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理學思考的論文

來源:才華庫 1.17W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跟論文打過交道吧,論文是討論某種問題或研究某種問題的文章。你知道論文怎樣寫才規範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倫理學思考的論文,歡迎大家分享。

倫理學思考的論文

倫理學思考的論文1

資訊科技的發展,因特網在全世界的迅猛發展和廣泛應用,資訊保安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這就導致了傳統的倫理學無法涵蓋的諸如資訊開發、資訊傳播、資訊管理和利用等方面的倫理要求、倫理準則、倫理規約等,資訊倫理學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

關鍵詞:倫理學

一、發展倫理學產生的背景

人類的歷史,是一部孜孜追求“發展”的歷史。為了發展,人們與大自然鬥智鬥勇,並在科技進步的推動下最大限度發揮了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動性。總體上人類似乎也實現了這樣的“繁榮發展”,經濟發展指數節節攀升,物質生活也越來越豐裕。然而,“對自然的征服在其功德圓滿的時候卻是自然對人類的征服”在人類驚歎於一個個經濟增長奇蹟的同時,也開始逐漸迎來了山雨欲來風滿樓似的危機。

首先,物質豐裕的背後,暗藏著人文精神的衰落,人類道德水準不斷下滑。當今社會,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似乎已經成為經濟社會的普遍價值觀。然而,以利己主義為中心的價值觀,勢必導致價值認知和現實行為之間的矛盾,並滋長了社會的普遍浮躁心理,導致了社會責任心和公眾意識的下降。其次,環境問題日益突出,“自然”在人類發展的觀念中終結,也在人類改造自然的實踐中終結。自從人類在地球上誕生以來,自然界就逐步從“自在的自然”變成了“人化的自然”系統,大自然的一切都變成了為人類存在而存在。特別隨著人類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現實中的自然更在人類改造自然過程中逐漸消逝。人類大多數的成就是以損害自然環境、破壞生態系統為代價的。最後,在發展程序中,人類為了獲取更多的物質財富所付出的各種代價,在某種程度上已經違背了終極目標,出現了“人的異化”,人片面而畸形地發展著。人的主體性得不到彰顯,人越來越成為發展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成為發展的犧牲品而不是受益者。

透過當代人類發展面臨的各種困境和危機,不難發現:儘管發展是人類永恆的真實追求,是人類生存的第一要務,但不一定任何形式的發展、任何程度的發展都是正確的、合理的、符合人性――特別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所需要的。換言之,那些狹隘的、極端的、畸形的發展導致了人類的悲劇、自然的悲劇、社會的悲劇、人性的悲劇。未經批判和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也是毫無價值的,“發展”也不例外。

二、發展倫理學的產生及其內涵

(一)發展倫理對“發展”的反思

人類已有的發展觀很大程度上是西方工業文明的發展觀,這種發展觀是建立在“發展是天然合理的”這樣一個信念基礎之上的。在這種發展觀看來,發展天然就是好的,發展比不發展好,發展得快比發展得慢好。它只關心“如何發展得更快”這樣具有工具性含義的問題,而對於“為了什麼而發展”、“什麼樣的發展才是好的發展”這樣具有價值含義的問題卻漠不關心。“發展是天然合理的”這種觀念的實質是排除了對發展本身進行批判、反思和評價的必要性與可能性,由此導致的直接後果是發展的目的和價值的雙重迷失。在生產力高度發展的今天,人類面臨的主要任務不再是基本生活資料的滿足,而是如何使我們的發展能夠不斷持續下去,以保證人類這個群體的可持續生存。因此,我們所需要的不再是那種以危害人類的可持續生存為代價的無節制、無規範的發展。發展倫理正是旨在追求這樣一種以人類的可持續生存為目標的有約束、有節制、有規範、有評價的發展。

在發展倫理看來,發展的合理與不合理的根本準則在於是否和諧――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社會的全面協調發展、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只有符合這三者的發展才是合理的發展,否則就是不合理的發展。發展既是一種目的又是一種手段,而目的與手段之間就有正當與不正當之分,只有目的與手段都正當的發展才是合理的發展,目的不正當或者手段不正當的發展都不是合理的發展;發展既是一種存在又是一種價值,而存在和價值之間並不可以畫等號,存在是一種“是”,價值是一種“應當”,發展是“是什麼”與“應當是什麼”的內在統一體。

