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論文從觀念到細節

來源:才華庫 3.32W

朱永通君曾擔任中學語文教師,後又從事教育刊物和書籍的編輯工作,本書是他在教育領域多年觀察和思考的心得的一個結集。他是一個有心人,無論是到學校採訪,出席論壇和活動,看稿件和報道,還是女兒的上學經歷和反應,他都能從中發現生動的細節,進行深入的思考。《教育的細節》是書中一篇文章的標題,他用來做全書的書名,我覺得很有道理,因為關注細節正是他的教育思考的特點,也是本書的特點。

學術論文從觀念到細節

瀏覽本書,有三個概念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想用它們來闡釋我對本書的解讀,亦引申出我自己的思考。這三個概念是觀念、細節和一釐米。

“觀念”是本書第一輯的主題,也蘊含在其他各輯的論述中。觀念的重要性在於,它決定了人的行為的方向。哈耶克指出,哲學的影響是最大的,它用一般觀念影響社會科學,社會科學又用根據一般觀念對具體問題的思考影響大眾。作為社會科學的一個領域,教育更是如此,人生觀決定了教育觀,一個時代的教育狀況背後必有一種起支配作用的基本價值取向。基於這個理由,我本人一直認為,要革除中國教育當今的諸多弊端,關鍵在於正本清源,澄清教育的理念。

觀念並不抽象,正如第一輯標題所示,人是“活在觀念裡”的。這個在生活中無處不起作用的觀念,不管是源自文化傳統的基因、意識形態的灌輸、生存環境的浸染,還是社會轉型的折射,一經鑄成,就如同幽靈一樣深藏在無意識之中,操縱人們的行為。這就有了“細節”的重要性。如果說觀念決定方向,那麼,細節則體現了觀念,正是從細節中可以最清楚地看到真正起作用的觀念是什麼。

看一所學校的教育觀念是否對頭,不必看校園文化是否有聲有色,教育改革是否轟轟烈烈,考核指標是否名列前茅,這類表面文章有時還是反面證據,一個細節就足以讓背後隱藏的醜陋暴露無遺。本書中有一個例子。在一所重點國小,校長帶作者參觀,一路娓娓介紹校園佈置如何體現學校的教育理念。上課鈴響,兩個男生急匆匆迎面跑來,見到校長,一臉慌張,想躲閃而無處可躲,硬著頭皮繼續跑。這時校長突然鐵青著臉,把兩人喊住,厲聲訓斥。作者被校長判若兩人的表現鎮住了,由此想道:學生遲到是常見現象,卻像試紙很快就能檢測出教育行為背後的價值含金量。

的確如此。用什麼態度對待學生遲到,是否尊重“差生”的人格和自尊心,佈置作業是否用心思考讓學生的學習既有效又省時,能否盡力給學生的個性差異留出空間,給不給國小生留出足夠的睡眠時間,這些都是細節,卻體現了教師是否愛學生,學校是否以學生為本位,教育是否立足人性,總之,體現了基本的教育理念。

這就要說到“一釐米”的.概念了。德國統一前兩年,駐守柏林牆的東德衛兵亨裡奇射殺了一名企圖翻越柏林牆出逃的青年。柏林審判時,被告律師辯稱,受審人當時只是執行命令,沒有選擇的權利。法官的反駁十分精彩,指出即使執行命令,仍有把槍口抬高一釐米的主權,可以選擇打不準。作者把這個典故應用到教育工作上,提倡“一釐米之變”,即從能改變的地方開始,積少成多,以此引發更大的改變。確實,我們不能改變整體的教育體制和環境,但是任何體制和環境都取消不了個人的相對自由,而這個自由正是體現在你如何處理一個個細節上。

當然,“一釐米之變”的作用畢竟是有限的。在一定意義上,這是教育界有良知之士在現行體制下的無奈選擇。倘若行政主導、功利至上的教育體制無根本改變,“一釐米之變”往往也是困難重重,堅持者會被邊緣化甚至遭到逆淘汰。

作者耳聞目睹中國教育界太多的怪現狀,有按當地教育主管部門規定放學十分鐘後清空校園的“減負”新政,有教學樓里布滿書架、書架上擺滿廉價垃圾書的著名“書香校園”,有打造“教改”神話、不到三年吸引50多萬人參觀、門票收入3000多萬元、拉動周邊第三產業獲利45億元的“品牌”鄉村中學,不一而足。我讀後無語。觀念有正確和錯誤之別,而比錯誤觀念更可怕的是虛假觀念,在被歪曲的“減負”“書香”“教改”等招牌之下,教育舞臺上上演多少荒誕劇!我不得不說,現在我對教育的唯一期望是減少荒誕,回到常識。

熱門標籤