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畢業論文

來源:才華庫 3.07W

環境既包括以大氣、水、土壤、植物、動物、微生物等為內容的物質因素,也包括以觀念、制度、行為準則等為內容的非物質因素;既包括自然因素,也包括社會因素。對於環境的論文應該怎麼寫?一起來看看!

環境畢業論文

居住區空間環境設計解析

摘要:社會發展使得人們對居住環境、尤其是外部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重視居住空間外部環境的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在居住區空間環境中,外部空間環境是不可或缺的,同時也是在居住區規劃設計中應當重視的必要環節,有利於改善居住區的外部形象,同時也能夠推進城市整體形象的建設。本文在對影響居住區空間環境設計的因素加以概述的基礎上,分析了居住區的外部空間環境,並提出了相關的設計優化策略。

關鍵詞:居住區;外部空間環境;居住區設計

一、關於相關概念的概述

1.關於居住區的概述

居住區屬於公共用地的一部分,主要是指城市中住宅集中、並形成了相應規模與數量公共基礎設施的區域,能夠為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而服務。居住區包括了數量不一的居住社群與居住組。居住區也可以理解為具有一定規模的居民聚居地。

2.關於居住區外部空間環境的概述

住宅群是居住區外部空間環境的重要組成。在外部空間環境中除了住宅群之外,還包括了與人們日常生活相關聯的市政公用設施、公共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小品等。具體說來,居住區外部環境是由如下幾個方面的內容構成:(1)建築環境,囊括了住宅建築、公共建築的大小與質量,如為居民休息活動提供服務的基礎設施與質量,環境設施配置質量等;(2)道路及場地環境,指道路規劃、停車規劃、應急通道規劃等,道路及場地的規劃將直接影響居住區內的便利性和安全性等;(3)生態環境,指居住區範圍內的綠化覆蓋率、“綠色建材”的應用、太陽能的應用等;(4)品味環境,指居住區內住宅相互間的層次搭配、建築空間質量和整體佈局等。

3.關於居住區環境設計的概述

從整體來看,居住區環境設計屬於都市計畫中的環節,其設計質量直接影響到城市發展、城市居民生活、城市綠化建設的水平;從區域性來看,居住區環境設計的主要服務物件是居民,與住宅區居民的日常活動以及心理需求有著直接的聯絡;因此可以說居住區環境景觀既是給居民看的,更是給居民用的。

二、制約居住區空間環境設計水平的原因

1.居住主體的不間斷改變

在城市住房制度變革的背景下,為了優化城市居住空間,實現住房商品化是主要任務,這就導致了許多新建居住小區的住戶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開放性與社會性特徵更加明顯,在功能上也隔年齊全。儘管有利於改善城市居住用地結構與城市形象。但是,這種變化也對居住區的環境設計在技術和社會問題解決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現代居民對居住區具有較高的活動需求,需要各類戶外活動空間。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外部空間在功能範圍上十分廣泛,除了基本的出行之外,還需要娛樂、休閒、交流、運動、觀賞等可供停留的空間。再加上不同年齡層次、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職業型別的人群對日常休閒空間的需求不同,因此構建多元化的住宅區外部空間是十分重要的。與此同時,在進行規劃設計時還要考慮到居住區本身的特點,既要體現出社會公開性,又要保證社群私密性。

2.交通壓力逐年遞增

車輛已經成為人們出行必不可少的代步工具,車輛人均保有量的逐年快速增長在對城市交通提出難題的同時,也是居住區的空間環境設計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在有限的空間環境中,不僅要節約行車道路佔地的同時,還要滿足居民的安全出行的需要需求。外部空間中應當構建不受行車影響的安全環境,以避免因為快速行車對居民人身安全所造成的威脅,同時也防止大量外來人員的往來為居住區帶來不穩定因素。

3.對生態生活的重視

居住區的規劃設計到了生態環境的建設,對改善居住環境、調節居民心理情緒有著積極的作用,同時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優化小區生活質量與品位。在城市化程序中,我國許多城市都面臨著城市空間不足的現狀,尤其是綠化空間非常有限等特點。在進行綠化空間的設計時,應當在生態性原則、美學性原則、質量性原則、實用性原則的基礎上進行。

4.現代化的審美特徵

居住區環境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涉及到的基本環境,在保證其實用性的同時,還應當注重審美特徵的呈現。隨著生態城市建設理念的形成,尤其是城市居民“環境意識”的覺醒,當前城市住宅區景觀建設已經有了新的發展方向,同時也有了更高的設計要求,應當重視美學價值的體現。

