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心理學論文範例

來源:才華庫 5.94K

心理學教學學生實踐能力提升分析摘要:應用心理學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因此在當前的大學生教育中重視實踐能力培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接下來小編蒐集了大學生心理學論文範例,僅供大家參考,希望幫助到大家。

大學生心理學論文範例

篇一: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模式創新分析

摘要

本文主要分析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模式的創新,創新的核心目的是通過對教育體系的優化革新,滿足學生髮展的基本需求,提升大學生的心理素養,從而實現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心理素養教育體系的有效創新,促進高校學生心理素養的綜合發展。

關鍵詞

新媒體;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模式;創新分析

新媒體的發展,改變著人們的生活,也影響著人們的道德標準及思想意識。因此,需要在新媒體環境下為學生打造良好的心理素質教育模式,通過優化學生思想道德管理的體系,明確學生的發展需求,為優化及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提供穩定支援,實現教育體系的優化革新。在現階段教育體系的創新發展中,需要將學生作為主體,通過創新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模式,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實現高校課程教育體系的穩定優化,實現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學生心理素質的綜合提升。

一、新媒體環境特點

(一)便捷性

新媒體的資訊傳播速度相對較快,在資訊發出後,可以實現資訊的及時回覆,為雙方的互動交流及資訊溝通提供有效支援。同時,新媒體環境下,其語言也呈現出便捷性的特點,出現了縮略語、數字單詞的諧音,為人們的交流提供了便捷性的服務。

(二)新穎性

在網路資源日益完善的背景下,新媒體形成了新穎性的特點,例如,QQ、微信等網路社交平臺的構建,為大學生提供了多樣的網路語言環境及新穎的交流方式。學生在該平臺上,可實現資訊的及時溝通、及時傳輸,滿足了學生對新媒體的基本需求,實現了網路資源運用的豐富性及個性化,完善了新媒體傳播的核心途徑。

二、新媒體環境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影響

(一)新媒體環境對大學生心理的正面影響

第一,新媒體的出現可以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意識,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通過新媒體技術來分析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藉助新媒體來加強與學生的交流,進而採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加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進而提升他們思想道德的綜合水平。第二,新媒體為大學生營造全新的環境。新媒體技術的飛速發展,豐富了資訊資源,拓展了技術的運用形式,實現了資訊內容的及時性傳輸,為學生營造了全新的資源環境,豐富了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內容和形式。第三,新媒體環境促進大學生了解社會。對於高校學生而言,通過新媒體資訊平臺的構建,可以實現大學生群體對知識內容的認知,通過實時地觀察及分析社會因素,使學生全面地瞭解社會的基本需求,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規劃,進而實現大學生心理素養的穩定提升。

(二)新媒體環境對大學生心理的消極影響

第一,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的道德教育環境更為複雜,道德認知存在衝突。新媒體的發展使得各種文化思潮交流碰撞,對於我國大學生群體而言,其成長中容易受西方文化理念的影響,西方文化中一些偏執的思想會對大學生心理的成長造成制約,如果不有效地進行大學生思想健康教育,會使學生的價值理念產生一定的偏差,從而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在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教育需要將心理教育作為基礎,通過規範及引導大學生的行為,實現教育體系的優化創新,從而為大學生心理的健康成長指明方向。第二,在新媒體網路資源構建以及資訊共享的背景下,資訊資源的傳播途徑呈現出多樣化,實現了資訊內容的個性化、多樣化傳輸,但資訊的傳輸缺乏必要的監督,充斥著各種不良的資訊,影響著大學生心理的健康。例如,在一些娛樂新聞、遊戲資訊等廣告網站中,經常會彈出各種淫穢的圖片,存在著不良資訊,由於高校學生的好奇心強,辨識資訊能力較弱,會吸引著他們去點選瀏覽,影響著其心理健康。第三,在新媒體網路環境不斷優化的背景下,學生在網路中容易與陌生人建立信任關係,對學生的資訊隱私造成影響,為學生的心理帶來一定影響。盲目地信任陌生人,會制約學生正常的人際交流,形成不客觀的人際觀念,較易產生畸形的心理,不利於學生健康心理的成長。因此,在現階段下要革新教育體系,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認識到新媒體環境帶來的挑戰,通過對學生基本需求的分析,進行教育資源的合理整合,強化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認知,從而為學生的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環境。