(二)發展倫理學的提出

“哲學是時代的精華”,哲學的歷史使命和獨特價值也蘊含於對當今時代重要問題的敏銳察覺與深刻反思當中。然而,當今時代現有的理論要麼對現在日益嚴重的人類生存危機無動於衷,要麼浮於表面的提出片面的解決方案,都沒能認真、準確地回答當時代的“什麼是發展”、“實現怎樣的發展”等一系列發展問題。“發展倫理學”擔負著緊迫的歷史使命應運而生。1987年“國際發展倫理學協會”成立,此後《發展倫理學的任務與方法》等論著陸續發表,標誌著發展倫理學的正式形成,出現德尼古萊、克拉克等一批關注於發展倫理問題的學者。

相較於傳統倫理學對個人行為的關注,發展倫理學主要是對作為整體的人類行為的反思、評價與規範。它是對僅僅關注個人之間社會關係的傳統倫理學的超越,關注整體的發展、持續的發展、共同的發展,把人類與自然的相互關係作為考察目標。發展倫理學反對發展的天然合理論,但是並不否定人類改造自然的必要性。發展倫理要通過對人類發展的實踐進行規範和評價,而實現一種有規範、有約束的合理性。發展倫理學承認人類行為會對自然造成破壞,但是自然系統是有一定的自我修復能力的,發展倫理所倡導的發展就是要將人類的實踐行為控制在自然可修復的限度內,實現有限度的發展、可持續的發展。因此發展倫理學不是抑制發展,不是反對發展,而是提倡合理的發展、適度的發展、有節制的發展。

(三)發展倫理學視域的“發展”

1、“發展”的真正含義。首先,“發展”是整體的發展。發展倫理學視域中的發展不僅僅是規模的增長和量的增多,更是結構的優化;不僅是經濟的增長,也是公民民主參與、保證人的基本權利和尊嚴;不僅是生活水平的提高,更是平等、自由、正義等現代價值更多、更真實地被尊崇和獲得實現的過程。其次,“發展”是可持續的發展。可持續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包括“需要”和“限制”兩個觀念。“需要”包括滿足人類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基本權利和基本需求。“限制”則強調人類在滿足自身生存發展需要的同時,要對自己的行為加以限制,將“能夠做”與“應當做”明確區分開來,以自身的健康發展、社會的和諧有序、自然生態的平衡為發展的前提。

最後,“發展”是具有價值性的發展。“發展”是積極價值的積累和向終極價值目標的接近過程,是一種有自覺目的和意志的自覺活動。發展的這種價值性使發展既可以趨向於“善”,又可以趨向於“惡”,改變了發展具有自足性的直線式發展觀,因此可以對發展進行價值性的評價和審視。

2、發展倫理學的終極關懷。一切人的發展和每個人自由、全面、可持續的生存與發展是發展倫理學的終極關懷。人是普遍的自由的類存在物,人的類本質就是自由的有意識的社會活動。人的生存是實現人的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也是可持續發展的目的。同時,人類的生存與其他生命的生存不一樣,人的生存不僅是生命的延續,而且是意義上的生存。人在其生命的展開與存在過程中是有主體能動性的,有其對人生目標與意義追求的自為性。但人們必須注意以下幾個問題:其一,主體的需要不等於欲求。人的需要取決於人的社會屬性,是一種社會意義上的需要,不能根據人自然意義上的慾望來規定人們需要什麼、需要多少。其二,有價值的才會有合理性、有意義。那些能夠使人的主體性得到完善、能夠使人優雅生存、詩意地棲居地球上的客體才是有意義的。