三、居住區外部空間環境設計的建議

1.以人為本為原則

人們需要安寧、愉悅的空間環境,以及豐富的社交空間需求。空間環境設計要將“人本化”原則作為設計的基礎性原則,根據居民生活節奏、生活方式的不同,保證其多元化與舒適性,在符合居民基本需求的同時提升居民的居住滿意度。環境設計最基本的是滿足居民的物質生活需要,居住環境對居民的心理、行為活動等會產生一定的影響。通過了解居民對公共基礎的應用,分析出其在行為方面的特點,進而明確心理活動和趨向。居住區環境設計必須以居民行為與需求作為基本出發點,協調各類要素之間的關係,從而構建出有利於居民居住的空間環境。在滿足人們生理、心理需求的基礎上,還應當為人們的安全出行、日常社交、日常休閒、親子活動、社群安全管理等提供有利條件,充分體現出“人本化”的設計理念,使居民能夠在日常生活中獲得較高的安全感與幸福感,保證居住區氛圍的和諧與穩定。

2.道路的合理規劃

在進行居住區道路規劃時,其首要目的是為了保證居民日常出行的有效性,要考慮到建築與設施這兩個重要因素,從而構建出合理的道路網路。同時,在道路規劃時,還應當保證建築佈置的多樣化,且不會對居住空間的日照、通風、衛生環境等造成影響,從而打造出一個良好的居住空間,起到優化設施佈置的作用。要基於經濟性與實用性原則。對道路線路和路基斷面加以優化;使道路佈置與地形相協調;有效利用已有的設施。充分考慮到住宅區交通的`出行可能對周邊交通環境造成不良影響,因此要儘可能地不再主要交通幹道上建立設出入口,或者通過協調出入口位置與數量來加以控制,與此同時還應當避免出入口與道路交叉口相鄰,以此來避免影響城市交通。考慮到空間性質與道路位置,保證道路的型別、寬度、等級以及斷面形式符合設計需求,從而實現其有序銜接、有效運轉,達到合理規劃用地資源的目的,保證住宅區交通安全、環境安靜以及居住空間領域的完整性。

3.注重生態環境

充足的光照、良好的通風、新鮮的空氣,是居住環境的基本要求,也是居民基本的生理需求,合理佈局建築可滿足充分的口照和良好的通風;高質量的綠地空間能夠改善居住區空氣質量,並提供大面積的休息地,同時也可也有效降低噪聲對社群環境的影響,因此必須將建築功能和植物型別有機結合。在進行居住區綠化帶設計時,除了要對多種綠地型別加以優化之外,還應當構建新型的綠化空間,例如山牆攀懸綠化、立體綠化、屋頂綠化等,構建一個多層次、全方位綠化網。與此同時,在綠化佈局、植物配置、色彩選擇、季相相宜等方面要做到精益求精,體現出綠化空間的和諧與自然,從而為居民提供一個宜居的生態環境。此外,在綠化設計中還需要對系統的綠化佈置進行優化,為投入使用之後的系統管理提供便利,按照地形特徵合理配置綠化種植,能夠有效減少後期的維護成本。居住區的綠化設計並非是隨機而零散的分佈設計,要著眼於全域性,進行合理地平面分割槽,保證各區域性之間的密切聯絡。綠化設計還應當與空間環境的層次性相結合,形成一定的等級系統。

4.打造“美麗”空間

自然和諧的居住空間,不但能夠為居民日常交流提供條件,還可以在潛移默化對居民的心理與精神產生有利的影響,眾多的研究結果證實,優化景觀設計、提高美學價值能夠緩解壓力,甚至如降低血壓、減慢心跳、放鬆肌肉等,通過對美的感受,使得心理上感到一定的愉悅。四、結語綜上所述,在對設計居住區空間環境進行規劃時,要從“人本化”原則出發,根據專案建設條件與設計要求,在科學設計理論的指導下,提高設計的整體性與實用性,從而滿足居民在居住環境中的各項日常活動、社交、安全、審美、健康等需求。

參考文獻:

[1]李偉星.以人為本的居住區公共空間環境設計[J].中華民居,2014(1).

[2]曹曉明.居住區景觀空間環境設計探討[J].中華民居,2014(8):59-61.

[3]彭李忠.居住區空間環境設計的影響因素與設計創新研究[J].藝術科技,2016:57-58.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