三、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模式創新

(一)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模式

新媒體的發展,資訊資源的開發性及平等性使教學在某種程度上面臨著一定的挑戰,因此,教師應逐漸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有效地激發學生的主體能力,使學生自主選擇學習課程及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拉近教師及學生之間的距離,為教育體系的優化革新提供良好基礎。因此,現階段的高校心理素質教育,需要認識到教師及學生之間的關聯性,通過構建良好的互動、溝通平臺,提升教學的整體質量,改變以往教學環境的限制,使學生在學習中及時與教師進行溝通,完善合作交流管理機制,從而為教育體系的革新及優化提供有效依據。在現階段心理素質教育體系的優化中,將學生作為教學主體的環境的營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教師需要及時轉變教學思維,強化自身的基本職能,在教學中通過對教育環境改變因素的分析,革新教育體系,將學生作為主體,為學生心理素質的教育營造良好環境;第二,在日常教學中教師需要堅持平等待人的原則,構建良好的交流平臺,為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提供有效支援;第三,在心理素質教學活動開展中,需要構建一對一的交流環境,使教師及時掌握學生的心理變化,使學生可以真實、客觀地分析自己內心的想法,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保證。通過營造“以學生為主”的教學環境,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主體性,強化學生對心理教育內容的認知,為學生思想能力的提升提供有效支援。

(二)藉助心理素養的資訊教育平臺,實現心理健康教育

現階段,新媒體已成為了一種全新的教育途徑,為了使其在教學中充分地發揮作用,需要高校教育管理者認識到大學生的心理需求,並針對這些內容構建資訊化的教育管理平臺,推進心理健康教育。第一,通過網路平臺的構建,實現藉助電視、廣播及報刊等介質宣傳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將自媒體與教學內容進行科學整合,提高資訊資源運用的真實性及高效性;第二,可以在資訊平臺上開展諮詢教育活動,諮詢活動主要包括團體諮詢及個體諮詢兩種,團體諮詢主要是針對學生群體主要的心理狀況進行分析,並提出解決方法;個體諮詢主要是針對較少量學生心理問題的諮詢活動;第三,構建自媒體資訊資源的監管機制,肅清網路教育的環境,強化學生對客觀資訊的辨識度,從而為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提供穩定支援。

(三)有效增強學生的心理綜合素養

新媒體環境可充分滿足教育工作者的基本需求,通過在實際工作中優化設計,充分整合教育資源,充分滿足學生的基本需求,從而為學生綜合素養的有效提升提供良好支援。在實際的網路教學環境的營造中,心理教育人員需要分析學生對網路的需求,及時地調整心理健康教育內容,通過綜合設計網頁、視訊,使學生掌握不同的心理教育內容,通過對相關內容的分析,強化自身的心理素養,從而為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提供有效支援。同時,在高校優化教育體系的同時,也需要院校針對教育人員的基本現狀,構建綜合性的教育培訓機制,實現教育人員綜合素養的穩定提升,增加教育人員的知識儲備,增強教育的有效性。對於教育人員而言,需要將多樣化的心理教育內容展現在學生面前,強化學生的網路技術運用能力,構建和諧的師生關係,為整體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提供基礎。此外,在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中,還需要實現對師資力量的合理整合,引進專業性的網路通訊技術人才,豐富教師隊伍的職能,並在此基礎上形成教育資源的優勢互補,實現新媒體環境下學生心理素質能力的綜合性提升。

四、結語

總而言之,在現階段新媒體不斷髮展的背景下,需要有效整合傳統媒體資源,優化大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使高校學生穩定提升綜合能力,從而為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革新提供良好支援。對於高校教育體系而言,教育不僅應是為了培養專業性的社會實用人才,而且還要在教育中強化學生的心理素養,通過對教育體系的優化革新,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從而為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提供有效支援。因此,在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教育者需要認識到教學在新媒體環境下的發展途徑,通過分析新媒體環境的變化,構建綜合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機制,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教育發展空間,從而為教育體系的穩定優化奠定基礎,實現教育工作的高效發展。

參考文獻

[1]楊文娜.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戰與對策研究[J].經營管理者,2016,(34):399.

