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語文的方式體驗語文之美論文

來源:才華庫 2.46W

摘要:語言是語文教學的根本,只有讓學生誦讀、品味、探究、鑑賞語言,才能感受到語文的美。本文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論述瞭如何體驗語文之美。

以語文的方式體驗語文之美論文

關鍵詞:語文味;音韻之美;情感之美;文化之美;表達之美

聽了很多的公開課,每一堂課雖從不同方面體現出新課標的理念,但專家們仍會善意地指出:“還要多一些語文的東西,多一些語文味;語文還要再語文一點,以語文的方式進行語文教育。”

什麼是“語文味”?什麼是“語文的方式”? 如何才能用“語文的方式”體現出純正、濃郁的“語文味”?

最早提出“語文味”這一概念的程少堂先生給“語文味”作了這樣的界定:所謂語文味,是指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以師生互學的師生關係為前提。主要通過情感激發、語言品味等手段,讓人體驗到的一種心儀的審美快感。語文味就是教學過程中讓人感受到的一種美感。同時,“語文的方式”是豐富多樣的,其根本是要指向“語言”。語言是語文教學的根本,惟有深入語言,讓學生誦讀、品味、探究、鑑賞語言,才能體驗到“語文味”,感受到語文的美。筆者試圖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一點自己的理解,不當之處,還希望能得到專家同仁的賜教。

一、誦讀文字,體驗音韻之美

語文是一門特殊的學科,它的媒介是語言,對語言表達技巧和規律的獲得,最有效的途徑是靠學習主體的自然“習得”——用心讀書,再好的講解也無法代替這種“習得”。語文學科這種特殊性決定了“讀”的重要性。目前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之一是,教師已開始重視“讀”的教學,但時間投放不足,形式單調。教師的大量講解分析仍然佔比重較大。把“讀”作為一種訓練,遠不像操作課文講解分析那樣“習慣”和“順手”。所以,這樣的語文閱讀教學需要返樸歸真。課堂閱讀教學首先應該緊扣文字,讓學生有充分的自讀的時間,從內容、情感、意向上深入地去讀詞、讀句,讀出詞句抑揚頓挫的節奏,讀出對詞句的理解及其自己內心的感受,讀出其音韻之美。

吳均的《與朱元思書》中,富陽至桐廬一帶的“奇山異水”,“天下獨絕”,千載之後捧讀,仍令人神往。同樣,吳均這篇簡練精彩的山水遊記小品文,宛如一首韻味盎然的詩,讀來讓人心曠神怡。這樣的文章,唯有多多誦讀,方能體驗其獨特的神韻美。

二、品味字詞,體驗情感之美

語文是最富有人性美和人情味的學科。現實中我們的語文課,往往不乏精闢,不乏知識,缺乏的是激情,是感染。因此,語文教師要能夠準確抓住教材的情感點和學生的情感點,並在二者之間架設一座橋樑,使學生在激盪的情感中,受到感染、薰陶和激勵;使他們在高昂的情緒中,產生想象和頓悟,從而產生和諧共振的“增力效應”,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而這座橋樑,往往就可以由文字中看似不起眼的幾個字詞來構建;引導學生品味這些字詞,就可以深深體會語文的情感之美。

朱自清的文章往往情感如汪洋恣肆,以《綠》為例:“梅雨潭閃閃的綠色招引著我們;我們開始追捉她那離合的神光了……那醉人的綠呀!彷彿一張極大地荷葉鋪著,滿是奇異的綠呀。我想張開兩臂抱住她;但這是怎樣一個妄想呀……”我們哪怕只用眼睛觸控這段文字,都能感受到朱自清對“綠”的傾慕、喜愛、陶醉。對於加點字詞的品味與解讀,不但能引導學生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也能訓練學生解讀文章的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說:“我一千次的確信,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學生的全面智力的發展。”品味字詞,讓學生感受文字裡的情感美,用語文情感的魅力吸引學生,就會有學生語文素養提升。

三、拓展意象,體驗文化之美

新課標指出: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教學要以傳承文化為己任,在學生人格塑造、思想啟蒙方面都要有所作為,只有這樣才會使語文課更有意義,才能更好地履行育人的神聖使命。同時,語文學科才會有蓬勃的生命力。作為語文老師我們要努力把語言中文化的部分、美的部分闡釋出來,以激發學生對優秀文化的熱愛。

北大教授孔慶東回憶自己上中學時學《故鄉》,少年閏土在海邊沙灘上的那一段描寫給他留下了終生難忘的印象。在他成為老師去教授《故鄉》時,他就從這段入手,和學生一起探究這段讓人難忘的原因。學生的討論非常熱烈,每個人都把自己融入到那片海灘中,去體會、想象、描述。最後教師昇華總結:這一段是故鄉的靈魂,就像詩歌有詩眼一樣,這是題眼。為什麼說它是題眼呢?因為《故鄉》講的是一個希望的意思,“望”的本義恰恰是月圓,農曆的十五叫“望”。魯迅恰恰是在最根本的意義上使用“望”這個字的,他寫了一輪圓月。