三、發展倫理學產生的當代意義

(一)理論意義

發展倫理學的產生推進了倫理學理論研究的發展和創新。傳統倫理學以傳統人道主義為基礎,僅涉及人們之間的相互關係,並沒有將人與自然的關係納入研究視野。在它看來,人與自然之間不存在倫理問題,人類開發自然的行為也不需要約束和限制。在這種觀點指導下,伴隨著對自然資源無節制地開發利用和肆無忌憚地浪費,最終導致了無法忽視的環境危機。面對這樣的困境,生態倫理學強調自然的“內在價值”,強調自然與人的“平等”關係,藉以確立人類對自然的責任與義務。應該說,生態倫理學能夠有效地保護自然,但是卻一味地強調人類對自然應盡的義務卻不談人類享有的權利。拋開人類生存利益的生態論理學,其本質上是自然中心主義的。發展倫理學既是對傳統倫理學與生態倫理學的反思,又是對它們的超越。一方面,發展倫理學以人類的生存發展為最高的倫理原則,認為人類若要生存,對自然的改造是不可避免的;另一方面,發展倫理學認為人類改造自然的行為不能是沒有節制的,人類對自然界的改造不應當超出生態系統自我平衡、自我修復的限度,這也是人類生存發展的需要。

(二)實踐意義

作為一種新興應用倫理,發展倫理不僅關注一些抽象的倫理原則,而且更加關注發展實踐中的倫理問題,大力倡導符合人類整體利益和可持續生存與發展需要的發展原則,大力倡導具有明確實踐指向的新的價值觀念和新的生產生活方式。發展倫理認為揮霍性消費是對自然資源的揮霍,與人類可持續發展的要求背道而馳。因此,為了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生存與發展,必須重新把滿足主體的基本需要作為消費的目的,提倡節儉消費,反對揮霍消費;提倡適度消費,反對超前消費;提倡理性消費,反對盲目消費;提倡可持續性消費,反對一次性消費。在這種批判和反思的基礎上,發展倫理要求人類揚棄傳統工業文明無節制、無規範的生活方式,倡導有節制、有規範的生活方式。以綠色、文明、和諧的現代生活方式引領人類共同邁向美好生活,尋求人類與自然的共同發展,實現一切人和每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2]赫爾曼E戴利,肯尼思N湯森。珍惜地球――經濟學、生態學、倫理學[M]。馬傑,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3]宋希仁.西方倫理思想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倫理學思考的論文2

倫理學基本問題,是倫理學研究領域中的一個核心問題,是深入研究和解決其他一系列問題的基礎和前提。倫理學基本問題的設立與提出,最早出自1961年馮友蘭先生在《新建設》第4期上發表的《關於倫理學的基本問題》20世紀80年代以來,倫理學基本問題受到我國倫理學界的普遍關注和廣泛論爭,極大地推動了我國倫理學的研究和發展。新世紀,面對我國倫理學的深入發展和進一步繁榮,回顧倫理學基本問題的論爭,繼續系統、全面而深刻地探討倫理學的基本問題,對於促進倫理學學科體系和理論體系的發展,依然是有意義的。

一、關於倫理學基本問題的論爭

關於倫理學基本問題的論爭,觀點各異,自20世紀80年代伊始,就其代表性觀點而言,可分為兩大類14種之多。當然也有觀點反對倫理學基本問題的討論,認為倫理學基本問題之爭“與其說它是一場十分重要的討論,倒不如說它是一場‘冤枉的戰爭與其說它帶來的是生氣,倒不如說它帶來的是混亂”[1],認為倫理學不可照搬哲學的基本問題之命題。但絕大多數觀點則認為存在倫理學的基本問題,“一般說來,總是存在一個貫穿倫理學諸領域、制約倫理學學科發展的基礎和本原問題,即倫理學基本問題”[2]。但倫理學基本問題的內容是什麼,卻存在著紛爭。

(一)單一問題說與多個問題說

1.單一問題說。單一問題說是指認為倫理學基本問題只有一個而非多個的一類觀點和看法[3]。具體而言,又可分為以下幾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我們可以稱之為教科書體系的觀點,在中國人民大學羅國傑先生主編的經典教材《倫理學》中予以完整闡述。這是我國倫理學界占主導地位的一種看法,認為倫理學的基本問題是道德和利益的關係問題,具體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是經濟利益和道德的關係問題;二是個人利益與社會整體利益的關係問題[4]。第二種觀點提出最早,認為倫理學的基本問題是道德與社會歷史條件的關係問題[5]。第三種觀點認為倫理學的基本問題是善惡問題[6]。