[2]徐娟娣,喬婧芳,吳豔虹,等.新媒體視域下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16,(11):15-16.

[3]阮文玲.工科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構建研究[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5,(5):103-104.

[4]陳軍弟.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感恩教育路徑探析[J].中國成人教育,2014,(21):81-83.

[5]劉潔,曹繆,侯禕,等.新媒體環境下軍校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及解決對策[J].才智,2014,(31):246-247.

[6]石變梅.德育對心理健康教育影響的利弊分析[J].中國教育學術平臺,2014,(4):133.

篇二:談心理學視域下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

從當今的我國經濟等各方面的發展趨向來分析,為高等院校的學生建立內心的精神層面的教育方式是社會對如今高等院校主流的要求,一定要實現對以往心理專業教育方式中,對於一些情況矯枉過正的行為的拋棄,從把高等院校學生正面素質的建立這一方面當成學校工作中的重點了,來建立改良教育的工作過程,努力幫助高校學生深入開發本身的潛力。這篇文章利用正面的心理學專業的.知識來分析這種新穎的教育模式和以往的心理專業的教育模式兩者間的差異,以及各自的優勢,產生的影響等,同時對建立改良心理專業培訓系統提出一點建議和意見

關鍵詞

積極心理學;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價值;對比;構建;人格

一、音樂

我國教育機構所公佈的《有關加強一般大學中學生精神心理層面健全教育任務的建議》一文中重點指出“強化高校在校學生的精神思想健全教育任務是如今在這個時代中一定要整體落實的黨提出的教育方案,同時也是發展以人為本教育的關鍵措施,是完成加速高校在校學生整體進步的關鍵通道,尤其是高等學校思想品德教育任務的關鍵構成成分。”能夠看出來,發展新型的心理專業方面的教育方式對於高校在校學生的精神層面的健全依舊是重點教育任務,是非常關鍵的。

二、積極心理學的基本理論探析

第一,擁有正面向上的心理專業的內容。積極心理專業指出,一個個體內心的心理素養並不會給這個惡人自身帶來任何額外的能力或技能,然而當內心產生問題的時候,也會促使著人們去改掉自身的缺點,深挖所擁有的無窮的潛力,今兒完成對自身素質的提升,來完成對更加完美的自己的要求。我們能夠這樣說,具有正能量的積極心裡專業可以啟用人們內心擁有的無限的潛力,促使人們不斷進步來獲得更上一層樓的生活質量。根據相關資訊能夠看出,在人的大腦中,僅僅有百分之五的腦細胞得到了開發,依然有絕大部分的腦細胞還沒有得到有效使用,這證明人們進步發展的未來前景是非常廣闊的,從正面心理專業的眼光來觀察人的話,人們在社會中以個體存在時,一個一個的都擁有自身獨有的美好的素質,因此人們一定要重視鑽研含有正能量的心理專業,把相關知識和所學習到的運用到對自己品德素養的培養上,使自己成為更加完美的自己。第二,積極心理專業的內容。積極心理專業包含的內容可謂是森羅永珍,同時需要從許多不同的層面來分析看待這個專業牽扯的到的情況。首先是正面向上的品質,在基督教,伊斯蘭教甚至中國土生土長的本土宗教,道教的書中都把智慧,仁德,勇氣,公平,自省,出眾幾種道德品質糅合成一個新的整體,同時指出這些品德都是人們在發展自身的過程中最根本的表現,類似於創造能力,觀察能力,分析能力,誠信,包容,有趣詼諧等這些品德則屬於上述集中品德中衍生髮展出來的,這些衍生的屬性同樣也為人們的發展發揮了正面的作用,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三、基於積極心理學視域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模式構建

