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我國中學人文素養教育的現狀及反思的優秀論文

來源:才華庫 2.64W

一、中學人文素養教育的反思

淺談我國中學人文素養教育的現狀及反思的優秀論文

中學人文素養教育是在推進中不斷“挑戰”與“應戰”中發展的。長期以來,由於應試教育的影響,在大學聯考這一指揮棒下,中學教學片面強調升學率,強調分數、升學的價值,注重知識的灌輸和機械訓練,課堂與現實相脫離。教師以考試為教學出發點和立足點,學生以成績作為學習的初衷和目的,導致理科學生甚少將精力過多的投向人文學科,即使人文基礎學科的教師也不能將人文素養培養目標、內容、方法以及學生學業評價有效地運用在學科教學設計中,人文素養的培養有名無實,學生成了教育和考試的“機器”。

趙亞夫等學者將心理學中的興趣和動機理論作為培養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理論基礎,認為引導學生逐漸形成健康的人格、正確的價值觀,首先要了解學生的興趣和動機,瞭解內化過程,遵循學生品德心理髮展的實際,以“導”代“灌”,真正發揮基礎學科在促進學生成長和提高人文素養上的重要作用。在課堂教學方面,中學教育應本著繼承與創新相結合的觀念,著力打造新型的課堂教學形式,即在傳統教學中較多地偏重於數理化等科學素養的現狀中,逐步注入人文學科要素;在文科教學中較多地偏重於知識傳授,技能培訓,模仿和最後得出一些總結的方式的基礎上,逐漸融入能夠增強學生興趣,讓學生廣泛參與,讓學生寓學於樂,在學習當中創造求新的方式。

接“地氣”的人文素養的培養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也使得學生們逐漸有意識地將社會熱點問題變成學習資源,不斷地發現問題,激發其創新意識,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發展學人文素養教育的實踐中,我們所面對的挑戰,實際上是面對著不同學科,以及同一學科之下來自於不同教師,不同教學理念及設計思路的實踐,如何於多元化的、各有依據的嘗試中實現統籌協調,找到提升中學人文素養教育的最佳路徑。

陶西平:“教師的專業發展是改進制度和教學實踐的一個關鍵因素”,也就是說“高質量的教育取決於高質量的教師,素養教育取決於高素養的老師。老師首先要改變教學理念,進行教學改革,將人文素養教育融入學科。理科教師要深入挖掘理科學科知識背後的人文要素,探索多路的滲透途徑等;文科教師更應重視人文素養的教學實踐,重視人文環境的營造、文人知識的教育並將它轉化為文文精神,讓學生學會做人。從這一點來說,強調教師的師德及對學生的人文關懷顯得尤為重要。

學為人師,行為世範,教師在認知學科基本知識、提高學科能力的基礎上,更加關注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形成適應其終生髮展需要和社會認可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需做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教育家陶西平說,最終解決人類發展過程中的一系列矛盾和危機的最銳利的武器還是教育,即旨在培養具有可持續發展思想和能力的公民。從長遠來看,實現這一目標最重要的初始階段無疑是中學階段。而中學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激發和引導學生的自我發展之路”。中學人文素養教育的推行,正是適應學生的個體發展,同時適應社會的`產物,這樣,在中學階段創設適應不同智慧結構的人文素養教育體系成為中學乃至終身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必要選擇。中學教育秉承著完善學生生命的使命,在課程設定上不僅要致力於學生科學素養的養成,更需關注從多種途徑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的形成,這是未來中學教育的著力點。準確把握新課改的契機,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各學科中人文教育資源的優勢,改變單一的教學方式,拓寬教學思路,使學生的人文素養在潛移默化中得以昇華。

挖掘學科課程標準中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目標要素,為所有學生的生命成長和需要搭建發展平臺,幫助他們挖掘自己的潛能,最終實現優質自己。我認識到:加強人文素養教育是對中學教育本源的迴歸,它符合現下深入推進素養教育及創新教育的要求,代表了這個時代中學教育理念的重要向度,大大豐富了基礎教育的內涵,只有改變重教書輕育人的現狀,以及存在的重理輕文問題,重視中學生人文素養的養成和提升,才能真正使中學學科教育的發展與時代要求和社會發展相適應。

二、結束語

人文素養教育絕非一朝一夕、一招一式之功,需長期不懈地努力。重新梳理中學人文素養教育的研究及現狀,並非僅僅重拾記憶,更重要的是借後知之名,對中學人文素養教育再作研究,審視其教育的內涵,以及對如何提升中學生的人文素養作進一步思考。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