我們都學過這篇文章,但很少有人像孔老師這樣從意象的角度解讀它,讓教學散發出文化的魅力。

受到孔教授的啟發,我在教學謝大光的《鼎湖山聽泉》時,也從總結描述泉這一意象著手,讓學生體會語文的文化美:“作者筆下那在草叢上輕輕流淌的泉水,多麼溫柔,細膩,如小提琴那抒情的旋律;從石縫間滴落的一滴一滴珍珠似的水滴,多麼晶瑩,滴落在水中猶如那清脆的琵琶之聲……這就是‘山泉’,這就是‘自然’,這就是‘天人合一’,這就是古往今來無數的墨客騷人嚮往的天地境界,這就是璀璨的文化!它不僅存在於謝大光筆下的鼎湖山山泉中,也存在於陶淵明的‘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存在於王維的‘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 ’,存在於東山魁夷‘泉水從地泉深處湧出來,不間斷地奔流著,從古到今,閱盡地面上一切生物的.生死、榮枯’”……

引導學生探究這樣“泉”這樣的意象,為他們開啟感情與人文文化寶庫的大門。

四、關注形式,體驗表達之美

語文課是以語文字體為基礎的。語文的本體是什麼?顯然不是語言文字所承載的內容,即“寫的什麼”,而是用什麼樣的語言形式來承載這些內容,即“怎麼寫的”。 歌德曾經闡述文學與語文的關係:“文學內容所有人看得見,涵義有心人得之,形式對於大多數人是一個祕密。”教學中我們除了引導學生領會文章豐美的意蘊,還引導學生關注文章語言之美,要“從語言出發,再回到語言。”

例如:形容自己不變的的生活,有人說:“一貫如此”,有人說:“還是老樣子”,還有人說:“濤聲依舊”,三句意思一樣,都表達了生活方式始終如一的意思,但表達效果則不相同。

第一句不能明顯傳達一種情趣,第二句透露出悲觀無奈、消極不滿的意味,第三句卻達觀詼諧,積極向上,而且形象感強。

琢磨一下其中的 “祕密”,可知第三種說法運用了比喻的修辭,用一種具體的景象來形容不變的生活,語言要比第一二中說法生動。

除比喻這種修辭手法外,擬人、移情、雙關、象徵等等手法都可以增加語言的形象美,這樣的例子文字中比比皆是。我們只要在教學時多讓學生比較、欣賞,學生就能夠在潛移默化中體驗表達之美,進而習得並學會美的表達。

又如,在教學《故鄉》時,我們除了引導學生分析認識閏土、楊二嫂的不同性格和作用外,還應該引導學生關注作者如何成功的刻畫不同的人物形象,分別用的什麼手法。

通過比較,我們可以發現,同樣寫外貌,作者刻畫楊二嫂用了“漫畫”手法,文字相當簡練,但是卻抓住了人物的某個特徵,並加以誇張放大,“凸顴骨,薄嘴脣……兩手搭在髀間……張著兩腳,正像畫圖儀器裡細腳伶仃的圓規……”給人留下很瘦又恣睢的印象。而描寫閏土,則運用“素描”手法,有整體的勾勒,也有細節的描繪,並且細節是如此真實細緻:“……很深的皺紋,眼睛周圍腫得通紅……一頂破氈帽……一件極薄的棉衣……手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給人滄桑、窮困辛酸的印象。在教學中惟有不斷地引導學生關注表達的形式方法,學生才能在閱讀中發現表達的祕密,才能習得表達技巧與規律,才能在寫作中運用自如。

不僅“語文的方式”豐富多樣,“語文之美”也是窮之不盡的,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憑藉自己的經歷、閱歷和文化積澱,去體味、感悟作品,產生對文字的音韻美、情感美、文化美和表達美的認同與讚賞,培養學生的語感和美感,觸發學生的靈感,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併產生強烈的閱讀欲、創作欲。久而久之,學生身上洋溢著濃郁的語文味,學生的語文能力、語文素養和文化品味得到提升,進而重樹學生的人格,使其擁有獲取人生幸福——特別是精神幸福的能力和素養。

參考文獻:

[1]程少堂.程少堂教育理論與實踐探索[M].北京:海天出版社,2006.

[2]聶劍平.語文與語文教育本質論[J].語文教學與研究,1999(6).

Abstract: Language is the essence of Chinese teaching, and only by aloud-reading, tasting, probing and appreciating language can students feel Chinese beauty. This paper expounds how to experience Chinese beauty based on the author’s teaching practices.

Key words: Chinese taste; phonology beauty; sentiment beauty; cultural beauty; expressive beauty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