第一,為大學生構建積極向上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標。一開始是教育任務中核心部分的明確,當代的社會空間為高等學校學生帶來的是沒有條條框框舒服的,能夠順其自然生長髮育的土壤和環境,這在一定程度上給高校學生帶給了自主化的選擇方案,能夠自定義自身的發展,但是這種多樣性和自主性也導致了高校學生未來發展的不可控,假如高校學生的水平和願望都很明確但是在發展過程中一直遭遇挫折,這說明他在最初也許是一個情緒悲觀的學生,因此證明內心情緒是正面向上還是消極停滯的,對一個學生前進的影響是非常明顯的。然後就是明確教育培訓的個體是誰,針對高校學生建立的心理專業的培訓目標理所當然是在校的學生,這就和以往的心理培訓方式不同,以往只是選取極個別學生進行培訓,這就有可能傷害他們的自尊,沒有考慮到他們的情緒。第二,從教育內容塑造和強化大學生人格特質與情緒。上邊曾經指出,正面的心理專業糅合了幾種主要的道德品質,也衍生出來了二十餘種道德品質的具體細化,因此高等學校心理健全的培訓需要適當培養這些品質,並且擅長去觀察學生身上所具有的那些品質,用正面的角度來觀察高等學校在校學生身上產生的心理狀況,利用激勵的方法來和內心產生問題的學生交流,讓他們慢慢放下心中的隔閡,敞開心扉向老師請教,為這些學生設定好以後的發展道路,保證他們內心的健全。然後,高等學校在校學生的道德品質也具有相當水平的教育意義,由於不少高等院校的在校學生所具備的品德是難以察覺到的,這並非他們沒有過人之處,沒有本身的特點,只是因為他們並不會去可以展示這些品德,如此也許會導致高等學校的學生習慣了長久以來的隱忍,最終導致自身的特點和內心的思想慢慢流失。第三,構建正確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模式。再者就是自助式心理暗示,這種暗示來自於大學生的語言和肢體動作,他通過外部環境來改善被訓練者與他人之間的關係,同時也強化他們的積極情緒,對大學生的自信心也是一種極大提升。利用網站論壇、舞臺演出、文字報刊等等傳播健康的心理健全的資訊,這些心理健康資訊的傳播都能激發對大學生的心理暗示,起到一定的積極正向的情緒體驗影響作用,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與時效性。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國的高等院校應當為這件事負責,主動挑起完成重要社會任務的擔子,為在校學生健全內心品質方面帶來更大的發展,一定要重視這個任務,選擇建立不同層次,不同方式的培訓手段來開發高等學校在校學生內心的潛力,表揚他們內心的長處,激勵他們進步,可以徹底實現積極心理專業對於當代高等院校在校學生,為他們健全的內心發展鋪平前進的道路。

參考文獻:

[1]任樹林.積極心理學在構建幸福人生中的作用[J].西部素質教育,2016(03).

[2]李存君.基於積極心理學的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研究[J].科技風,2016(13).

篇三:積極心理學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摘要:

大學生是祖國發展的未來,其心理健康狀況關係著大學生自身的素質,更是關係著我國國民素質的提升。因此,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成為全社會關注、重視的問題。積極心理學的興起和發展,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提供了新的思路,為此,本文在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存在問題及原因分析的基礎上,在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內容、方式等方面來探討提升對策。

關鍵詞:

積極心理學;大學生;心理健康

大學期間是大學生心理髮展最為重要的階段,是大學生個體心理素質提升的關鍵期。但該時期,因為大學生自身心理的不成熟,使得大學生成為了心理健康問題較為嚴重的群體。隨著社會競爭的日趨激烈,大學生面臨著諸多的生活、學習、就業壓力,讓大學生容易出現焦躁、抑鬱、挫折等心理健康問題。真是因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學生自身發展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本文針對當前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入手進行分析,最後從積極心理學視角來提出了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

根據嚴重程度的不同,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可分為輕度心理障礙和嚴重心理障礙。河北省曾對一些高校新生進行心理普查,結果表明,20%-30%的學生存在輕度心理障礙;0.8%-2%的學生存在嚴重心理障礙。蘇州大學心理諮詢中心8年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測查資料顯示,心理問題較嚴重的大學生比例基本穩定在6%左右。杭州市的調查研究發現,25.3%的大學生存在較嚴重的心理問題。國家教委曾對全國126萬名大學生進行了抽樣調查,結果發現大約20.23%的大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近年來,心理健康問題己成為大學生體學、退學、自殺的一個主要因素。據統計,因心理健康問題而退學的大學生人數佔總退學人數的30%左右,而且這一比例呈逐年增長趨勢。大學生心理問題在數量、嚴重性和複雜性上均呈逐年增加的趨勢。正是看到了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現狀,我國開始注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一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黨和政府的重視,通過出臺一些檔案和政策來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如《關於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講課教育工作實施綱要(試行)》、《關於進一步加強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和心理健康監獄工作的通知》、《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等。這些政策檔案的頒佈實施,充分說明了黨和政府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二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基礎工作取得了長足進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條件得到明顯改善。在黨和國家一系列政策檔案的影響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方式、突進得到了改進,心理健康輔導和心理課堂教育工作得到加強,普通高等學校通過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夯實心理健康教育師資力量的形式來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同時,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在侷限於課堂說教,普通高等學校開始利用計算機技術、微信等形式來改善心理健康教育條件。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1.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標片面化。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包括積極和消極兩種目標,當前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多以消極目標為主,關注大學生群體存在的各種心理疾病、解決方法以及如何對大學生心理問題進行教育矯正。但忽視了對大學生心理潛能的挖掘,對大學生積極的心理個體品質的培養不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僅僅讓大學生了解到自身存在的不良心理症狀,而對如何積極進行健康心理的培養知之甚少,導致大學生整體心理健康水平不高。