第四種觀點認為倫理學的基本問題是應有與實有的關係問題[7]。第五種觀點認為倫理學的基本問題是道德與經濟利益的關係問題。第六種觀點認為倫理學的基本問題是道德與生產資料所有制的關係問題[9]。第七種觀點認為倫理學的基本問題是道德主體的意志自由與道德規範必然性的關係問題[1°]。第八種觀點認為倫理學的基本問題是個人與集體即公與私的關係問題[11]。第九種觀點認為倫理學的基本問題是道德規範和主體意志的矛盾問題[12]。第十種觀點認為倫理學的基本問題是人的道德責任問題[13]。第十一種觀點認為倫理學的基本問題是道義與功利即義利關係問題[3]。

2.多個問題說。多個問題說是指認為倫理學基本問題不是一個而是多個的一類觀點[3]。目前代表性的觀點主要有兩種:第一種觀點為“四問題說”認為倫理學的基本問題有四個,即是善與惡、義與利、知與行、榮與辱的關係問題[4]。第二種觀點為“三問題說”認為倫理學的基本問題是道與德、義與利、群與己三大關係問題,即道德義利群己關係問題[15]。

(二)本體論意義上的基本問題與價值論意義上的基本問題

1.本體論意義上的基本問題。所謂本體論意義上的基本問題,是指作為倫理學的基本問題必須能夠在本體論意義上有效區分各種倫理學理論。例如道德與利益誰決定誰,就是本體論意義上的基本問題。上述單一問題說中的第一、二、五、六、十一種觀點大體上都屬於此類問題。

2.價值論意義上的基本問題。所謂價值論意義上的基本問題,是指作為倫理學的基本問題必須要解答何種道德價值具有優先性的問題。例如,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何者優先?或者道與德、義與利、群與己彼此何者價值優先?都是價值論意義上的基本問題。可見,上述單一問題說中的第三、四、七、八、九、十種觀點和多個問題說中的第二種觀點基本都屬於價值論意義上的基本問題。有學者認為,隨著時代的發展,道德本體論問題不應再是倫理學基本問題的核心,“倫理學基本問題關於道德價值論的討論,可以作為當代中國社會核心價值觀念重構過程的路標。

面對眾多的關於“倫理學基本問題”的觀點和看法,我們不僅要問:到底有沒有所謂的倫理學基本問題?如果有,究竟是什麼?而要搞清楚這一問題,就不得不先弄清楚,我們究竟是在何種意義上討論或使用“倫理學基本問題”即倫理學基本問題的含義是什麼,或者說究竟什麼樣的問題才是“倫理學的基本問題”

二、倫理學基本問題的含義

為什麼關於倫理學基本問題的看法存在著眾多的歧異,除了倫理學及其研究物件——道德的廣延性和複雜性等原因以外,對倫理學基本問題的含義缺乏一致的理解是其最主要的原因。而考察已有的討論發現,學界往往將考察的重點放在“倫理學基本問題”的內容上,重點論證倫理學基本問題的內容是什麼,而對“倫理學基本問題”的含義本身卻考察得不夠,對這一術語的理解和使用也大相徑庭,以至於彼此之間有時難以有效地借鑑和溝通。鑑於此,筆者認為應首先考察倫理學基本問題的含義。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予以理解。

(一)倫理學基本問題不等於基本的倫理學問題,不等於倫理學具體問題

倫理學基本問題不等於倫理學所要探討的具體問題,倫理學所要探討的具體問題可以有很多,因為不同型別的倫理學理論在時代境遇、論證方式、理論旨趣、個體風格等方面存在著諸多差異,因此其所關注的倫理學問題也呈現出多樣性的特徵,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倫理學問題,甚至有的問題為所有倫理學理論型別所共同關注,例如善惡問題、應有和實有問題、意志自由和道德規範問題、人的道德責任問題,等等。但這些所謂“貫穿於倫理思想史始終”的問題、甚至是所有倫理學體系都“不可避免、不可不回答”的問題,只是基本的倫理學問題,不是倫理學的元問題或者最根本的、最高的問題,因此不是倫理學的基本問題。

