似是而非的。“不同年段的語文課一個樣,不同班級的語文課一個樣,不同課文的教學還是一個樣”,三個“一個樣”,突出映現了語文教學內容的模糊化、邊緣化和虛無化傾向。要明確該教什麼,需要先明確不該教什麼。薛法根老師提出“三個不教”:學生已經知道的懂了的,不必教;學生自己通過學習能弄懂的,不需要教;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還是不能搞懂的不能教,留待以後教。去掉不教的,剩下的才是我們需要費心思量的教學內容。由此可見,確定和把握教學內容,一要基於學生的現有認知水平,二要立足於不同的教材內容,三要根據課程目標的需要。我做過調查,近年來一年級新生的認字狀況大相徑庭,少則能認識一二百個字,多的竟能認識兩千多字。對學生的這種認知基礎語文教學當然不能熟視無睹;課文是語文教學的載體和憑藉,當一篇文章入選教材以後,特定的課程要求便賦予了這篇文章一定的.教學價值,是否具有教學價值是普通文章和教材課文的本質區別。薛法根老師呼籲,“語文教師要善於發掘課文的教學價值。”這是頗有見地的。

第三,要讓教學思路和教學方法清楚起來,就是說我們該清楚怎樣教?

關於教學方法的選擇,我有幾個基本認識。首先,我以為有效的方法往往不是所謂的新方法,也未必是從某某已開發國家或是某某課程專家那裡學來的所謂先進方法,而恰恰是那些我們司空見慣的並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駕輕就熟的方法,如讀讀、背背、寫寫、議議、講講等。從這個意義上講,“簡簡單單教語文”並不是一句謬語,而且只要教學得法,學生的語文學習也完全可以來得更加輕鬆愉快些。其次,我覺得好的方法應當體現為一種適合。不同的老師適合不同的方法,有的老師長於言說,有的老師善於寫作,有的老師學識廣博,有的老師興趣廣泛,於是,不同的方法在不同的老師那裡也許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再次,一篇課文怎樣才能教得合理有效,我的體會是,一要整體地教,講求完整性、整體感,不能搞繁瑣分析,更不能肢解課文;二要連貫地教,要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在漸進中尋求突破和發展;三是有選擇地教,要在重點難點處著力,不求面面俱到,但求一步一個腳印。四要有創意地教,讓教學過程多些跌宕、多些變化、多些精彩。當語文課這樣地清楚起來,當我們面對孩子們求知的目光時,能做到眼中有人、胸中有本、手中有法,作為一個教育者,我們的心也會隨之明朗起來,也一定會從日復一日的教學生活中漸漸找回專業自信,獲取職業快樂。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