2.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化嚴重。普通高等院校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一門課程對待,設定了學時、學分,教學內容依照教材開展,理論知識較為豐富,但應用性不強,無法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開展的目標相融合。

3.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偏重治療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視對大學生存在的消極心理行為進行治療,而忽視了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規律,不重視心理健康防範性教育,導致治標不治本的現狀出現。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認識的不足和偏差、心理學理論基礎較為薄弱、心理健康教育學科發展程度不高是導致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原因。

三、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對策

積極心理學倡導對大學生積極心理潛能的挖掘和發展,反對消極的應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積極心理學反對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進行事後處理和解決,倡導積極的預防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通過防範性教育讓大學生形成一種積極的、良好的心理或行為模式。

1.更多關注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發展。積極心理學關注對大學生個體潛能的挖掘,這就需要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要僅僅注重存在心理健康疾病的大學生,而應該將每一位心理健康的大學生都包含在內。通過重視發展大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如自信、樂觀等來挖掘大學生的潛能,讓每一位大學生都能樹立起積極樂觀的心態,增強抗壓能力和抗挫折能力,通過積極預防來避免心理問題的發生。

2.強化大學生積極情緒的體驗。積極心理學視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通過強化大學生積極情緒體驗來培養大學生個體積極心理品質。通過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廣泛開展,讓大學生在活動中提升興趣、增強滿意度、激發大學生的愛心等,這些積極情緒體驗最終會融入到大學生的血液之中,從而引導大學生的知行能力,促進大學生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

3.轉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倡導心理健康問題個別諮詢與團體輔導相結合的教育方式。積極心理學視角下,提倡團體輔導、互動式的心理問題處理方式,認為這種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最具高效性,但也不否定個別諮詢具有針對性的優勢,認為只有個別諮詢與團體輔導相結合,才會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提升大學生的交往能力,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最終通過良好的人際支援來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肖永春,劉明波,高山川.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現狀分析[J].復旦教育論壇,2005(2):50-55.

[2]劉浩,熊奕奕.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淺議[J].青少年研究,2008(1):76-79.

[3]李秀梅.積極心理學視域中的大學生情緒管理[J].青少年學刊,2015(2):19-21.

[4]秦安蘭.運用積極心理學理念拓展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研究[J].青少年研究,2010(4):5-8.

篇四:心理學與大學生心理教育研究

摘要:

積極心理學的本質在於改善人們生活,發現自身更多美好的品質,並激發出自身的積極力量。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積極心理學結合心理健康教育己在國內開展了二十多年,然而很多高校將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依然定位於防治性層面上,以此解決少數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為目標,而忽略了大多數學生的心理髮展需求,而積極心理學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則能針對性的為學生提供幫助。

關鍵詞:

積極心理學;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引言

心理健康教育是當代高校教育中的一個重要構成單元,可從多個維度培養學生的健康心理,使其養成出眾的心理品質。積極心理學的作用重點激發學生的潛能,使其生成更加積極的力量,將培養大學生的積極心理視為最重要的教學使命。積極心理學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借鑑意義,在幫助學生形成積極心理的同時,也進一步強化了學生應對困境與挫折的能力,最終為推動學生的健康成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積極心理學下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意義