“倫理學基本問題”不是某一倫理學體系中的一個問題,而是全部倫理學的元問題,是決定如何理解和解釋其他所有倫理學問題的根本問題。正是對這一倫理學基本問題的回答,從而形成了不同的本體論意義上的倫理學型別。其他各種具體的倫理學問題,哪怕是上述基本的倫理學問題,雖常常為幾乎所有倫理學理論體系所共同關注,對其的不同回答也可以用來區分不同的倫理學型別,但卻不是倫理學基本問題。因為,首先,所有這些問題從本體論意義上說,只是體現“倫理學基本問題”的某一方面或某一環節。“倫理學基本問題”是作為“隱匿的前提”而存在的,它總是作為構成思想的“看不見的手”發揮作用。“倫理學基本問題”總是被揚棄為具體的倫理學問題或主要問題。以意志自由和道德規範問題為例,有學者認為,“道德是以道德規範與主體意志的矛盾結構方式來反映和體現社會基本矛盾的規律性的”[12]。

以此來證明意志自由和道德規範問題是倫理學的基本問題,但殊不知這恰恰說明了意志自由和道德規範問題只是個“表面”問題,背後還隱藏著作為“隱匿前提”的倫理學基本問題。其次,對這些問題的回答即使可以區分不同型別的倫理學理論,也不是本體論意義上的倫理學型別的區分。以應有和實有問題為例,有學者認為,應有與實有關係的解決,規定了倫理學其他問題解決的方向。例如,在什麼樣的實有基礎上提出什麼樣的應有,使實有服從應有,使應有轉化成實有。這種應有與實有的同一性問題,決定了各種道德體系的原則和規範,也決定著各種道德活動的標準、方向和方法”]。這種區分顯然不是本體論意義上的倫理學型別的區分。所以可以說,基本的倫理學問題是多元的,而倫理學的基本問題卻是唯一的。

(二)倫理學基本問題不等於倫理學研究物件的基本矛盾

關於倫理學的研究物件是什麼,雖然有一定的分歧,但學界基本一致的.看法是倫理學的研究物件是道德,簡單說倫理學就是研究社會道德的學問,所以倫理學也可以稱之為道德哲學。但眾所周知,一門學科的研究物件並不能等同於本學科的理論本身。也就是說,作為倫理學研究物件的道德並不能等同於倫理學,同樣,作為倫理學研究物件的道德,其存在的問題或基本矛盾,雖然對倫理學理論相當重要,也並不能等同於倫理學理論的問題或基本矛盾。即作為倫理學理論體系的基本問題與作為研究物件的、現實的道德生活所面臨的基本問題,是兩個雖有聯絡但卻根本不同的概念或命題。

現實道德生活所面臨的基本問題或矛盾,哪怕是基本的,也只是物件自身的基本問題和矛盾;倫理學基本問題是倫理學作為一種理論體系,對其物件——道德現象進行研究所面臨的基本問題,這是兩個不同關係層次的概念。即物件本身存在的問題,是不能等同於對這一物件進行研究的理論體系所面臨的問題的。就如同《紅樓夢》這部名著本身存在的問題,是不能與紅學理論研究存在的問題相混淆一樣。倫理學的基本問題所表明的是對道德物件進行研究和說明中存在的基本問題。以道德的基本矛盾來取代倫理學基本問題的觀點,顯然是混淆了上述兩個概念和命題的根本區別,是值得商榷的。

(三)倫理學基本問題不等於道德觀的根本問題

道德觀,簡單地說就是對道德現象的基本觀點和看法,多是指對全部道德現象的認識和觀點,有時也是指對某一類道德現象的認識和觀點。但無論哪種情況,都是對一定社會的道德現象和道德關係的整體性和系統性的看法。可以說,每一種倫理學理論都潛在地表達了一種道德觀,都潛在地體現了這種理論對道德的基本看法。甚至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說,每一個有理性的社會主體都會有自己的道德觀,有自己對道德問題和現象的基本觀點和看法。這些對道德的觀點和看法,有些可能是倫理學理論和社會主體所共同關注的,是根本的觀點和看法。但這些觀點和看法不能看作是倫理學基本問題。

倫理學基本問題不是道德觀的根本問題,它是隱匿於各種道德觀背後的問題,是一切倫理思想所以可能的背後的“看不見的手”人們無論以怎樣的道德觀來理解和看待倫理學,實質上都是在這一隱匿的“看不見的手”的支撐下才是可能的。倫理學的基本問題是道德問題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人們關於道德觀的不同見解和看法,最終都要受倫理學基本問題的影響和制約。它是倫理學理論體系中的最本質的問題,當然也是任何倫理學理論及思想者都不能迴避的問題。

三、倫理學基本問題的意義和使命

(一)倫理學基本問題的意義

倫理學基本問題的設立和論爭是有意義的,並不是無謂的混亂和“冤枉的戰爭”。因為一門學科得以建立,不僅要明確本學科的研究物件,而且還要說明本學科的合法性和科學性。對新中國剛剛興建的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學科體系而言,倫理學基本問題的設立和論爭,給該學科的合法性和科學性以充分的說明。

20世紀80年代初,作為一門新興學科,馬克思主義倫理學迫切需要集中解決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理論問題,雖然倫理學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但作為一門新興學科,新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倫理學需要學科自立,需要自立門戶構建自己的學科體系和理論基礎;二是實踐問題,作為社會主義社會的道德學說,新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必須能夠解答現實道德問題,指導社會主義社會的道德生活。

以羅國傑先生主編的《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為代表的教科書體系,很好地完成了上述任務。以教科書理論體系為代表的倫理學基本問題的設立和提出,既較好地解決了學科體系的構建問題,解答了道德的本質、功能、歷史使命等基本的道德理論問題,成為構建社會主義道德體系的理論基礎;又解決了具體的道德理論問題,為社會主義社會生活中的各種道德問題給予原則性回答,確立了社會主義倫理學的基本原則和規範;還解決了實踐問題,回答了社會主義社會所面臨的現實道德問題,指導了人們的道德生活。而“這一體系中理論、規範和實踐三大塊相互溝通的橋樑,正是該體系的倫理學基本問題,這一體系所探討的道德理論,從提出到論證,也是以倫理學基本問題為元點的”[17]。可見,倫理學基本問題的設立和提出,不是隨心所欲的,是有重要理論意義的。

而對於倫理學基本問題的論爭,也不是無意義的混亂,而是任何理論研究的共性。任何理論的提出和發展,都離不開各種理論紛爭,而恰恰是在這種理論紛爭中,所討論的理論才會進一步發展和完善。學界對倫理學基本問題的論爭,不僅不會給人們的認識帶來混亂,而且有助於人們在倫理學基本問題上加強認識,有助於彰顯倫理學研究的特點與思考方式,有助於科學倫理學知識體系的建立。總之,倫理學基本問題的設立和論爭既是倫理學學科體系建設和發展的需要,又反過來為倫理學的繁榮發展創造了條件。

(二)倫理學基本問題的使命

有學者認為倫理學基本問題的使命已經終結了。“‘倫理學基本問題’的目標在於重建當代中國的實踐理性,但是它並沒有完成這樣的任務,也不可能完成這樣的任務”“倫理學始終面臨諸多重大的理論與實踐問題,但是,這些問題將不再可能以‘基本問題1的方式進行設問與解答,否則有可能陷入簡單的理論輪迴。”[16]事實果真如此嗎?其實不然。

因為,“重建當代中國的實踐理性”是對倫理學基本問題使命的強加,倫理學基本問題的使命僅是作為“重建當代中國實踐理性”的理論基石(或可稱為理論基點或元點)。如上所述,倫理學基本問題的設立和提出主要出於兩個方面的需要:一是倫理學學科建設的需要;二是理論和實踐問題解答的需要。如果要界定倫理學基本問題的使命,也只能從這兩個方面入手分析。我們可以說,作為構建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學科體系的理論基石,是倫理學基本問題的使命之一,它使馬克思主義倫理學與其他一切唯心主義、舊唯物主義倫理學流派在本體論上得以根本區別。作為解答社會主義社會的道德理論和現實問題的理論基石,是倫理學基本問題的使命之二。可見,如果說無論是構建倫理學學科體系,還是解答社會主義社會道德領域的理論和現實問題,都算是“重建當代中國的實踐理性”的話,那麼倫理學基本問題的目標或是使命,就僅是作為“重建當代中國實踐理性”的理論基石而言的。很簡單的道理,僅靠倫理學基本問題本身,是不可能建構倫理學學科體系的,也不可能全面解答社會主義社會道德領域的所有理論和現實問題,當然也不可能僅靠倫理學基本問題就完成“重建當代中國實踐理性”的任務。但不可否認的是,倫理學基本問題恰恰是完成這一任務的基石。因此,把重建當代中國實踐理性的所有任務和使命都強加給倫理學基本問題,並據此否定倫理學基本問題,認為其沒有完成這樣的任務也不可能完成這樣的任務,是不準確的。