第一,推動教育目標的有效實現。積極心理學能夠使心理健康教育的迴歸最為本質的教學目的,如此一來,也可以更加明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意義。毋庸諱言,既往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偏離了實際的教育目標,而基於積極心理學視域背景下,更加強調對學生採用“人文主義”關懷,更加重視對學生積極品質的培養,以助其形成積極的人格。毫無疑問,積極人格,更加有利於當前我國社會的和諧發展,融洽共處。在積極心理學的依託之下,推動教育目標的有效實現,並且強化學生心理健康。喚起學生潛在內心的心理素養,最終幫助學生提高自信心、社會責任意,以更好的心態面對社會。

第二,推動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眾所周知,每個人的心理狀態都存在正負兩個方向。一般意義上,既往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其要點,就在於妥善處理好學生的心理問題,幫助學生疏導問題症狀,而並未把教育的重點安置在學生積極品質的鍛鍊上來。有鑑於此,高校唯有主動出擊,培養學生的積極品質,方可健全學生的心理健康系統,以幫助學生能夠更好實現教育目標。

第三,建設健全優質的教育環境。可以肯定,一個優質的教育環境,能夠推動許多事情的良性展開,並最終促進教育目標的完成。同樣,積極的教育環境對學生心理健康的成長,也有著本質的推動意義與現實作用。隨著外在教育環境中推動積極體驗的形成,每一個學生個體的積極性也會隨之不斷增強,將環境的外在作用安置在學生的內在心理,也可以使學生的積極人格也兩種作用下得到很好的發展。

三、積極心理學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對策

第一,樹立積極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目的。學生之間在心理素質層面上是相同,但又有顯著的差異性。因此,基於每一個學生心理素質基本一致,也給每一個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給予了更大的發展空間,並且在教育環境作用之下,學生所表現出來的主觀能動性也不盡相同,學生與學生間的客觀差異可以說普遍存在。而積極心理學的引導,正是倡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應當從學生的差異性為出發點,並且,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讓每一個大學生可以在原本的條件下獲得更大的發展和健全。因此,高校不僅要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以期幫助學生的整體心理素質得到全面提升,還有必要最大限度上利用高校的心理諮詢室,開展一些諮詢活動還有其他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以保證每一個學生的整體發展、個性發展。

第二,樹立學生形成積極的心理品質。對於如何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內容,在既往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往往只是單方面地關注對消極層面的教育。因而,高校所有的理健康教育的內容都是隻是單一地圍繞著一些消極環節進行衍伸,其中消極層面,主要是指對學心理疾病、心理障礙的治療。而積極心理學的教學理念為其提供了全新的觀點,即提出積極的心理品質教育,從源頭上遏制消極情緒的產生,這樣一來,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內容也就獲得了極大地豐富,更加關注積極層面。當然,培養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養成,必須要依託於學生、教師、校方這三個環節的共同努力。細化來說:學生應當重視和關注自己的積極品質,並在日常的生活學習中實現不斷積累;教師在課堂教育中,更加全面地向學生展示培養積極心理品質的內容,而課外活動中也需要關注對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校方在這其中的作用是將工作的目標進行重新定位,推動學生心理品質的培養。

第三,提高師資隊伍的綜合素質。一方面,高校的心理健康諮詢中心的教師必須要充分體現其專業技能,可以讓學生的心理問題得到有效地解決,積極的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要做到這一點也就一定要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以及心理諮詢中心教師,努力加強自身的專業技能與綜合素養。積極地學習與掌握當下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新路徑。另一方面,教師要更加深入地學習積極心理學,自積極心理學的理論過渡到積極心理學的實踐。惟其如此,教師在開展自身的教學工作過程中,就不在只是單純的關注學生的消極層面,通過積極的教學治療手段,更好的樹立學生積極的心理健康養成。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過去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主要是以“解決問題”當成教育的唯一目標,而單方面的“解決問題”,顯然充滿了很強的功利性,而忽略了學生的心理健康。因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更有必要向積極的方面進行個性,借鑑積極心理學的引導下使得關注資訊更為立體化。也只有真正的消除學生的一些消極心理,才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發展,推動心理健康水平。

參考文獻:

[1]張孝鳳.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初探[J].浙江理工大學學報,2014,12(04):151-154.

[2]覃梅芳.基於積極心理學深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研究[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4,12(04):220-221.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