此外,我們還需強調的是,一方面,從本體論意義上區分倫理學理論的型別仍是必要的,並不過時,所有其他“諸多重大的理論與實踐問題”在歸根結底的意義上都是不能繞開倫理學基本問題的。當然也不能以此作為標籤,到處亂貼。恩格斯早就說過,“除此之外,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這兩個術語本來沒有任何別的意思,它們在這裡也不是在別的意義上使用的。下面我們可以看到,如果給它們加上別的意義,就會造成怎樣的混亂”[18]。

另一方面,我們必須搞清楚的是,倫理學基本問題的設立和提出,並不是也不能取代倫理學理論的全部問題。通過前述對倫理學基本問題含義的界定,也可以看出,倫理學基本問題雖然十分重要,是倫理學研究的基本問題,但這並不等於說倫理學研究的全部問題就只能是倫理學基本問題,或者說除了基本問題其他問題都不重要,或者說關注了其他問題就是對倫理學基本問題的否定,也不等於說其他問題都必須以“基本問題”的方式設問和解答(但不能認在歸根結底的意義上繞不開基本問題)。因此,將所有問題都以基本問題的方式進行設問和研究,甚至以基本問題取代其他問題的研究,是不正確的;反之,企圖繞開倫理學基本問題,甚至想以其他問題的研究取代倫理學基本問題,或是以此否定倫理學基本問題,也是不準確的。倫理學基本問題的使命沒有終結,還將繼續。

倫理學思考的論文3

1.醫學倫理學教育實施導師制的意義

1.1提高醫學生個體醫德素質

導師制最早源於14世紀英國牛津大學的教育實踐,即本科生入學時被指定一位導師,入學後由該導師不斷對其進行面對面的指導,為學生的學業及生活問題提供諮詢。醫學倫理學教育中引人導師制,可以使師生間最大程度上實現面對面教育、心與心交流,導師的醫德修養可以最大限度的影響學生、感召學生,對提高醫學生的個體醫德素質有直接幫助。

1.2提升醫學倫理學教育效果

相對於整班授課教育和學分制教育,導師制中師生間“一對一”的支援關係,更有利於架構師生間的情感橋樑,拉近師生距離。將導師制引入醫學倫理學教育,憑藉導師自身的倫理學教學及科研優勢,為學生提供直接的學習上的指導,引導學生全面學習倫理學知識、切實提高倫理學修養,從而最大限度地提升倫理學教育的實際教學效果。

1.3實現師生醫德素質隱形傳承

醫學倫理學教育中聘用的導師應具有豐富的倫理學知識、高尚的師德、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健全的人格;導師通過紮實而有效的倫理學教學工作,可以幫助學生順利完成醫學倫理學課程的學習。同時,日常學習中師生面對面的交流和溝通,導師的醫德素質也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醫學倫理觀和醫學價值觀,使他們成為醫德高尚的醫藥衛生人才,這就實現了醫學倫理學教育的最終目的,也是醫學生對醫學倫理學導師高尚醫德的隱形傳承。

2.醫學倫理學教育實行本科生導師制的主要難題

2.1導師數量不足

近年來,我國醫學院校醫學專業招生規模不斷擴大,與此同時師資隊伍也在逐年增加,但醫學倫理學教學中師生比過低的問題卻日益嚴峻,有些院校甚至低於1:30。不但如此,本來數量就不足的專業教師因為要承擔大量的教學任務和科研工作,所以很少有時間和精力對學生進行個性化指導。為此,本課題組隨機抽取了濰坊醫學院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的10位醫學倫理學教師,通過訪談形式進行調查研究,調查顯示,近5年來醫學倫理學教學中師生比一直較低,且教師因教學、科研壓力較大,精力有限,故對醫學倫理學導師遴選的參與性不高。

2.2學生積極性不高

當前我國醫學倫理學教育中,類似導師制的教學方式主要有三種:小組討論、一對一交流、個別指導。針對這些形式,本課題組隨機抽取了濰坊醫學院臨床學院的200名本科生進行調查,共計發放問卷200份,回收有效問卷192份,通過分析回收問卷,獲取的結果是:2013年4月~2014年4月期間,這三種形式的醫學倫理學教師指導次數均十分有限,尤其是被導師個別指導學生僅佔全部調査學生的15.8%,且僅限於學生參與的本科生科技創新專案和臨床醫學相關競賽的特別指導。調査還發現,醫學專業本科生尤其是低年級本科生,由於接觸倫理學課程及科研專案有限,在小組討論和一對一交流中很難提出有針對性的問題,故其參與性不高。另外,被調査者普遍反映:目前醫學專業本科生參與醫學倫理學教學的方式不夠靈活,缺乏醫學學術沙龍、醫學網路設計應用、醫學參觀考察等形式新穎、實踐性強的方式。

2.3缺乏考評和激勵機制

由於醫學倫理學師資普遍短缺,所以淘汰機制難以建立。此外,醫學倫理學導師的考評機制和激勵機制也急需建立當前各高校對於已有的本科生導師的考評基本實行模糊化處理,尚未嚴格制定和實施具體量化考評辦法,也未劃定具體考評等級,激勵機制更是十分薄弱,僅對本科生導師給予少數補貼或折算課時量計酬,激勵效果不佳,致使一些導師指導本科生動力不足、積極性不高。

3.醫學倫理學教育實施導師制的可行性建議

3.1保障醫學倫理學導師數量和質量,明確導師學業職責

當前醫學倫理學教師數量不足的問題,應從兩方面著手解決:①醫學院校要合理確定醫學專業招生規模,同時加大醫學倫理學師資隊伍的擴編和建設,促進醫學倫理學教學中師生比例的優化;②擴大醫學倫理學導師的遴選範圍,不只侷限於醫學倫理學教師,也可以選聘醫學人文科學相近專業教師或臨床醫護人員。同時,為保證醫學倫理學導師的高質量,必須在醫學倫理學導師選拔上建立具體制度,設定醫學倫理學導師具體任職條件:導師要具有高尚的醫德,嚴謹的治學精神,具有醫學專業的較高職稱或學歷,有一定的醫學教育工作經歷或醫學臨床經驗等。

醫學倫理學教育中本科生導師定位也必須清晰明確。醫學倫理學導師應定位為學業導師,即導師主要對學生在校及醫院實習期間的醫學倫理學學習、科研、臨床能力予以指導。對於教學中涉及的其他問題則應由學校其他部門和人員各司其職,負責處理。

3.2探索醫學倫理學導師制實施方式,提高學生參與積極性

筆者認為提高醫學本科生學習醫學倫理學的積極性應主要從兩方面進行:一方面,探索靈活多樣、適合90後醫學生特點的醫學倫理學導師制參與方式,提高醫學生參與興趣。可以引人生活化的導師制參與方式,如開展“家庭休閒式”醫學倫理學座談、醫學倫理學模擬會議、醫學倫理學基地實地考察等,還可以引人網路化的導師制參與方式,如開展微博醫學倫理學探討、微信醫學倫理學交流、醫學倫理學網路徵文等。另一方面,嚴格的制度和考核也是不可或缺的。對於醫學倫理學課程應採用平時與期末相結合的考核方式,而且必須制定量化的指標,對學生的出勤管理要實行“缺勤有懲罰、全勤有獎勵”,獎懲要具體、量化、細化,要有可操作性。

3.3實施醫學倫理學導師能上能下管理,建立週期考評和獎勵制度

醫學倫理學教學中引人的導師制必須引人競爭機制,實行能上能下管理,尤其是對於未能認真履職的導師必須予以淘汰,保障醫學倫理學教學中導師隊伍的高質量、高水準。另外,還要建立醫學本科生導師年度考評制度,對導師的考核與評價可以採取多元化的方式,由導師、學生、學生工作部門、導師領導小組等共同參評。對於考核優秀、認真履職的導師給予精神和物質獎勵,同時與職稱評定、績效考核掛鉤,提高優秀導師的待遇,激發其積極性和創造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